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马恩列斯著作 > 马恩著作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马恩列斯著作 > 马恩著作 > 文章

马克思对蒲鲁东主义的批判

时间:2020-03-05 12:51:33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旗帜中流评论员 - 小 + 大

在19世纪40年代,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想在欧洲工人运动中非常流行,形成了所谓“蒲鲁东主义”。蒲鲁东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理论基础,幻想通过改良的方法,保存资本主义“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反对一切政党和政府,鼓吹通过互助主义建立由小生产者组成的小私有制社会,逐步实现没有国家、没有政府、没有权力、人人绝对自由的无政府主义社会。“蒲鲁东主义”打着社会主义旗号,自称为了工人阶级的解放提供理论武器,在当时欧洲各国工人运动中盛极一时。马克思主义必须打败这个假“兄弟”,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工人阶级政党,引导工人运动走向革命道路。

蒲鲁东与马克思是同时代人。蒲鲁东本来是法国的一名排字工人,自学成才,他一度和马克思关系密切,两人曾经在长夜中促膝长谈。1846年,当蒲鲁东写成他的代表作《贫困的哲学》时,曾邀请马克思提出意见。马克思不仅认真读了这本书,还尖锐批判了这本书,并写就《哲学的贫困》一书,用以系统地说明蒲鲁东主义的问题所在,对蒲鲁东的代表作《贫困的哲学》及其整个思想体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首先指出,历史上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只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蒲鲁东从唯心主义出发,把生产关系的演变、进化看作是历史的动力,完全颠倒了生产关系与现实运动之间的关系,完全不理解人类历史发展中经济形式的暂时性和历史性。此外,蒲鲁东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成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范畴”,这种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非历史观点,必然导致错误的唯心史观。

其次,蒲鲁东反对共产主义者用革命手段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好的和坏的两个方面,声称只要我们保留资本主义好的方面、克服其坏的方面,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公平、公正。蒲鲁东所谓的“坏的一面”,就是指资本主义对劳动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也包括大资本吞并小资本的“大鱼吃小鱼”;照蒲鲁东的说法,这些都是“竞争”的后果,因此应当“消除竞争”;所谓“好的一面”,照蒲鲁东的说法就是“个人对私有财产的领有”,蒲鲁东认为这标志着自由。蒲鲁东提出,应当消除竞争,但同时“保持领有”。

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从这个阶级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地位出发,把市场经济幻想成一个充满美妙的人间“四部曲”的天堂:诚实的劳动、十足的占有、公平的交易、满意的消费。然而,资本主义愈是发展、价值规律愈是充分展开,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愈是发现他们头脑中关于市场经济的幻觉与现实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尖锐矛盾。他们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主义时指出的,是要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制度和基本社会关系的前提下,把现代社会“机械地划分出好、坏两面”,并用个别学究头脑中先验的活动代替整个社会现实的基本矛盾运动,虚构出二者相互平衡的综合公式,建立整套或半套的体系,保留其好的方面、消除其坏的方面。

蒲鲁东出于上述认识,声称他既反对市场经济学,又反对共产主义,既反对资本主义的贪婪、剥削、压迫、兼并、垄断,又反对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揭露了蒲鲁东“同时反对市场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的小资产阶级属性。蒲鲁东既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又反对共产主义,自诩找到了解决矛盾的“科学公式”。马克思指出,蒲鲁东不仅没有超越两者,而且远在两者之下;他希望充当凌驾于资产者和无产者之上的科学泰斗,但他实际上仅仅是一个摇摆于劳动和资本、市场经济学和共产主义之间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

马克思尖锐地批判道,照蒲鲁东的那一套,我们只能回到原始社会或者封建社会去,也就是回到小生产占统治地位、相互隔绝、自给自足的落后状态去,而不可能生活在工业革命之后以大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化社会。于是,蒲鲁东又给出了他的变通方案——幻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从工人中筹集零散资金,开设“人民银行”,对工人发放无息贷款,协助工人开办合作社和小工厂,或者赎买资本家的工厂由工人共同管理,甚至让工人向资本家的工厂参股,使工人变成与资本家平起平坐的老板,他以为这样就可以使得工人摆脱剥削。

马克思则认为,革命阶级是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工人阶级是根本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阶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阶级斗争必将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建立起一个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革命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蒲鲁东的那一套理论,既适应了社会中下层小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社会不公的牢骚和不满,又迎合了小生产者、小业主等阶层的私有观念,因此在当时的欧洲工人运动中流毒甚广,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传播的主要障碍。无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还是夺取政权之后的相当的时期内,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在小生产者占人口多数的国家中都有着很强大的势力和影响。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不但包括资产阶级中最激进的部分,以及广大的城乡小生产者,跟着它走的还有无产阶级中受它影响的一部分人。

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的失败,宣告了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的破产。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工人运动中的胜利,同时逼迫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不得不打扮成马克思主义者的面貌出现在各国社会民主党内。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与这股后来演变为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党内右倾思潮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列宁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在争取革命胜利的道路上,比较早地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的小资产阶级派别——孟什维克分道扬镳。同时,与当时俄国的另一个小资产阶级政党——社会革命党也较早划清了界限。这样,才在时机来临时,抓住了1917年二月革命的时机,迅速赢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比较早地认识到了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汪洋大海,并且通过古田会议、延安整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整风运动,保证了党不断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作风的影响。可是,毛泽东逝世后,改革开放伊始,解散人民公社、分田承包搞单干的做法,就是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的集中表现。走资派们最初幻想主要依靠农村小商品生产的发展,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就能在不发生两极分化、不产生资本主义的情况下,顺利迈入小康社会,一举解决中国农业长期落后的问题。紧接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又捡起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一文中批判过的陈词滥调,主张让城市职工掏钱购买住房,声称这样做可以使住房者变成房屋的真正所有者。然而,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转型社会中,生产力的增长同阶级的对抗一起发展,规模经济的增长同资本对小生产的排挤齐头并进,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同劳动力的破坏与闲置同时出现。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愈是严重、生产愈是相对过剩、市场竞争愈是激烈、资本愈是趋于集中,小生产愈是为大资本所割断命脉、成为它们的附庸,农业发展的基础愈是遭到严重的破坏,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关于“先富带后富”、“人人都将成为小私有者和资产者”的弥天大谎就愈是迅速破灭。当今社会,农村的“三农问题”(“农业经济效益低”和“农民收入低”问题、农村“空壳化”问题、“老龄农民工养老问题”、“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等等)以及城市居民特别是青年人“买房难”问题,均已成为备受关注、又无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代表着无产阶级当前和长远利益的马克思主义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斗争,关系到无产阶级能否摆脱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影响,不再被它们所利用,不再成为它们的附庸和尾巴,因而能在认清自己阶级利益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政党,取得和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大问题。如今,现实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弊端和问题是怎样造成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派别都持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主张。其中,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可能再度成为干扰、影响人民群众的主要问题。“左派”、“毛派”队伍中的“保救”和“粉红”,就是其表现之一。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学习恩格斯晚年的若干书信(下)

下一篇:辨别真假社会主义,逐步建立阶级意识——结合现实学习、运用《共产党宣言》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