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07 00:10:19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毛泽东思想与群众路线(3-3) 我们这次讲座的海报上有一句引语,毛主席讲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就是走群众路线的问题。说到这里,就把矛盾论引入进来了。矛盾论是毛主席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他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既然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党跟群众之间,有没有矛盾呢?一定会有的。从哲学层面来讲是这样,现实中也是如此。在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文章中,毛主席列举了人民内部矛盾的几种情形: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关于这些矛盾的性质,毛主席说,“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 这里说的是建国以后的情况,那么建国以前呢?党和群众之间有没有矛盾呢?肯定也是有的,这一点也不稀奇。 但是,建国前和建国后,大形势上有一个非常重大的区别,影响了党和群众之间的矛盾的性质。在抗日战争时期,最主要的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国内战争时期,主要敌人是国民党反动派,那时候即便党和群众之间存在矛盾,它也是次要矛盾,因为主要矛盾在那一边。建国后,尤其是抗美援朝之后,外在的直接的威胁消除了,国家不再处于战争环境下了,进入了和平年代,过去的次要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了,就是官员和老百姓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了。 矛盾性质的转化是很快的,也可以说官僚主义作风的滋长是很快的。刘青山、张子善是一建国之后就被查出来有问题,把他们给枪毙了。毛选五卷里面有一篇文章,在网上很有名,网友起名叫“毛主席论拆迁”,说的是河南有一个地方,要建机场,不好好向群众做工作,就要求群众搬迁,所以群众就起来反抗,后来用了正确的工作方法,给群众进行安置,就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群众也配合了。“毛主席论拆迁”是1956年的一个讲话,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毛主席说了,这是早几年发生的事。大家想想,1956年的早几年是哪年?也许是抗美援朝还没打完的时候。党群关系蜕变,官僚主义滋长,速度是可以非常快的,快到不可想象的地步,刚刚打完仗,刚刚建国,就变成那样了。 所以在八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就告诫说: 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我说革掉很好,应该革掉。 可以看到,那个时候毛主席的群众有权造官僚的反的思想就已经冒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演进,矛盾性质的转化,党群矛盾从过去的次要矛盾变成了建国后的主要矛盾了,很快就有了一些表现。毛主席观察到了这个变化,看到了问题,也想去解决问题。 怎么解决呢?我这里稍微梳理一下毛主席解决这个问题的脉络。首先当然就是告诫了,比如刚刚读过的这句话,就是对党内的告诫,很严厉。 我们平时开玩笑说,如果说理有用,还要警察干什么?道理是相通的,如果告诫就管用了,那就神了。右派知识分子提起那个时代,总是把毛主席描绘成一个神一般的人物,真正搞造神运动的是右派,他们的意思是那个时代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应该由毛主席负责,都是他干的。可是只有神才全知全能,如果毛主席真的有那个本事,他批评一下告诫一下,就应该管用啊。但下面的人听吗?他们又不听,毛主席不是曾经抱怨说,他就是个死了的活祖宗,被供在那里,大家表面上说听毛主席的话,但实际上好多人并不听。 告诫肯定是不够用的,接下来可以采取的办法就是搞政治运动,整党,所以建国以后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就没停过,三反五反四清什么的,特别多。 