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30 08:01:53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谭乃彰 - 小 + 大
中苏十年大论战与毛泽东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956—1966年)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斗争,有过三次全局性的大论战。第一次大论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同蒲鲁东、巴枯宁和拉萨尔等机会主义的斗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第二次大论战,是列宁同伯恩施坦和考茨基等修正主义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第三次大论战,是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同赫鲁晓夫为首的国际现代修正主义和国内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到毛泽东主义阶段。前两次大论战的历史任务,是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开辟了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马克思和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划时代的伟大贡献;而第三次大论战的历史任务,是坚持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继续革命,开辟从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道路。这篇文章在简述前两次大论战的同时,着重从中苏大论战的历史必然性、战略策略、历史特点、历史任务和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伟大贡献。这些伟大贡献,对于当前坚持继续革命,反对修正主义,推动社会主义运动走向新的高潮,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 国际上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斗争,必然反映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来,它的主要表现就是不断地产生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因此,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这样重大政治路线的斗争。可以说,这是客观规律。恩格斯说过,看来大国的任何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这是符合一般辩证发展规律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32页)列宁也说过,反对社会主义的叛徒,反对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这条政治路线在一切斗争领域中都可以推行而且应当推行。(《列宁全集》第30卷第43页)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三次大论战 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的时期,积极参加并科学地总结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在以后同各种错误、反动思想的长期斗争中,不断地向前发展。毛泽东揭示和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他说,马克思主义在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作斗争中发展起来,而且只有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16页)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斗争,有过三次全局性的大论战。这些大论战,尽管它们的背景、形式、内容和特点不尽相同,但是结果都推动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发展。 第一次大论战,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同蒲鲁东、巴枯宁和拉萨尔的斗争。这个历史阶段,资本主义还是处于自由竞争时代。当时还不具备无产阶级直接夺取政权的革命形势,是无产阶级革命准备和打基础时期。在这场大论战斗争中,马克思主义战胜了一切机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在工人运动中取得了统治地位;又创立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奠定了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基础。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功绩,就是引导社会主义同工人阶级结合起来;他们创立了革命理论,阐明这种结合的必要性,指出社会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组成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列宁全集》第4卷第225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革命导师。 恩格斯指出,“不过,老黑格尔早就说过:一个政党如果分裂了并且经得起这种分裂,这就证明自己是胜利的政党。无产阶级的运动必然要经过各种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上都有一部分人停留下来,不再前进。仅仅这一点就说明了,为什么‘无产阶级的团结一致’实际上到处都是在分成各种不同的党派的情况下实现的,这些党派彼此进行着生死的斗争,就象罗马帝国的残酷迫害下的各基督教派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594页)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和对工人革命运动的经验的总结,通过同敌对思想的论战,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剩余价值的学说,发现了阶级斗争是人类自从进到文明时期以来整个历史发展的动力,发现了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第401页)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想要篡改和抛弃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的企图,就已经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中出现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第401页)“这种情况看起来好似有些奇怪,怎么有些人会从革命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的拥护者,竟然堕落到反革命的、反科学的修正主义道路上去呢?