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争鸣求索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争鸣求索 > 文章

二次革命

时间:2019-01-18 20:38:29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河曲弯弯 - 小 + 大

二次革命
                                        
     无论历史上哲学家怎样正确的或错误的解释世界,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人们追求进步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但到了一个山岭可能歇歇脚,回头俯视着后面,惊讶地发现后来人争先恐后,似乎没有东西可以阻挡。显然,这里起作用的是精神而非体力。
共产主义运动经过不到七十年的努力就实现了在一个国家夺取政权的胜利,距离这个胜利已经有一百年了,却仍然没有解决在全球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甚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遇到重大挫折。带着需求寻找真理,我们通过深入学习马列毛著作及相关理论并认真讨论领会到问题在于----由于历史的局限,这种局限表现在人们对私有制比公有制更了解更有经验,表现在人类社会跨越私有制到公有制这条人类发展史上巨大的鸿沟后,并不能立刻就知道怎样准确建立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上层建筑,开始总难免有意无意的沿用旧体制的某些形式,自然少不了旧体制中官僚资产阶级法权和专制法权的痕迹。因此,开天辟地夺取政权后的无产阶级不自觉的被束缚了官僚资产阶级法权和专制法权两根绳索,以及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也没有意识到需要帮助工人阶级登上领导历史的舞台。如果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是一次革命,那么巩固政权的、解除两根绳索的并帮助工人阶级登上领导历史舞台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就是二次革命。
官僚资产阶级法权是官僚资产阶级法定权利(国家认可并保护的一种社会关系,这里指一种体制)。无产阶级在第一个国家夺取政权时由于理论经验的局限、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军事压力及俄国历史的需要,在政体建立上并没有对旧社会等级森严、权贵终身、掌管不分的官僚行政管理体制作根本性的颠覆,习惯性的借用熟悉的旧体制某些形式便产生了官僚资产阶级法权。同时在学术上偏离了同性法则①,即政治属性和管理属性的错位。党作为一个政治属性极强的组织,理应领导人民群众的政治性的社团,如工会农会等,而不是选择领导政府这样的行政管理机构②。当领导政府时就把党的领导阶层拖入并强化了这种法权,以及夺取政权后对社会资源拥有权迅速扩大后导致党政领导阶层的客观官僚资产阶级属性可能事实化。所以,不从体制上消灭这种旧体制遗留的社会关系,就不能解决党政官员客观官僚资产阶级属性的问题,被本阶级吸引就是必然的,监督和教育是被动的和治标不治本的。
有人说直接提出打倒官僚资产阶级不就可以了,何必费力的提出什么消灭官僚资产阶级法权?这是因为1、概念不同。一个是社会存在,另一个是社会关系。2、它是人民内部的问题。在人民内部喊打倒是“左”的错误。又有人会问社会主义社会的官僚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官僚资产阶级有区别吗?从概念与形式上来说是没有区别的,但这只是客观阶级属性,事实上是有区别的,且主观阶级属性在两个社会里有本质的区别的,主观阶级属性更接近政治属性,这就是为什么最落后的社会主义也比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对下层百姓好百倍。在资本主义社会,官僚资产阶级的主客观阶级属性基本一致,即使这样也有内外之分,被官僚资产阶级压迫的下层资产阶级就不会提打倒官僚资产阶级,而只会提消灭官僚资产阶级法权;但是此时的无产阶级就要提出打倒官僚资产阶级,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如果提出消灭官僚资产阶级法权就是修正主义了。可见消灭法权就是革新体制。
    任何一个阶级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时都与其个体一样具有主观属性和客观属性,同时作为社会实践中的客体又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和立场(政治属性)。毛泽东同志说“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实践论》,这就是说阶级个体的客观属性决定着主观属性。当然,决定着并不意味着一定或者是立即表现,且主观属性对客观属性也有反作用。阶级的主观属性支配着社会实践中的行为和立场(政治属性),两者同样在文化、道德和利益的影响下个体的表现可能并不一致。阶级的客观属性就是被大家认识的阶级,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大中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等,阶级的主观属性就是各种阶级思想。客观属性是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狭义)的反映,是属于物质的,主观属性是阶级的思想,是属于意识的。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所以,阶级的客观属性决定着主观属性。由于主观属性容易受到教育、经历和环境的影响,因而并不排除阶级个体的主观异化,但不可能是阶级整体。在过去的社会实践中,用客观阶级属性给个体划成份来区分政治属性,其实是不合适的,但绝大部分是正确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认识个体的阶级政治属性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就是其主观属性,但认识其客观属性是必要的和第一步的。
