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4 10:17:15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朱昌俊 - 小 + 大
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而言,价格低、见效快的硝酸甘油是必备药。可最近不少患者发现,硝酸甘油价格涨了好几倍,一些药店还断货了。媒体调查发现,原本100片装的硝酸甘油只要16元,换了包装后的15片装则需要25.7元。算下来,每片涨价近11倍。 药企对涨价给出的理由是,换包装后,成本和工时增加了。而换包装是因为该药怕潮,需要避光、密封,如果开瓶超过80天,潮气进入,就会影响药效,所以才改大包装为小包装。 不能说药企的理由完全站不住脚,但一款药换个“马甲”就提价的现象,早非特例。上个月还有媒体报道,“同一药品换个规格涨价5倍”。 “救命药”换包装即涨价的背后,是廉价药的消失。关于这一点,从国务院到相关部门近年来都有严肃表态,但从此套路依然大行其道的现实来看,不能低估“廉价药”消失背后的症结和惯性。 事实上,早在2011年,发改委就明确提出“同种药品禁以换包装变药名变相涨价”。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也专门强调,不允许在“审批”名目下搞那么多五花八门的所谓“新药”。 也就是说,硝酸甘油等“救命药”换个包装就涨价的现象,其实是一些药企应对药品降价令的一种“潜规则”。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何这些年从政府到民间都在不断提药品降价,但廉价药却反倒在加速消失。应对这一困境,相关部门在加大价格监测力度的同时,也应着力在准入上压缩一些药企投机的空子。 药品变换包装,一般都需要先经过相关部门审批,但药品审批被指效率低的另一面,却又常常为只是变换包装的“伪新药”大开方便之门。有媒体报道,2014年,国家药审中心接受新的药品注册申请8868个,而业内人士指出,“这里面重复申请,无效、虚假申请的数量很多,尤其是改变剂型、包装、药品名称的药品注册数量。” 这种局面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多。一来,重复申请过多,进一步降低了审批效率;二来,换个“马甲”、改变规格就能成功提价,抑制了药企在研制新药上的动力;三来,大量药品能够借助新包装获得溢价,廉价药自然失去生存空间。因此,诚如专家呼吁的,对于只改变剂型、规格就申报“新药”的药品就应从严审批,最大限度压缩“换马甲套利”的游戏。 只要合法,药企追求利益无可厚非。可医药是最基础的民生产业,药价问题,特别是“救命药”价格上涨、廉价药消失,不能全交给“市场理性”。在这方面,政府的“有形之手”不能断了。 总之,冠心病“救命药”摇身一变就身价上涨,考验的依然是廉价药保障能力,它需要有更多系统性的改变。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下一篇:我认识的尘肺病人的孩子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