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世界上无论什么事物,总是一分为二。学说也是这样,总是要分化的。有革命的、科学的学说,就一定会在其内部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它的对立物,产生反革命的、反科学的学说,因为现在社会有阶级的分裂,一万年以后的社会也会有先进集团和落后集团的不同,总是要不断产生对立物的。这个理论早已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各门社会科学的历史所说明了,也为自然科学的历史所说明了。科学和科学史本身,就是说明这种对立统一、对立斗争,因而得到发展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第402页) 第二次大论战,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列宁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同伯恩施坦和考茨基的斗争。这个历史阶段,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列宁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论述了帝国主义阵线出现薄弱环节,无产阶级革命“将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中取得胜利”。(《列宁选集》第2卷第873页)在这个基础上,列宁论述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问题的理论和策略。列宁同敌对思想这场大论战的重要特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和它在工人运动中取得统治地位,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公开“修正”马克思主义,力图从工人运动内部来破坏和瓦解社会主义事业。列宁把这种机会主义称为修正主义。修正主义,就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帜,反马克思主义,有着极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这场大论战,战胜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产生了列宁主义,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实现了恩格斯的预言:“要是俄国发生革命”,它将“成为全世界社会革命的开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7卷6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第二次大论战表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列宁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革命导师。 毛泽东指出:“庞大的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领导集团,因为它变成了资产阶级的走狗、因为它反革命、反科学、反共产主义、反人民,势必从它的宝座上跌下来。列宁领导的‘无名小卒’们要起来代替他们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第402页) “老修正主义者曾经热衷于‘回到康德去’的时髦口号,伯恩施坦公然说辩证法是妨碍正确认识的“陷阱”,是马克思学说中的叛卖性因素。以波格丹诺夫、卢那察尔斯基等人为代表的俄国哲学上的修正主义,在一九○五年革命前途悲观失望的情绪,他们认为只有求助于主观唯心主义和神学才是一条好出路,曾经公开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马赫主义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和宗教结合起来,使革命家变成‘造神派’。当时第二国际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的这种反动倾向,受到了列宁彻底的批判。他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大著作,就是为了批判造神派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第407页) “真正的革命家,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战斗的唯物主义者是大无畏的,是不怕孤立的,是不怕反动派和修正主义者咒骂的。因为他们知道,代表未来的不是那个看起来可怕的庞然大物,而是自己这些小人物。一切大人物都是小人物变成的。起初好像孤立的人们,只要他们手里有真理,他们最终总会要胜利,这就是列宁和第三国际。而因为丧失真理,失掉群众的拥护,有名的大人物和大团体,势必会衰亡,会变小变臭,这就是伯恩施坦和第二国际。事物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向它的反对方面转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第405页) 第三次大论战,是在二十世纪中叶,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同赫鲁晓夫等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这个历史阶段,是帝国主义走向崩溃和社会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时代。毛泽东领导这场同敌对思想的这场大论战,有着极其尖锐而复杂的国际背景。二十世纪爆发了改变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这两次大革命,都是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国际无产阶级的大胜利,又是国际资产阶级的大失败。国际资产阶级在这两次大失败后,也总结了他们失败的教训。他们开始意识到很难用武装力量打败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他们开始变换策略手段。他们在不放弃武装侵略的同时,开始重视和推行和平演变策略,企图用和平演变策略瓦解和消灭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说,他们企图在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寻找和培养代理人,消灭社会主义和复辟资本主义。在列宁的继承人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等叛徒集团簒党夺权,倒行逆施,复辟资本主义,施行法西斯专政,就是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出现的。 在这场大论战中,赫鲁晓夫勾结美帝,共同反华,破坏和镇压各国革命。而美国的政策是“孤立中国”,“帮助赫鲁晓夫,支持他向毛泽东提出的论点,西方应参加共产党内部关于马列主义前途的讨论。”毛泽东密切注意和高度警惕国际阶级斗争这个新动向,决定开展世界性大斗争。我们党在毛泽东领导下,在国际上开展了震憾世界的反对以苏修为首的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壮举,任务重大,斗争艰巨,影响深远。 毛泽东指出,“苏共领导同美帝国主义打得火热,互通情报,共同反共、反人民、反革命、反对民族解放运动,以便共同维持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反对世界上一切革命者。”