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争鸣求索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争鸣求索 > 文章

有关《以经济为取向的现代资本主义》几个问题的探讨 ——与汪晖商榷

时间:2020-06-17 16:17:14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迎 春 - 小 + 大

最近,看了汪晖的《在韦伯看来,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纯粹以经济为取向的现代资本主义》文章以后,就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量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心主义等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首先就是指一种经济关系,是雇佣劳动经济关系,因此,没有什么“纯粹以经济为取向的现代资本主义”。

人类社会历史上的经济关系,区分为原始共产主义关系、奴隶制经济关系、封建经济关系、小商品经济关系、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经济关系等等。资本主义是其中的一种,就是雇佣劳动经济关系。当雇佣劳动经济关系占统治地位,这种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形式形形色色,有女王制、天皇制,有总统制,有内阁制等等;宗教信仰有信基督教的,有信伊斯兰教的,有信佛教的等;文化、社会风俗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因为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在社会占统治地位。

汪晖所说的“由国家的承办人与包税者所构成的‘资本主义’,亦即政治资本主义”和“西方所特有的理性的企业资本主义”,是些什么资本主义?

中国有“国家的承办人与包税者”,美国有没有“国家的承办人与包税者”,英国、日本等国有没有?如果有,两者怎么区分?

西方“企业资本主义”,而且是“理性的”。中国的资本主义企业,是不是“企业资本主义”?“西方所特有的理性”是个什么“理性”?为什么“西方特有”,而中国没有?以上是对于资本主义认识的分歧。

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于经济关系与政治、文化关系,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认识的对立。

文章说:“韦伯并不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分隔为两个决定与被决定的领域,而是把它们看作是社会和文化再生产的完整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韦伯社会学之间的根本分歧,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之间的根本分歧。

美国的政治制度是总统制,英国的是女王制,德国的是内阁制,表面现象不同,但是,国家机器都是维护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的暴力工具,这是它们的共同本质,是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共同点,也表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

国家机器的本质,就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明确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等一系列暴力机关。资本主义的国家就是维护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的强力机关。

最近报刊上报道美国警察“暴力执法”等等,是不懂国家机器本质的表现。军队、警察、法院等机构,都是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就是暴力机器,它执法本身就是暴力,任务是维护雇佣劳动的经济制度。在美国人们有自由,可以上街游行,可以骂总统,可以批评政府等,但是,谁要改变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国家机器包括军队、警察就一定坚决镇压,这是不会含糊的。

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资本主义的国家,是维护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的暴力工具,这是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机器的科学概括,也表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

文章说:“西方所特有的理性”。

什么是“理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在于思想意识是否符合实际。符合实际的就是“理性”,不符合实际就是“非理性”。

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决定了国家机器是维护雇佣劳动制度的暴力工具,这种理论符合实际,是“理性”的。反之,认为美国、英国等的国家机器不是维护雇佣劳动制度的理论,则不符合实际,是“非理性”的。

至于“西方所特有”的论断也是错误的。西方有韦伯的社会学,也有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两种对立的理论,用“西方所特有”概括,显然不符合实际,是“非理性”的论断。这里所说的“西方所特有”的,实际上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是抹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区别的一种手法。

资本主义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倡“自由”、“民主”、“人权”、“博爱”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在现今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贸易自由、买卖自由。”(《马恩选集》第一卷  第266-7页)就是资本家有买卖劳动力商品的自由,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意识形态领域的自由,与经济领域买卖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民主”是一种动人的口号。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劳动经济制度把人们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无产阶级,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实际。可见,不讲阶级的对立,高喊抽象的“民主”,其实质就是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

“人权”“博爱”等,它们的共同点也是掩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对立、掩盖客观存在的阶级斗争,是资产阶级麻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精神鸦片”。可见,社会意识是经济关系的反映,这就是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

事实证明,“韦伯并不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分隔为两个决定与被决定的领域,而是把它们看作是社会和文化再生产的完整过程”的理论,是一种错误的理论。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则是符合实际的理论,是科学的社会学。

当前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文化、社会习惯等现象上存在重大差别,但是,人们普遍承认是资本主义社会,就是由于具有共同的经济制度——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可见,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理论,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性质的理论是符合实际的,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学,而韦伯否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理论是错误的。


二、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量是什么?

文章说:“韦伯的中国宗教研究回答的不只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的问题,而且是为什么现代资本主义只是在西方产生的问题,因而他必须找到我们已提到过的那个唯一的变量,即宗教的变量”。

文章为了阐述宗教这个“变量”,对宗教、尤其是中国的宗教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的各种制度进行了对比,最后得出宗教是唯一变量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错误的。

真正的变量是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宗教。

欧洲最先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生产力才是决定性的“变量”。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于欧洲一些国家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有概括的叙述:“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整批整批产业军的统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阶级……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马恩选集》第一卷   第252页)

樊亢主编的《资本主义兴衰史》(修订本)中的第一篇《资本主义的兴起》有更加详尽的记述,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决定性的变量。

韦伯有关宗教是唯一变量的论断,也无法解释世界上有三大宗教,那么多教派,为什么信仰伊斯兰教、佛教的国家没有首先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等问题。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恩选集》第二卷   第82页)

可见,马克思的理论是以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决定性变量,而不是以社会意识、宗教作为唯一的变量。这就是马克思发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与韦伯的理论的根本分歧。

列宁指出:“唯物主义提供了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它把‘生产关系’划为社会结构,使我们有可能把主观主义认为不能应用到社会学上来的一般科学的重复律应用到这些关系上来。”“这个假设之所以第一次使科学的社会学的出现成为可能,还由于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选集》第一卷   第8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的论断,是符合社会发展史的科学理论。而韦伯的宗教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唯一变量的论断是错误的,不符合实际。


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社会学与以历史唯心主义为基础的社会学的根本区别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两种哲学基础:历史唯心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列宁对此有一段详尽的分析说明。

唯物主义者把社会关系区分为思想的社会关系与物质的社会关系,并认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是第一性的,而思想的社会关系则是派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决定思想的社会关系。

列宁指出:

“在此以前(指在马克思发现历史唯物主义以前——引者注),社会学家不善于往下探究象生产关系这样简单和这样原始的关系,而径直着手探讨和研究政治法律形式,一碰到这些形式是由当时人类某种思想产生的事实就停留下来;结果似乎社会关系是由人们自觉地建立起来的。”

“社会成员把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看做一个由某种原则所贯串的一定的完整的东西。”

“显而易见,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自然过程的基本思想,是在根本上摧毁这种妄想以社会学自命的幼稚道德的。”

韦伯的宗教是唯一变量的观点,显然是唯心主义的理论,是以错误的历史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学;而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最终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经济基础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是已经被历史发展证明了的正确理论。

文章在开头中介绍 :“韦伯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导师卡尔·马克思,以及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被视为西方社会学奠基的三巨头。”西方社会学既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也有以历史唯心主义为基础的社会学;既有无产阶级的社会学,也有资产阶级的社会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学。因此,把韦伯这样的“社会学巨头”与马克思并列,笼统地称为“社会学巨头”也是错误的。

希望汪晖能够再看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重新认识韦伯有关宗教是唯一变量的观点,站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关于走资派的三个问题

下一篇:关于经济殖民地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几个问题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