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争鸣求索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争鸣求索 > 文章

马克思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与超越(3-1)

时间:2019-09-22 09:08:07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邹诗鹏 - 小 + 大

马克思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与超越(3-1)
 
 
马克思思想与欧洲中心主义的关系, 是学界一直讨论并有很大争议的复杂话题。在很大程度上, 马克思形成了一种基于西欧尤其是英国现实的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及其变革的历史逻辑, 这一历史逻辑也是评估和判断其它国家和民族是否能够进入现代社会的基本框架, 而马克思中期以后对东方社会的探索, 看上去也延续了这一历史逻辑。如果欧洲中心主义是指某种以欧洲资本主义及其现代性为原型进而研究东方世界的历史学研究类型, 马克思或许可以同欧洲中心主义关联起来。但如果欧洲中心主义确定的是指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原则, 那么, 将马克思判定为欧洲中心主义者则是一种决定性的错误。欧洲中心主义可以区分为莱茵-日耳曼与盎格鲁-撒克逊两大传统或模式, 其中, 马克思对黑格尔观念论的批判及其政治批判特别针对莱茵-日耳曼模式, 古典自由主义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则针对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上述主题批判也包含着对法兰西传统与犹太教传统的批判。从唯物史观看, 马克思恰恰是要对西方资本主义展开历史原则上的批判, 这一批判必然针对西欧近代以来形成并巩固的欧洲中心主义。在其整个思想进程中, 马克思对西欧的经验观察及其倚重也是有边界的, 19世纪60年代前后, 马克思的关切已从西欧“小小角落”拓展为更为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 并越来越自觉地关注东方国家及民族的独立解放道路。终归说来, 马克思是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者与超越者。
在已有的西方理论视域中, 持马克思是欧洲中心主义者的观点并不少。在马克思批判了从孟德斯鸠到黑格尔所建构起的欧洲中心主义之后, 马克斯·韦伯、涂尔干以及列维·施特劳斯、哈贝马斯、吉登斯等起了在不同理路上将马克思的欧洲中心主义批判巩固为欧洲中心主义的现代话语的作用。尽管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以及罗莎·卢森堡的“第三市场”理论继承了马克思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 年鉴学派特别是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以及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列斐伏尔、大卫·哈维以及卡斯特尔斯 (Manuel Castells) 等的空间理论, 也吸取了马克思对欧洲中心主义批判的资源, 而从斯宾格勒的西方危机论, 到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以及列奥·施特劳斯等对欧洲中心主义展开的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守成意义上的自我批判, 也都注意到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然而, 总的说来, 在一种并不对称的现当代东西方发展格局中, 马克思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 从情势到理据, 依然从属于欧洲中心主义。在后殖民主义及后现代主义话语中, 特别是在福柯、萨义德、霍尔 (Stuart Hall) 以及吉拉德·德朗蒂(Gerard Delanty) 等人的努力中, 马克思的身份再一次无可奈何地变成欧洲中心主义的讲述者。也正是在一种不断叠加、扑朔迷离的话语空间中, 马克思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与扬弃, 特别有必要得到厘清乃至于从头分析。面对今日世界的变化, 尤其需要正确领会马克思的相关思想。
 