“为了进一步巩固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就必须继续揭露现代修正主义者的本来面目,帮助那些不明了真相的人去明了真相,帮助那些在革命道路上犹豫不决的人同革命人民一道前进,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把那些替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做帮凶的现代修正主义者孤立起来,把反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第347-348页) “现代修正主义者们有三怕:一怕帝国主义,二怕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即他们所说的“教条主义”),三怕革命人民。他们胆小如鼠,对于他们所称为‘教条主义者’的人对他们的批评所作的反批评不敢让他们本国的人民看到,严密封锁,就像封锁“瘟疫”一样。即此一端,就可以断定现代修正主义者的未来日子,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第405页) “现代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都是政治上的崇美派,在他们的全部政策中所实际遵循的,也就是美国牌的实用主义哲学。(《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第408页) “总之,在世界上,不论什么国家,不论什么地方,哪里有压迫,那里必定有反抗;哪里有修正主义,那里必定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它对抗;哪里用开除党籍等等分裂主义的方法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者,那里势必产生新的卓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产生强大的革命政党。出乎现代修正主义者和现代教条主义者的意料之外的变化正在发生。他们正在造成自己的对立面,而最终势必会被他们自己所造成的对立面所埋葬。这是一条必然的规律。(《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第406页) “必须站在人民群众这一边,绝不能站到人民敌人那一边。这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根本立场问题。……在国内是如此,在国际范围内也是如此。各国的人民,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大众,总是要革命的,总是会拥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他们不会拥护修正主义,有些人暂时拥护,将来终究会抛弃它。他们总会逐步地觉醒起来,总会反对帝国主义和各国的反动派,总会反对修正主义。一个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坚定地站在占世界人口百公之九十以上的人民大众这一边。”(《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第27页) 第三次大论战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到毛泽东主义阶段,毛泽东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革命导师。 二、中苏大论战的历史必然性 中苏大论战,决不是偶然的,而有其历史必然性。说到底是与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而要研究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必须研究世界矛盾的焦点以及与此相关的世界革命中心的转移问题。这个问题,是中国革命历史地位的唯物主义基础。社会革命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由社会矛盾决定它的性质和任务及其历史地位。列宁当年曾说过,俄国是世界矛盾的焦点;在20世纪初,革命中心转移到了俄国。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说,“从过去的革命历史来看,世界革命的中心是从西方向东方逐步转移。18世纪末,革命的中心在法国。19世纪中叶,革命的中心转到了德国,无产阶级走上了政治舞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20世纪初,革命的中心又转到了俄国,产生了列宁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随后,革命的中心又转到中国。将来,世界革命的中心还会继续转移。”(《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上),第80—81页)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矛盾的焦点地区之一。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世界矛盾集中在中国,同时世界革命中心也就随着转移到中国来了。而这个世界矛盾焦点和世界革命中心,构成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的物质基础。世界革命中心的这次转移,是以两次震憾世界的大斗争为主要标志而表现出来的。 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用金钱、武器和军事顾问等支援和装备国民党来打中国共产党。这场战争,是国际性的。而它的阶级实质,是世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十月革命以后在中国这块大地上的生死决战。这场决战的结果,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无产阶级在20世纪又一伟大胜利。可是,美国不甘心它的失败,又在50年代初发动了侵朝战争,把矛头直接指向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果又被中朝人民所打败。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以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形式,标志着世界革命中心转移到中国。 其二,中苏大论战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等叛徒集团挑起中苏大论战,说明世界矛盾焦点仍在中国。不过,它是通过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出来。这场大论战,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一场政治大决战。因此,我们党在毛泽东领导下,同赫鲁晓夫等现代修正主义的大论战,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以意识形态形式出现的政治斗争,标志着世界革命中心转移到中国。 这两场大斗争的事实说明在国际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中,中国在客观上已经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基本阵地,同时也是在国际上公认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和第三世界的代表。