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16 14:39:30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李蓬国 - 小 + 大
云南昆明一名6年级小学生研究结直肠癌的作品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一事,引发社会关注。无独有偶,7月14日,有网友发现,来自湖北代表队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两名小学生因为研究“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荣获小学组三等奖。记者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上看到,该项目的成员为两名小学生,一名小学5年级,另外一名小学3年级。记者联系了湖北省科协青少年创新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在家长或者导师的帮助下,孩子独立完成的作品都可以,比赛的目的还是为了激发孩子们对于科技的兴趣。(7月14日《东方今报》) “小学生研究基因获奖”余波未了,又爆出“三年级小学生研究肿瘤获奖”事件,令人“惊吓”不已。我以为,这些论文、科学实验不仅不可能是小学生“独立完成”的,参加这个“创新大赛”也不能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小学生研究基因获奖”事件之所以令人震惊和震怒,不仅因为该小学生写出了关于基因的论文并获全国性大奖,更加因为他居然只用了五天时间,就实现了从“不知基因为何物”到成为这方面专家的“华丽蜕变”。这种“逆天”的操作,分明是对群众智商的羞辱。涉事小学生的父母正是中科院研究癌症基因的专家,父母与儿子的研究领域相同,凡是正常人都能猜透其中的猫腻。 同样的,“三年级小学生研究肿瘤获奖”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倘若作为人类智商最高之一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复活,获知了这一消息,恐怕也会自惭形秽,并认为这些小学生必将在日后取得远远超越他的科学成就。他可能还会建议把这些小学生重点保护起来,因为有了他们,人类就不必担心外星人的威胁了。 7月14日,记者联系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称,学校有科学实验课,但是有没有做实验到“这么深”不清楚。记者又联系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一名工作人员称“暂不接受采访”,便挂掉了电话。 随后,记者又联系了湖北省科协青少年创新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这个奖项是2018年的奖项,不排除有科技背景的家长指导孩子完成科学实验,有辅导老师给予了帮助,这个是允许的。在家长或者导师的帮助下,孩子独立完成的作品都可以,比赛的目的还是为了激发孩子们对于科技的兴趣。 很显然,如果没有存在科学背景的家长或者老师提供辅导性的“帮助”,三年级、五年级的小学生根本不可能“独立完成”硕士生甚至博士生才能完成的科学实验。唯一的可能是家长或老师不是提供“帮助”,而是直接“代劳”。那么,比赛的目的就不是为了激发孩子们对于科学的兴趣,而是为了从小培养他们对于作弊的兴趣。 对于批量生产“神童”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关部门是该认真查查了。对破坏教育公平的违法行为“零容忍”,要说得到,更要做得到。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下一篇:科创造假不是“过度参与”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