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主义:妇女解放的理论与实践(3-3)
时间:2019-03-12 01:50:10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顾佳悦 - 小 + 大
马列毛主义:妇女解放的理论与实践(3-3) 社会主义建设/继续革命中的妇女解放 可是,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妇女能够参与社会劳动而免于资本家剥削之后,妇女解放就完成了吗?换言之,曾经出现的中国和苏联,已经真正做到妇女解放了吗?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女性有着远超以前各种社会形态的自由,但是男女仍旧是不平等的。 黑人妇女组织领袖曾经尖锐地质问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国家很少有妇女能对重大事项作出决策?是谁在做家务活儿?为什么女同性恋者和男同性恋者会遭到镇压?社会主义国家的儿童社会化成长是否依照性别角色模式?在所有职业中妇女能否得到平等的待遇?他们的工资能和男人们相比吗?妇女在性和剩余方面有多大的自由选择权? 总之,如果社会主义国家仍然是父权制社会,那么原因何在?应当承认,这种状况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是存在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也承认这一状况:尽管中国已经实现了劳动集体化、男女平等立法以及社会性的儿童保育等,但要说中国人真正地、根本地、彻底地改变了他们对妇女的态度,现在还为时过早。[21] 实际上,此时出现的男女不平等状况并不是特殊的。各种不平等虽然较资本主义社会有极大的进步,但是还是广泛的存在着。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本主义甚至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完全剔除干净,资本主义复辟的基础还存在,因而在这个阶段矛盾斗争还尖锐而深刻地存在于社会各领域。 而“革命胜利”指的是无产阶级终于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名义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进一步消灭私有制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不是说“消灭私有制”的革命已经胜利了。 而社会主义的矛盾的最直接和主要地展现依然是阶级斗争,在这个阶段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的斗争还存在。社会虽然名义上建立了公有制,但自发分工还将继续存在,因而脑体差别、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基础还存在,男女不平等也将存在。 简而言之,妇女们摆脱了生产领域中被资本家剥削的命运,而她所处的家庭也摆脱了作为经济单位被资本主义剥削的命运,广泛的参与生产也给了她卓越的经济、政治地位。但是,如果不坚持继续革命,也就无法保卫无产阶级政权,就无法消灭私有制及意识形态残余,更无法推行进一步的家务社会化和打破男女分工。 毛泽东于1955年指出:“真正的男女平等只有在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才能实现。”明确指明了社会主义时期妇女运动必须继续走与社会主义革命相结合的道路。无产阶级继续革命的路线是逐渐消除三大差别,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逐步缩小社会分化。中国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就是对脑体差别消除的尝试,是对官僚化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克服。提升劳动者文化的夜校、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和迅速普及的基础教育也是对脑体差别克服的尝试。 我们可以看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不标志着妇女解放的胜利,而社会主义改造、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才能使妇女解放进一步发展。在这个过渡时期,妇女对与生育权、婚姻权、教育权、就业权的捍卫,这是对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残存势力的反抗;也应当坚持斗争,争取家务社会化、教育平等和就业平等的进一步平等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进一步革命。 除了继续革命的一般内容,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和打破妇女的自发分工应当受到特别的重视。这项措施不仅仅会让妇女在生产领域中获得平等,更能解放她们在家庭中受到的剥削。因此对于妇女仍旧必须承担的家庭职责,不能仅仅作为旧的意识形态的残余加以意识形态的批判,而应当作为私有制的一部分采取积极的革命手段加以消灭。 在中国上一次社会主义建设中,迫于生产力的限制,建立工业基础的紧迫性。无法及时采取全面的家务社会化的措施,男女分工也就没有办法消灭。因此,女性在生产领域固然是得到了解放,但是在家庭中的解放大部分是来自于经济地位提高的必然的后果,而不是对这种私人家务社会化的成果。 实际上,消灭这种私有的家务也非常的容易,以当代的生产力像育儿、养老、烹饪、缝纫等工作应当全面社会化,而清洁等工作由于各种全自动机器的普及,也会被缩减到最小(资本主义发展让我们见识了洗衣机和吸尘器)。与之并行的是政治力量保证的社会主义教育,这样面向全社会的教育主要是说明一件事:将家务保留在妇女身上,是对私有制的压迫形式。应该使家务充分社会化,没有社会化的那一部分,也不能全部压在妇女身上,应该整个家庭共同承担。而家务社会化之后,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妇女仍旧被固定在社会化的家务领域。比如育儿、养老,烹饪等。这种自发分工又该如何克服呢?和继续革命中消灭分工的形式是一样的。 首先就是收入均等。妇女作为所承担的繁琐且繁重的工作,应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部分加以承认。育儿、养老等工作不应像资本主义社会中那样被边缘化。一个作为幼儿园老师的女性,和一个作为大学教授的男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他们的工资不应差别悬殊。参照对工人阶级开放教育和管理岗位,对于妇女更加意义重大。封建社会妇女没有受教育权,资本主义社会的女性(尤其是无产阶级女性)多少也是被排除在教育之外的。毛泽东曾经说过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得到。”实际上,在上一次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妇女曾经广泛参与了许多领域,女拖拉机手、女飞行员、女科学家普遍涌现。然而,随着继续革命的失败,妇女解放失去了政权的保证,所以我们发现,妇女被排斥在许多领域之外的现象,随着资本主义的复辟又加强了。 妇女解放的意识形态任务 如上所述,妇女在经济的、政治的方面的解放与社会主义革命、继续革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社会主义革命和继续革命的胜利,就没有妇女的真正的、彻底的解放。妇女解放的每个阶段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部分,应当指出的是,在意识形态方面所受到的压迫,是几千年来私有制社会的最终产物,应当被特别的加以肃清。
- 革命的观念的树立
