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争鸣求索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争鸣求索 > 文章

从“文豪”莎士比亚的诞生看资本主义的罪恶

时间:2019-07-23 14:54:08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张若冲 - 小 + 大

从“文豪”莎士比亚的诞生看资本主义的罪恶


现在全世界都知道莎士比亚是英国戏剧大师和文豪。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莎士比亚居然是个文盲,他名下的所有作品都是后人伪造的!
我们被告知的“常识”告诉我们,在欧洲甚至全世界,英国的莎士比亚与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称为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
可是既然古希腊文明都是整体作伪的,那与三个不存在的古希腊戏剧家并称的莎士比亚的真伪就是个问题。

莎士比亚剧作是后人刻意的伪造
于是世界文学界和戏剧界许多人对莎翁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但莎学家经400多年的发掘、研究,对莎氏生平却所知甚少。人们只知道这位叫莎士比亚或者叫莎士比尔的人,来自农村小镇,英语语法课程没有读完;一般要学到15岁,而他没到13岁就辍学了;拉丁语也没有很好地学习过;他没有上过大学,所有必修的古典课程都没有读过。“莎士比亚”手迹人们仅发现六个签名和两个单词,而且似非一人所为。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莎士比亚名下的36部剧作中,使用的总词汇量在15000个至21000个之间,超出最有学问的学者或作家三倍以上!还创造出了1500到2000个新词。可供参考的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学者或思想家一般使用词汇在4000到6000个;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词汇量很大,所用词汇也没超过8000个。创作这些作品的人学识非常渊博,据统计所涉及领域超过25个,其中有些词汇涉及非常专业的领域如法律用语、猎鹰用语等。
莎士比亚太出色了,依常理看来简直就是不可能的。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对莎士比亚的神迹产生了怀疑。在莎士比亚死后约一个世纪,就有人开始怀疑他的真正身份。18世纪,一个有学问的僧侣走访了莎翁的家乡,发现其所住的小镇上根本没有任何书籍。人们对他的六个签名进行了研究,发现诸多疑点,完全不合常理。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发表了长达4页的文章《莎士比亚不是我们所知的莎士比亚》,证明历史书介绍的莎翁根本不懂戏剧。美国著名导演奥森·威尔斯和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也支持马克·吐温的这一观点。
2007年9月,英国两个著名演员德里克·雅各比和马克·赖伦斯公开质疑莎剧作者身份,再次引发争论。他们当时是在英国南部城市奇切斯特出演一部名为《我是莎士比亚》的舞台剧,旨在质疑莎翁剧作非他本人所写。两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怀疑莎士比亚并不是那些经典戏剧的真正作者,而且他们的怀疑“有凭有据,合情合理”。
“我觉得莎剧应该是一群人共同努力的结晶”,雅各比说,“难以想象有人能兼通那么多门学问,有那么丰富的阅历,以一人之力写就戏剧集。我觉得过半的莎剧出自德·维尔之手。”雅各比的论据包括:
论据1:莎士比亚是一个高产作家,但目前还未找到他生前收到稿费的任何记录。
论据2:莎士比亚的人生是一部传奇,但他的名字却没有出现在任何官方记载中。
论据3:莎士比亚在遗嘱中特意提到,要把他睡过的第二张床留给妻子,但是遗嘱没有提到任何书籍、戏剧和诗歌集,遗嘱也没有显示出任何莎士比亚式的语言风格。
论据4:莎士比亚出身并不显赫,但莎剧却处处体现作者对宫廷斗争了如指掌;莎士比亚从未踏出国门,但莎剧却把异国风光描绘得栩栩如生。
2013年西方学术界崇莎派与疑莎派发起了新一轮论战。22位崇莎派学者联合著书,向疑莎派发起反击,集结出版了论文集《莎翁无疑:证据、推理,论战》。随即卢米那出版社(Llumina Press)推出了“莎士比亚作品作者身份质疑者联盟”反驳论文集《莎翁无疑?——揭露一个自欺欺人的产业》。
英国人为什么要欺世盗名、伪造一个大文豪呢?
既然历史上并不存在文豪莎士比亚,且那些莎士比亚名下的著作也并非一人所为,那么英国人为什么要欺世盗名、伪造一个大文豪呢?
构建莎士比亚形象的最初动机是印刷商牟利需要。其实当年伦敦剧场上演莎剧的真面貌是野蛮、粗俗、低级趣味,而享誉世界诗坛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也是抄袭意大利人的诗作。
由于莎士比亚学历很低,恰好迎合了当时伦敦剧场低级趣味的观众需要,因而大受欢迎,一时名声大噪,引起了出版商的关注。2011年8月戴维•斯科特•卡斯顿在为《莎士比亚与书》中文版序言「十年之后」中说:“莎士比亚成为一个文学人物,最终成为全球性的重要人物,应该归功于印刷商和出版商的种种活动,而不是他本人的抱负。”
出版商开头之后,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莎士比亚的形象逐渐丰满。莎士比亚文本不确定性也达成了共识。
虚构莎士比亚这个大文豪不仅是文化界的需要,也是出于大英帝国“文化建设”的需要。十七到十八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崛起,征服了欧洲,并欲征服世界。因此英帝国需要一个文化巨人来配合英军炮舰的东征西讨。似乎也只有一个神一般的莎士比亚才能与大英帝国的名号相当。莎士比亚剧作正是大英帝国的“文化建设工程”。
格莱克曼教授说:“莎士比亚的价值已被广泛认可,而他在亚洲的普遍存在归因于英国殖民主义和欧美的文化帝国主义。肮脏的(西方文化)话语与战争、不平等条约、领土割让、治外法权和赔款,联系在一起。对于民族主义来说,亚洲观众崇敬和欣赏莎士比亚很可能导致“民族认同”的疏离和抛弃其本身的文化遗产。”

