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权益关注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权益关注 > 文章

“不考试也没人来”:基层“医荒”该如何化解?

时间:2020-05-15 20:21:23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罗志华 - 小 + 大

“10个招人指标作废7个”“不考试也没人来”“乡镇卫生院没有医生具备检验资质,500万元设备落着灰”……疫情发生后,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成了基层防疫的重要力量,可《半月谈》日前报道的基层“医荒”现象,也引发了很多人的关心。

根据报道,以数量荒、专业荒、梯队荒、结构荒为特征的“医荒”现象,在部分县乡两级医院逐渐凸显,直接拉低了民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获得感。缺医少护之下,医疗强基层、分级诊疗等医改举措随之萎缩。

县医院急诊需要其他科室增援,经常“光有急救车,没有急救医生”,急救变成了单纯转运;上百万的设备很先进,却没人会用,只能成摆设;大楼很豪华,但冷冷清清,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很少;委培生签约承诺下基层,但违约也不来、来了也想走的人不少……事实上,这些现象不是一地的困扰,而是不少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的共通性问题。

基层“医荒”,其实是受基层之外的诸多因素影响。这其中,基层医院的吸引力不足,城市医院的吸引力太强,无疑是推动医学人才离开基层的两股力量。

很多城市医院的规模越来越大,科室越来越多,人才需求逐年大增,且大医院的实力、城市的地理优势等也都摆在那里。城市医院不必刻意到基层抢人才,也不必额外开出什么优厚条件,就能对基层人才产生极强的虹吸效应。更何况,城乡差距,也让医学人才争夺变成了一场实力悬殊的拔河比赛。

就目前看,也只有为力弱一方增加力量,“一边倒”的趋势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此次疫情来袭后,由于城乡医疗卫生资源不平衡,基层“医荒”等现象又存在,有些县乡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任务非常繁重,基层抗疫的形势让人捏了一把汗。也因如此,很多地方也意识到,从待遇、职称、福利等政策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医疗力量的关照和倾斜,在当下已是尤为迫切。

当前,县乡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较前有所改善,在职称评审等方面也对基层给予了照顾,在住房和子女上学等方面,有些地方还给予医务人员一些实惠,但医学人才仍然不愿到基层工作的事实也提醒我们,这些措施仍然有待加强,尤其应该将临时举措变成长期制度,让医疗人才下基层时能够预见到将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

在此之外,还可考虑实行“县招乡用”,使医院人员编制在县、岗位在乡,或者编制在乡、岗位在村,减轻那些“出不了乡,进不了城”的担心。县乡村有序流动,人才这盘棋更容易走活。

如何合理地配备医疗资源,是医改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而人才则是最重要的医疗资源。因此,化解基层“医荒”,触及了医改的主要命题,这显然不能仅仅局限于基层来解决问题,更需要从大小医疗机构两端入手,疏通人才流动的中间环节,让基层“医荒”能得到渐进式化解。

这样一来,针对疫情等公共卫生风险,基层也能更从容应对。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大头娃娃”阴霾12年不散,别让三聚氰胺的噩梦卷土重来

下一篇:抗疫海报比赛成大型抄袭现场,高校别装聋作哑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