毛主席致力于解决党群关系的政治运动遵循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在逻辑呢?先是在党内搞,党内运动,后来发现党内运动不太管用,就开始借助一些党外力量,希望引入党外力量来帮忙,开门整党。毛主席想到的是谁呢?是知识分子,这才有了1957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党外知识分子来批评共产党。 但那次没太搞好。经过建国初的那几年,我猜毛主席被那些右派知识分子给骗了,以为他们洗心革面,真心拥护人民民主专政,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了,那大家就一起愉快地建设社会主义吧。可是呢,刚刚一有机会,一让他们说话,他们的尾巴就翘起来了,他们想要轮流坐庄了,他胡汉三还要再回来。这是毛主席所不能答应的,也是人民群众所不能答应的。当时一些印刷厂的工人拒绝印刷那些右派知识分子的言论,他们说我们刚刚过了几天扬眉吐气的日子,你们就又要回来骑在我们的头上了,那怎么行。党内党外对这些右派知识分子的反弹是非常大的,毛主席也没办法,不得不他们采取行动,就开始反右了。 后来毛主席说这是个阳谋,就是要引蛇出洞,我想这不是事实,他是有点恼羞成怒,玩了一辈子鹰,结果被鹰啄了眼睛,以为这帮家伙改造过来了,结果被他们耍了,他很生气,但是又抬杠,不服输,我没有被你们耍,是我在耍你们,所以他嘴硬,说什么这是阳谋。我猜应该是有这样的心理背景在起作用。 批评告诫不管用,党内运动不够用,开门整风,找知识分子来帮忙吧,又发现知识分子靠不住,那怎么办?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直接诉诸群众了,搞群众运动。 我们前面谈了,毛主席对群众的认识是辩证的,一方面他对人民群众的地位看得至高无上,另一方面他在实践中对群众的优点、缺点也都看得很清楚。他也知道人民群众里面泥沙俱下,什么人都有,当把这么伟大的一个事业的最终命运直接交给群众,结果会不会好?未必会有多好,我想这方面毛主席不会看不到。但是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那我们就只能从逻辑上去理解了,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环,或者说最后的一个选择。只能从哲学上理解,既然人民群众是上帝,那么人民群众所犯的错误也是要接受的,人民群众犯的错误也是好的,是不得不接受的,这是一个必要的代价。 一步一步走,从党内的政治运动到开门整风,找知识分子帮忙,发现被知识分子忽悠了,最后才开始放手发动群众,让群众来冲击党,冲击国家机关,毛主席的目的仍然是保持党的本色不能变,不能滋长官僚主义,不能蜕变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一个特殊阶层。后来的事实演讲,证实了毛主席的预见都是正确的。 但是人民群众有他的缺点,这我们不能不承认。孔庆东有一句话,他对比毛主席和鲁迅,毛主席讲过他和鲁迅的内心是相通的,但孔庆东讲他们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大一样,鲁迅相对来讲比较悲观,按鲁迅的视角去想象革命,可能就不想革命了,为什么呢?你说革命之后,阿Q当生产队长,祥林嫂当个妇女主任,这样的社会会不会是一个好社会呢?好像也不是,那算了,还不如不革命。但毛主席不是这样的出发点,毛主席要更乐观一些,认为群众是可以改造可以进步的。 一旦到了群众运动这个阶段,群众路线就被瓦解了。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他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但是用群众运动的办法其实对群众路线有一个致命性的瓦解作用。有一些研究者,比如美国的斯塔尔,把文革也视为群众路线的一部分,那么他就把毛泽东思想和群众路线简单等同了,他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就变成了对群众路线的各个阶段的研究。我觉得他的看法不太对,我认为,群众运动开始的那一刻,就是群众路线终结的那一刻。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前面讲了,党和群众这两个实体是互相合作的,有了矛盾要尽量去解决矛盾,矛盾怎么解决?从延安整风的时候形成了一套办法,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是这么总结的: 在一九四二年,我们曾经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的办法,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团结”。