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争鸣求索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争鸣求索 > 文章

谈谈“否定之否定”

时间:2019-09-22 16:47:16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旗帜中流评论员 - 小 + 大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将“对立统一”、“量质互变”、“否定之否定”列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1939年5月,毛主席在读艾思奇《哲学选辑》一书中的《否定之否定法则》一章时,写下过这样的批注:“过程内部新质与旧质斗争,因旧质处于优势,故常能打败新质。然败者继续积蓄力量(量变),到了自己处于优势时,就能打败旧质,完成一个质变的否定。”毛主席在这里说的“旧质打败新质”就是指第一次否定,而毛主席这里所说的“新质积蓄力量,经过量变取得优势地位,打败旧质”就是指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

毛主席后来认为,“量质互变”和“否定之否定”不能与“对立统一”平列,“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而“量质互变”和“否定之否定”只是“对立统一”派生出来的具体辩证范畴。然而,毛主席还是承认“否定之否定”的。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也承认:“三个定律仍是以‘矛盾统一律’为最根本。‘否定之否定律’和‘质量互变律’同样都是由‘矛盾统一律’展开而成的。”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指出:“一件事物的内部常包藏着自己的反对物,……这反对事物发展增大起来,到了一定的限度,就克服了原来的事物,而转变成另一种东西。”

艾思奇在这里是试图从哲学角度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说得比较抽象。

毛主席说得就更具体一些。1963年11月,毛主席在为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周扬修改一篇讲话稿时,曾经写道:

“世界上无论什么事物,总是一分为二。学说也是这样,总是要分化的。有革命的、科学的学说,就一定会在其内部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它的对立物,产生反革命的、反科学的学说。因为现在社会有阶级的分裂,一万年以后的社会也会有先进集团和落后集团的不同,总是要不断产生对立物的。这个理论早已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各门社会科学的历史所说明了,也为自然科学的历史所说明了。科学和科学史本身,就是说明这种对立统一、对立斗争,因而得到发展的。”

那么,革命运动、革命政党,是否也会受社会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影响,发生一些内部变化、内部斗争呢?

其实,毛主席早就告诉我们:“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

1966年7月,毛主席在一封著名的信中说:“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那也没有什么要紧,物质不灭,不过粉碎罢了。全世界一百多个党,大多数的党不信马列主义了,马克思、列宁也被人们打得粉碎了,何况我们呢?”

毛主席逝世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被“粉碎”、被“彻底否定”了。但是,随着社会矛盾的凸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群众面对现实种种疑难和困境,开始重新怀念毛主席、追忆毛泽东时代。

新世纪以来,“毛泽东热”从退休职工、到青年学生、再到各个阶层,一波接一波地激荡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这一现象,就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力量。

今天,一说到文革,就会有人说:“怎么,又要回到几十年之前?”“难道要照搬几十年之前的那些做法?”其实,说这种话的人,如果不是别有用心,至少是思想上充满着形而上学。我们说,我们坚持毛主席“继续革命”理论、弘扬文革的精神,决不是照搬几十年前的做法,而是结合几十年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今天广大群众的思想水平,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这怎么能说是“回到几十年前”呢?

那么,这第二次“否定”怎样实现呢?在我们的左pai队伍里,有人呼唤“回归毛主席革命路线”,怎样“回归”呢?却不甚了了。更有人幻想高层出现“健康力量”、“走社派”,带领群众再来一回“二次文革”。

我们认为,说“回归”,太简单化了;说再来一个“二次文革”,太机械了。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提醒我们,“否定之否定”不是循环,不是恢复了旧的东西就算完事,而是在新的条件下,更高级的重现。艾思奇指出:“正因为否定之否定是发展的结果,所以它也不是简简单单地把旧东西恢复了就完事。恢复是有恢复的,但只恢复了某些的特征,在根本的性质上,却已经是更高级的东西,和旧的东西不同了。”

因此,要“回归”毛主席革命路线,不能靠某些“左pai大师”在一些文章里呼吁的所谓“为文革平反”。在现有条件下,不可能为文革“平反”。“为文革平反”的想法,是把“否定之否定”看作简单的循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

必须经过几十年的资本主义复bi,亿万人民群众经过正反两方面社会实践的教育、经过比较和对照,逐渐觉悟起来,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重新改天换地,才可能真正“回归”毛主席革命路线。到那时,才是真正的“否定之否定”,毛泽东思想才能重新在中国和世界取得胜利。

那么,这种“改天换地”的第二次“否定”,靠谁来完成呢?靠毛主席有生之年?不可能完成。靠“保救派”鼓噪的“高层健康力量”、“走社派”?子虚乌有。答案只能有一个,靠觉悟起来、行动起来的人民。

当今社会,如果有朋友在公开场合宣传文革或毛主席的“继续革命”理论,就会有人说:“现在哪还有人认同文革的思想?没有了!”“文革早就被彻底否定了!”《大众哲学》第十六章的标题就是《“没有了!”——否定之否定规律》。艾思奇在这一章里告诉我们,所谓被“否定”,绝不意味着彻底“消失了”、“没有了”,被“否定”的东西是以另外一种形式转移了。

毛主席在1966年7月的那封信中也提到,即使被“打得粉碎”,“那也没有什么要紧,物质不灭,不过粉碎罢了”。毛主席说“物质不灭”,艾思奇说“转移成为另一种形式的东西”。那么,毛主席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以便第二次“否定”时可以发挥作用呢?我们认为:

首先,“开改”几十年来不按照毛主席的路线去做,结果造成了很多问题,诸如两J分H、腐败横行,黄赌毒、黑社会,造成广大工人下岗、亿万农民工受盘剥,广大群众怨声载道。这些矛盾,就是广大群众重新觉悟起来、重新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土壤。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青年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毛主席说过的,也是永恒的真理。

再次,毛主席给我们留下了思想武器——毛泽东思想,包括立场、观点、方法,还有毛主席的崇高风范。我们对毛泽东思想,必须结合“开改”几十年来的社会实际,加以活学活用,决不能把毛泽东思想变成被架空的符号。

1966年8月至11月,毛主席先后8次接见全国各地来京的红卫兵和学校师生达1100多万人。据回忆,当时毛主席每一次外出接见红卫兵,都很辛苦,一天要站上九个小时。别人劝主席注意身体,别太累了,毛主席回答说:“我不怕累,我就是要让更多的孩子见到我,让他们知道我对他们的希望。将来,我不在了,有人要搞修正主义,就是现在guang场上见到我的孩子们当中,会有人记着我对他们的希望,记着我说的要反对修正主义,要敢于实行对修正主义造反有理。我多见一群孩子,多站一会儿,就多一份希望,这是很有意义的。”

当年的红卫兵,现在已经变成老年人了。而“开改”之后出生的“80后”、“90后”们,正在成长起来。他们当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关心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寻找毛泽东”。今后的年轻一代,将是第二次“否定”的主力军。

1918年,青年毛泽东在读德国哲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时,写下过这样的批注:“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

“太华抵抗”、“巫山为隔”,就是第一次否定。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力益增其怒号”,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第二次否定。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马克思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与超越(3-1)

下一篇:如何摆脱资本主义?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