“莎士比亚剧作”是基于中国文化及文学的伪造
如上所述,“莎士比亚剧作”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英帝国的蓄意构造。即便如此,如果是英国人原创的东西,也还算伟大的文学创造。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莎士比亚剧作”是基于中国文化及文学的伪造,是英国人偷袭中国文学的见证。甚至整个欧洲文艺复兴都是伪造的。《英语词源词典》称:“文艺复兴”(Renaissance,法语)一词首次问世在1840年。这是“文艺复兴”虚构的证据。
14—16世纪欧洲的实际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所谓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城邦,只不过是在蒙古征服与郑和远航打通了亚欧大陆及陆海丝路之后,出现的“向化东方”的几个热点。而当时,欧洲其他地方,包括意大利的绝大部分地区,还都是“文化荒漠”。
几乎整个欧洲还处于中世纪的黑暗中。是中国拯救了西方,并且使它有了“文明”。
传播基督教的耶稣会士来华之后,从中国大量“取经”到欧洲。17—18世纪,“中国热”(欧洲启蒙运动,吸收中国文化)和“中国风”(浪漫主义运动,吸收物质文化),全面塑造了西方;首先是使西方从“神的社会”变为“人的社会”(儒家化),进而采用中国的国家制度、生产及生活方式、经济及经济学,来改良社会,乃至整体意义上的“西学”都是源于中国文化(西学中源)。
英文,在莎士比亚生前的时代还属于方言土语,其书面语言尚属刚刚起步阶段,还不能用于高深或高雅的写作;以致在他死后,学者们诸如培根、牛顿和休谟,都用法文或拉丁文著书立说。
17世纪上半期的欧洲陷于宗教革命与宗教战争,教派间相互迫害,杀人如麻,血流成河;当时恰值欧洲诸方言“书面语音文字”群起而林立,不料却造成了“沟通危机”,加剧了战祸。在这样的情形下,欧洲多国都不得已,接受了汉语的启迪、进行语言改革。奥布莱恩说:“热衷于改革欧洲各国土话的语言学家们,称赞中国是‘语言理性的典范’。”
17-18世纪,在整个欧洲掀起“中国热”(启蒙运动)和“中国风”(浪漫主义),其间西方字母文字尤其是英语,大量撷取“中国话语”(雅言),从而使自己的口语土话在书面语言的形式上,升格为民族性、乃至国际性的“通用语言”。
詹金斯教授说:“英国文学产生了充满‘中国风’的自我版本”。“英语文学之领悟中国,成为英语自身兴起的基本要素。”“由于‘中国风’及其物质文化的影响,18世纪后期的小说,发展出更多的细腻入微的物物关系词汇,用来区别理性与非理性的现世秩序……。”
波特教授指出:“汉字密码”蕴藏在西方文艺和文字的深层结构中,西方的近代化就是“中国化”。

