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17 19:19:56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实用菌 - 小 + 大
这几天,一位小学生之死引起大家的热议。 6月4日,小学五年级的缪可馨写了一篇作文,是关于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读后感。 在作文的结尾,小可馨写了这么一段话: “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确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结果,被批改作业的袁老师认为没有传递正能量。 下课后,小可馨从四楼跳下身亡。 02 客观地说,这既是一次惨剧,也是一次意外。 老师批改作业,并提出批评,哪怕是这个批评值得商榷,就一定会导致学生自杀吗? 显然,这个推理是站不住脚的。 要是那样的话,全天下老师们就别批改作业了,因为一不小心就成刽子手了。 所以,从法律的角度说,除非有证据证明袁老师在这次事件中有侮辱小可馨人格,伤害其自尊的过激言行,否则很难说,她要担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但是,从教育,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说,这位老师的做法又是值得商榷的。 比如袁老师认为,要传递正能量。 但什么是正能量呢? 03 有的人觉得,说积极的,能鼓舞人心的话就是正能量。 表面上看,似乎是这样的。 如果你有一个朋友,不管你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站在你身边,支持你,鼓励你,欣赏你,为你加油,为你点赞,为你摇旗呐喊。 你是不是很感动?是不是觉得这个朋友带给你的能量很正? 99%的人,或者99%的情况下,我们都会这样觉得。 这是人性使然。 每一个人在心理层面都需要被认同,这不仅是自恋的需要,也是自尊的需要。 但是,只要我们稍微理性一下,就会觉得事情有点怪怪的。 如果说鼓舞人心的话就是正能量,那和珅和大人岂不是大清第一正能量的人? 这么说来,这些年我们是不是都误解了那些拍马屁的人。 人家不是谄媚,人家才是正能量的践行者。 想想就有点凌乱。 04 当然,有的人会觉得,正能量不是一个人嘴上说什么,而是一种看问题的视角。 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凡事能从积极的一面看问题,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这样想,确实更有道理一些。 与人相处,要多看到人家身上的长处,闪光点,这样才会激励自己去学习,去提升自己。 在这个社会上的生活,也要多看到那些阳光的,温暖的一面,这样我们对未来才会更信心,更充满希望。 就像那位袁老师,我相信她在批评小可馨没有传递正能量时,并没有什么主观恶意,而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养成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05 但是,我们还是觉得这位老师的做法有问题。 问题就在于,是不是看待一件事情,只能从积极的角度看,而不能从其它的角度看? 用通俗的话说: 是不是只能说好的,不能说不好的? 如果这样的逻辑成立的话,那在袁老师的身上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悖论。 一方面,她要求学生们正能量,但另一方面她身为老师又没有做到正能量。 要知道,在缪可馨小朋友的那篇作文里,也有很多积极的一面。 比如,对细节的描写,生动鲜活; 比如,对逻辑的要求,更为缜密; 比如,对问题的见解,有更为独立的看法。 这些都是在作文这件事上,颇为积极的一面,但是袁老师却一点也没有看到,她看到的都是文章中“不好的”一面。 这是不是也没有传递正能量? 06 说实话,用这样的角度对老师批改作业的行为进行这样的批评,在常识上我们会觉得有点过分。 用一句话形容就是:鸡蛋里挑骨头。 老师批改作业,就是要指出问题,这是职责所在,这不是什么负能量,相反,是帮助学生成长的正能量。 但这也恰恰说明,小可馨的那篇作文也不是什么负能量。 如果看到生活中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反思就是负能量,那我们都别反思了,甚至都不要去思考了。 这显然是违背我们教育的核心理念的。 所以,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07 不是正能量不好,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正能量。 当一个人拥有了更多的正能量,就会更积极、更乐观; 当一个社会拥有了更多的正能量,就会更温暖,更有活力。 但是,我们不能偏激,不能极端化,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正能量,或者只能提正能量。 就像一个人失恋了,或者受伤了,心里面难受的不行,你非要对人家说不许哭,哭就是负能量,这就有点变态了。 所以,我们要讲正能量,但这个正能量一定要基于事实。 确实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要承认,要敢于面对。 只有面对了,才会反思,才会总结经验教训,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变得更智慧,更强大。 相反,一味的回避问题,面对不好的事情像鸵鸟一样蒙住自己的眼睛,自己骗自己玩,这不叫正能量,这叫蠢能量。 08 当然,蠢并不是最可怕的。 有的人,把正能量当成一个道德绑架的令牌,到处挑别人的毛病,动不动就给人贴一张“负能量”的标签,然后显得自己正义感爆棚。 这样的人,才是最可怕的。 他们嘴上说着正能量,肚子里却是一堆的坏能量。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最好离他们远一点。 他们不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只会让你过得更糟。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