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03 08:55:10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付欣宇1 - 小 + 大
“中国良心作家”方方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 【人民之声编者】方方是个右派。她写的封城日记风行。为什么?她触动了封城之中的社会现实。本来应该是我们左派触动社会现实的时机,但我们的左派在这几十天里写了什么?在某种意义上说,方方有时比某些左派可爱。这也是我们发出这个帖子的初衷。 武汉封城这一个多月来,最火的怕是方方的日记了。它的阅读量以亿计算。一些网友说,夜晚上床前,早晨起床后,武汉人第一件大事就是看“方方日记”,既从她那儿了解疫情的变化,也从她那儿感受武汉人的忧戚。……这基本成了一些网友的必修课。 “封城日记”炙手可热,方方头顶戴着“武汉之光”,“中国良心作家”的光环。 小编也曾看过日记,几乎每晚都追一下。对她语言的把控能力和娴熟的文字艺术技巧,很是折服。除此之外,还有她的敢说敢骂,心生钦佩。 但她的文章大都是引用医生朋友的话来印证现实状况,显然说服力是不够的。毕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方方日记写“无人认领的手机失主”,深为大众病垢。有些人看到的是她为底层发声,也有人认为她是在制造恐慌,昨天还有人骂她在挺中医,今天又会有说她也赞成韦德西瑞……总总林林,热闹非凡。 这涉及到文艺工作者应该怎样反映疫情的问题。 批判黑暗是为了把人们带向光明,而不是把他们引入黑洞。心底没有人民的人最喜欢把自己打扮成光亮白嫩、关注苍生的精英。 现在很多人认为,把抗疫作品写得越悲哀越是真正的作家。其实他们忘了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文学作品最主要的价值是给人们积极意义的价值,而不是消极意义的价值。真实记录只是基础,而不是文学作品的全部,给人启迪,让人们看到希望才是好作品!那些歪曲事实,只看到黑暗,而看不到抗疫勇士的付出,看不到抗疫中中国人凝聚力的人的作品,更谈不上价值! 为此,小编采访了非主流文史学者敲钟人,以下是对话。 小编:有人说她,有学人风骨和独立思想,痛之深都源于对于这个民族的爱之切!是这样的吗? 敲钟人:她的不媚上不媚俗,恰合大部分知识分子胃口,所以我第一次读了日记大获我心,发誓事后要去求见。话音刚落,我忽然想起来了,若干年前好像此人有诬蔑、反对中国土地改革的长篇小说《软埋》,站在没落地主立场否定中国革命。我虽然没看小说,但谁反对土改,谁就是五亿翻身农奴的敌人,她也把揭批她立场的人视为极左,当成疯狗加以轻蔑。我就对人说,我不求见她了,我和她政治立场是相反的,她决不是人民之友,人民之友决不会抨击让亿万贫雇农站起来的伟大革命运动。 小编:有人把她比喻为“挺直了脊梁”的文人,二十一世纪的鲁迅。 适当吗? 敲钟人:鲁迅有民本立场,方方是被中国革命推翻了的大地主大资本家立场,二者不可同日而语,骨梗也要看对谁,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方方怒目只对马列毛,只不过心里不满,这点与左翼有一定交集。71年没一个看得惯,所以人们说她祥林嫂。 小编:也有人说她在消费疫情,矫情造作,煽动仇恨,该怎么理解? 敲钟人:她在消费疫情,兜售私货,并不真爱工农。挑起阶层对立,从中获取分而治之的快感,而不是对全民族大多数人的终极关怀,她在乎小众化优越,个人象牙塔。她骨子里既仇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又越来越看不惯某些现象,她除了爱祖上失去了的作威作福的优越地位,又不甘于今天言论被左右两边不讨好,不甘寂寞,不甘沉沦,又没有个明确的航向,于是以沉船派的心理作文煽动各方互搏,看她能不能得鹬蚌相争之后的渔人之利,纵不能得,她自秀骨梗的过程已享受,夫复何求。 小编:更有甚者说她是当今社会最稀缺的声音。 敲钟人:是稀缺,只是有些人无法说出口,所以她有“万花纷谢一时稀”错觉。 小编:她的日记为什么能走红? 敲钟人:日记吸引力,一是骂倌獠,二是抽象地为扫地工人之类底层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关切语,博得了部分知识分子和一些劳动人民的同情,但因此说是人民作家,则是蚊子叮泥菩萨——认错了人。