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18 08:04:30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900万武汉人的创伤后遗症,一定要关注! 今天这篇文章,是疫情爆发以来,我写得最难过的一篇。 真的。 最凶猛时,我是痛。不是哀。 感染和离去人数爆棚时,每天都憋不住地哭。但也挺住了。因为我以为,挺过去,福报就在后头。 但现在的信息告诉我,900万武汉人、5000万湖北人,可能真的很难很难。 哪怕疫情结束,也不会瞬间切换至万事皆休、喜大普奔的模式。 他们可能会像破损的电灯,通了电,钨灯闪着,窜着,吡咝吡咝的,就是不会嚯地一下,马上通体锃亮。 他们做不到。 那些曾发生过的痛苦,会像墨团一样,在他们的生活里洇开。然后满眼都是黑,都是苦。 那些黑与苦,有一个专有的名词。 它叫:创伤后遗症。 我很好的朋友,叫池槿文,一个温婉纯良的女孩,家在湖北孝感。返乡后,因封城,变故频生,压力如山,她悲愤交加,以至于性情大变。 她睡不着。 总是哭。 她甚至会骂人,会说TMD,无助又无望。 “那种茫然无措,就像你站在路中间,就那样站着哭。身后没有灯火,身前白雾茫茫。” 她是幸运的。因为她还能表达,我们也都懂得。 但无法发声、无法宣泄的人,最后就成了抑郁。 一个在武汉的男生发视频,称自己快不行了。 每天都特别痛苦。 他总是莫名其妙地崩溃。崩溃之后,就疯狂地掉眼泪。 他最强烈的一个愿望居然成了,“很想一觉睡过去,再也不醒来。” 看得人眼泪刷刷地掉。 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关注武汉的病人、亡者。 却少有人关注,病人、亡者的身边人,是否还安好? 他们怎么样? 他们能扛下去吗? 这是所有心理专家们当前最关注的问题。 在微博搜索关键词,“武汉 抑郁”,或“武汉 创伤后遗症”,看到的信息触目惊心。 那里关键词指向的世界里,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压抑,与煎熬。 有人说,我真的不行了。 有人说,抑郁症,但我没药吃了。 有人发放出自残的图片,用激烈的方式,向外呼救。 还有人,已经永远离开。不是因为感染。 他们困在时代的困境中,举步维艰,无法、也无力走出。 在全民共克时艰、共同抗疫时,他们的眼泪显得矫情、脆弱、不合时宜。 于是,他们不被看见。 也不想发出声音。 他们也不想“惹人讨厌”。 但痛苦真实存在,而且连绵不绝。 方方说,现在武汉每个人,或轻或重都有应激障碍。 这种应激障碍,就是一种心理创伤。 当面临生命无法承受的丧失,当生活翻天覆地,很容易产生这种心理问题。 这种病人表面看起来很正常。言语寡淡,表情冷静,不激烈也不颓唐,几乎看不出内心的簸动。 甚至也没有眼泪。 比如一个60多岁的奶奶,确诊了。 她告诉医生:“我先生两天前去世了,因为这个病。”声音是木的,空洞的...... 她不呼天抢地,也不哭,拿着一堆片子,抽出几张,轻轻地说:“这是我先生的,我要保管好,到时去殡仪馆领骨灰时要用......” 话里还是没有任何情绪。 查房的时候,主治医生叮嘱她:“下次让家属带些牛奶来......”有人迟疑了一下,低声说,“她家里没人了,都在隔离。” 丈夫走了,儿子感染,自己感染,却“无动于衷”。 正常吗?当然不。 但这种不正常的反应,频频出现。 还有一个老人,去医院给儿子开死亡证明。 老人满头白发,穿得破烂,一看就是贫苦的打工者。 他的儿子,32岁,死于新冠肺炎。 老人也没哭。 没有眼泪。 他站在医生的桌子旁边,非常顺从地,沉默地,看着医生给儿子开证明。 医生说:签字吧。 他就按照指示,在一张张纸上,郑重地,歪歪扭扭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依然没有反应。 这是看淡生死吗? 不是的。 这是非常态的。也是危险的。 悲伤如果有眼泪,就只是悲伤。 悲伤没有眼泪,就会成为抑郁。 而哭不出来,这种命运重击所致的痛苦,就会100%地、整个地,全部内化入心,进入潜意识,变成根深蒂固的症结,最终要你的命。 当年大阪池田儿童杀伤事件发生后,一位精神科医师接受电视台访问。 记者问他:“这会对小朋友们有影响么?” 他是这么回答的: “与这次事件有关联的小朋友,即使现在看起来若无其事,等他活到人生的某个阶段,‘一定’会发生问题。” 所以后来有人毁人。 有人自毁。 有人抑郁终生。 疫情下的幸存者也是。 也许他们现在看起来,无悲无喜,与正常人没有差别。 但这是因为,在大难面前,人懵了,傻了,僵住了,不知道如何反应。 就像一股巨大的寒流,忽然将一个人吞噬。痛苦被冻住了,你木在那里,流不了眼泪,也思考不了。 但“痛苦”迟早会化开。 泪水迟早涌出来。 关于“丧失”的伤悲,从来不曾离开。 几周以后,或者几个月,甚至几年,它们会忽然回来,将你的生活撕开大口。 就像《言语的秘密生活》里的幸存者,她在劫后余生里,也一直是麻木地、机械地生活。 她需要这种保护。 敏感之于灾难受害者,是一种无休止的凌迟。 麻木,才能让他们熬过去。 