就是说,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是世界性的。中国革命历史地位的形成,是国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支持和斗争的结果。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国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支持和斗争的结果。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属于本国人民的,而且也属于国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建国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真正的人民革命,如果没有国际革命力量在各种不同方式上援助,要取得自己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了,要巩固,也是不可能的。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巩固,就是这样的”,“人民中国的现在和将来,也是这样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3-1474页)因此,中国在国际斗争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国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应该有更大的贡献。 然而,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上述这两场大斗争的打法是不同的。前者是武战场,主要是武打,也有文打;而后者是文战场,主要是文打,也有武打。这两种打法是密切配合的,但打法却有不同的特点、影响和后果。武打的武器是枪杆子,而文打的武器是笔杆子。当年毛泽东论述这两种打法的时候,他说“杀人有两种”:“用枪杆子杀人”,同时也用文人“用笔杆子杀人。伪装得最巧妙,杀人不见血的,是用笔杆子杀人。”毛泽东这段重要论述告诉我们,我们的敌人有两种,一种是公开的,没有伪装,用枪杆子杀人,是见血的;另一种是用笔杆子杀人,伪装得最巧妙,杀人是不见血的。就是说,我们要警惕后一种敌人。这两种比较起来,拿枪杆子的敌人,人们看得见,比较注意和警惕;而拿笔杆子的敌人,人们往往不易看到,不注意,不警惕,麻痹上当,危害较大。修正主义就是这样,他们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帜反马克思主义,打着社会主义旗帜反社会主义,也就是打着红旗反红旗,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因此,中苏大论战这场文打比武打更复杂、更险恶和更深刻。 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讲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教训,看到那种遭受到资产阶级武装镇压和失败的无产阶级专政,像巴黎公社、匈牙利苏维埃那时的样子;看到另一种形式的资本主义复辟,而这是更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更值得引起我们警惕的危险,这就是和平演变。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在苏联搞和平演变,是向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我们中国在内,向所有共产党包括我们中国共产党在内,敲响了警钟。(吴冷西《十年论战》(下)第78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几十年以来的老的社会民主党和十几年以来的现代修正主义,他们根本否认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史,根本否认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根本否认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和对资产阶级的专政。相反,他们是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同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一道,坚持资产阶级压迫、剥削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他们是一群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分子,他们同我们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因此,我们对他们的斗争也只能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我们对他们的关系……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关系,即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独裁或专政的关系”。(《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第41页) 三、中苏大论战的战略策略 毛泽东非常重视中苏大论战这场文打。毛泽东说,打文字仗,你来我去,决不能不还枪,这叫神枪善战。毛泽东为了打好这场文字仗,首先组织了精干的写作班子,这是文装队伍,不同于武装队伍;然后,制定文打的总体规划以及战略方针和策略原则;在这个基础上,根据敌情状况,抓住战机,组织几次大战役,猛攻猛打,必获全胜。可以说,在整个反对现代修正主义斗争中,评论苏共《公开信》是个决定性,也是最有影响的大战役。 赫鲁晓夫从苏二十大起,大反斯大林,大反马列主义,到苏共二十二大达到高峰,发动公开论战,开始直接攻击阿尔巴尼亚,间接影射中国。后来,发展到直接攻击中国。1963年7月14日,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发表了苏共中央给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公开信》。这封长达33000多字的《公开信》,指名道姓恶毒攻击中国共产党和中央领导人,又是采取公开信的形式。这就使公开论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毛泽东抓住这个重要战机,决定开展一场战略反攻的大战役。大论战的火,是赫鲁晓夫点起来的,是他引火烧身。毛泽东说,有了苏共《公开信》这个靶子,我们就可以放开手脚,堂堂正正地进行公开大论战了。赫鲁晓夫现在也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吴冷西《十年论战》第658—65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八月初,毛泽东主持召开常委会专门研究如何评论苏共《公开信》。在这个会上,毛泽东论述了这场大战役的战略策略问题: 1、我们的方针是放手批判,集中批判赫鲁晓夫,擒贼先擒王,豺狼当道,焉问狐狸。对于其他攻击过我们的兄弟党,暂停答复,但他们的反华言论,仍应摘其精彩者登报,挂一笔账。 2、《公开信》指名道姓攻击我们,这使我们得到解放,可以在回答他们时也指名道姓。他们已公开论战,我们也公开论战。 3、在步骤上先发表苏共反华言论,特别是赫鲁晓夫最近两篇讲话,其他的也精选发表一些,挂一笔账。赫鲁晓夫讲话最多,出头露面最多,而且他的这些讲话又是前后矛盾,逻辑混乱,漏洞百出,语言粗野,有时甚至胡说八道。我们要采取认真态度,严肃的态度,是摆事实,讲道理的。 