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我所知道的陈希同(5)

时间:2019-05-30 07:04:15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郑理 - 小 + 大

我所知道的陈希同(5)
 
【人民之声网按语】本网发郑理所写“我所知道的陈希同”一文,原载关里随想公众号,在这里转载只是给大家提供阅读,并不代表人民之声网赞同该文中的所有观点。
郑理该文在写作时常有中断,其自述是因病所致。在4月5日的留言中,其写到因身体欠佳,医生建议休息。至于“我所知道的陈希同” 的后续之文何时面世,郑理没有提及。
注:此为(5),原文即少(4)。
 
陈市长家的“老保姆”
 
她,鲁迅的好友、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教授川岛先生的爱女;
她,一位1948年从杭州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的大学生;
她,1949年工作在北京市军管会;
她,195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她,为支持丈夫工作,总是心甘情愿地放弃升官的机会;
她,邻居家的小保姆把她视为陈市长家的“老保姆”。
陈市长家的“老保姆”原来是陈希同的妻子、离休老干部章潜。
章潜从2013年6月2日丈夫陈希同病逝,到2014年12月20日病逝,她不知道丈夫已经先她一年半怀着冤屈离开人间。



第5章
北大教授川岛的爱女章潜,嫁给农民的儿子陈希同。
1
陈希同原名陈运昌,四川安岳人。考进北京大学以后,改名陈希同。他不仅仅是名字的改变,而是信仰的转变。
陈希同1948年高中毕业时,被保送到成都著名的华西医科大学。不过,虽然很多同学都特别羡慕他,可他并不乐于学医,最大的理想是到“五四”运动的发源地,陈独秀、李大剑、鲁迅曾经讲学过的《北京大学》学习文学。他非常希望自己将来能像中华民族的硬骨头鲁迅那样,用手中的笔作刀枪,黑暗的旧社会进行战斗。不过学文学需要自己掏腰包花钱。家里就靠母亲一人种地供他母子二人生活就已经够呛了,怎么能有钱供他上大学呢?当时北京大学只有教育系免费上学,吃住全管,还按月发点零用钱。在这种情况下,他无可奈何地报考了教育系。心想,学教育也好,毕业以后,想办法办一所对穷人的孩子能免费的学校,让穷苦的孩子有学上。
他果真考取了北京大学。不过录取的不是教育系,而是他所理想的文学系。他报考的本来是教育系,怎么会被文学系录取呢?原来是他的作文写得太精彩了,被爱才的北京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们看上了。校方了解到陈希同是由于家境贫寒,想报考文学系而没敢报考时,经教务长批准,学校对他来了个网开一面——免费上北京大学文学院。
当这个好消息传到他的家乡的时候,全村轰动,母亲高兴地流泪了。全村姓陈的都为陈家出了一个“状元”而欢欣鼓舞。一天,陈氏家族的人一个个跑到家庙里集会,商量如何帮助陈氏“状元”郎去京城上大学。大家商量的结果,凡是姓陈的都可以自愿捐钱,能捐多少就捐多少,不勉强,完全靠自愿。这是大家在为陈希同去北平的路费和上学用的文具品捐钱。
2
陈希同调到北京市委上班以后,同川岛教授的爱女章潜谈恋爱时,川岛还不知道他的这段经历。当川岛知道以后,抚摸着希同的头发感慨地说:“要是在那个时候我就了解你这段经历就好了,我可以资助你。”
川岛教授特别喜欢有培养前途的学生,一生资助了不少穷苦学生上学。
陈希同实现了父亲的梦想,高高兴兴地走进了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这里有马寅初、翦伯赞、朱光潜、冯友兰、王力等一大批著名学者;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也先后被聘请任教。中国许多科学院院士和学部委员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古老的北京大学不仅是教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最高学府,还是传授先进革命思想最为活跃的地方,一些革命家、政治家是从这里开始战斗的。陈希同在北京大学参加了“中国民主青年同盟”。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陈希同表现出意气风发、奋进不息热血青年的样子。1948年下半年便参加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参加了“反饥饿、反迫害、争民主、争自由”的示威游行逐步接受了马列主义,脑子里的革命思想渐渐多了起来……