讲详细一点,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也就是说,在群众路线内部,是用好说好商量的方法来解决矛盾的,团结,批评,再到团结。可是用这种办法解决矛盾需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团结的愿望”。大家过日子都知道,要有团结的意愿,这个家的日子才能过好,两口子吵吵架,如果双方都有更好地过日子的愿望,吵架也是有助于增进交流的,如果有一方有了异心了,不想好好过了,这个架吵起来就没头了。 在建国前,党群之间团结的意愿有没有呢?肯定是有的,因为当时面临强大的敌人,干部还有军队这条鱼,是不敢离开群众这个水的,离开水就死掉了嘛。建国后,官僚主义作风滋长,说白了就是这个鱼长本事了,它长了翅膀,飞起来了,飞出水也可以活了,变成两栖动物了,就像从蝌蚪变成了青蛙一样,不在水里也可以活得很好了。在这个时候,矛盾的性质改变了,党群双方间还有没有团结的意愿呢?很难讲,从官僚的那一边,可能未必有了,这时又发动群众来冲击党和官僚集团,这相当于在群众的这一边率先把脸撕破了。 脸一旦撕破了,很多时候事情就不好办了,大家如果有一点商业的经验就知道,只要能合作就一定要合作,对方有多么讨厌,都要尽量维护脸面上过得去。网上有句话,客户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户如初恋。这就是说合作的意愿能维护就要尽量去维护的。 走到文革群众运动的这个阶段,这个前提就被破坏了,群众路线的内在逻辑就被瓦解了。我讲群众路线存在内在张力,就是指党群之间有矛盾,随着环境的变化,矛盾的性质会发生变化,而且要维护党群之间的关系,比较难,要求比较高。 文革没有十年那么长,高潮一年多就过去了,正式的文革三年就结束了,后面属于巩固成果的阶段。毛主席也做了一些批评,说文革七分成绩三分错误,他也承认文革里有一些不好的东西。在文革后,毛主席又开始讲团结,党内各个派别要讲团结,党跟群众之间要讲团结。他可能跟斯塔尔一样,把文革群众运动当做他的公式里面的“批评”那部分了,希望在更高的层面上再达成团结。 毛主席希望如此,但事与愿违,昨晚我读了朱永嘉先生的一篇文章,说到毛主席在晚年担心,在他身后事情会怎么发展。他问王洪文,王说,全国人民一定会团结在毛主席的旗帜下继续前进,他就很失望,说这是学龄前儿童的回答。他又问邓,你觉得以后会怎么样,邓很直接说,左派右派可能会互相对立,派别林立,各军区拥兵自重,搞不好就军阀混战了等等。毛主席一方面对邓的回答比较满意,另一方面心里肯定是很悲凉的,他跟王说,你这个儿童团要好好跟老同志学习,你的想法太幼稚了。 后来的形势并没有演化到那么坏的地步,我想这跟邓个人有一定关系,他已经预见到有这样的危险,所以出手比较迅速,至少把国家四分五裂的危险给压下去了。但代价是牺牲了群众路线,改革开放后的党群关系肯定没有以前那么好了,经过群众运动的撕破脸,一旦不那么讲政治了,不再需要看群众脸色了,官僚集团的反弹可能是带有一种报复性的心理,在一些政策的推行上面应该是带有情感因素的。 我们也不能由此就说,群众路线已经成为历史了,因为群众路线还有一些遗产是在的。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王绍光教授做的一些对政策过程的研究,他的研究表明,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还在起作用。这可能是一种惯性。中央在做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是要开门请一些人进来的,这我们在新闻上经常看到,另一方面我们可能关注不到的是,一定会有一拨人走出红墙,走到田间地头跟老百姓沟通。王绍光对医改的政策过程的研究表明,虽然有很多国际医药集团想主导政策的制定,花了很大的力气想让新医改方案符合他们的利益,但他们最终没有如愿以偿,他们的意见只是部分被采纳了。这就是因为我们还有群众路线的遗产存在,有一些人直接去跟病人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把他们的意见也带回来,反映在医改政策中。 这一部分我们分析了群众路线的内在张力,党群矛盾的性质演变。我的意思主要是,毛主席不得不走到群众运动的这一步,但群众运动对群众路线有一定的破坏性作用,这个破坏性作用在后来的党群关系恶化中也起到了作用;但我们也不要太悲观,好像群众路线就没有了,不对,群众路线的遗产好多还在的。如果群众路线的遗产没有了,那么我们今天很多事情会比实际情况糟糕得多。 最后,在结尾的部分,简单的讲一讲群众路线的当代意义及其未来。 当前,全世界范围内都面临民主的危机。