      什么是官僚?狭义的官僚是指思想奴化,崇拜专制的官员。广义的官僚就是占据统治地位的官员。官僚阶级(狭义)在社会主义初期,民主不发达的地区或封建专制时代都是自然存在的。资产阶级是利用资本(包括权力,物资,威望,学识等)获得劳动报酬之外利益的人群。官僚资产阶级就是利用权力或地位获得带有剥削性质的利益的人群。经济权力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表现,官僚自然产生相应时代经济权力的阶级,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是资产阶级法权形式,因此,官僚产生的社会主义时代经济权力的阶级叫官僚资产阶级。党的官员在夺取政权前是领导阶级(广义上说任何在野党的官员都是领导阶级)且当时的根据地经济条件也不具备产生资产阶级。党政官员进入夺取政权后的国家政府就变成了国家资源掌握管理阶级,他们对社会资源掌管的权力客观上就让他们可能获得劳动报酬之外的含剥削性质的利益的资本,所以他们的阶级客观属性就变化为官僚资产阶级。如果在党的严格管理下,很好的执行了按劳分配制度,并没有产生官僚资产阶级,那只是在外力的作用下没有产生官僚资产阶级的事实。由于这种社会关系和可能体制资本的存在,并没有改变党政官员官僚资产阶级客观属性(从社会关系来说)。
        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是否定剥削的,即否定资产阶级法权的实质内容。在社会主义初期的物质条件下,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即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这种等价交换的原则具有资产阶级法权的平等形式,但它不存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剥削成分(即无偿的占有剩余价值),只是保留商品等价交换这一形式而已。按劳分配,只承认同工同酬,只承认按劳动时间(含强度)为标准,不承认功劳、资历、职务的差别。资产阶级国家的公务员等级薪金制,是以职务为等级标准,这并不是按劳分配,而是资产阶级的等级特权。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含有剥削成分的,以职务为标准的等级待遇制,并不是按劳分配原则,而是沿习资产阶级等级特权。这就是官僚资产阶级客观属性事实(从经济关系来说)。
    有共产主义坚定信仰和无产阶级政治觉悟的阶级个体其政治属性是可能背叛客观属性的,如恩格斯是资本家,客观属性是资产阶级,也有客观属性事实,却是无产阶级的领袖(这就说明了客观阶级属性并不是阶级个体主观属性的更不是政治属性的标签),但是不能以点带面。党的领导阶层在建国后执政地位变化带来客观阶级属性自动不自觉的发生变化,主观无产阶级属性没有变化,但这种没有变化的慢慢变少(产生无产阶级思想觉悟的领导这种物质的决定作用就不起作用了,群众党员不存在客观阶级属性变化),大部分是不行的(毛泽东虽然没有从学术上,但他从历史经验上意识到这种变化,所以,进北京城之前大谈两个“务必”),这种客观阶级属性的局限不是每个人都能突破的,毕竟物质决定意识(上述等级待遇制,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以那样高的威望反对都阻止不了)。主观阶级属性对客观阶级属性也有反作用,其中一个方面表现在我党的领导阶层和最高领导人与国民党领导阶层和蒋介石在客观官僚资产阶级属性事实上的巨大差别。第二代在物质决定意识规律作用下,这样不受客观阶级属性影响的就更少了,第三四代就更难了。毛泽东同志显然感觉到了这个规律,苦于真理之光隐于天际,他老人家因此忧心忡忡。戈尔巴乔夫们也看到了这种现实的残酷性,他们选择了绝望,并没有选择深究问题的根源,没有认识到这是新体制正常的弯路和无法回避的教训,更无法想象它仅仅是学术上出了一点小差错。
    党的官员客观阶级属性变化与党直接领导政府有关,党内职务正常不会产生客观官僚资产阶级属性的。直接领导军队也不会,因为军队一般不会产生资产阶级③。由于这种错位的错误,党的官员的客观阶级属性发生了变化,站到了人民的上面,导致党在学术层面失去了群众基础,进而在群众中失去思想阵地,这就必然给共产主义运动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反之,党的建设少了阻力,政府内官僚资产阶级法权少了支撑。      
那么有没有办法纠正这种错位避免党的领导阶层客观属性的变化呢?有,就是党夺取一国政权后把政府建设好交给工人阶级,让自为阶级的工人阶级领导④,实现无产阶级民主专政,而党回到它本该的正确位置领导人民的政治性社会团体,如工会农会等。这种错位理顺后,党的工作方法也就理顺了,因为党正在领导群众同自然、企业或政府斗争争取利益,这样党才真正生机勃勃的起到领导社会的作用。社会是国家的基础、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国家的性质、社会的内部矛盾导致了围绕国家形式的斗争。党只有生机勃勃的、熟练的领导社会才是学术上的成功领导。这就是大家熟悉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无论在何时何处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武器。政府里党组织是不可缺少的,应当积极领导政府里的工会等团体。党在领导工会农会等人民的基层团体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用马列毛哲学思想武装这些团体,把这些阶级从自在阶级变成自为阶级。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因为它是红色政权的保障,即党领导政权,工人阶级领导国家。
