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权益关注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权益关注 > 文章

那个13岁的黄昏,张扣扣,跨过二十二年,留给我们的深思

时间:2019-07-18 13:36:5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于凡诺 - 小 + 大

那个13岁的黄昏,张扣扣,跨过二十二年,留给我们的深思
 

《礼记.檀弓上》曾记载,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翻译过来,意思是子夏向孔子请教,说:“对于杀害父母的仇人应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应该枕着土块,睡在草垫子上,遵守居丧的礼节。不担任公职,而时刻以报仇雪恨为念,不与仇人并存于世。不论到什么地方,武器都不离身。即令是在集市上或公门碰到了,拔出武器就和他拚命。”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最终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约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即公元80年,距今已经有近两千年历史。
《礼记》自其成书以来,它不仅为历代历朝的规章制度提供了依据源考,还逐渐成为了古代世人的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也提供了很多经典范文,如今天我们还能熟悉的很多古文,《大学》、《中庸》、《礼运》等,即出自该书。
可想而知,这部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不过具体到子夏问孔子有关“父母之仇”的这段话,现实影响力不是太好评估。我们大致可以根据历史的一些蛛丝马迹,展开想象,简单分析一下。
 

有关“父母之仇”的这段话,倘若顺着它的思路下去,对于历史的影响最简单的分析,我个人认为就是在历史上直接造成了两种结果。
第一种:
是对于一时的强者而言的。当他们有了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之后,势必带来打击的扩大化。因为他们绝不会容许自己杀了人,还有人来复仇。于是,这就导致在历史上几乎随处可见大残杀和灭门案,有很多都造成一个大家庭甚至一个族群惨绝人寰的大灭绝。虽然汉文帝也有对于连坐、诽谤罪等的废除,但是皇权时代法制因人而异,结果终究并未多大改变。
正是这种思想影响下,他们明白斩草不除根,必然后患无穷。所以必须斩草除根,所以一人犯错,株连九族。
强者如此,当时的封建王朝亦如此,想通了这一点,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始于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连坐制,为何得以存活贯穿了整个封建文明法制史,最后在二十世纪初才最终被宣布废除。
但是,谁又能保证,强者永远为强者呢?
时空变换,斗转星移,朝代更迭,只要强者不能永居强位,那一把传说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始终悬在强者头颈上空。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天何曾放过谁,最终只不过物转星移,宰杀的对象再次轮换而已。
 
第二种:
就是对于一时的弱者了。
对于弱者,首先是要不顾一切,先存活下去,
于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于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于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成为千古美谈。
 

那么,张扣扣是谁?
那个13岁的黄昏,究竟又是什么回事?
事情回到2018年2月15日,农历腊月三十除夕,陕西汉中市南郑区某村,张扣扣蒙面持尖刀,致邻家三名被害人死亡。
这场悲剧突如其来,直接影响了四个家庭。邻家,邻家长子家,其三子家,张扣扣自己。
比张大三岁的姐姐曾非常伤心,“要是知道弟弟会做这事,过年了说啥都不会走。”
张父也异常震惊:“谁会想过他会自绝前程杀人呢。”
不用说,这起人间惨剧究竟为何而发生呢?
张投案自首后,记者采访,人们才逐渐明白,
事情需要回溯到二十二年前的那一个黄昏,年仅十三岁的张扣扣和姐姐,亲眼目睹母亲躺在地上,被邻居按在地上殴打。最终身亡,后来法医验尸,他又看到法医把母亲的头皮切开,又用锯把她的头骨锯开。从此之后,他变得沉默寡言了。
事后,他和姐姐认为杀人者是老二,而邻家却让十七岁的老三顶罪,最终判入狱七年,实际服刑才三年多,赔偿不到万元。
 

事实上,再来读《礼记》,关于“父母之仇”,就会发现问题。
这里边的重点,我个人认为除了暴力的残忍,本质上所代表的仍然是弱者的权益,是如何保障弱者权益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正是一个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门槛,正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
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准,其中社会关系准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法制,依法治国。
而保护弱者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一个社会不可能甩开弱者,因为弱者也是这个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百多年前,古老中国这艘巨舰终于驶进了现代文明的海域,昔日依靠武力耀武耀威横冲直撞,野蛮而充满杀戮的荒谬岁月终于告一段落。野蛮和文明终于分手告别。
因为一百多年前,极少数勇敢的先知终于开始反省什么是正确处理各种纷争的渠道和途径,一百多年后,我们才能站在许多巨人的肩膀上,努力建设一个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保障人民生活。
而以暴易暴,仍然是停留在野蛮的世界里,是野蛮世界的思维,因为一代人的正义,在另一代人那里或许就是非正义,因而它永远解决不了反复无休止的厮杀。
如何确保一代人的正义不被辜负,不被误判?
这要从文明社会的特征之一说起,如同先知们最早认识到每个人生命神圣不可侵犯一样,为现代文明保驾护航的公平正义的法律神圣不可侵犯。也正是如此,法律法规伴随着文明进程。因而社会的种种纷争,终于有了正大光明使用法律这个武器。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社会的法制,正是解决《礼记》中有关于“父母之仇”的最好解决途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现行法律也许并不完善,但是舍此无他。
文明愈是发展,就离野蛮愈远,文明成果就愈是丰富,人民生活越是富足,人的潜力就愈会极大限度地得以解放,社会就愈是进步。
文明的发展没有止境,只有越来越好。虽然自从辛亥革命以来,无数先烈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无一不是为了民族进步,为了文明发展。但是直到今天,在具体的人身上,文明和野蛮的争夺也没有终结,因为人为自身身上的自然属性所限制,尤其是极个别人还很容易成为各种邪恶欲望的俘虏,必须提高警惕。
为了推动文明继续发展,就必须克服人身上的弱点,就要不断远离个人的野蛮,抵制个人的邪恶欲望,争取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真正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伟大梦想。
虽然路还很长,但是毕竟告别了野蛮,开始进入了文明时代,记得这新时代的第一缕曙光,就曾让无数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有希望,就有未来。
 

最终,上述案件中,张扣扣被依法判处死刑,并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昨天7月17日上午,张扣扣死了。
从法律而言,这结果已经毫无意外。
但是张扣扣之所以走上不归路,留给我们的却是无比沉重的思考,为什么他引起了许多人的怜悯和同情,因为从他身上,就好像看到了我们中国几千年的野蛮和文明交织进程历史,我们在苦苦思索追寻的同时,也在捶胸顿足痛问?
苍苍人生,何为轮回?人间何时又不再发生这样的惨剧?
如果13岁时,判决让人心服口服;如果那一年,有人理解他善待他,化解了他心中的仇恨;如果有人引导他,甚至升华了他的人生;这一切是不是可以避免?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公平与正义是第一的

下一篇:儿子的骨灰我永远不要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