4、要认真研究分析《公开信》,要把苏方论点开列出来,苏共其他决议、声明、讲话、文章等中的论点也综合研究,分类综合,逐一批判。写作中要引经据典(对马恩列斯如此,对赫鲁晓夫也如此),但力求正确,不能有差错,使别人驳不倒。尽可能早点评论完,不能拖得太久,因还有其他论战,但不能因求快而草率,要好中求快。 5、评论有严肃的论辩,也有抒情的嘲讽,有中国风格和气派,刚柔相挤,软硬结合,可以写得很精彩。(吴冷西《十年论战》第63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在这个大战役中,我们党首先发表了《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简称《建议》),这是纲领性文件;接着发表了九篇评论苏共《公开信》文章。《建议》和《评论》的修改稿,都是毛泽东主持常委会,边讨论边修改,而且不少地方他也动笔修改。在讨论修改中,毛泽东发表许多重要讲话和修改意见,最后由毛泽东审查定稿。比如,《九评》,是总结无产阶级专政历史经验的。毛泽东说,这是重头文章。(吴冷西《十年论战》(下)第79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又说,要认真分析、充分论证,使人驳不倒,不要匆忙,但要抓紧。(吴冷西《十年论战》(下)第77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毛泽东拟定了《九评》的写作纲要。他说,《九评》总结苏修的教训时,可以考虑一、从十月革命讲起,说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首次变为实践;第二,分析苏联社会状况,分析其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第三,剖析苏共领导集团的变化和赫鲁晓大修正主义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第四,批驳全民党、全民国家的谬论,这是赫鲁晓夫篡改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核心;第五,论证赫鲁晓夫搞的是假共产主义。(吴冷西《十年论战》(下)第77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毛泽东不仅发表了不少重要讲话,还逐段讨论,也作了些重大修改,最后还把《九评》曾用过的《赫鲁晓夫在苏联复辟资本主义》、《赫鲁晓夫的历史教训》等标题改为《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在我们发表七篇评论苏共《公开信》后,毛泽东说,“我们虽然在1962年底、1963年初写了七篇文章,进行反击,但是一直到1963年6月14日我们发表《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的答复信,在表面上似乎我们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实际上是诱敌深入,等待时机。我党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提出以后,我们形式上也转入主动,摆开全面出击的阵势。从那以后,我们又抓住苏共《公开信》转入战略反攻。现在正是开展全面反攻的时候,正像国内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7月刘邓大军南渡黄河、逐鹿中原,我军战略反攻开始那样”。 当年毛泽东估计“再有三篇就十篇,也就差不多了”。结果,我们党刚发表了《九评》文章,《十评》文章正在抓紧写作,还没来得及发表,1964年10月16日,苏共中央发表公报,赫鲁晓夫被解除了领导职务。毛泽东说,“我们还没料到赫鲁晓夫这么快就垮台了。我们7月底发表《九评》,8月、9月、10月,只有三个月,他就垮台了,我们不过发表九篇文章嘛!他们连篇累牍几千篇文章,也不见得对我们有什么损害。因为真理不在他们那边,真理在我们这边。你文章再多,也动不了我一根毫毛,而我们只有九篇文章,就把赫鲁晓夫打倒了。可见修正主义的基础是脆弱的。只要我们坚持斗争就可以取得胜利。现在证明,3月间我们坚持一下,还是继续批评苏共(公开信),赫鲁晓夫抵挡不住,倒下来了。世界上出现过许多类似的情况,在紧要的关头,就看你坚定不坚定、坚持不坚持。你咬紧牙关坚持一下,就可以取得胜利。对方熬不下去,挺身而出不住了,他就失败了。”(吴冷西《论十年论战》(下)第732页,和871—87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实际上,半年前毛泽东就预见到赫鲁晓夫可能垮台。毛泽东说过,“我们同赫鲁晓夫打交道十年,对他比较熟悉,也比较容易对付。他搞的那一套,我们的估计八九不离十。”(吴冷西《论十年中苏论战》(下)第74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同年3月26日和27日,毛泽东联续两次在他召开政治局常委会上谈同赫鲁晓夫的斗争和召开中央工作会议问题,而更多的是谈赫鲁晓夫问题。他说,“还要考虑到有这么一种可能,就是在赫鲁晓夫内外交困、大家对他很不满的情况下,他有可能被官廷政变推翻。要考虑到这个可能。而推翻以后,上来的人可能比赫鲁晓夫好一些,但应从坏处着想,即也可能比赫鲁晓夫更坏,大国沙文主义更厉害一些。”他说,“依我看,赫鲁晓夫还不是最坏的人,有比他更坏的,比他搞大国沙文主义更厉害的。赫鲁晓夫搞大国沙文主义毛手毛脚,引起强烈反抗。换上一个人来,可能比他谨慎一点,但也可能搞的更凶一些,更厉害一些。要估计到两种可能性。”他还说,“从现在情况看,出来比他更坏的这种可能性更大。”(吴冷西《论十年中苏论战》(下)第73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果然不出所料,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比赫鲁晓夫更坏。 赫鲁晓夫的垮台,轰动了世界。从10月15日起,毛泽东差不多每天都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论赫鲁晓夫下台原因及其形势和相应对策问题。11月18日,毛泽东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修改和最后定稿《赫鲁晓夫是怎样下台的》这篇文章。三天以后,这篇文章用红旗杂志社论形式公开发表。这篇社论说,赫鲁晓夫下台是一件大好事,是全世界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坚持反对修正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表明了现代修正主义的大破产、大失败。(吴冷西《论十年论战》第90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社论说,赫鲁晓夫搜罗了历来所有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拼凑了一整套所谓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全民国家、全民党的修正主义路线。他对帝国主义实行投降主义,用阶级调和论来取消和反对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他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实行分裂主义,用大国沙文主义来代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他在国内极力瓦解无产阶级专政,企图用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经济和文化来替换社会主义制度,走资本主义复辟的道路。 社论说,人间正道是沧桑。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谁妄图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谁就会被轧得粉身碎骨。