在西方,称为民主的空洞化,25年前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前段时间到清华大学讲座,他承认美国在过去25年中变化很大,今天的情况远比他提出历史终结论的时候糟糕得多,美国在寡头化。美国的老卡特总统前段时间有个表态,他说今天让他去竞选总统,他根本不可能选不上,因为游戏规则变了,他搞不到那么多钱,也不想去搞。 在国内,我们的民主的丧失并不体现为他们所说的那些情况,用实质性民主的视角理解,“四风”问题表明我们的民主制度在僵化。有些问题严重到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昨天万庆良案开庭审理,他直接受贿金额居然过亿,这太吓人了。 在今天的条件下,要解决政治领域的危机,靠什么呢?还是要靠群众路线。当今世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管理的技术化水平越来越高,普通百姓要参与政治,门槛越来越高。比如预决算问题,政府预决算公开透明是民主的重要标志,但你要监督的话首先得懂那套语言,看得懂那些表格吧,反正我是看不懂,那你让我怎么监督呢?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政治清明反而越来越重地依赖领导干部、政治家对人民群众负责任的精神。 西方民主在空洞化,但他们没有毛泽东思想,没有群众路线,跟他们讲关心群众的痛痒,要对群众负责,他们是听不懂的。所以他们的民主危机,在我看来是个绝症,无药可治。我们有药,但对他们的体质而言又不适合,他们觉得是毒药。你给他们讲毛泽东思想,吓死他们,对吧? 我们自己的问题,还有救,只要我们回归到群众路线的本源。我一直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活的理论,有些人总是把纪念毛主席搞成怀旧式的东西,一这样,年轻人就不爱听,年轻人的眼睛是看着未来的。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纪念毛主席,讲他的思想,不是为了怀旧,而是面向未来。毛主席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哲学方法,是普世的,矛盾论实践论对一切情况下的问题进行分析,都是适用的。我们今天回顾群众路线,不是为了纪念而纪念,而是为了将来而讨论这些问题。 用毛主席的方法来看今天我们面临的矛盾,应该怎么去解决?一方面要让党员干部重新树立起人民信仰,不同意毛主席的这个哲学观点的,就是不同意党的根本宗旨,这样的人就不该留在党内,要让真正的党员去当领导干部,承担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强化群众制度化监督政府的能力,文革群众运动中一些制度化的因素缺乏,导致了一些不好的后果,这是我们要承认的,接下来要吸取那个时候的教训,提升群众监督的制度化。 要解决今天的问题,还是要回到群众路线,回到它的哲学,回到它的实践。这是我的期待,但未来是否会这样发展,我不知道,今天的党群关系要比当年毛主席搞群众运动时尖锐得多、复杂得多、麻烦得多。这是一个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要难的时代——这个说法是违背毛泽东思想的,共产党员哪有什么私利,怎么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呢?这只能说明你的灵魂不值钱。可是这话说的也是实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真正复兴群众路线需要一股强大的政治动能来推动。但这股政治动能从哪里来,会不会来?对此我稍微表示一点悲观的态度。未来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国式民主会如何演进呢,我觉得会沿着我讲的这套逻辑,有这个政治动能的涌现,是一个方向,没有这个政治动能的出现,会是另一个方向。基本上逃不出这样的一个预测。 好了,就讲这么多,最后再概况一下整个讲座的主旨:今天是毛主席诞辰122周年,我们回顾他的思想,不是为了怀旧,是为了用毛泽东思想这种普世价值——不是西方的那种——来分析今天的问题,然后思考怎么用他的思想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今天纪念毛主席,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将来。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毛泽东思想与群众路线(3-2)
下一篇:毛主席反对假共产党的部分语录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