专制法权是个人、少数人或者一党的法定掌管国家的权利。它是一种政体。习惯于一党执政的人会找出一堆理由证明一党不是专制体制,但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今后还可能出现的无限权力、人亡政息、家族世袭都事实证明一党是专制体制,雄辩是难以服众的。几乎没有人否认苏联如果存在一个与苏共力量平衡的轮流执政的兄弟党,戈尔巴乔夫们企图达到他们的罪恶目的是不可能的。多党制是消灭专制法权的最好方式。但是必须知道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民主专政的国体,所以,这里的多党制仅适用于无产阶级政党。有人说现行的宪法不是人民民主专政吗?多党制就应该平等对待资产阶级政党啊。社会主义是利用无产阶级民主专政逐步消灭阶级的社会,人民民主专政只是过渡。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对待资产阶级是政治上原则性也是学术性的错误,因为“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各阶级之间的平等”(《政治的逻辑》第三章82页)。
为什么要实行无产阶级多党制呢?这是因为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其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的一个特征就是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这种可以互相转换决定了矛盾双方处于同一层面,即需要兄弟党。2、体现无产阶级意志的需要。任何一个阶级政党的意志都不能代表阶级的意志,只有两个以上的阶级政党在争取共同的阶级基础时才能体现共同阶级的意志,马克思赞扬的欧美发达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做到了,因而彻底消灭了专制法权。无产阶级政党的意志是她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过程中体现的意志,无产阶级的意志是她在追求自身的地位、利益和解放过程中体现的意志,两者差别是很大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变成自为阶级时才能在奋斗目标和行动方向上与无产阶级政党表现一致。有人会说你这是在胡言乱语,无产阶级政党本身就属于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怎么有很大的意志差别?其实,列宁早就提醒我们注意党与阶级的差别了,并且它们也是一对矛盾体。不能处理好这个矛盾,就会影响无产阶级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过去的苏东巨变时阶级基础参与推翻先锋队领导的政权,大家不会忘记吧。3、党的建设的需要。党外民主的多党制尽管是外因,但外因的作用也是不能否认的。任何一个政党无论多进步,都离不开同阶级的兄弟党的限制、纠正和激活(每一个时代和国家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都很优秀就是被激活)。各兄弟党是指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党派。不能旗帜鲜明的反对无产阶级内部的“左”右错误思想党派则说明其认识模糊甚至立场错误;不能团结无产阶级内部的“左”右错误思想党派,把它踢出同志范畴说明其身上有专制意识,如果进一步把它当成对象去专政则说明其身上有严重的专制意识。这种不能团结兄弟党的落后的狭隘的专制意识无论是革命实践还是建设实践中都是有害的。有人很不理解既然它是错误的为什么不踢出去,这是因为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基本原理,没有错的哪有对的,而且事物都是不停运动的,错的对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可以互相转换。当然,这里讨论有一个前提,就是在无产阶级内部。
很多人对一国有几个无产阶级政党不适应、担心甚至反对,这主要是我国专制文化的因素,而非对错的问题。马列毛也并不反对无产阶级多党制,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反对抹杀党的阶级性,反对建立“超阶级”政党,以及与其他落后阶级的党分享权力。有人会说当初列宁为什么没有搞无产阶级多党制?答案除了理论经验的局限、政治军事压力和俄国历史的需要外就是俄国无产阶级还没有产生消灭专制法权的觉悟。这个觉悟需要经历从十月革命到苏东巨变的历史的一个必然过程。今天我们这些过程之外的人的意识还没有跳出这个过程就太教条主义了。列宁在批评学究派时就暗示十月革命同巴黎公社一样是“做比不做要好”有不成熟但可以为后人提供经验的革命实践。历史也证明了列宁的远见卓识。有人说专制体制在我国经过几千年的孕育和发展有它的优势,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专制体制是有它的优势,否则怎么有很多人迷恋它呢?但是我们为了更好的权衡利弊,就需要深入的研究我们的选择的目的和意义,这就是看其是否有利于阶级利益、民族实力和社会进步。那么怎样达到它?从根本上来说是靠政治,而不是外力等表面的暂时的东西,政治的灵魂在理论,关键在选择。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来自于政治,而不是来自专制绳索的捆绑。民间无论左中右都主张多党制,不可否认其中大部分人都主张黄色多党制,这并不等于说黄色多党制得到更多的认同,原因是他们还没有听说过红色多党制,即使有人主张红色多党制,也没有找到理论支撑。