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19 08:36:35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这场疫情,武汉承受了很多 将近两个月来,武汉经历了怎样的苦难,无需赘言。这场“飞来横祸”让多少原本幸福的家庭破碎,又砸了多少人的饭碗? 在微博求助信息中、在封城日记里,每个人恐怕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痛感。英雄的武汉人民挺过了至暗时刻,这没有什么胜利可言,而是用巨大的牺牲和一城的血泪交换来的。至于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恐怕要等待一切尘埃落定,才能仔细去清算。 我们能做的,是驰援武汉,别让它独自承受千斤重担;我们能做的,是竭尽全力医治,让武汉尽快走出阴霾。别说是14天,就是多增加一天,对武汉来说,也是900万份痛苦的叠加。 武汉市民对“解封”的期待超过任何一个城市,孩子的成长需要阳光、老人的腿脚需要锻炼、年轻人需要重返工作岗位、学生们想要回到校园。 武大的樱花已经盛开,但从未如此落寞。这时候,一句轻飘飘的“入境病例集中到武汉”,不是什么“全国一盘棋”,而更像是在武汉的伤口上撒盐。无论是从情感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看,这样的建议都太“差火”。 细究起来,这位网友并非什么大V,也不代表主流意见,可为什么会引发公愤,我想这背后还有更深刻的集体情感。 最近舆论场上有些微妙的转向:有些人在嚷着“抄作业”时,回避了这场疫情的“灾难属性”,似乎国内战疫已到了验收战果的阶段。 但灾难就是灾难,发生在哪,都改变不了“病毒害命”的事实。 “武汉有方舱”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也不是拿来“欢迎外宾”的底气,而是这座城市付出的血泪代价。 舆论场上的这种“轻描淡写”甚至是“歌唱方舱”,冒犯的是武汉市民的集体情感。这种对灾难的“健忘”,让我们不得不忧心,经此一“疫”,有些人的心智又能成长多少?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