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权益关注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权益关注 > 文章

什么!父母一个月不跟子女联系,竟然违法了?

时间:2020-06-29 13:56:29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乔志峰 - 小 + 大

留守儿童缺乏关爱?法律拟规定家长至少每月联系一次。

针对留守儿童得不到适当照护、缺乏亲情关爱的问题,28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二审稿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因外出务工等原因在一定期限内不能完全履行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具有照护能力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代为照护。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与未成年人和被委托人至少每月联系和交流一次,了解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情况,并给予未成年人亲情关爱。(6月28日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果这条规定通过审议,那么,就会成为正式的法律条款。今后,为人父母者超过一个月不跟未成年子女联系,便属于违法了!

别自以为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违法乱纪”这四个字跟你不沾边。随着法律法规的触角不断延伸,会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不小心就会触动红线。还是得多学习、多看新闻、多上网啊!

对于这条规定本身,从善良的角度来看,出发点当然是好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为人父母者的亲情和责任,让那些大大咧咧甚至亲情淡漠的家长,别只顾着自己在外边浪,多想想家里的孩子,多跟孩子沟通沟通、增加感情。

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新闻挺多的。有个新闻想必很多朋友都还记得——2岁留守儿童听说爸妈要返乡,独自跑3里地迎接。河南遂平县城一个刚满两岁的孩子,听奶奶说“爸爸妈妈马上就要回来了!”就独自一人徒步去车站迎接。傍晚时分,街头蹬三轮的“捡”到了他,并把他送到了派出所。孩子的爸爸妈妈接受采访时说:为了挣钱,把孩子扔在老家,一年半载也不回去一趟;我们想孩子,孩子更想念我们。

才刚2岁的孩子,竟然自己跑出去好几里地迎接爸妈,这就是亲情的力量。无疑,孩子是懂事的,他对父母的深厚感情也令人非常感动。可感动之余,生出的是几分后怕。如果不是遇上好心人,万一孩子跑丢了,这一家子还怎么过年?同时,还有几分酸涩涌上心头——才2岁的娃就成了留守儿童,跟同龄人相比,他失去了多少父爱和母爱!

处在最需要父母疼爱的年龄,这些孩子的父母却长年在外。缺少父母呵护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童年,即使他们能够健康长大,也无法避免地会留下终身遗憾。所以,提醒那些在外打工的大人,有时间应该多陪陪孩子。挣钱很重要,孩子更重要,有些东西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一旦失去就悔之晚矣。

不过,造成此类现象的,并非全都是大人不负责任、一心想着挣钱而忽略了孩子和亲情的原因。谁不想阖家团聚、一家子在一起高高兴兴过日子?可是,不出去挣钱怎么养家?也许,那些为人父母者之所以愿意背井离乡去外边承受压力和苦痛,为的正是孩子将来能过上好日子。

因此,“法律拟规定家长至少每月联系一次”似乎让人生出几分无奈和悲哀。难道,连这样的事儿都需要法律来强制规定了吗?其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候鸟经济”——众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每年开春奔赴经济发达地区打工,过春节再回家与家人团聚。由此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比如“农村空心化”,即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极不合理,只剩下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相依为命。另外,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一些农村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影响到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不管是“候鸟经济”还是留守现象,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最主要的,一是城乡二元体制,二是现行户籍制度的桎梏。如果这两个方面不能得以改变,农村劳动力就必然继续漂泊,那些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就只能继续守着“空巢”,无法享受到完整家庭带来的天伦之乐。

前一段时间,媒体多次报道,一些地方为打工在外的人员提供夫妻房,可以让在异乡团聚的夫妻有个临时的“家”。是不是将来这个临时的家也可以容得下留守的儿童呢?让他们看看自己的父母参与建设的城市是如何的美丽,让他们像城里孩子一样在父母的怀里撒撒娇。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对现行的户籍、教育等制度进行改革,让比太阳更有光辉的公平正义照耀到每一个人。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九个细节告诉你,苟晶的班主任有多险恶!

下一篇:是什么让我们和外卖员走到了一起?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