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激浊扬清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激浊扬清 > 文章

中国特色的异化社会是如何建成的(3-1)

时间:2018-10-15 07:57:39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老田 - 小 + 大

中国特色的异化社会是如何建成的(3-1)

  几乎每年的春节和清明,回到故乡的同学们都会聚一聚,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聚很容易把过去带回来。昨晚与初中毕业班的同学,又聚了一次,张同学买单,足感盛情。
  今天确实不同于过去,今天的年青人尤其不同于我们自己的当年,在师生关系方面的变异,始终是社会变革的一个校验视角。从这一点点自身的体验出发,可以窥见中国特色的异化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一、在故乡体会到异化社会的无远弗届
  早上从酒店出发,第一时间就感受到异化社会的强烈滋味。
  县城的长途汽车站搬迁到很远的地方,新旧车站之间有了转接车,早先转接车会按时间规定,及时发车,几次乘坐的感觉是乘客不太多,挺松的。这一次回乡的情形完全两样了,因为转接车属于垄断,哪怕是到了车上难于站人的拥挤程度,司机和售票员仍然不满意,一直敦促乘客继续配合,尽可能多上人。老田当时的感觉是:车上已经足够拥挤,人已经很难站正了,身体重心没有办法安放得很妥帖。老田双手抓稳之后,就开始认真倾听各种政治智慧的表现,静看乘客们和司机的你来我往。
  司机和售票员的这种做法——在一辆车的空间里塞进去尽可能多的乘客,显然有经济上的道理,在转接同样数量乘客并获取同样数量的票款时,司机所付出的劳动时间和驱动汽车的油料耗费,都会最小化。在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反面,乘客需要付出的代价则是:乘客的等待时间和不舒适感受都被最大化了。一个方面是经济效益的急剧提升,另外一个方面是乘客的怨气渐长,矛盾和冲突就这样在异化社会里无处不在。最有才的还得算司机,他在乘客群情讻讻谴责之时,不慌不忙地做出引导性发言说:是政府把车站改到那么远的,又不是我们搞的。司机发言之后,还真有几个乘客响应,说政府完全是故意这么弄,毫无必要把长途车站搬那么远。
  司机的智慧很值得称道:他在把自己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把怨气引导到了共产党或者政府身上去;在给共产党拉仇恨的同时把自己的非法利润洗白,据以塞住悠悠众口。不仅很多大贪官和大奸商都是这么干的——给每一份经济领域产生的怨言找一个政治场域的仇恨对象,学界还有专职的自由派教授和专家们长年累月干这个活儿,这些人的全部努力就是:把一切社会矛盾和不公正现象说成是共产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带来的,现在,贫困县的汽车司机也能够活学活用了。
  昨天晚上,吃饭时跟老班主任陈老师聊天的时候,我开玩笑说:毛主席时代说要阶级斗争天天讲,其实那个时候社会挺和谐的,每一种人生都需要亲身经历的重要社会关系,都是相当的和谐。象当时的师生关系,就跟今天完全两样。这些年生活在武汉,师生关系的异化严重程度,耳闻目睹的真不少,特别是所谓重点学校的师生关系异化程度尤为严重。有同学告诉我,教师节给老师送礼,有送对装情侣表的,结果他自己准备的礼物档次大大不够,这也许算是社会富裕程度上升的体现;还听说过,有相当地位的学生家长动用全部社会关系找老师麻烦,不获全胜不罢休的。就老田的记忆而言,自己亲历的那个时代的师生关系,今天已经绝迹了,硬要在鸡蛋里头挑骨头,说点毛时代不好的坏话的话,只能够想得起有些老师脾气比较急躁,偶然有骂学生的,普遍的感受和记忆是:老师就跟自己的家长一样,都是很真诚地关心学生的。等到邓小平设计改革开放的时候,那是老田已经上高中了,这才真正首次体会到师生关系的直接对立和冲突。
  在恢复高考之后不几年,对教育系统开始进行升学率考核,乡村非重点高中提升升学率,往往不得不以减少参加高考人数来达成考核目标。结果,有三个毕业班的高中,真正通过预考最后得以参加高考的人数,往往不足二十人,也就是说,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毕业生无缘高考。许多学生从小学读了十多年书到高中毕业,即便是无法考上大学,就多数学生的意愿而言还是期待有这样一段经历,参加一次高考的;而从升学率考核出发,多数学生的这个意愿不得不被忽视,正是经由这样的考核指标,教师却被逼与多数学生意愿直接对立起来。几十年之后回顾,这是第一次出现的多数学生与老师的意愿直接对立的事件,想来不是多数老师的本心。
