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21 20:02:03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纸上建筑 - 小 + 大
武汉已经连续几天实现新增病例清零,然而昨日本地微信群、朋友圈惊现某社区又有新增病例的“重要通知”,引发一定程度的不安。随后硚口区防控指挥部发布“情况说明”称,该社区居民张某某因淋巴结肿块就诊,在新冠筛查时第一次阴性、第二次阳性,被收治入院,但因无发热咳嗽等症状,根据《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的通知》,张某某系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确诊病例。 3月19日晚社区了解到张某某第二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后,误认为其是确诊患者,为提醒社区居民做好居家防控,在小区内发出了通知,从而引发乌龙。 事件原委算是清楚了,但是该事件又引发网友新的担忧。原来2月14日卫健委就介绍称,仅对外公布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不属于病例,不需要对外公布。但无症状感染者需要集中隔离观察14天,如果在隔离期间出现了症状, 就将作为确诊病例报告,并对外公布。 这个新闻当时没有引发太多关注,或因为当时确诊病例正处于猛增阶段,大家也无暇理会这个相对较小的群体,因此这是一块隐藏的数据。但在全国各地纷纷清零之后,之前的次要矛盾渐渐变得显眼——这块数量有多大?是否具备传染性?……在硚口区乌龙之后,很多网友发出了疑问。 这块数量大与小,可能需要分两种情况。一是以社区传播为特征的武汉市本地,二是以输入性传播为主的其他地区。一月底之后,全国都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除武汉外,基本没有再发生显著的社区传播。而其他地方的无症状感染者,大多都是通过密切接触者追踪筛查出来的,然后进行隔离观察,待其发病确诊,或不发病期满解禁。因此第一,这部分携带者的数量有限,而且容易被发现,公布与不公布,这块对社会传播的影响都很小。 但是武汉不同,在庞大的基数之下,无症状感染者数量相应也不少,而且无法像其他地区一样进行追踪和筛查,无法做到悉数发现和隔离。幸好武汉也处于全民禁足期间,等于所有人都在隔离,因此这部分人也很难出来影响到社会,最多只能影响家里人。但是,现在随着连续清零,武汉的小区也会逐步解禁,这部分从未被发现的感染者就会进入公共人群之中了。 硚口区张某某因他病求诊而被筛查出来,就是典型的例子。可能像他这样被意外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还将有不少,但是根据防控方案,除非转为确诊,否则他们都不会被公布。 大多数无症状感染只是一个阶段,而并非长期携带,很快就会分化,可能若干天发病入院,也可能不知不觉中清除病毒。深圳第三人民医院近日报道了55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后续转归:他们中位年龄49岁,都是在家庭里被感染。其中16例到最后出院始终无症状,其余感染者则转化为普通型病例,占比70.9%(academic.oup.com)——表明无症状感染者转化为确诊患者的比率很高,且传染性始于发病之前。 而南京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也在预印版服务平台medRxiv报道了24例无症状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发现无症状携带者可导致人与人传播的证据,应将其视为COVID-19的感染源。可能的传染期长达29天,并且被传染者可以发展为重症——这跟之前“病毒越传越弱”的想象也不同。 类似的研究越来越多,预示着无症状感染者并非之前认为的传染性较弱,甚至有可能是各种聚集性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虽然我国也要求对无症状感染者进行14天隔离观察,并进行密接者登记和隔离,同时疾控系统内上报,但是,不属于强制公开范围。这就是为什么近期各地会零散报道一些无症状感染者的新闻,而确诊病例却始终停留在0增长。0增长不等于0威胁。 虽然其他地区的无症状感染者不成气候,但是武汉情况不同,可以想象有不少无症状感染者分布在市民当中,但是具体有多少,外界毫无概念。 虽然此数据即便公布也不会准确,因为无症状者被筛查出来的只是一部分,但是仍然有指导意义,中外数据专家可以搭建模型进行总量估算,普通市民就会知道大概面临的风险,在逐步解禁的过程中如何防护,以免乐极生悲。 它的风险评估需要各界专家群策群力,不一定是疾控内部能够完成的,数学家,科学家,医生等等,但是大家需要看到数据才能开展研究。 武汉最艰难的时刻已然过去,一味追求清零解禁,可能导致过早放松警惕。现在适当地把无症状感染数据公布一下,其实会给市民以正确的引导,告诉大家警报尚未解除,还需坚持最后一步。同时也有利于消除各种谣诼和社区恐慌,消除一些外媒质疑“隐瞒病例”的攻击。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