“莎士比亚剧作”是“中国风”的典范
中国戏剧早在莎士比亚生前就已经进入英国,不断地被摄入“莎剧”。18世纪以前的中式戏剧和“莎剧”的关系是,以中式戏剧之“阳春白雪”,改造“莎剧”之“下里巴人”。伏尔泰评论:“中国戏剧胜过莎士比亚的‘魔鬼式的闹剧’(the Chinese drama wassuperior to the monstrous farces of Shakespeare)。”在“光荣革命”(1688—1689年)之际,玛丽女王从荷兰带回“中国风”;在她的影响下,珀塞尔(HenryPurcell,1659—1695年)改编莎剧《仲夏夜之梦》(《仙后》),并且嵌入中国场景。但这远非现代版的莎士比亚剧作。
最近在中国被翻译、出版的《英国人:国家的形成,1707-1832年》一书中,根本没有莎士比亚的影子。照理来说,如果当时真有如今日所见之辉煌戏剧的存在,在该书所述时间范围的一两百年间,莎剧、莎翁应该成为英国民族国家及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才是。
原来现代版的莎士比亚剧作是在英国民族国家形成(1707—1832年)的后半期才被炮制、打造出来的。
换句话说,现代版的莎士比亚剧作并非16世纪的作品,而是在18世纪被“原创”出来的。事实上,它是由众多“莎士比亚编辑”不断创作、改写、重写、编篡、编造而逐渐形成的;较之17世纪“下里巴人”的老莎剧完全是面目全非、脱胎换骨,与当年莎士比亚本人所演的低级趣味之闹剧,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据奥布莱恩教授的研究,17-18世纪的欧洲全然是“中国时代”。他写道:“中国捕获了欧洲人的心灵。”“罕见有文化的欧洲人能够完全置身事外。”中国被奉为一个真实的“哲学家王国(philosopher-kingship)”。艺术家们拥抱中国风格。“智者们寻求在欧洲的土地上建立中国式的学术。”
詹金斯教授说:英国浪漫主义运动是被“中国风”启动、推动的,它给这个正在形成中的民族国家带来了生活雅趣和文艺审美,也影响了莎士比亚的美学(指产生于18世纪的现代版莎士比亚)。
中国文化塑造了英国,中国文学提升了英语和英国文学,莎士比亚戏剧正是典型代表。也正是出于此原因,英国人及欧洲人才那样忌惮和仇视中国,因为中国文化比他们的高明。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英国差一点成为中国大陆的主人,而至今也还有相当多的中国人拜倒在英伦脚下!
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英国人的“文化建设工程”——“莎士比亚剧作”的高明。英国获得英法战争的胜利之后,筑起“莎士比亚丰碑”,把英语和莎剧推向大英帝国各殖民地,凌驾于当地文艺之上,甚至摧毁当地文艺。
从某种意义上说,殖民文化和精神鸦片奠基了中国的新文艺。安德鲁·迪克森在《全球莎士比亚》中评论道:“在中国,被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所开辟的通商口岸,变得繁荣起来;在那儿上演了《威尼斯商人》,先是英文版,再是中文版,它奠定了现代中国戏剧的基础。”
既然中国近代文化有这样的基础,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近现代产生了那么所软骨文人和汉奸。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近年仍然有“主流学者”拿莎士比亚剧作来贬低真正的人类戏剧瑰宝——中国元明杂剧,甚至以《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并提,是‘文化崛起’的心态作祟》为标题发表文章,意思是说汤显祖怎么可能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呢?这完全是一种殖民主义心态的活化石。
西方从中国古文化中吸取了营养、升级了文明,而中国有些人却对西方人顶礼膜拜,这是多么荒唐啊!中国古人才是师傅,我们为什么抛弃师傅而以徒为师呢?西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盗版,我们再跟西方学习就是盗版的翻版,离真实越来越远矣。

(本文关于莎士比亚的论据及部分段落来自于林鹏、诸玄识、董并生等学者所著的《“莎士比亚剧作”是基于中国文化及文学的伪造》,由于此论文过于专业和冗长,不利于传播,因而我进行了重新加工。在此对三位作者致谢。)
张若冲2019/7/8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重温邓小平理论

下一篇:蒋总裁大陆觅乡愁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