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14 20:24:06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良叔大大 - 小 + 大
一名家长,对记者悲愤地说道: 没想到居然这么大胆,拿饮料当奶粉卖! 他怀里的孩子,颅骨突出,一个硕大的脑袋,无力地搭在父亲的肩膀上...... “大头娃娃”,终于又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且还是和奶粉有关。 这起悲剧,发生在湖南郴州,点燃了不少人已经淡忘的记忆,也瞬间在媒体引爆。 人民日报、新京报、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相继发声。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要求彻查此事。 孩子是最可怜的,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其中一位小姑娘,只能忍不住地、反复用力拍打自己的头部。 有的孩子身上起了“不明原因红疹”。 也有孩子去医院检查,被医生确诊为佝偻病。 而他们的共性是:身高体重全部停止发育。 这不禁让良叔想起12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至今难忘。 那是2008年,我的孩子刚出生不久,所以记忆深刻。 正是因为担心孩子食品安全问题,从那时起,很多人都不敢再买国内奶粉。 如今,悲剧卷土重来,只是换了一个更“巧妙”、更富欺骗性的方式。 12年过去了,那个曾经悬在我们头顶的阴霾,并未散去。 1 人民日报的锐评,直指问题真相: 将固体饮料冒充“特医食品”销售,虚假宣传特殊功能,涉嫌消费欺诈。 这个“打擦边球”坑害家长和孩子的产品是:倍氨敏。 幕后推手之一,就是郴州市永兴县爱婴坊母婴店。 记者采访时,店长还坚称: 倍氨敏为特殊奶粉,因为我们这里本来就是卖奶粉的。 但是,当得知有孩子生病去医院后,店长又马上改口: 长期吃它是没有营养的,只能起到改善作用; 我们都是靠奶粉吃饭的,肯定跟销售走。 很显然,明知事情闹大了,就开始甩锅给厂家。 第二天,更富戏剧性的事情又来了。 当一群怒气冲冲的家长,去店里维权“讨个说法”时,却发现倍氨敏下架,找不到了。 公司法人代表还出面说:产品合格。 家长质疑:没有问题你们为什么又下架了呢? 家长又问:到底是谁在推销?把饮料当成奶粉卖? 店长十分理直气壮: 都2年多了,我能回想出来吗? 比这更厉害的是,当记者“化身”买家,去其他爱婴坊连锁店,假装说要给孩子买倍氨敏。 却得到了统一的全新“话术”: “这不是奶粉,这是一种特殊粉; 倍氨敏早就没货了,喝这个没啥营养。” 转变速度太快、反差之大,让人无语。 如此实力杠杠的“演技派”,不去横店当演员,确实“有点可惜”。 另外,良叔还专门查了爱婴坊的企业信息,注册资本是:1.5万元。 够魔幻吧? 一个注册资本金只有1.5万的小商贩,竟然折腾出这么大的动静。 而从“没问题”到“甩锅厂家”,再到“矢口否认”和“隐匿证据”,仅仅花了不到2天的时间。 管理人员市场反应之快,员工执行力之强,不给你们搞个专访,真对不住你们啊...... 2 演戏,从来都分台前和幕后。 生产“倍氨敏”的是一家名为:湖南唯乐可健康产业的公司。 事件曝光后,当地监管局成立调查组,开始彻查此事。 结果,唯乐可公司的公关经理表示: "倍氨敏"包装,清晰标注是固体饮料; 不能当成奶粉用,公司没有夸大宣传; "倍氨敏"本身合规合法,在这次事件中是“躺枪”。 公关的嘴,骗人的鬼,敢情,家长们都是白痴,把饮料当成奶粉喂孩子? 我想,但凡是个正常人,都能明白“固体饮料”和“特医奶粉”的区别,也能理解把前者当成后者,会带来怎样的恶果。 那会造成孩子营养不良,严重的可能会生病致残、致死。 而倍氨敏作为固体饮料,却通过各种方式,“引诱”你入坑,让你“误以为”这是奶粉。 首先,它的包装,酷似一个“奶粉罐”。 但你仔细去看,发现猫腻巨多。 直接上图: 这样的文案和营销,真的是太龌龊了。 良叔又查了一下这个企业: 公司成立于2015年,法人代表是肖诗弧。 他的名下,至少有4个公司,且都与生物乳业有关。 据《新闻哥》和其他媒体报道: 除了自己当老板,肖诗弧以前还在澳优乳业(中国)工作过,任职副总裁,位高权重。 然而,这个澳优乳业,曾经被国外机构调查,发现:涉嫌误导中国消费者。 澳优在中国官网,公开宣传他们的产品能够“帮你宝宝打败乳糖不耐‘兽’”。 可同时,又在美国官网,声称“不适合乳糖不耐受的孩子”。 