但她的感受被唤醒后,她说: “我怕有一天,可能不是今天,也许不是明天,但是有一天,突然间,我会开始哭,没人可以让我停下来,眼泪充满整个房间,我无法再呼吸,我会把你也拉下来,然后,我们一起淹死……” 我们的幸存者呢? 他们眼泪同样多。同样艰难。 求大家,看到他们!!! 以上说的还是见证者。 亲历过的病人,他们身心的痛还会加倍。 在纪录片《非典十年祭》里,大家可以看到,不少好转的病人,多是苟且偷生。 他们大多离了婚。无法工作。 一直靠药物维持。 这一次的疫情,也许不会有这么严重的身体后遗症。但我们也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 人是非常脆弱的。 身体扛不住重击。心理也难以消化沉重的意外。 大家还记得李西闽吗? 他是一个作家。 2008年汶川地震,他被埋在废墟中,长达76小时。 他被铁片刺穿脸颊,被重物压住,独自在黑暗中,与疼痛、恐惧、饥饿、窒息感对抗。 后来他被解救。 本以为万事大吉。却不曾想,他患上严重的抑郁症。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 “不可能开心起来了,完全感知不到世间的任何美好和乐趣,很恐怖,四面都是黑暗,哪怕你开着灯。” “站在人群中,都感到孤独,站在阳光下,黑暗也会湮没我,我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即使睡着了也会做噩梦。” “委屈、愤怒、绝望、不懈的情绪找不到出口,泪水又流不出来,门一推,就跳下去了。” 2012年,他在微博发了遗言,吞下两瓶安眠药。 好在后来获救。 但这也足以告诉我们,这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才是劫后余生。 我们都以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可是真正经历大难的,等到的,可能是严重的心理创伤。 现在疫情即将结束,病患即将归零,亡者不再增加。 楚地之上,武汉城中,那些家破人亡的人,一定会在解禁之后,开始回顾、反思。 而往事一反刍,痛苦就苏醒。 一苏醒,世界已换了人间。 那时候,他们怎么办? 如果你是亲历者,是正在煎熬的病人,请一定要明白,这不是你的错。 放过自己!停止自我加害! 如果一直走不出来,请记得以下三种方式: 1 ,流出眼泪。 请你尽情地哭。 哭,就是疗救。 不要忍,不要憋。这不丢人。在这种情况下,宣泄就是重中之重。 2 ,分清哪些是想象,哪些是事实。 分清楚,你痛苦的,到底是什么? 是事实? 还是想象? 如果是事实,饶恕自己。因为你不是圣人。 如果是想象,那更不需要背负。因为那不存在。 3 ,拔打求助热线12355。这是青少年呼叫中心。 这个热线池槿文打过。 她熬不下去时,曾求助过。有人接。 如果你也走不出来,可以拔打12355呼救。 但是—— 健康的人请不要骚扰。 再说一次,健康的人不要骚扰,不要占用公共资源,不要挤占他人的救命热线!!! 接下来说,如果你身边有创伤应激障碍者,不要嫌弃他,也不要总想着“拯救”他。 这两种心态,会害死他们。 因为—— 嫌弃会令他自责,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而拯救,也会令他自责。他会发现,他再用力,也永远达不到你想“拯救”成的样子,更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你要记得,接纳比什么都重要。 在和他的相处中,切记以下几点。 1 ,让他倾诉,不要让他加油。 他加不了油。 你让他加,就是另一种施压。 而你的“加油”,是带有预设的,是希望他乐观积极向上成为社会好青年的。 可是他真的做不到。 他可能为了讨好你,故意做出这种样子。但这不是真的。 努力无果+伪装,会将他逼入深渊。 2 ,告诉他,这是正常的。不要说,这是不对的、不好的、异常的。 接纳的本质,就是承认一切发生。 承认他病了。 承认此时努力无效。 承认这一切都很正常。 当你真正明白,这是正常事件时,你才不会心急火燎,他才有空间去呼吸。 3 ,陪伴,但不要教训。 接纳,不代表不作为。 你可以陪伴。但注意,不要叽叽歪歪,不要罗嗦。你越多话,他病得越严重。 你就静静地做自己的事。 他需要和你说话时,你就听。 少给意见,就是听。 相信我,你听了多少,他就痊愈了多少。 4 ,别着急。相信时间,相信人的自愈能力,相信人的意志力。 人都有自愈能力。 这是本能。 只要度过了自我交战最厉害的时期,他就能重建内心的秩序,一点一点恢复。 所以别着急。 咱们一切慢慢来。反正时间有的是。 现在,大规模灾难已近尾声,看见武汉的创伤,成为当务之急。 而这一切,需要我们所有人去正视,去发声。 所以请你转发此文,告诉每个人,在楚地中央,很多心碎正在等待疗愈,很多幸存者正在长夜痛哭...... 请大家救救他们! 请所有人,帮帮他们! 最后,希望凛冬尽时,所有人都站在阳光下。你一身春意,他们内心已无冰雪。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