1948年秋天,陈希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8年12月17日,党内传来特大喜讯:中共北平市委在保定召开第一次会议,宣布了北京市的组织机构。根据中央的决定,北平市委由彭真、叶剑英、赵振声、刘仁、徐冰、赵毅民、谭政文、肖明、王鹤峰、张秀岩、韩钧11人组成。彭真同志任市委第一书记,叶剑英同志任第一副书记,赵振声同志任第二副书记。同时叶剑英同志任军管会主任兼市长,徐冰同志任副市长。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6月,陈希同毅然走出校门参加工作。从此,陈希同成为北京市公安战线的一名人民公安干部。
在革命队伍里,他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工作特别来劲。1953年,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需要一位机要秘书,条件是:会说四川话、大学生、有较好的文字水平、参加过地下党的工作、二十岁出头,而且嘴一定要严。当刘仁把这个条件告诉了组织部门以后,经北京市党的组织挑选来挑选去,最后挑到了陈希同。
从此陈希同当上了北京市二号人物刘仁同志的机要秘书。
3
领导人的秘书都属于办公厅的干部,他陈希同经常和办公厅机要处的同志打交道。就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同在一座小楼办公的市委机要处文印室的江南姑娘章潜。
在许多轻人的心目中,章潜是位很讨人喜欢的江南姑娘。她生于1929年11月15日,比1930年6月10日生于四川安岳的陈希同大半岁。章潜生于江南水乡绍兴道墟镇。她好学上进端庄美丽。陈希同自从认识了章潜,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爱情的种籽一旦在心灵中扎根,那就根深蒂固难于自拔。爱情在陈希同的心里顿时变成了激情燃烧的一团火,使他更加热爱生活,更加朝气蓬勃,更加积极向上。
章家是绍兴望族,在绍兴一带是很有名望的,方圆百八十里一提出起道墟章家,大家都知道章。父母特别喜欢二闺女章潜,每年都要给她过两次(阳历11月15日,阴历10月10日)生日。为此,章潜心里特别高兴,因为每次为她过生日,总是有人要送给她好多好多好吃的、好穿的,还有好玩的。
章潜的父亲名廷谦,字矛尘。如同鲁迅先生一样,用笔名鲁迅取代了周树人。笔名川岛取代了任北京大学教授的章廷谦。章教授用笔名川岛,经常在《晨报副刊》、《语丝》杂志发表杂文。
绍兴地杰人灵,名人辈出:大禹、越王钩践、秋瑾、王羲之、鲁迅都是绍兴人。
章潜的父亲经常对孩子们说:“我们家里出教书匠,世世代代都是教书的。你们谁愿意当教书匠,我支持。”
父亲为何要这么说呢?有一回川岛对章潜说:“你的曾祖父章怀轩,秀才,坐馆教书,曾教过小皇帝念书。祖父,章诒孙,教书先生。我又是教书的……”
章潜的母亲孙斐君是黑龙江省安达人。川岛是江南人,孙斐君是东北人,俩人是怎么相识的呢?她在北京女高师认识并爱上了川岛先生。
斐君是北京女高师的高才生,也是李大钊、鲁迅的学生。
此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的川岛,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孙斐君女士相识。孙女士是新文化运动的坚决支持者,勇于反帝反封建,毅然决然地冲出封建大家庭来到北平上学。1920年,非常荣幸地结识了鲁迅先生和李大钊先生,并且成为鲁迅先生的好朋友。1924年同川岛结婚,成了志同道合,白头到老的夫妻。就在这一年,川岛与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俞平伯等联合创办《语丝》周刊。
