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4 07:19:37 点击: 次 来源:巨浪Billow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新视角下的资本主义起源(2-2) 真正的源头 在埃伦·伍德的《资本主义的起源》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与通常认为的资本主义起源是一种泛欧洲现象相反,伍德认为资本主义最初只在英国产生,并在英国成熟,而且资本主义本身就是英国独特历史条件的产物,换言之,只有英国存在独立产生资本主义的条件。英国资本主义的源头要到英国农业、农村中去寻找。 不列颠岛上最初的居民是凯尔特人。公元43年,罗马人征服了不列颠,使其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占领了英格兰(把凯尔特人驱赶到了苏格兰、威尔士的山区),建立了国家。9世纪,维京人入侵了英格兰,并将英格兰纳入斯堪的纳维亚帝国的版图。再往后,1066年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诺曼公爵征服了英格兰。这样反复的征服给英格兰带来了独特的政治体制。早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英国就已经与其他欧陆国家产生了很大差距:英格兰将行政区域划分为“郡”(shire),每个郡设有自己的郡县法庭,法官由当地的地主担任;每个法庭都有皇家特使,成为“郡长”,负责为皇家征税,监管法庭。这些都表明当时英格兰已是一个相对中央集权的国家。征服者威廉保留了原有的法律和习俗,并引入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但是他对封建制的原则作了改造,由“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变为“我附庸的附庸还是我的附庸”。威廉的皇家领地占英格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这使得国王的权力有广阔的土地作为保障,从而不至于沦为名义上的统治者。由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余留下来的传统、威廉的强大实力和巧妙的政治安排,英格兰国王得以有力地制约封臣,从而形成了非常中央集权化的统治。 英王的强大权力和中央集权的成功发展使得英国贵族更早实现了非军事化,不拥有也不继承任何具有封建性质的独立小国,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通过“超经济”手段来掠夺剩余劳动的能力。另外,英国的土地长久以来都是被集中占有的,这意味着耕种土地的大多数是佃农(“famer”一词的用法源出法语“farming out”,意为外包,故“famer”的字面意思是佃农),这种状况使地主占有较大优势。两者结合导致了地主有采用经济地租的必要和可能。经济地租是这样一种制度,在其之下,“地租由市场决定而非法律和习惯所固定”。竞争性地租是经济地租的极端形式,即地主不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只要有可能就把土地租给出价最高者。它使得农业生产者不得不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以应对土地租赁市场中因租赁者之间激烈竞争而日益增高的地租。结果是优势日益集中到那些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支付高额租金的租赁者手中,失败的竞争者所能使用的土地越来越少,最后破产。这意味着成功会孕育更大的成功,而失败者将一无所获,最终一无所有。资本主义的运动机制在这里显露了出来。 这种竞争性生产所产生的迫切性驱使着农业生产者走上了积累的道路,农业生产率也逐渐提高。与此同时,经济地租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为现实,越来越多对生产率较低的佃农,在地租压力下破产,沦为无产者。而竞争性生产也驱使着大地主获得新土地,他们将土地上的平民驱离,将土地改造围能带来巨大利润的养羊牧场,从而造成的大量无业游民。 资本主义机制在农业生产上的成功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能够养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失去财产的劳动者不得不完全依赖于市场,成为完全受制于市场规律的劳动大军;他们的出现也使得以廉价消费品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消费市场成为的可能和必要。市场法则驱使(或逼迫)其他部门通过各种手段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便是手段之一,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的。 “一旦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成功转变为工业形态,作为交换和流通手段的市场便会转变为一个资本主义竞争压力的输送带”,逼迫其他地区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整个世界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之中。于是,资本主义“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原先一国的剥削关系扩展到全球范围内的帝国主义国家与从属国之间的关系。 两个相关问题 (一)资本主义与殖民扩张 传统解释中,欧洲列强在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对催生资本主义的过程至关重要。殖民扩张为欧洲的所谓原始资本积累提供资金、产品输出市场和原料产地,使初始资本主义得以进行所谓原始资本积累,从而进化为工业资本主义。 如果依照这个观点,那么资本主义应该最早出现在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这些殖民帝国兴起的历史都比大英帝国早,榨取的财富比大英帝国更多。但是,事实与之相反,工业资本主义首先在英国本土出现,其他殖民帝国都衰落下去。那些殖民掠夺所获得的财富只有在英国才被转化为工业资本。 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与英国的经济早在殖民扩张开始前就已经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产权关系,而西班牙、葡萄牙两者是前资本主义经济。 