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权益关注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权益关注 > 文章

甩不掉的农耕

时间:2020-03-24 06:12:20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陈永胜 - 小 + 大

甩不掉的农耕

       引言
随着我国近些年的工业文明和城镇化运动的发展,我们的农耕和农耕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城市越建越大,农民纷纷进城,农村凋蔽,很多地方呈现出数年疏耕种,十里荒草行的景象,而且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不由得让我们忧心忡忡,担心粮食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我们的农耕文明也面临着中断和消失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要深入了解、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和农耕文明,因为农耕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战略价值。

一、首先,古代的中国选择农耕是大自然造物的结果,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众所周知,世界上有三大适合农业耕种的地方。这三地产生的文明不仅影响了各周边区域,促进了世界民族融合,而且开启了人类文明之旅,对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个就是西亚。即现在的伊拉克及其周边地区,也称为“环地中海中心”,这里是小麦与大麦的起源地,它孕育了历史上著名的“两河流域文明”。后来,这种农业传到尼罗河流域,形成了古埃及文明;再后又传播到印度河流域,形成了古印度文明;第二个是中国。是小米和大米的起源地,它孕育了古老的中原文明;第三个是在美洲,是玉米的起源地,它孕育了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称为“美洲中心”。
这三个农业起源中心,对后来的文明产生起了决定性作用。
但是很遗憾,除中国外,其她两大文明已经消失了,只有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
为什么呢?因为她有天然的地理阻割优势,阻止了外来的侵略。
首先看看我国地理上的优势。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地势的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地势的第二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第三阶梯往东就是一马平川的以三大平原为主的“粮仓”了,即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就是我们华夏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
华夏文明被西面高入云端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所阻割,这种地理优势几乎阻断了西方侵略的可能性(冷兵器时代),但也阻挡了与之交流的渠道,具有辩证的两个方面。
我国地理上有个公认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就是自我国东北大兴安岭东麓-辽河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及青藏高原以西的广大地区,都属于历史上传统的游牧经济分布地区。而在此界线以南和以东则属于传统的农耕经济分布地区。
整体来看,我们的中华民族就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地域。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保留了这么一块可供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繁衍的地方,这是上天对于华夏子孙的恩赐和厚爱,是弥足珍贵的自然财富。
但我国的北边和东北边却有两个地理缺口。
一是阴山——太行山脉缺口。其山不高,中间有一些山谷,蒙古高原上的骑兵可以长驱直入;
二是在东北方向燕山山脉靠近渤海湾的缺口。也就是从锦州到山海关的这么一段走廊。
所以,中国历史上两次亡于少数民族的入侵,就是缘于地理上存在的这么两个缺口。第一次是元蒙入侵,第二次就是来自东北地区的满清入侵。
当然,兵要地理环境的优劣固然重要,但一个国家的灭亡和兴盛根本原因是在于内部。
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泽东选集》第1卷)
唐朝的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就是这个道理。

二、气候温润,适合农耕。
气候对于农耕社会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据考证:距今约4200年前,东亚大气环流出现了一次重大的调整。
“‘东亚雨神’,结束了自己长达约600年的“北居生活”,开始向南移动,转为“南居生活”。请注意,在接下来的约1600年里,也就是距今约4200—2600年,它都将位于偏南方的位置。这段时期大概相当于传说中的夏朝到春秋时期。
于是,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时候,中国东部大陆上的气候,特别是降雨分布发生了重大改变。东北、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由长期降雨偏多转向降雨偏少,而长江流域则降雨偏多起来。
可以想见,东北地区的人们发现生活变得艰难了,降雨减少给他们的旱地农业带来了沉重打击,让他们原始的农耕文明慢慢衰落下去,一部分人被迫向南迁徙,留下的人可能转向了狩猎、采集和游牧生活。而长江流域的人们也发现日子不好过了,降雨太多让他们的家园变成了一片泽国,适合耕种的田地变少,他们以水稻种植为基础的农业遭受了沉重打击,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去别的地方谋生。
风水轮流转,此时黄河流域的人们兴高采烈起来,肆虐当地的洪涝灾害过去了,降雨量也比较适中,利于农业的开展。于是在北方和南方的诸多文明相继遭受重创、逐渐暗淡的时候,黄河流域的文明如同一轮圆月,在中华大地上冉冉升空,文明的光芒照耀着大地。”¹
这就是中国早期中原文明发达的原因。
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划分为多个温度带,也正是南北、东西跨度大的特点,才有了各种气候特点的耕种收温度带,少的一年一熟,最多的一年三熟。
三大平原都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不同点:东北平原1月份气温很低,冬季严寒,年降水量偏少。华北平原1月份平均气温低于0°C,接近0°C,夏季高温。长江中下游平原冬季平均气温高于0°C,年降水量比较多。
现今中国的这一气候特征对于农业种植来讲更加有利,使多样性农业范围进一步扩大。
以上地理及气候环境基本上决定了中国是农耕社会,是客观现实,属于“胎里带”,不是谁想改变就能改变了的。

