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26 10:23:07 点击: 次 来源:旗帜中流 作者:刘文昭 - 小 + 大
中储粮的粮仓又被“动了”,我们的粮食还安全吗? 河南一家粮油公司的经理李太生实名举报粮库做假账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据李太生透露,他所在的粮库少了120多万公斤粮食,40万公斤属正常损耗,剩下的83万公斤粮食当初根本没有入库。在全国粮食库存正在大清查之际,这封举报信显得格外有分量。 粮仓里的粮食“去哪儿了”? 粮库亏空的事儿,当地应该早就知道。据《新京报》报道,出现短缺的这批稻谷是2013年、2014年入库的,原本计划2018年出库,由中储粮拍卖给南阳天冠集团。 2018年10月,当中储粮对这批稻谷进行出库检查时,库存短缺的问题被发现了。当时中储粮还给粮库下了整改通知书,其中写道:稻谷短少数量为“1247490公斤”,并要求伞陂粮油公司“立即补齐数量,确保账实相符”,整改时限为2018年10月22日至29日。 举报者李太生表示,这些粮食中83万公斤当初根本没有入库,他是2016年调到粮油公司的,“这批稻谷入库的时候我还没来”。 为了避免对前任遗留下来的问题担责,他还多次向当地粮食局提出审计要求,查清账目。蹊跷的是,直到2018年5月,潢川县粮食局才对他的前任姜发科进行了离任审计,审计也非常“敷衍”——内容均为伞陂粮油的账面数字,未对粮库内稻谷进行实物清点,也未显示稻谷短缺的问题。直到中储粮进行出库检查,才东窗事发。 更诡异的是,粮食莫名其妙少了83万公斤,除了李太生,其他人好像都不着急——2018年10月29日是整改的最后期限,半年多过去了,这批粮食到底怎么没的,依然没个说法。 5月21日,潢川县发改委的工作人员表示,潢川县纪委已介入此事的调查,“信阳市一级的检查报告很快会发布,是否存在短缺,到时候会有一个结果”。 可以说,如果不是李太生的实名举报,恐怕粮食亏空依然是系统内无人在意的“小事”。 人们对粮仓不放心,是因为粮食腐败太多了 粮库的粮食离奇消失,网友并不惊讶。一条被顶得最高的评论是:“一定要做好防火啊,别调查组还没到就全烧没了。” “防火”的调侃过去也曾出现过。2013年5月17日,中央巡视组曾进驻中储粮总公司,5月31日其下属的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就发生了严重火灾,4万吨粮食过火。这两件事时间间隔之近,就让很多网友不禁想起了《天下粮仓》中“火龙烧仓”、“阴兵借粮”的桥段。 公众对中储粮的不信任由来已久:近年来,粮食腐败频发,方式多样,令人瞠目。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以陈换新”。2015年,央视即曝光过辽宁、吉林等地粮库和粮商勾结,以陈粮顶替新粮赚差价的行为。 除了“以陈换新”,还有“移花接木”与“虚假交易”。所谓“移花接木”指的是粮库平时谎报粮食总量,贪污补贴款,在领导视察时,把别的粮库的粮食临时调来,弥补亏空。 “虚假交易”则是指仅在账面上的重复交易——“粮库先让其他企业把粮食买下,等到国家实际收购时,粮库再从企业那里把粮买来。其实是同一批粮食,粮食没有动,只在账上走,骗取了收购款”。 如果说“以陈换新”还能保证粮仓里有粮食,那“移花接木”下的粮仓只有亏空。 此次事件的内幕如何,还要等调查结论。不过,《新京报》找到了涉事批次稻谷的账目——其中写道:2013年10月某日,一名叫朱士学的人上交了稻谷3.67万公斤。依据账目上的姓名、身份证号,朱士学原来就是为伞陂粮油看大门的朱大爷。 而朱大爷表示,近十年来,他从未向粮油公司交粮,更没有收到过粮食款,当时的经理姜发科曾向他要过身份证,“领导要就给了,不知道做什么”。 “移花接木”、“以陈换新”、“虚假交易”也只是储粮腐败的冰山一角。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曾表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套取国家补贴,从各种项目上拿回扣、在账上作假,腐败形式非常之多”。 |
责任编辑: |
下一篇:有人劝阻不能取代正当防卫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