前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要么是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在殖民地征收赋税,蚕食领土和资源,俘获和奴役殖民地人民,要么是以搬运式贸易或在诸多分离的市场之间进行套利活动,在其中军事力量被用来确保商贸路线,保证垄断地位。 资本主义的英国并没有消灭这种血腥的扩张活动,反而变本加厉,但是,资本主义的英国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剥削模式。这种剥削模式首先在英国的第一个殖民地爱尔兰实行。 起初,英国想通过直接手段征服爱尔兰,但是十六世纪末英国政府改变殖民政策,通过植入一种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秩序进而改变爱尔兰的产权结构,使爱尔兰再现英国的地主-佃农关系进而产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英国人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下没收了爱尔兰人的土地,并将其分配给英国人,将爱尔兰人驱离了土地。英国人在爱尔兰的土地上建立了英国式的地主-佃农关系,从而产生了市场迫切性。爱尔兰的酋长们(精英们)由于经济竞争迫切性也接受了这种产权关系。 英国人虽然将爱尔兰打上了资本主义的烙印,却不会让爱尔兰的经济发展起来,他们给爱尔兰设置了很多限制性政策来抑制爱尔兰的发展,使爱尔兰成为英国经济的附庸,受英国剥削。 此后,英国在世界各地推行殖民扩张时,爱尔兰模式的原则依然发挥作用:一方面,消灭传统社会的产权结构代之以资本主义的产权结构;另一方面,限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以确保殖民地受宗主国剥削。 (二)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革命 现在,我们已经习惯性地认为“资产阶级”(bourgeois)是指由资本家组成的阶级,即资本家阶级(capitalist class)。但是“bourgeois”一词在法语中,原指那些非贵族出身通过脑力劳动自谋生路的人。这个词的法语意义更贴近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参与者——专业人士和政府职员,这一群体与贵族的经济利益是重合的,两个阶级之间矛盾的焦点并不是社会性质和产权结构,而是关于政府公职——有丰厚收益——的分配问题。大革命之前的法国和大革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的法国都不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当时的法国,土地分为小块被小农占有;统治阶级以赋税形式掠夺劳动力;商业贸易实际上是不同市场之间的套利。大革命不仅没有促进生产资料的集中,反而是地产更加碎片化,增加了小农的数目。因此,法国大革命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革命,启蒙运动亦是如此。 “bourgeois”一词的原意与资本家并无关联。法语“bourgeois”是指非贵族出身,以脑力劳动自谋生路的群体,这个群体介于贵族和平民之间处于社会的中层。而英国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关系之中,资本主义佃农也处于地主与农业工人之间的中层地位。因此“bourgeois”一词被移用来指称资本主义佃农群体,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展到其他的生产领域之后用于代指资本家阶级。 历史对于今天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 资本主义不是人类文明的最高阶段,并不是历史的终结。资本主义是一种较近的非常特殊的历史条件的产物,而不是人性自然演进的结果,也不是商业自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种所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普世理性也只是古典经济学家的一厢情愿而已。因此,资本主义并不是最适合人类的制度,不应把资本主义看作历史发展的顶点,从而束缚了对一个更加美好未来的想象。 2. 资本主义与自由、民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自由、民主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也不是资本主义的必要前提。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博爱时,法国依旧是前资本主义时代,法国大革命也没有催生资本主义,反而巩固了前资本主义者所有权形式;十六世纪,资本主义在英国诞生时英国是君主专制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政体与其说是民主制不如说是贵族制。普通劳动者的政治权利是在与资本主义斗争中争取来的,但是,只要这种斗争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资本家阶级教会撕下自由民主的假面。只有无产阶级专政下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3. 市场经济必然导致剥削、贫富差距。一旦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开始依赖于市场,那么他们必须去参与竞争和积累,迫使没有竞争能力的人们破产,沦为被剥削者。只要经济活动、社会再生产依赖于市场,这样的现象便无法避免,也不可能通过监管去避免。 4. 市场(资本主义)无法推动可持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生产会超过消费的需求和使用限度,也会迫使人们在产品的功能和用途完全丧失之前将其破坏。这种生产必然造成大规模的浪费。 5. 在帝国主义时代,落后国家要想实现彻底的社会进步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其他国家的资本主义都是在英国的资本主义影响下产生的,因而后发国家无法复制英国的发展道路,越往后道路越畸变。再加之对后发国家的限制,后发国家实际上处于资本主义体系的边缘地带,不断被中心地剥削,社会进步步履维艰。后发国家要想实现彻底的社会进步就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将自己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部分剥离出来。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新视角下的资本主义起源(2-1)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