三、中华文明起源于古老的“中原农耕文明” ,古老的农耕文明造就了灿烂夺目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明圈的形成,是几千年来历史的积淀、延伸、扩展、融合的结果,她经历了三个阶段:
1、中国形成较早、较发达的文明就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文明圈”。即以古代河南为核心的周边区域;
2、以后,民族逐渐融合、继续向外辐射形成的广大区域,被称为“华夏文明圈”;
3、渐渐形成现今版图的“中华文明圈”。
首先文明的融合是从文化上开启的,而并非武力所致,但文化的形成和繁荣必须是以解放食物和保证食物充裕为前提条件的。
我们的先民们最早都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由于每个族群的人员不多,形不成有组织、有规模的狩猎与采集,难以维系自身与群体的生存,他们只有依靠大自然的垂怜和运气才能有所收获,所以说那时的文明进展缓慢,并且时刻都有中断的危险。
直到距今约一万年前左右,也就是有了农业生产以后才逐渐改变了这种生活状态,由自由迁徙转向定居。
早期人类选择定居的原则就是:一是地理上适合耕作(易找到食物);二是饮用水源一定充足;三是气候温润适宜。
所以,早期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具备以上三个条件。
定居意味着人类的文明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定居也意味着先民的食物来源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或稳定,他们才会选择定居。
采用定居生活方式对先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是使先民们更有精力投入到生产、生活当中去,为稳定的农业耕作提供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是在定居的环境下,手工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间接促使了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使发达的农业文明才有了可能。
从这一点来,我们先民定居后形成的农耕文明优于早期居无定所的游牧文明。
因为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发展起来农业科技、农业思想、农业制度与法令、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丧葬文化、哲学思想、制造、冶炼业水平等等是游牧文明所不能相提并论的。
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坚实基础,是中华文明永不褪变的底色。
四、农耕文明对中国几千以来的社会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1、等级制度的产生
早期的农耕社会大家都是集体劳作,属于氏族联盟或部落联盟方式的,也只有通过共同协作才能获得好收成,但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如老弱病残、聪明程度或生产技巧掌握等等),此时等级制度就应运而生了。
等级制度的产生造成一部分人优先占有了较多的生产资料,财富也逐渐得到积累,其他人想要有更好的收成必须依赖这一部分人。
因此,等级制度决定了农耕文明就是以人治为主,由当权者制定规则和法律,而农耕文明必然决定了不会有重商品交换和贸易的特性。
当然,这也是由当时的生产力决定的,所以,我们是不能以现代工业文明的思维去批评早期的农耕文明。
2、稳定的小农经济压制了工商业文明
持续了数千年传统小农经济是一个自己自足的超稳定结构。农业社会并不需要为了生产生活而大规模进行贸易交换,或者像游牧民族随水草迁徙。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没有爆发工业革命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过于稳定。
她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①天然的封闭性,包含两方面,一是地理封闭;二是思想封闭。很难形成大规模商品交换和文明交流,导致人们思想僵化、保守,禁锢了群体和个人的思想发展。
②有一定的脆弱性。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也致使中国历代政权不断更迭、社会动荡不安。
③制度延续的顽固性。形成了一个令世界历史学家都大惑不解的几千年来极其稳定的封建专制制度。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说到:
“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几千年的中国,其实是一个大赌场,恶棍们轮流坐庄,混蛋们换班执政,炮灰们总是做祭品,这才是中国历史的本来面目。事实上,中国任何一次革命都没能使这个历史改变。”
的确,“外儒内法”的中央集权模式在中国存在了近两千年,如此稳定,让人费解、诧异。
但随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出现则驳斥了黑格尔的唯实观点。马克思是站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上解读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而不是笼统把历史归类为有意义的历史和无意义的历史。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这一科学论断是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根本缺陷提出的严厉批评。
²马克思指出他的历史观“不过是关于精神和物质、上帝和世界相对立基督教日耳曼教条的思辨表现。”
其实,农业是农业文明的生存之本,商品贸易是西方文明生存之本,因此西方文明特性必然是重商,而东方文明特性必然是重农,两者都有自已的优势和弊端。
这也是客观条件决定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不能说明你西方文明就一定优于东方文明。因为在明朝及以前的朝代,中华文明一直有过通过利用技术创新来领先世界的事实,只可惜明朝及以后我们自废武功,没有抓住这一发展的大好时机,致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其封建专制制度彻底走到了尽头。
但庆幸的是,一百多年来的磨难已经让我们这个民族觉醒了,知道了什么才是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制度,那就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

结论
近几十年以来我们一直都在恶补曾经缺失的那段工业化文明,人们都沉浸在工业文明所创造的物质快乐之中,恰恰忽视了赖以生存的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是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基础,我们不能不重视。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我国的粮食产量就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可是在工业化的今天,我们却需要大量进口粮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绝非杞人忧天,既然上天赐予了我们这块神奇的土地,我们必须坚守好自已的农耕,克服自身短板,早日实现机械化、集约化、可持续的农业发展之路。否则,那就是暴殄天物、遗患无穷。

  参考资料:
¹《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
《中国国家地理百科全书》
《农业与经济的历史》
《中国哲学史》
《儒教和道教》
²《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工友爆料】拖拖拖,旗黑裕展到底在耍什么花招

下一篇:袁立——多少正义人士心中的女神!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