一、欧洲中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欧洲中心主义并非久已有之的观念。从排斥异邦文明的古希腊, 到纵横捭阖的古罗马, 再到中世纪建立的一统欧洲的神权国家, 从理性主义与意志主义的合流到特别由基督教所呈现的普遍主义, 构成了欧洲世界自我确证及其自信的文明传统。但这并不表明欧洲由此形成了面对开放世界的自信。欧洲传统总是面对各种内忧外患。内忧方面, 是各种极端统治及其剧烈的阶级反抗;外患方面, 则是屡次遭遇来自东方帝国或者蛮族的剧烈的、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攻击。历史地看, 欧洲文明的主流, 大体上是基督教世界对伊斯兰世界的抵御与排斥, 这一过程建构起欧洲文明的有限的和防御性的自信, 面对伊斯兰文明, 欧洲实无力建构一个人类世界并成为这一世界的中心。
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背景是1500年以来以航海与地理大发现为标志的全球化。随后, 特别是经一些传教士不遗余力的传播, 欧洲流传着一个殷实富裕、黄金遍地的遥远东方, 特别是“东方大汗”的中国形象。启蒙运动最初乃是西方思想界冲破封建统治、开放视野并且向东方学习的一种努力, 一批西方早期启蒙思想家如沃尔夫、魁奈等, 钦羡的正是大一统且实力雄厚的中华帝国。这一时期正是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解体之后近代民族国家建立的时期, 不少欧洲思想家并不满意于四分五裂、治理能力低下且整体实力弱小的欧洲民族国家状况, 而是把学习的目光对准东方世界尤其是传说中的中华帝国。但海洋文明的兴起以及启蒙运动逐渐改写了中西文明的比较情势, 东西方的差距与冲突越来越大, 伴随着西方的扩张与殖民掠夺的, 是非西方的积贫积弱与危机四伏。不少学者, 如彭慕兰 (Kenneth Pomeranz) 将世界历史的大分流确定在18世纪, 这一时间点大致没错, 但理据尚须分辨 (1) 。
欧洲中心主义常常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兴盛联系在一起。历史地看, 这一传统是文艺复兴运动、罗马法复兴运动以及新教改革运动 (所谓“3R运动”) 的结果, 诸如个人自由、私有制的神圣性、法治、代议制、清教伦理、白人至上, 等等, 构成了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形成, 本身就是地缘性地去欧洲中心化的结果。撒克逊人、盎格鲁人原属北海日耳曼人, 其族系的根就在欧洲大陆。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的多个世纪里, 在英格兰, 撒克逊人、盎格鲁人集聚为盎格鲁-撒克逊人, 并形成封建王权制度。诺曼征服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制度。此后, 盎格鲁-撒克逊贵族的抗争及其底层农民的反抗等事件, 有力地推动了英格兰的法制制度, 1215年确立《权利法案》, 1688年发生了“光荣革命”, 在这一过程中, 盎格鲁-撒克逊传统逐渐成为英格兰人内在的精神认同。苏格兰启蒙及其改良主义实存在着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支撑, 而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之修成正果, 也与苏格兰启蒙传统以及古典自由主义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推动及其向北美的传播密不可分。
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也部分地从英美世界反向传播并影响欧洲大陆, 特别是影响到从法兰西封建王朝向现代法兰西的转变。按照阿尔都塞的评论, “法兰克人 (日耳曼人) 对高卢的征服是封建制的起源”。(阿尔都塞, 第45页) 但是, 作为蛮族的高卢民族对日耳曼封建制度的不懈反抗, 已经规定了法兰西传统的激进性。从族性上从属于莱茵-日耳曼模式的法兰西传统, 在其现代转变中吸纳了盎格鲁-撒克逊传统, 并决定着欧洲对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的接受与重构。在现代思想版图上, 法兰西传统本身就是与莱茵-日耳曼模式以及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分庭抗礼的欧洲中心主义表现形式, 是现代欧洲引以为自豪的资源, 也是马克思批判与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重要环节。
英法启蒙思想表达的是基于英法先进经验的欧洲中心主义, 在它强调引领欧洲及其世界文明时, 实际上是排斥欧洲其它传统的。不过, 细想起来, 英法的欧洲中心主义主要是基于其现代经济与政治实践的西欧中心主义, 而不是在文化传统方面, 不是文化与哲学方面的欧洲中心主义, 因而还不是典型的欧洲中心主义。英国经验主义以及法国唯物主义强调的多还是地域的特殊性, 而不是理性的普遍性, 还没有达到对深厚的文化传统的系统的哲学反思与文化自信。
欧洲中心主义的哲学与文化自信主要是由德国古典哲学建立起来的。德国古典哲学接续英、法启蒙思想“往下讲”, 并且超越了启蒙传统, 讲述了一种以莱茵-日耳曼精神为核心的欧洲文明优势论。在那里, 英法启蒙都应当从属于希腊、罗马精神之现代转化的现代自信, 这种自信仿佛只有浸润于古老哲学传统的德国人可以享受。黑格尔说的直白:“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 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 尤其在我们德国人心中, 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 (黑格尔, 第157页) 从黑格尔的视角看, 对于欧洲精神的宰制及其压迫, 反过来使得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从其想象的欧洲之根分离出去, 并在海洋文化的影响下, 成为赤祼祼的无教养的现代意识。如果把天主教规定为本质的西方精神, 那么, 新教伦理及其资本主义精神实际上是在消解欧洲中心主义。与此相关, 作为欧洲古老文明传统的一支, 有着悠久商业与知识创造传统且又在中东欧受到基督教传统日益加剧的排斥的犹太教, 在资本主义文明兴起过程中, 也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关联起来, 甚至成为后者的一部分。西方海洋文明及其资本主义兴起的过程表明, 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已经取代莱茵-日耳曼传统, 成为新的欧洲中心主义表达形式, 而欧洲中心主义逐渐成为以英美为中心的西方中心主义。但黑格尔对于这种去欧陆地缘中心的西方中心主义不以为然, 他的理想是建立地道的欧洲中心主义, 重拾神圣罗马帝国的文化自信。如果说, 英、美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是偏向于去传统地缘中心的欧洲中心主义, 那么, 黑格尔则开始真正重建基于欧洲大陆正统莱茵-日耳曼传统的欧洲中心论。前提是使当时作为“先进国家”、但在文化历史版图又属于欧洲边缘地带的英、法重新嵌入以德意志为中心、并由普鲁士宰制的欧洲乃至于世界历史。
当然, 在更大的意义上, 欧洲中心主义已拓展为西方中心主义, 不只是相对于非欧洲, 而是相对于整个非西方而言的西方, 基于英、美、法、德以及其它可能的欧洲地域或传统所形成的欧洲中心观, 是整体的以及在19世纪70年代开启的现代西方帝国主义体系中的西方中心观, 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也好, 莱茵-日耳曼模式也好, 法兰西传统也好, 抑或犹太教传统也好, 是欧洲中心主义、也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不同表达形式。欧洲中心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之间并没有性质上的严格区分, 西方不过是欧洲自身逻辑与权力体系的放大, 西方中心主义就是地域扩大了的欧洲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存在着不同的欧洲表达形式, 我们要识别的欧洲中心主义, 是指基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及其帝国主义实践所建构起来的排斥但又将非西方视为欧洲扩张对象的价值观念及其意识形态, 表现在人种、地理环境、地缘、生活方式、制度、习俗、价值、信仰等等方面的优越感乃至于霸权意识。欧洲中心主义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以来的产物, 随着殖民扩张及其种族主义的盛行大行其道。西方资本主义沿着自身的现代性模式, 逐渐展开为一条理性化的道路, 这一道路建立起了一系列关联, 并以之与非西方分立和对立起来, 在那里, 一边是西方/白种人/理性/逻辑/有序/历史/文明, 另一边则是东方/有色人种/非理性/混乱/神秘/无序/无历史/野蛮, 由此形成了欧洲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一般而言, 黑格尔的观念论乃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哲学表达。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孔子与马克思主义(3-3)

下一篇:谈谈“否定之否定”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