正是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修正主义者也是纸老虎。 社论说,想当年,赫鲁晓夫在苏共第20次、22次代表大会上大反斯大林、大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发动突然袭击的时候,气焰何等器张呀!但是,曾几何时,这个反苏、反共、反华的英雄就步了他们修正主义前辈的后尘,不管人们曾经怎么样劝说过他,要他浪子回头,但是他毫不理会,终究把自己推上了绝路。 社论最后说,当然,历史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赫鲁晓夫虽然垮了台,但是他的支持者美帝国主义、各国反动派和现代修正主义分子并没有死心,他们总希望依然按照赫鲁晓夫所规定的路线继续做下去,实行所谓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可以断言,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吴冷西《论十年论战》第902—90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在我们发表了《赫鲁晓夫是怎样下台的》这篇文章后,世界各地许多共产党对赫鲁晓夫下台发表了评论。其中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主席艾地连续发表三次谈话。他说,赫鲁晓夫下台是他的国内外政策破产的结果,我们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获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认为赫鲁晓夫的下台就意味着粉碎现代修正主义斗争已经结束。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恩维尔•霍查,在庆祝阿尔巴尼亚解放20周年纪念大会的报告说,赫鲁晓夫撤职是一个巨大的胜利,但这并不意味着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结束了。安斋库治当年在日本马列主义左派党和组织联合举行的会议上讲述中苏大论战时说,毛泽东领导的“这一伟大的搏斗,与列宁同第二国际考茨基等等叛徒进行的斗争相比,是一场更加波澜壮阔的斗争”。(《举世悼念毛泽东主席》第11页,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人们不会忘记,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我们党也有过类似的大斗争。在我们建国前夕,毛泽东发动了震憾世界的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一举歼灭了由美国武装到牙齿的蒋介石反动军队的主要力量,为“最后地结束了美国和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及其走狗蒋介石等一切反动派的统治”(《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2版,第1515页)和建立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在这个时候,美国发表了国务院白皮书和国务卿艾奇逊的信件,诬蔑和攻击伟大的中国革命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愤然执笔写下了气吞山河的五篇评论美国《白皮书》雄伟文章,深刻地揭露美国对华的侵略政策,科学地论述了中国革命发生和胜利的客观必然性,同时也批评了国内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美帝国主义的幻想。在这个文战场上,毛泽东也把美帝国主义及其帮凶们在世界上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威信扫地。历史表明,毛泽东在人类历史上不仅是武战场上战无不胜的伟大统帅,也是文战场上战无不胜的伟大统帅。 赫鲁晓夫下台了。毛泽东说,苏共新领导是实行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现在我们的方针是,继续公开论战这一点绝对不受约束。这当然不是马上就要发表文章,还要看看什么时候发表合适。要抓新的辫子。你不抓新的,老翻赫鲁晓夫的陈账,那就不行。我们要抓苏共新领导新的反华言论和行动,抓住他们的要害,继续论战。(吴冷西《论十年论战》(下)第870页、87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他还说,苏共领导像法国的拿破仑王朝一样,一代不如一代,最厉害的是拿破仑第一,拿破仑第二就不行了,拿破仑第三更不行了。(吴冷西《论十年论战》(下)第86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四、中苏大论战的历史特点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三次大论战,后两次有个共同的重要特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斗争。然而在这里,我们要着重研究它们之间不同点,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把后两大论战在发生背景上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比如,第二次大论战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而第三次大论战却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之后。这些历史现象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有必要透过历史现象,寻找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那么,在这些历史现象背后隐藏些什么本质问题呢?至少有如下几点: 第一,主要任务 历史表明,意识形态的大论战通常都是即将来临的一场社会大革命的舆论准备和斗争序幕。封建地主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都是这样的。那么,第二次大论战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事实说明,这次大战论的主要任务是在马克思的基本理论指导下,解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具体战略和策略问题,这也是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出的主要课题。是议会道路,和平过渡还是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是这场大论战的主要内容和斗争焦点。而这样的主要内容和斗争焦点,也就是这场大论战要解决的主要课题。 然而,第三次大论战却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39年和中国革命胜利7年以后,恰恰在这个时候,又是由在列宁故乡出现的赫鲁晓夫等叛徒集团挑起这场大论战。这个历史现象,集中地说明第三次大论战的主要任务不是解决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和策略问题,这个问题由马克思和列宁已经解决了的:而是解决社会主义国家巩固政权,继续革命,防止和平演变和资本主义复辟的理论和政策问题,这也是现阶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出的主要课题。