我们也是看了《政治的逻辑》才找到理论支撑的。有些人担心会不会像苏联后期的政治改革,多党制导致苏共垮台,其实苏共垮台是戈尔巴乔夫有意而为之。改革如同开车,急转弯时开慢点,怎么会翻车?一个大国领导人连这点技术手段都没有,是难以想象的。更多人认为发展经济最重要,政改这样艰巨而伟大的事业还是留给后人,这些人还不能理解今天的党和政府承受着多么巨大的国内外物质的精神的敌人的压力,这种固步自封是等待赌咒的苟且,因为纵然发展成苏联那样的超级大国又怎么样?政治是不会象人会打盹的。拒绝红色多党制是坐等黄色多党制,是坐等中国戈尔巴乔夫的出现(毋庸讳言,现有的体制还无法识别将来选择的接班人是否是戈尔巴乔夫,除了阶级的客观属性内因,共产主义思想阵地在群众中丢失严重是容易产生戈尔巴乔夫的群众基础,可见风险是很大的。若有人说我们已经筑起了牢不可破的马奇诺防线,那是靠不住的,相反戈尔巴乔夫们只要略施小计就能达到他们罪恶的目的)。还有人借口政治改革会失去稳定的政局而反对。政治改革的风险完全可以用时间和空间为代价抵消它,属于简单的技术性问题。比如,建立几个政治改革特区怎么会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呢?这种政改特区会吸引大批革命青年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由于工程浩大,政改特区需要解决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法律等问题并积累经验而不宜很快在全国推广,但一定能为共产主义事业激活一批优秀的接班人。草地中自然成长的兄弟共产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不自觉帮助我党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且事半功倍,当共产主义思想洪流形成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时,共产主义运动就势不可挡了。今日的祖国正逢盛世,适时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二次革命,政治文明上一个台阶,历史文明将前进一大步,那是注定被历史铭记的。
      “国家是最强大阶级的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这是在说社会主义社会需要把工人阶级培养成最强大的阶级,才能成为统治阶级。这样工人阶级不仅需要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还需要被扶上领导阶级的地位。有人说工人阶级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不高,怎么能成为领导阶级,而且领导形式总是金字塔式的,哪有倒金字塔?革命战争年代选工人向忠发当领袖不就是摆设嘛。是,教条的随意的选普通工人当领袖这种做法是盲目的甚至是荒谬的,但不是说工农就不能当领袖,谁能否认刘邦朱元璋的杰出才能?所谓的金字塔模式是管理形式不是领导方式。工农阶级文化水平不高也是体制的产物,体制改进了,工农阶级的水平自然上去了。共产主义的过渡期必须经过一段多数人领导时期,尽早把这种多数人领导国家的形式展现出来,会大大增加群众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希望和信心。没有意识到让工人阶级走上领导历史的舞台是认识错误,当然也是理论不足。
有人要说这是不是搞宪政改革。不,这不是搞宪政改革。宪政改革的中心是法律至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法律法规只是人们治理国家的工具,怎么能把工具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呢?那么人的主观能动性干什么呢?秦帝国的灭亡不就是明证嘛。之后的统治阶级宁愿选择道家儒家为主也不选择法家为主。毛泽东同志为人民军队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样的法规(广义),有点政治常识的都知道人民军队并不是仅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打下江山,而是靠政治。所以,毛泽东同志说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宪政的契约精神是消极的低级的,契约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之前出现的已经被马哲否定的东西。西方的公共权力的约束是靠多党制的互相牵制,不是靠一党去遵守契约。这种契约精神一点也没有消除欧美的贫民窟和社会不平等,一刻也没有阻止对弱国压迫甚至侵略,可见这种契约精神并没有体现民主的平等精髓。追求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才是积极的高级的,我们应当准确采用起实质性作用的多党制约束无限权力。所谓宪政的精神的小政府?实质是小人民。法律表面上公平,实质上是合法的不公平,因为工具总是容易得到工具的强者的武器,资本主义的宪政说到底就是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束缚人民的反抗,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有人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是既得利益者,宪政可以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的最高利益是解放全人类,不需要宪政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宪政只会束缚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当然,我们需要重视法制建设,那是因为法律法规可以让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但是,工具就是工具,不能当成图腾。政治是国家内核,法律是外壳。同时我们承认法律是建设社会次序和阶级凝聚力重要工具,必须被赋予应有的权威,即国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外壳。
