时间:2020-01-13 11:39:12 点击: 次 来源:新工号51 作者:新工号51 - 小 + 大
【工友之声】因负担不起多个孩子的学费,父亲让我辍学打工! 我爷爷有着四兄弟,他排行老四,所以我有很多堂叔堂姑,算是一个小家族,像四叔就是我二爷爷的儿子。 90年代初,在计划生育进行的同时,国家也在鼓励农民出去打工。当时农村就流行一句口号:“出门去打工,回家谋发展。劳动溜出去,财富带回来。”我六姑(三爷爷的大女儿)是我们村率先外出的年轻人,在1998年2月底,刚满21岁的六姑就踏上了外出的征程。六姑的外出,给我们这个小家族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永远记得那一天,在临近99年春节之际,外出一年的六姑回到了家里,她带来了好多东西,像我从来没吃过的软糖,从来没见过的玩具。我们一群小孩围在她面前讨糖吃: “六姑,六姑,给我一个。” “六姑,不要给他,你刚刚就给了志峰一个,我还没有呢!” 不光是我们这些小孩子,我的其他堂叔堂姑们,爷爷奶奶们,也围着六姑问东问西,问外面是怎样的,每年能赚多少钱,累不累。 “在外面打工,一样的累,农村人也经常受到歧视,但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像那些高楼大厦很多,还有各种娱乐场所,像溜冰场啊、夜市啊,最主要的是,在外面能够赚到钱,虽然苦点累点,但我还是觉得外出打工好。” 听着六姑对外面的介绍,大家都感到很新颖,尤其是能够赚到钱,更加激起了大家跟着六姑一起出外闯荡的想法。这不,过完年没多久,很多堂叔堂姑跟着六姑一起外出打工去了,由于经济压力,我母亲也跟着一起去了。 在当时,打工逐渐成为了一种潮流,因为种田已经很难养活一家人,为了生存,像我六姑、母亲这样的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多的涌向了城里。而且每次外出打工的人回村后都会带来很多新东西,有糖果、新衣服、玩具等,这些新的东西也是推动着大家外出打工的原因。 简单来说,种田已经不能够承担起一个家庭的物质生活,打工是当时农民的唯一出路。另外,多样化的产品也通过电视、工人回家等方式带到了农村,使农村呈现了新生活,比固有的农村封建式生活更具活力。 由于大家都外出打工了,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电视机这些慢慢变得普遍了,村里的新房、两层以上的楼房也越来越多了。同时,这种外出打工潮也抽空了农村的年轻劳动力,村里变得只有老人和孩子,过年成为了一家团圆的时候,也是村里人最多的时候。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过年代表着新衣服、很多吃的、压岁钱,还有很多亲人都回来了,所以每当过年,我们这些小孩子都特别兴奋。 我母亲在外打了五年工就回来了。母亲之所以不继续打工,是因为她的身体适应不了工厂生活了。 自从生了我们之后,母亲的身体本来就不好,为了养活三个孩子,母亲更是主动申请去那些劳动强度大、工资高的部门,短短几年就把母亲的身体拉垮了,导致腰椎盘突出,当时很严重,连路都走不了,只好回家带孩子了。 母亲不能工作后,家庭重担就压在父亲身上了,父亲逼得没办法,就跟着一个老乡去南昌那边做小工。就这样,父亲的微薄收入支撑着整个家庭的经济,母亲种植花生、棉花和几种蔬菜,连同养猪养鸡补贴家用,再加上一家人省吃俭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读高中。 在2011那年,父亲在工地上出了意外,从架子上掉了下来,砸到了脚。为了养活家里,还要供三个孩子读书,家里本来就没存多少钱,仅有的存款也给父亲治病了。 在父亲养伤的那几个月,每当我和妹妹回家要生活费,父亲就会唠叨:“讨债的又来了,讨债的又来了。”搞得我和妹妹每次都不想回家,但是自己又没有经济能力,只能硬着头皮给父亲嘲讽。 随着经济越来越紧张,一直入不敷出,父亲由嘲讽变成了直接摊牌。在5月份的那一天,父亲找我谈了一次话,父亲让我退学外出打工,说弟弟也要中考,家里又出现了种种意外,没有足够的钱同时供这么多孩子读书,又说小妹读完高中也不让读了,女孩子能认识字就可以,没有必要读那么多书。 就像社会底层的牺牲经常被视为发展之必需——“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女性温柔,服从丈夫,在家洗衣做饭同样也被视为必需。同样,在家里不能提供那么多孩子读书时,女孩子也必须做出牺牲。 一家人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家中的唯一男丁——我的弟弟身上。他们希望男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以便将来能找到好工作。女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因为女孩子早晚是要嫁人的。 一直以来,女性都没有男性重要,女性应该为家庭做出牺牲,这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尤其是在家庭资源不足的时候,性别的不平等更是会表现出来。 作为家中的长女,自然需要率先承担起为家庭减轻负担的责任。就这样,5月底我辍学了,准备去找深圳打工的堂姑。 6月初,带着既迷茫又憧憬的心情,我坐上了去广东的火车,伴随着火车“轰隆隆”的声响,第一次离开了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 |
责任编辑:xingonghao51 |
上一篇:“师娘礼赞”与“冰山冻土”何干?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