是“三和”(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两全”(全民国家、丛民党)还是坚持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是这场大论战的主要内容和斗争焦点。这样的主要内容和斗争焦点,也就是这场大论战要解决的主要课题。 第二,危害程度 第二次大论战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发生的,当时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还没有掌握国家政权。这是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他们只能依靠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政权,来反对和破坏无产阶级革命。 与此不同,第三次大论战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发生的,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赫鲁晓夫等叛徒集团篡夺党和国家的领导权而挑起的,他们是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这是现代修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毛泽东说,赫鲁晓夫搞修正主义,名为社会主义,实际是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专政转化为资产阶级专政,而且是反动的、法西斯专政,是社会帝国主义。他们利用自己掌握和控制的国家政权,来反对和破坏国内外的无产阶级革命。他们勾结帝国主义,利用国家的外交关系和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各地制造事端,分化瓦解,阴谋颠覆,甚至公开武装侵略。因此,现代修正主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危害,比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破坏性更大、更凶残和更危险。 第三,革命先兆 历史上的大论战,它的实质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集中反映,尽管它是以思想政治理论形式出现的;但是,它却都是预示着一场大的革命风暴将要来临和爆发的先兆。可以说,这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先导性和深刻性。 与此相关,是大论战的影响范围。这个问题,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历史状况和斗争特点决定的。第二次大战论的斗争,也是相当激烈的。但是,它当时的直接影响范围,主要在欧洲。这场大论战,迎来了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 第三次大论战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来看,都要比第二次大论战复杂、尖锐和深刻得多;而它的影响范围,也广阔得多。第二次世界大结束以后,在中国革命的带领和影响下,世界范围内的反帝反殖的革命风暴席卷全球,直接动摇帝国主义统治。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与赫鲁晓夫等叛徒集团相勾结,千方百计地反对和破坏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各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这些情况,决定了第三次大论战的影响范围遍及世界各大洲的国家和地区,也包括一些较小的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涉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各个阶级及其政党。可见,第三次大论战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这次大论战的全球性,决定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这场大斗争,预示着将在全球范围爆发更大的革命风暴。 第四,继续关系 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爆发过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这样三次震撼世界的大革命。这三次大革命,尽管背景、情况和特点不同;但是,它们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列宁把俄国十月革命看作是巴黎公社的继续;在当时,巴黎公社的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经验是唯一可以学习和借鉴的。随着第一次大论战的爆发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革命中心转移到俄国。在这以后,各国的革命斗争,都是在俄国革命的旗帜下进行的;俄国革命,是各国革命的榜样。 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先进分子上了共产主义的一课。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始于一八四三年(鸦片战争后三年),但由于一八四三年到一九一七年,七十四年之久,影响主要在欧洲,全世界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有所谓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十一月七日俄国发生革命,十一月八日中国就知道了。”“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这样的口号,这样明确的纲领,从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了自己的先锋队,——共产党起,就提出来了。”(《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90—291页) 毛泽东把中国革命看作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继续。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第三次大论战的爆发,世界革命中心转移到中国。在这以后,各国的革命也是中国革命的继续。在这个时候的各国革命斗争,都是在中国革命旗帜下进行的;中国革命,是各国革命的榜样。 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是非常复杂的,甚至比俄国革命还更复杂。”(《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1页) 当然,世界革命中心还会继续转移的。而当它最后转移到美国和西欧的时候,将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围剿和歼灭资产阶级巢穴的伟大时刻,是彻底埋葬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最终胜利的伟大时刻,也是人类社会从阶级社会进入美好的理想社会的伟大时刻。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什么?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