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26 11:05:3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江苏徐州 孟宪达 - 小 + 大
《左联史》一书给我们的启示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北平乃至日本东京,一个中国人会思考,两个中国人会密议,三个中国入就会结社团、办杂志、呐喊、抗议!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碰在一起就结成新一轮的“创造社”,出版新一轮的《创造月刊》和《文化批判》;鲁迅、冯雪峰、柔石碰在一起就出版《朝花》周刊和《萌芽月刊》;蒋光慈、钱杏邨、孟超碰在一起就组织“大阳社”,出版《太阳月刊》;杜国庠、洪灵菲、戴平万碰在一起就组织“我们社”,出版《我们月刊》。他们虽然各行其事,但投枪,戈矛总是掷向阶级敌人,虽然有时也迷失方向、误伤友人…在大敌当前,腥风血雨的年代,中国的革命知识分子绝不会隐忍沉默,置身事外!他们明知恐怖浓烈,黑暗强大,但仍要与之搏斗,即使失败,也在所不计,即使倒下,也绝不后悔!这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国的革命作家!他们是时代的良心、时代的旗帜、时代的英雄!正是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之初,在帝国主义及国内反动勢力猖獗一时的上海滩,组建了一支叱咤风云的文坛战旅一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局面,铸就了我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文学史的巍巍丰碑! 革命有时会形式错误而内容正确,左联成立之初盟员的投身政治斗争就是如此。当反动派企图把革命人民斩尽杀绝的严峻时刻,左联盟员们义愤填膺地走向街头,代表人民呐喊、抗议,代表人民声讨嗜血的恶魔,他们的无畏行动震慑蒋家王朝。他们在努力把“无声的中国”变为“有声的中国”。他们昭示了人生的真价值,文学的真价值。这些血气方刚的青年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只知勇往直前从不畏首畏尾,也不怕后人会笑话他们“幼稚”、“极左”,他们一心向往的是争求民族的翻身解放,人民的自由光明。他们决不愿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斋文人。他们是行动者、战斗者,后人应当理解他们。那种把左联说成是“极左思潮产物”的论调是浅薄的。 左联在“四;·一二”大屠杀后的白色恐怖中诞生,在残酷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中坚持斗争长达六年之久;它的队伍,从最初一支四、五十人的小分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支旌旗蔽空的大军;它创造的文学成果前所未有、丰富异常,而所有这一切,也与众多中外友人的真诚相助、全力支持分不开。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战士宋庆龄以及蔡元培、柳亚子、杨铨、沈钩儒、李公朴、王造时、章乃器、史良、胡愈之等社会名流,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的专制独裁、卖国投降,从政治上支持左联和左翼文学运动;学术界文艺界的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曹靖华、巴金、夏丏尊、李一氓、王统照、范文澜、吴承仕、朱自清、艾思奇、唐弢、李何林、靳以、杜宣;新闻出版界的邹韬奋、杜重远、黎烈文、曹聚仁、赵家壁、黄源、萧乾、傅东华、赵景深、金仲华、徐调孚、章锡琛、吴朗西、马国亮、张梓生、孟十还、谢六逸、钱歌川、楼炜春、李小峰、费慎祥、杨晋豪、沈兹九、蔡慕晖和在国民党军队中工作的宣使父等,都从各方面支持帮助左联,为左翼文学运动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林语堂、施蛰存、沈从文、朱曼华等,与左联和左翼文学运动存在距离或是分歧,但许多时候还是认真帮助左联及左翼文学运动的。同左联站在一条战线上,积极投入左翼文学运动的青年作家、诗人、剧作家、音乐家则有徐梵澄、蒋牧良、陈白尘、芦焚、萧红、萧军、艾青、臧克家、张庚、吕骥、姚克、旅网、李兰等;大力声援受压迫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外国友人有美国的史沫特莱、斯诺和尼姆·威尔士、伊罗生和《草鞋脚》一书的翻译家姚白森、乔治·肯尼迪、杨启琛,日本的内山完造、秋田雨雀、山上正义、尾崎秀实、增田涉、鹿地亘等,凡是关心支持帮助过左联和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中外友人,中国人民都永远记着他们。 以上摘自此书的片语。其所言,在今天看来仍有现实意义。我由此想到,很多红友由于经历、感悟、文化等很多方面的差异,导致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看法有不同认识。出现这个现象,是很正常的。我们始终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清主流和支流;掌握斗争的大方向;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等等。说实话,我们真得是应该向《左联史》中这些革命前辈学习,学习他们拍案而起的血性,学习他们不怕牺牲的反抗精神。 【小小的感想】第一次听说左联,还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那时才十来岁。我不明白的是,同为左翼,怎么那么多的人反对鲁迅,同为战友,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对鲁迅冷嘲热讽。这个不明白纠结了很多年。虽然后来看到了一些资料,也略明白了一二,但总是不甚明白。 《左联史》这本书有100万字,我只读了区区几万字,就比以前更明白了一些。鲁迅就是战士,永远冲锋去战斗,真正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怪不得毛主席说,他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作者是位业余作者,其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对事和物的挖掘考据,对人和事情的客观叙述,绝对令专职研究左联的权威们汗颜。 我只是对左联那段历史感兴趣,通过这本书,多多少少圆了我儿时想探个明白的“梦”。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