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争鸣求索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争鸣求索 > 文章

“笔杆与枪杆孰为有力”? ——邹韬奋思想、精神的现实启示

时间:2020-04-16 17:50:34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旗帜中流 评论员 - 小 + 大



曾经有一位读者给邹韬奋先生写信,探讨“笔杆与枪杆孰为有力”这一问题。来信说,有一位名流曾发表妙论,说“文人只配替武人写告示”。

韬奋先生回信指出,某名流说“文人只配替武人写告示”,这是一种见解;拿破仑说“一支笔可抵三千毛瑟枪”,这又是一种见解。

韬奋先生举例说,前几年国民革命军进达长江流域,飞腾澎湃、所向无敌,一面固靠有黄埔军官学校出来的革命生力军,一面也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作信仰和宣传工作的根据。这里面如徒有枪杆儿,决无以唤起民众的共同努力;如徒有笔杆儿,也难有这样迅速的声势。在这种情况下,笔杆和枪杆的力量可以说是几于相等。

韬奋先生补充说,近代有力量的革命事业,并非仅恃乌合之众揭竿而起所能办到,必须有理论上的正确根据与信仰为之基础,就这一点说来,说枪杆不及笔杆之更为有力,似乎也不为过。

然后,韬奋先生又换了一个角度来论述。他说,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笔杆和枪杆直接对碰的时候,笔杆儿往往不得不吃眼前亏。例如日本军阀用海陆空军打到闸北和吴淞的时候,只有十九路军可以出去挡它几阵,这个时候,无论请什么思想大师扛着笔杆去迎敌,只有死路一条。

韬奋先生紧接着指出,如果把眼光缩短起来看,笔杆确有不及枪杆的地方,这是无可为讳的事实。可是如把眼光放远起来看,中国要动员全民起来抗日,一二九运动的学子们虽手无寸铁,但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口头宣讲、动员也好,散发传单、小册子也罢,对唤起民众响应抗日,则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韬奋先生总结说,枪杆和笔杆这两件家伙,如果分开来讲,最要紧的是看用它的人为着什么目的。倘为大多数公众的福利而努力,都有效用。倘为一己或少数人的私利,无论是枪杆的威风凛凛、不可一世,抑或是笔杆的花言巧语、欺骗一时,终必破产而已。

韬奋先生说,那些压迫人民的人,靠着枪杆可以无恶不作,靠着笔杆也未尝不可以无恶不作。但是,无恶不作的笔杆儿所得的最后结果,当然是和无恶不作的枪杆儿一样的自掘坟墓。

韬奋先生最后说,这样看来,不但在分开来讲的时候,笔杆和枪杆的各有效用,须视用的人为着什么目的而用;即使在合起来比较的时候,究竟“孰为有力”,也要看用的人为着什么目的而用。




革命靠“两杆子”,缺一不可。

1927年,蒋介石背叛国民革命,阴谋发动“四一二政变”,将G产D人和革命群众瞬间杀得血流成河。

1927年8月份的“八七会议”上,青年毛泽东在会上力陈枪杆子的重要性,指出中国G产D人必须掌握枪杆子。

到了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主席又指出,我们的革命靠两支军队,一支是朱总司令率领的拿枪杆子的军队,另一支是“鲁总司令”率领的文化军队。

当然,革命主要靠枪杆子,没有强大的革命实力,敌人是不会自己倒掉的。与此同时,要打倒敌人、使革命取得胜利,还必须取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比日本帝国主义武器少,但因为有人民群众的掩护和支持,就可以越打越勇、越打越强。而要唤起民众,革命的宣传工作、进步的文艺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历史上,在世界各国,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没有不用武力镇压人民的。但是,他们越是镇压,就越会促使人民认清反动派的本质,因此,反动统治者往往要同时使用精神奴役的方法,麻痹人民、分hua人民。在国际上,不用穷兵黩武的方法,帝国主义就不能横行世界。

