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16 10:01:55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泛左派内部混乱思潮与对特色左派批判的梳理 【当前左派思想上严重混乱的表示与根源】 一 ,左派思想上混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没有一个看待和评价改良性质的正确标准。 (左派应该怎样看待改良性质及其推动动机的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认清福利、权力和能力的关系。 评价改良优劣的标准不能是简单地看人民群众得利的多寡,因为利益有短期和长期之别,有局部和全局之别,有表面和根本之别。除此以外,还必须认识到,人民若没有捍卫自己利益的权力,已有的福利保不住;而人民若没有能力去捍卫自己的权利,已有的权利也会丧失。因此,人民为了自己的福利,他们必须争取自己的权力,而要争取自己的权力他们必须培养自己争取权力的能力。福利、权力和能力这三者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人民群众捍卫自己权益的能力。有了能力才有权力,有了权力才有福利。 因此,我们评价改良优劣的标准,是看人民,尤其是看占人口绝大多数的 工人群众,[是否从中提高了自己的阶级意识,加强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壮大了自己的阶级队伍,增强了自己的战斗力。]也就是说判断任何社会现象、事物或事件好坏的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革命性。] 二、左派思想上混乱的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英雄史观的泛滥 一些人认为一个政权的性质是由一个领导人的品德决定的,以为社会主义的“复兴”是靠某个英雄来完成的,一再指望执政党的内部出现一个隐藏得很深的,或突然醒悟了的真正的党人来改变执政党的路线,改变中国的前途。这些人可以称之为左转派。 这些左转论者不懂得、没有意识到或不愿意承认,[一个政权的性质是由一个占领了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的性质决定的,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来决定的。] 尽管他们整天貌似用马列毛的语句来分析这个,研究那个,其实他们并不懂得“政权是阶级镇压的工具”这一马列毛主义的基本原理。[政权的当家人所拥有的权力其实都是那个统治阶级所赋予的。] 人民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会创造出自己的领袖人物。至于谁会成为领袖人物是偶然的,但是领袖人物的出现是必然的。这些领袖人物没有一个离得开人民,但是人民离开某个领袖人物还会继续奋斗。历史的跨度越短,领袖的作用度越短,领袖的作用就越重要。具体到一个战役,指挥官的水平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 资 本主义的复 辟也证明了英雄史观的破产。即便是主席多活几十年,他最多也仅仅是推迟但很难避免这一资本主义复辟的结局。 这里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解放初期没有把应该保留的资产阶级法权和应该废除的官僚特权(资产阶级法权的特殊形态)区分开来,因而50年代中期所恢复的“升官发财、罢官丢财”的官僚特权体制造就了一大批捍卫官 僚特权、反对群众监督的走资派。 基于这些人的世界观,他们总是要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解决社会主义道路中所出现的问题。这就是走资派这一称呼的起因。当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和像主席这样的领袖人物认识到这一特权阶级的危害性时,已经晚了,走资派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统治阶级。 由于这一新阶级的形成,即便是当时有了主席对这一阶级的认识,他也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复辟的结局。这些走资派们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特权地位,什么样的花招都使过,他们利用人民群众中的旧习惯和旧思想去挑动群众斗群众。文革中,他们把原来是人民群众有效监督各级领导的半独立的群众组织变成打派仗、武斗和推向全面内战的工具。由于他们高超的组织能力和阶级觉悟,他们有效地掌控了民心、党心和军心。如果主席健在的话,他们要么迟早会架空他,要么暗杀他,要么就是赤裸裸地政变。要想改变这一结局,光有几个领袖人物的觉悟,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是不行的。 谈论“英雄史观”和“人民史观”的意义在于依靠谁来改变当今社会。持“英雄史观”的人认为自己的任务是培养、改造或说服那些占据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思想,由他们来推动历史的进步。持“人民史观”的人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改造人民的思想,把他们从资产阶级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 使得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前者寄希望于精英,后者寄希望于人民。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经济学的最大悖论
下一篇:中国必须面对的十大残酷现实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