我党一大党纲规定:“党员如果不是由于法律的迫使和没有得到党的特别允许,不能担任政府的委员或国会议员。”连只有立法权的国会议员都不能担任,更不要说担任有实权的行政职务。中国共产党为了表示与旧社会决裂的决心,为人民谋利益的决心,决不当官僚,决不做欺压百姓的老爷,选择了最小的官称“书记”,称呼党的各级领导乃至党中央的最高领导。党的一大时祖国优秀的儿女们虽然并没有从学术上认识在政府当官后阶级属性的变化,但常识告诉他们政府是一个利益场。毛泽东同志为了反对干部们当官做老爷,用群众运动⑤来遏制官僚资产阶级法权,但这些运动如同扫地一样,扫一下好一点,是治标不治本的,且副作用很大。这是由于当时的认识停止在官僚资产阶级事实化这个现象,而没有进一步分析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存在—客观官僚资产阶级属性。因而就无法找到具体理论支撑,不能从物质属性上认清官僚资产阶级法权产生的根源,反而直接从改变人的主观属性(尽管很必要也很重要但毕竟不是物质属性)入手达到改变政治属性的目的,这如同把马哲当马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是要失败的。不是一直强调走群众路线吗?为什么不走群众路线利用社会智慧寻求理论支撑,是什么妨碍了政治家对十几亿智慧的选择?这既反映了程序建设学科的问题,又反映了社会理论家的地位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社会运动的规律性,如果没有正确认识和运用这种规律,仅仅靠外力维持一种现状,不仅是落后的、暂时的、有限的,总会被规律战胜的,到时候可能又是一场社会动乱,而且遇到大事就会失去方向,找不到问题的根源,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尴尬境地。如果说政治是统率是灵魂,那么理论就是政治的灵魂。理论的滞后会带来党的理论自信的问题,党的自信与个体的自信一样,受影响就容易出错,我党在57年之后的一切失误除了两根绳索内因都无不与56年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带来的自信心受挫有关。可见鲁莽的否定前人对革命事业损害是很大的,有问题应该党内总结经验教训。五年前我党作出的中国改革前后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无疑闪烁着中华文明璀璨的光芒。
体制对于国家尽管不是政治的全部,却是非常重要的。体制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物质性的,是第一性,起决定作用的。邓小平同志说的“好体制能把坏人变好,坏体制能把好人变坏”就有意无意的说出了体制的决定作用。建立并完善一个新体制,再波澜不惊的革新旧体制,是人民的福气,这种不立不破只适合在一个政权内,反之在政权外。
对以上简单归纳,我们不难绘出如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水墨江山:
一、七项原则
1、讲政治。主张党政军和工人阶级的一切政治生活中都要重视政治的统率作用(有限统率范围,不要求社会生活。一般要求其它机构、阶级的政治生活,否则犯左倾错误,左的错误多了必然导致右)。马列毛哲学是政治实践的理论基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政治实践的标准。
2、核心力量。党是无产阶级事业的核心力量,一个中坚力量的党既要有战斗力又能善于团结兄弟党。
3、工人阶级领导。国家一切权力归自为的工人阶级。工人阶级领导其它阶级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历史使命。
4、群众路线。这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工作作风,更是党的基本政治路线。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解决一切问题最有力的武器
5、体制革新。支持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一切大胆的体制革新,但又需要时时反省和纠正革新中的问题。
6、程序建设。任何路线、方针、政策出台时同时制定规范的程序(以前没有制定的补救),这样执行中才能保证不会出现遗漏、混乱。只有程序合法,才有目标的质量保证。
7、法制保障。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必须司法独立,司法只对法律的原则和精神负责。
二、二次革命
解除束缚在无产阶级身上的两根绳索并把工人阶级培养成自为阶级扶上领导国家的舞台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二次革命,是共产主义运动走出低谷并夯实基础的必要条件。这两根绳索是官僚资产阶级法权和专制法权。
三、人民民主政体
