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5-27 14:36:39 点击: 次 来源:西城论道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论集权 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历各种复杂的探索、斗争。因为对资源和空间争夺的现实,形成最初的丛林局面,如此延续开来,虽有各种文化的包装,但在私有制的语境下,丛林其实一直是社会的底色。个体及群体之间,各种敌友我的折冲回环,构成了人类社会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为壮大自我,必然寻求各种有效的组织方式,以实现有利于己的竞争局面,英雄人物或精英人士应世迭起,皆着眼于权力系统的构建。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效集权是各种社会组织无可回避的宿命,大处如国家、民族,小处如家族、公司,必成有效集权方能实现自固自强的目的。 集权现象,首先有利于集权者的个体实现,其次使其率领的群体有了发展壮大的可能。这种可能性能否落实,全赖乎集权者及其团队之优劣。而这种优劣之别,关乎群体中其他个体之体验。若得其优,必然有利于上下协同,从而获得相对其他族群之优势,若成其劣,则必致群内个体生积怨,易被其他族群所侵凌。孙子兵法,首重“道胜”者,以此。 传统文化之着眼,最重“明君贤臣”,儒家思想所以承载中华道统,此乃其旨。至于修齐治平,五德六艺,君臣父子,家国天下,及打躬作揖,行住坐卧,冠带服饰,言谈举止之教,不过在于勉励上下,和谐高低,欲成群体之俨然,以铸华夏之体系。 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旨向,使集权之利,首归集权者个人,若其荒残无束,必使治下之其他个体难享悠然之福。明君贤臣若不得,民怨积累必成势,故朝代更迭,若有“天数”,通达者观时知变,如有玄妙,慎密者见微知著,如履薄冰,皆因思深知远,故能通彻本源。嚣张者骄横恣纵,祸身败国,其一味炫己傲物,岂谙群己之理! 只一个“莫非王土”的私权认定,便有了子孙万代的世袭之法,以子孙之骄恣,必渐远乎创业之思维。故传统集权之弊,一经点破,再难成论。资本民主观念之兴起,最切封建专制之流弊。 资本民主社会,把封建王权之分封,转化成资产边界之割据。在每一个大大小小的资本王国之内,各成天然之集权,即以决策效率论,无有效之集权,如何壮大其事业?故知社会组织,终无可避于集权之宿命。 即欧美社会之所谓三权分立,从组织形式上在于化解独裁之弊,从整个社会治理的权力主干而言,仍不失为集权之一法。立法权集中于议会,行政权集中于政府,司法权集中于法院。从系统集权的主干上分成数支,使其在各自领域内独得决断之权,保证了领域内集权的精神,但弱化了整体集权的效率。相对封建集权而言,自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抛却“莫非王土”的集权思维,若有统一的社会构建理论,自可形成高阶的集权体系。事实上,马列理论正是从反思资本割据的问题而来,以“主义”为旨向,建公有之模式,欲成其事,必须有世代接续的努力,方有达成之望。如构建大厦,地基一成,必须层层叠起。若五年一改,十年一换,只在地基处扒来扒去,永无成日。其理论虽然在实践中遭遇重挫,但若坚持这一框架,就必须有整体集权的模式作为保障。 在现代政治话语中,集权一词,似乎一度归于暗淡。一说集权,便与专制、独裁相连,甚至直接把封建帝制的语意迁移过来,甚可怪异。因民主与独裁相对,集权与分权相对,西方民主制与三权分立相结合,便使许多论者将集权与独裁相统一,这是浅层的逻辑惯性使然。其实,集权与民主相结合,正是政治文明的可靠方向,“民主集中制”的理论早已阐发详尽,但因实践中的各种偏差,遂落议者之口舌,亦是实情。为更好地落实民主集中的精神,确应砥砺民主,深体民意,以优化集权之政。若必欲破民主集中之论,将难得正解,因其论自有不可攻之底蕴。 社会结构如大木生长,槐柳枝分自是一景,云杉独耸也堪称奇,必欲斫干为务,曰:我欲强其枝而逸其叶,则妄矣! |
责任编辑: |
下一篇:一个白血病人治愈后的中医思考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