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25 12:16:23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连载 : 我们是新光人(三)我们是人民的大学生 今天,我们推出系列连载文“我们是新光人”的最后一篇,一位新光同学写下了自己在新光的心路历程。 我们是与工友站在一起的同路人,我们要做为工友争取权益的新青年,做人民的大学生。 从小到大,我所看到的工友形象都是比较单一的:工地上的男工搬运着比自己块头还大的沙袋,保洁阿姨天不亮就起来扫地。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勤勤恳恳,踏实工作的劳动者。我和工人的为数不多的接触,不过是路上碰面了打声招呼,偶尔唠嗑几句家常。有时从滚动的新闻播报中还能看到农民工跳楼讨薪等消息,让人唏嘘一阵,却自觉无力改变。 最初加入新光,就是怀着一种简单的想要尽一份绵薄之力的心情。但是对工友的了解愈多,就愈佩服我所服务的对象,愈喜爱他们。一开始让社团里的老腊肉带着去认识工友的时候,高阿姨领着我们穿过知行地下的阳光地带,带到更下一层的地下室。地下室里空气闷热凝滞,高阿姨把我们领到她房间,这里还住了其他的阿姨。她让我和老社员坐在她们的床边,刚坐下,有阿姨拿出瓜子招呼我们,我说我不会啃,阿姨还以为是我在推脱,让我“放开来吃”。和她们的接触不需要什么规则,那时我还有些扭捏,就听老社员和阿姨们想到什么说什么,话题从孩子、农田收成聊到社保,阿姨们也不多顾忌,更不怕唐突,大方地和我们分享着她们对孩子上学的喜悦、对农村凋敝的担忧和对社保少交没交的气愤。两个小时后回到地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想到和这些同学、老师说话还要小心翼翼生怕踩雷,我有些遗憾刚刚没有主动开口和阿姨多说说话,暗暗决定要再到地下去。 认识工友很简单的,只要一个微笑、一声问候。我每次走过宿舍楼下都看到一个扫地的大哥,每每遇见了我也都会打招呼。有一次他抱着水杯暖手,看到我就走过来,伫立在我旁边。良久,他开口第一句就是:“我现在不能见你们。我天天躺床上,我就思念你们,很思念呀……”他们对新光同学们的感情都如此真挚朴实,毫无保留。 他们除了对我们,对自己的工人同胞也很有感情。我认识的东区一个大哥,他工作几十年,阅历很丰富。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就和我们聊起了劳动法,说起现在食堂里的违法情况,他痛心于工人们都不懂法,不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他说:“诶,劳动人民不懂法,吃了好多亏。我只懂一点,不完全。我就经常和我那些室友说,天天说,但是他们还不听。要是他们能懂劳动法,就会知道我们一天超时加班多长时间,就知道老板欠了我们多少工资没发了。”他还曾经做过程序员,但是他说“那压力太大了,程序员不也就是给老板打工吗”,自己还是跑出来做别的工作。现在,他努力学习,但不是为了他自己能学个飞黄腾达,而是想让他身边一切工人同胞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过更有尊严的生活。 相比起我们这些学生,工人们都关心集体中的每一个人。上学期一个保安小哥给我做过一顿鸡肉饭,他下班有兴致就会自己做饭,也给室友们吃。他们对同胞不是生病发烧了才来嘘寒问暖,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在遇上了权益被侵犯的事情的时候,他们相互扶持。有一个小哥每次遇上了自己食堂里谁受工伤了,谁被主管打了这样的事情都很气愤,他告诉我,“他们就是年纪大了想要个安稳,对后勤有很多顾虑才没能去争取自己应得的东西”。 和工友们待在一起久了,我时常想,我应该感谢他们。可能在很多同学看来,关心工人是很少有人做的事情,认为我们很“厉害”,但是我想说,工人才是最厉害的。他们影响着我,我现在已经适应了新光中的集体生活,大家每天聚在一起都是在讨论和服务工友有关的话题。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感到我“真正活着”。以前我看不到我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高考一路上来,我已经习惯了有人给我一个目标,就让我一直学习。但是高考之后来到大学,我的选择丰富了,我反而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我隐约看到我未来的路径应该就是考研、找份好工作、安心养老,按部就班地活着。但是在新光,在遇见工友之后,我知道了我未来要继续为工人服务,不管是做NGO还是别的什么,我都能和工人们待在一起,为保护他们的权益而奋斗一生,那是多么开阔的人生啊!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新光所提倡的“工学结合”,其实是马克思这句话的现代注脚。 新光当初扫楼的时候,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要让人民大学成为真正人民的大学!而我们这些学生,就是人民的大学生。刚入学时听到老师们说,人大要培养“国表社栋”,虽然当时感到振奋,但是心下一片茫然——究竟什么样的人物,才叫国表社栋呢?在新光里浸润许久,我慢慢明白了,国表社栋有一个含义就是坚定地和工人站在一起,燃烧自己,照亮他们。人民的大学生,除了有出类拔萃的知识和能力,更关键的是走近劳动人民,要用自己的头脑为工人的发展谋福祉。不是高高在上地施舍帮助,也不是止步于公益,而是要思考自己能力所及还能做什么,还有什么是我们没有去做的,并且真的要去实践。 陕北公学作为人大的前身,着实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我们提陕公,总是把她作为一个抽象的历史丰碑,一个“根正苗红”的骄傲渊源,却很少提到她的精神遗产。陕公之所以为陕公,之所以为新式学校,在于它培养的是贴近劳动人民,为中国革命服务的新斗士,而不是关起门来喝喝咖啡过小日子、只谋划个人前途的旧官僚。陕公时期,劳动教育成为教育计划的必修课,学员利用休息日到食堂帮厨、帮助村里的老百姓送肥、整地、担水、打扫卫生,还创办了“流动剧团”,背着行李、乐器、幕布等行头,到各村庄去演出,白天和农民一起劳动,晚上在打谷场上演出,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地走下去。劳动人民永远是社会的大多数,因为他们是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要与劳动结合、与实践结合的学习,还是脱离劳动、上层建筑式的学习,会培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曾经的陕北公学选择了前者,新光也想选择前者,普法讲座、文艺队下食堂都是我们的尝试。 陕公那时的学子和工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建设富强新国家,真是一派“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好景象。让我们把时间稍稍调前,回到1919年五月四日。那时学生怀着满腔爱国豪情上街游行演讲,号召大家起来救国。当学生遭到了镇压,6月上海工人起来罢工,工人和学生在革命斗争中结合在一起,同仇敌忾共同抗日,他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展现出了学生和工人结合的青年风范。毛泽东曾说,“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五四青年、一二九青年……那么多的青年,他们都是愿意服务工农、为他们而奉献自己的觉悟的青年。 我不是要说新光也要做什么,我们只是想要继承这样的一种精神:时刻为工农服务,不是抱团取暖,而是和他们站在一起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尊严和地位。我们在新写下的社歌里唱道:忠诚于人民永远向前走,这确实是我们最想说的话。歌词里的每一句,也都是我们真心唱出来的。 我们是新光人,我们要做人民的大学生,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本色,有一分光,发一分热。 联系小新小光:heng18811552505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