  非唯教育系统如此,从此后各种重大改革举措一路反思过来,高考考核所引发的的师生对立,其实具有典型意义,是此后所有改革措施设计的方法论起点。整个社会的运作,不再要求建设一种为多数人服务的精神,而是以专业水准考评为依据,来设计整个社会的制度运作,是中国特色的异化社会的建设起点,但却不是终点。
  1983年胡耀邦亲笔批示,对浙江海盐衬衫总厂的步鑫生进行大力度宣传,作为改革的标兵来推广。据人民日报总编辑穆青回忆,对步鑫生的宣传力度,只有雷锋和焦裕禄可与之相比。这个人的全部管理经验,就是把被管理者的就业机会和利益作为管理手段使用,同时,还把不听话的工会主席撤职以垄断全部管理权力。胡耀邦确立的步鑫生宣传,虽然只是一个具体的案例,但是在多个方面颠覆了从前的权力分配和意识形态规则。劳动者从此只能够作为劳动工具来加以衡量和对待,管理者的奇谋密计被视为企业效益的唯一源泉(劳动创造价值或者财富的看法不再提起)。对异化劳动制度的重建和马克思意识形态的颠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不仅是步鑫生,几乎每一个改革标兵的宣传,都包括对下夺权的内容(劳动者回归到工具地位,在管理链条中间丧失一切权力),都包括意识形态颠覆的内容(权力或者掌权者被说成是创造财富或者效益的唯一源泉),就这样,人们对于异化的接受才逐步地习以为常起来。
  胡耀邦所设计的改革,在宣传上说是要终结大锅饭养懒汉。实际上体现了这样一种设想:通过增强官员手上的权力,让权力能够更大程度地操控人们的命运,这样,就能够逼迫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并借此推动经济发展。在这个设想的反面,毛时代的单位制对于员工就业和工资的保护,有害于干部对于下属的操控,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坏制度,文革甚至让底层民众有了组织起来对抗权力操控的可能,那就更是走极端了,按照小平先生的著名理解:各种增强底层对抗权力操控的制度,就是不利于提升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死路。198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部设想就是如何合理地增强官员们手上的权力,及其对劳动者的挟制作用,并把这个看作是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和效益的关键措施,实施结果怎么样呢?在这个决定实施十二年之后,1996-1997年统计数据显示:连续两年国企盈利企业的总盈利小于亏损企业的总亏损。不管怎么说,这个增进企业效益的设想,虽然被事实证明落空了,但是,从此开始,权力与人们的生存感受相对立的政治实践却建立起来,并逐步强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我们今天到处了体验到各种尖锐的对立,师生关系的异化和对立,医患关系的异化和对立,干部群众关系的异化和对立,几乎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间,所经历的每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异化和对立。在深度异化的中特社会里,没有多少人过的轻松,能够轻易挣脱各种异化链条的束缚。记得2008年在山西长治县张庄村,老支书王金红告诉我说:今天中国除非特别有权、特别有钱的人,都活得很累;一般有权和一般有钱的人,都还活不松快。
       今天回想起来,有些事儿真的是十分诡异:毛时代强调阶级斗争,但绝大多数社会关系是比较和谐的,至少比今天好很多;邓小平时代强调终结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到后来发展到声称要建设和谐社会,但是,人与人关系的主要品类,都严重异化了。综合的后果是:绝大多数人感觉到活的不松快,就算是发了财的同学,也认真谋求如何把自己顺利地从商务锁链中间解放出来。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沉睡”的大学生,你们何时醒来?

下一篇:中国特色的异化社会是如何建成的(3-2)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