在右派作家中,她带点人民性,有风骨,所以决不是人民立场。她写文只捉虫,以为她是啄木鸟,这就搏得大众同情和好感。但你不歌颂,你可以把各阶层人民抗疫自救互助多写点,让大家感受多些阳光嘛,她不。 小编:这一场疫情中。医护人员是最前线的勇士,值得我们推崇!志愿者社区工作者是后方的长城,值得我们点赞!所有乖乖在家的市民是防疫真正的保障,值得所有人尊重!为什么方方眼里没有这些? 敲钟人:肺瘟面前,她笔下偶涉保洁员之类,不是良心发现,而是马克思《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夺过无产阶级乞食袋当旗帜挥舞,骗得人民跟他走,但当人民看见他们臀部有旧的封建纹章,便哈哈大笑,一哄而散。之所以还没散,是善良的劳动人民还没认清方方真实立场。在反对肺瘟不作为方面,方方此时此刻倒也不失为就事论事团结的对象。 小编:方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敲钟人:日记不媚态是对的,但她骨子里属右,现在把反对她日记的左翼人士骂作极左,说明她是极右。她写《软埋》诬蔑土改,可见是地主阶级立场。她改革之后,占尽红利,所以当了湖北省作协主席,但越来越看不惯某些现象,所以被她边缘化了。又因魅惑力、文学力还是不浅,所以左右各派对她说真话还是有市场的,总的来说是个反马列毛的人。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歌颂与暴露的辩证关系,歌颂人民解放未必不伟大,歌颂一小撮必定渺小。她反毛,所以歌颂什么暴露什么,怎么歌怎么露,是对立的,她对毛主席、文革有天然仇恨。 小编:武汉疫情初期确实很糟,陈一新主政之后,情况为之一变,向好的方向发展。武汉,全国人民瞩目。在具体的操作中,缺陷肯定是有的。方方用放大镜在看?难道她真的独俱慧眼?还有蔬菜价格贵一点点就在那里大呼小叫的,疫情这么严重,病毒隐于无形,你在家睡到自然醒的时候,那些员工已经冒着危险在超市忙碌,在路上奔波,就是贵一点点很难理解吗? 敲钟人:多年的私化,摧毁了粮食局、食品公司、蔬菜公司、百货公司、土产公司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公有制流通机构,所以国家失去了非常时期平抑物价的能力,百姓便遭殃了。 小编:随着《封城日记》广为传播,方方正在被神化。我感到悲凉的是,她讲了一些家常事,说了一些大实话,咋就能征服那么多人? 敲钟人:从毛主席时代《团结就是力量》《咱们工人有力量》到工农兵打入冷宫,沦为弱势群体,这个词就不怀好意。你用弱势群体四字居高临下俯视众生抛媚眼秀同情心施舍残汤剩水,巧妙地把阶级压迫变成了施恩同情。凡是正面地积极地不加怀疑与反思地使用、频繁运用这四个字,除了鳄鱼泪,表演人类同情心未泯,并无根本意义,它顶多只是《圣经》劝财主田角禾粮莫割尽,留点树荫下生长不那么良好的庄稼,让穷人拾田角救命,施小恩体现仁慈,以免鱼死网破而已。 小编:方方2月24日封城日记中写道:“检验一个国家的文明尺度,从来不是看你楼有多高、车有多快,不是看你武器多强大、军队多威武,不是看你科技多发达、艺术多高明,更不是看你开会多豪华、焰火多绚烂,甚至也不看你有多少游客豪放出门买空全世界。检验你的只有一条:就是你对弱势人群的态度。”这句话什么理解? 敲钟人:当然,如果说国家文明尺度是对一个国家最广大的劳动人民幸福感全心全意的关怀,而不是用弱势群体一词,那就没毛病了。对人民赤诚的爱本来就是起码的理念,而方方表达了一丝丝就被不分青红皂白捧成了神,恰恰是万马齐喑的时代悲哀。连话都不肯用马列毛语句,另搞一套等而下之的二流文章,难道是马列毛一脉相承么,不,是二臣,不是一承。 因为沿用马列毛就是人民天下,凡是想威福自擅的人,咋肯做人民勤务员。 在灾难来时,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躲避灾难,但这里就分辨出各出心态,有为他人幸福而挡灾的人,有为己利而祸害的人,有逃跑的人,有有序而退的人,有悲观失望的人,有怨天怨地的,有奋战的人,有捣乱的人,有推托责任的人,形形色色,各色人等,但作为作家,塑造人类灵魂的人,是应该积极向上,迎接困难,歌颂奋战顶天地立的勇者,为他们吹冲锋号,为众生探索前进路而呐喊,为伤痕累累的人疗伤,这是正义灵魂的不息之声。作者发什么声音是有很大作用的,愿人民灵魂心声者多起来,愿个人利己主义声音少一些吧。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