1、各地区各行业建立工会、农会及各种形式的人民团体协会,尽量覆盖所有人,最大限度的保证所有人的政治民主权利。各兄弟共产党进入这些协会加强组织领导和思想建设。任何协会都无权拒绝合法的马列主义党派的思想宣传,每个协会应该有两个以上党派来领导,以避免被某一个党派狭隘的引导。这些协会分享各地区各层次的人民代表资格。为了体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没有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协会不能享有人民代表资格。这样的人民代表组成的各地区各层次的人民代表大会不再接受任何党派的直接领导,大会常委会作为常设机构直接代表人民行使建设法律、政策和国家机器的权力。大会常委会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例如电视或手机直播选择形式)吸收社会智慧(一线工人优先,逐步实现在政府任职时间只能小于等于当一线工人时间)作为各级政府主要管理人员的预备员(并不排斥党员个人身份参加),进入储备库,供换届时选择。这些“打工”的社会智慧上任后不再接受任何党派的领导,只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依法行政。为了体现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所有公务员队伍(包括公检法)每年都必须被工人替换几分之一,即几年整体替换一遍,如此循环下去。为了消除各阶级的差别,减少各阶级的矛盾,鼓励各阶级的在职职工轮流替换。各地区各层次的人民的权力属于人民大会,主要包括工会农会及各种协会,通过组织定期与不定期的民意调查,告知公检法来监督和任免人民代表和政府首长。
2、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允许国家资本主义和国家逻辑资本长期存在。欢迎社团带领集体创业,鼓励农会带领会员走集体化道路,但不强制。民营经济自然存在,但必须与公有制经济承担同样的社会主义责任,如不能轻易开除工人,给工人与公有制企业同样的经济待遇和思想文化建设的付出。
3、分配制度逐步完全实现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4、执政党对军队的直接领导。条件成熟了可以通过领导士兵委员会间接领导。
四、政权的领导
1、红色政权实行有执政资格的各兄弟共产党共同领导的原则。
2、有资格的兄弟共产党有权参加各地区各层次党代会,席位根据代表群众人数的多少而不是党员人数的多少分配。席位最多的为执政党。
3、党代会是党的权力机关,行使建设意识形态的权力,制定、组织、检查社会主义社会一切的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
五、军队建设
1、高度重视政治的统帅作用和党的先锋队模范带头作用。
2、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重视清理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六、思想文化建设
1、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加强无产阶级文化建设,打造一支强大的有战斗力的文化军队。
2、支持人民群众的和民族文化事业发展。
3、除了邪恶的、低俗的垃圾思想文化外,不设禁区。
七、理论建设
1、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定期组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交流,不惜代价利用社会智慧根据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时时保证理论自信还要理论主动。绝不打压站在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上的任何新的理论。尽量避免“顺世而生异世而立”的遗憾。
2、给其他哲学提供自然生长的土壤。

                                                  河曲弯弯
                                              2018年4月
注:
①这是我们提出的。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各种社会关系也复杂化,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隶属关系的精准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我认为隶属精准的第一步就是相同属性建立隶属关系的法则--同性法则。同性法则在党内早有略同所见。如八十年代提出的“党管党事”。从当时党的领导的文章来看,只是一般认识,并没有上升到科学理论体系的高度,也就没有进一步革新出新的体制的物质保障,只是简单的党政军分开,这是无法实现进步与民主,反而引起政局动荡,89学潮之后就遗憾的结束了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工会农会的选择在法则上是正确的,建国后应该是没有理论和经验而屈服于历史和文化。新民主主义时期党虽然也领导政府,但在野党不存在官僚,且在政治军事经济压力很大的条件下,是不具备产生资产阶级事实的。
③独霸一方的军阀除外。军队办企业会产生资产阶级。九十年代江泽民同志反对军队办企业是正确的,可能是没有找到理论支撑,没有坚持下去。
④尽管一直在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但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没有也没有意识培养工人阶级领导国家,以为自己可以包揽一切,即使苏东巨变后政权被阶级基础参与推翻了也没有醒悟过来(从俄共总结教训就可以看出,他们只是踩着真理的边缘舞步)。
⑤需要申明这篇半学术性文章,是理性探讨社会科学,学术探讨不应该设置禁区,但毫无指责先辈们的意思,相反,我深深感怀先行探路的胸怀理想的先辈们历经艰辛饱含委屈而忠贞于信仰的良苦用心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关于“宪政”的思考

下一篇:巩献田老师的信毁了其半生的马列毛左派称号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