但20世纪末及21世纪和平年代的新帝国主义又显示出若干新特点,在其强大军事实力的支撑下,它重点使用经济渗透和文化侵略的方式,在各国寻找其代理人。

在革命阵营内部背叛革命、担任第五纵队的叛徒,也从来注重抓枪杆子。蒋介石的“四一二政变”尽人皆知,XXX“盖楷”后重新上台,党政大权都不要,只担任军W主X。但是,叛徒上台总要拉大旗作虎皮,目的是欺骗人民。蒋介石自始至终以“孙中山的继承者”自居。20世纪末苏联及各个原社会主义国家的走资派上台,无不打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号,因此他们极大地败坏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声誉。由此可见,Fan革命也是靠“两杆子”相结合才成事的。

上述道理,我们其实都明白。但是,有时候当我们看到反动势力炫耀武力、强大一时,我们就会感觉:“到底是枪杆子好用,说再多的道理也没用”。这时候,我们就会产生“文人只配替武人写告示”感觉。还有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反动派给人民以精神奴役、人民群众暂时受骗而不觉悟时,又会埋怨群众“愚昧”、“素质低下”,从而怀疑我们平时一点一滴的革命工作会不会奏效。

其实,我们应该永远记住韬奋先生所说的,倘为一己或少数人的私利,无论是枪杆的威风凛凛、不可一世,抑或是笔杆的花言巧语、欺骗一时,终必破产而已。这样,我们就在平时的工作中具备了信心。纵使我们的工作遇到困难、革命遇到挫折,我们也不会轻言放弃。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在革命处于低潮、我们需要为高潮的到来进行耐心准备时,笔杆子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后来,又有一位读者给韬奋先生写信,对邹韬奋先生的回答表示了一定程度的不同意见。根据这位读者的理解,笔杆要战胜枪杆,只能在长期的一个历史过程中才能达到目的。因此,他甚至不无夸张地说:“笔杆若与枪杆战,只能争胜于死后,若言生前,笔杆恐无获胜之理。”于是,他认为,邹韬奋先生也是比较倾向于枪杆的,因为韬奋先生也很推崇马占山将军与蔡廷锴将军奋勇抗日的精神。

其实,这位读者并没有真正理解韬奋先生阐述的“枪杆子和笔杆子各有各的作用”的道理,更没有领会韬奋先生所说的,要看用枪杆子的人和用笔杆子的人都出于什么目的,是为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还是为了少数人的一己私利。因此,这位读者很悲观,觉得任何问题的解决,终究还要靠武力。

因为这位读者不太相信笔杆子的力量,所以他在给韬奋先生的信中,给韬奋先生出了一个“难题”,问韬奋先生,倘有人以《生活》杂志主笔与十九军军长听先生自择,先生将如何择断?而且,他“胸有成竹”地替韬奋先生下了结论:“我知先生定舍主笔而就军长。空言呐喊,岂先生本意乎?盖不得已耳!”

邹韬奋先生在给这位读者的回信中,首先说这个“主笔与军长”的选择题颇饶趣味。接着,韬奋先生笔锋一转,指出做主笔也好、做军长也罢,“愿作”与“能做”还不是一回事。有时候,我们立志做一番大事业,但我们自己不具备相关的能力和本领,那么既损公、又害己。

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为了成就大事,我们必须磨练自己的本领。正如韬奋先生在给这位读者回信时所说,我们如要各尽心力对我们的民族有所贡献,一要明了自己个性最近的、最擅长的是什么,二要有相当的准备,必须踏下心来,通过耐心的学习,学会并练就自己原先所不掌握的本领。

韬奋先生在这里提到为了拯救民族危难、完成大事业,必须潜心准备,并练就自身的本领,这对于前述这位读者提出的“主笔与军长”的选择题,似乎是跑题了。其实,韬奋先生一点也没有跑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进步青年有时候只关注客观上的道理,例如枪杆子和笔杆子哪一个更厉害,却忽视自身的努力;或者对自身本领估计过高、对客观困难估计过低,最终不能战胜敌人。

在革命事业中,做主笔、做军长,都是革命需要,都是革命工作的一个方面。革命事业不可能仅靠一个人包打天下,只有靠每人尽心尽力,才可以形成合力。正因为如此,韬奋先生在给这位读者回信时最后指出,要完成拯救民族、改造社会的大事业,必须用集团的力量来作大规模的解决,不是一二或少数一盘散沙的、无组织的私人所能急促间解决的。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新视角下的资本主义起源(2-2)

下一篇:卡尔·马克思是民主危机的解药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