这样的两面派和“双标”,实在令人生厌,也害人不浅。 而今,肖诗弧打造的倍氨敏,单看生产资质和相关证书,他生产固体饮料,貌似真没啥问题。 不知道他是否真能置身事外,但想请求相关部门认真查处,细挖深刨,若有问题,绝不姑息,把“幕后”变成“墓后”。 3 “奶粉”,萦绕在我们心头多年的恶梦。 2003年“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很多儿童吃了劣质奶粉后,出现大头娃娃,四肢短小、脑袋偏大。 严重的,还导致各类器官衰竭,最终有超13个孩子死亡。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至少1万多名儿童生病住院,超4人死亡。 还有很多孩子,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至今仍痛苦不堪。 2019年,“佳瑞宝”固体饮料。居然还进驻某儿童医院,公然坑害家长和孩子。 2019年,湖南郴州一家医院,将固体饮料“舒儿呔”,当作“特医奶粉”开进“处方”,有6人被处罚。 2020 年 1 月,宁波一家食品公司,用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被查处后,罚款20万元。 20万,罚的真重啊....... 要说,中国消费者真不容易,和黑商们斗智斗勇这么多年,可貌似人家的心智成长地更快。 通过不断刻苦学习法律知识,他们明白了“毒奶粉”和“饮料变奶”的区别,然后“不小心”地犯错,“一脸无辜”地道歉。 闹剧过后,只剩下家长们无奈地愤怒,和大头孩子们的孱弱身躯。 4 都在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 可是,孩子们的世界,也不容易。 他们躲过假疫苗,又碰上假奶粉和有毒的保健品。 然而,你以为受害的,仅仅是孩子和家长们吗? 实际上,这些作假者,就是“老鼠屎”,毁掉了整个产业链。 以前中俄贸易非常兴旺,所有中国货,俄罗斯人统收。 于是,有些“偷奸耍滑”的中国商人,把稻草、鸡毛塞进羽绒服,再出口。 俄罗斯人发现上当以后,断绝了很多贸易,众多羽绒服厂商,就此断粮。 山东有一个蕨菜生产基地,向日本出口蕨菜,农民们生活开始改善。 然而,为了“赚快钱”,有个别人改变了蕨菜的加工方式,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最终,日本再也不采购这个地区的蕨菜了,这些人也失去了经济来源。 当然,你可能会说:“呸,向敌人递蕨菜的事儿,老子才不屑干!” 好吧,出口转内销总可以吧? 良叔有个朋友,曾是国货拥趸,可是,三聚氰胺事件后,她再也不给孩子买国产奶粉了。 不仅如此,任何儿童营养品,都只买国外的。 她说,她真的很失望。 相信这是宝妈们的共识吧? 但凡经济实力还行,有点门道的,都只买进口奶粉。 而这些进口奶粉,占据着高端市场。 长此以往,国内奶粉行业可能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很多年过去了,这种自掘坟墓式的发展,似乎是我们永远走不出的困局。 5 2008年开始,如果你在深圳皇岗口岸蹲一会儿,会发现从香港回来的人,都有个共性: 几乎每人包里都揣着几罐进口奶粉。 如果那时你在深圳,也多半会收到内地亲朋好友的“带粉令”。 于是,香港超市的奶粉,一扫而空。 以至于,香港发布了《限奶令》,规定每人最多只能带2罐奶粉。 当时还有个疯转的视频,讲的是有个宝妈去香港抢奶粉,与一名香港婆婆发生了口角。 香港婆婆说:“你为什么非要跑到这里,内地的奶粉不能喝吗?” 宝妈,竟无言以对。 这个问题,想必真的很难回答。 给孩子吃一口安全的奶粉,怎么就这么难? 发出这样的疑问,写下这篇文章,不仅仅因为我是作家,而且我也是一位父亲。 我只希望我的孩子,不用担惊受怕,能够健康成长。 相信,这也是每一位父母最基本的夙愿。 所以,我们不能沉默,否则就是对恶人猖狂的纵容,也是对受害孩子惨状的无视。 这件事必须要查个水落石出,我们要看看,到底是个别人作恶,还是其背后拥有更广袤的暗网。 更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接力这场呼吁,我们的每一次疾呼,都是给这些受害儿童的声援。 他们已经跌倒在起跑线上,扶一把,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上一篇:起底赵正永敛财的几个细节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