无论是平等地参与生产获得经济政治地位、还是进一步打破分工获得在家庭中的实际平等。都需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继续革命获得政治保证。而妇女解放的主要力量,当然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无产阶级女性。然而由于私有制对各阶级女性的压迫,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门类的女权运动层出不穷,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运动可以不同程度地把她们团结起来。除了对于少部分资产阶级女性,马克思主义提供的妇女解放理论都是具有说服力的,其蓝图更是有竞争力的。因此,广泛的革命观念的传播,必然会在妇女中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以往的一切对女性压迫的理论中,往往只将女性看作承受苦难的群体,却不把女性看作革命的力量。发动更广泛的女性参加更广泛的生产和政治实践本身就对妇女解放有着重大意义。参与革命,并不是她们作为谁的女儿,谁的妻子,谁的姐妹的一种深明大义的跟风、一种高风亮节的牺牲,而是她们作为无产阶级,尤其是无产阶级女性一种主动的抉择,一种对几千年父权制压迫,几百年资本主义压迫的绝地反击,一种自觉主动的挑战和颠覆。 这在娘子军连歌的两个版本中得到了说明:原始版本的红色娘子军连歌充分体现了革命的主动性:“打碎铁锁链翻身闹革命,我们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而改革开放的叙述中,虽然也有这一章节,但是妇女的行动显然是一种附庸,是一种被动的跟风行为:“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缺席了具有革命观的妇女,就像缺席了具有革命观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妇女解放的胜利都是不可能的。
- 平等性别观取代差异的性别观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在社会活动中,两性的差异更多是社会塑造的结果。对差异的强调,往往不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而是一种歧视与限制。而强调男女差别的进一步是以尊重差别为名的压迫。将女性排除在生产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压迫行为便有了“照顾女性”“不适合”等等诸多冠冕堂皇的借口。资本主义社会表现的尤为明显,对女性生理差异的“照顾”永远体现在压低工资和无偿家务劳动上。这种“尊重差异”是明显不符合妇女自由发展的意志,更不是妇女发挥主观能动性联手争取到的。妇女的平均劳动时间更多,而平均工资永远更少。承认差异的口号如果只是资本主义噱头,那我们就干脆消灭它。因此,对于弱势群体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她们有着先天的不足,就像无产阶级目前的确处于弱势地位,但是不代表他们没有力量,不能有朝一日成为国家的主人,不能成为领导者和建设者。“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女人能顶半边天”强化平等而弱化差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方面,也曾经被广泛宣传。 批评者认为,社会主义时期的“铁姑娘”式的男女平等是以男性为中心和以男人为标准的平等,并没有考虑妇女的特殊性。 这里的分析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对女性平等抽象地肯定,具体的否定,在更高的层面上仍旧认为女性是劣等的。她们应该作为客体被小心翼翼地照顾起来,她们的生理不能承受“铁人精神”的社会主义贡献,他们的心理也不能承受动荡不堪的政治斗争。这种思想应该在革命的过程中尤其加以肃清,特别还有着诸多国家还存在着的封建的野蛮的参与。因此,以平等的价值观代替差异的价值观,实际上本质是唯物主义取代唯心主义。 社会责任取代家庭责任,集体主义取代个人主义 对社会责任和集体主义的强调,应该成为妇女的道德取向和审美取向,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妇女的特殊性,这一点应该特别地加以强调。“家庭责任”是以往的各种社会形态限制妇女参与革命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极为恶劣的意识形态。而“个人主义”消解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的集体主义精神。在革命时期,它往往使妇女的不满沦为分散的反抗,联合的妇女解放运动也就变得不可能。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中,已经十分注重对集体利益、长远利益的强调。在妇女方面,更应当尤其重视。 理想化的人(革命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替代理想化的女人 如上所述,“女人”本来就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而这个概念的存在目的就是对女性贬损和规训。所以当女性对这样的意识形态奋起反抗时,在没有崭新的理想化形象之时,她们发现只能进行一种亦步亦趋的模仿。强悍的能力和意志品质仍旧是男性的专属品质,庸常如过去的花木兰们“安能辨我是雄雌”到今天职业女性自嘲又有些许骄傲的“女汉子”的称谓,仍然将诸多优秀的品质和“男性”捆绑。 甚至“革命之鹰”罗莎卢森堡也曾半开完笑的说,如果她和克拉拉蔡特金遇害,应该这样写墓志铭:这里躺着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最后两个男人(men)。女性在革命中成为了革命者或者建设者而克服了异化,并不能庸俗化为通过模仿男性、成为男性而得到解脱。所以,既然需要抛弃旧世界理想化女性的形象,就要重建出新世界的形象——而性别在这个形象里正是不应当被突出的。 接下来,我们将会从理论过渡到现实。盘点当代的女性解放运动,讨论我们应当采取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 [3]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4]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5]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6]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7]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8]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9] 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10]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2] 恩格斯 《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 [13] 宋少鹏 《女权?还是要讲讲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什么中国需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批判》 [14] 玛格丽特·本顿 《妇女解放的政治经济》 [15] 马克思·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6] 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17] 关于母亲是否在家庭中承担比父亲更多的作用,不只马克思主义者,现代科学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18]达拉科斯塔 《妇女和公社的瓦解》 [19] 阿里森·M·贾格尔《女性主义政治学与人性》此处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指女性主义者的不同流派,与笔者所述有区别 [20] 有人号称今天已经达到了“妇女解放”或者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达到了妇女解放,这是不客观的。 [21] 毛泽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