川岛是鲁迅的好朋友之一,如今在北京鲁迅博物馆所展览的照片、实物的说明里,可以看到“川岛”这个名字。30年代中期以后,学做鲁迅,如同周树人一样,周用鲁迅笔名发表文章,他则一直用“川岛”笔名发表一些进步文章。解放后,川岛先生当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兼北京大学主任委员。
4
上个世纪40年代,川岛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日本有些男士的名字中经常有这“岛”“那”岛。所以“川岛”这个名字听起容易产生误会,像是个日本人的名字。其实不然。章廷谦为什么要取“川岛”作为笔名呢?有一天,他给爱女章潜讲故事的时候,道出了其中的缘故。女儿听完父亲的故事,问:“这个故事真有意思,是谁编的?”
“是川岛先生编的。”
“川岛!?”天真的章潜睁大眼睛惊奇地问道,“川岛是谁呀?”
“是你爸爸我呀!”川岛亲切地微笑道,“奇怪吗?”
“爸爸,您不是叫章廷谦吗?怎么又叫川岛了呢?”
“你觉得很奇怪是不是?”川岛如同像刚才讲故事似的,向女儿解释说,“你知道‘鲁迅’吗?鲁迅本名叫周树人,‘鲁迅’是他写文章用的笔名。我是向鲁迅学习的,‘川岛’是我写文章时用的笔名。”
“笔名?!为什么叫笔名呢?为什么不叫大名小名什么的呢?”小章潜天真地问爸爸。
“文章是用笔写出来的,由它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得给它取个名字了,这个名字就叫笔名。你说是不是?”
“噢,笔名,就是给写文章的笔取的名字呀!爸爸,我觉得你这个笔名,好像是个小日本的名字,您为什么要取这么个名字呢?”
女儿章潜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爸爸取这样一个名字自然是有它的道理了。”父亲微微一笑说,“你看这个“川”字,实际上是躺着的“三”字的矗写。中国人对三字是很有讲究的,比如人们常说‘三顾茅庐’‘三人行,必有吾师’,‘三思而后行‘,‘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事不过三’,‘吾日三醒吾身’……还有3×2等于6;而3×3等于9,如此等等,都是人们喜欢的数字。不过我觉得这个躺着的‘三’字被人用得太多了,有些俗气,我就来了个别出心裁,把躺着的三个一给它‘矗’起来。这个‘岛’字嘛,看上去像不像只‘鸟’字呀!当初我用这个‘岛’字就是想把自己比喻成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当你妈生下你妹妹的时候,一天早晨起床后散步的时候,我偶然间发现眼前的一棵树上鸟窝里有三只小鸟。于是,我将这个‘川岛’,又赋予它新的内容,其意义就更有意思了。我于是驻步观察,不一会儿看到飞来二只外出觅食的大鸟,三只小鸟叽叽喳喳,高兴地叫个不停。我立刻断定这两只大鸟就是三只小鸟的父母。我觉得这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实在是太意味深长了,我这个“川岛”的“川”字,正是代表着我和你妈一起生育了你们三个可爱的孩子。所以,我后来对‘川岛’的解释赋予了崭新的含意,意是说三只小鸟愉快地生活在爸爸和妈妈当家的一棵根深叶茂大树上的鸟窝里。”
5
1948年,章潜从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父亲川岛叫爱女到他身边工作,在北京市军管会海淀分会上班。1953年,章潜加入共产党,调到北京市委办公厅门诊部当大夫,就在这个时候她认识了比自己稍微早些时候调到北京市委当刘仁同志秘书的陈希同。陈希同的人事关系同章潜的人事关系同在在市委办公厅。当时市委和市政府不在一个地方办公,市委在东交民巷23号。23号大院是前美国大使馆所在地。章潜不久又被调到办公厅机要处文印室工作。她和陈希同在同一座小楼里上班,秘书同机要处文印室工作经常打交道,这样,章潜和陈希同接触也就多起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陈希同对章潜了解的越多,打心眼里就更加喜欢她;同样,章潜也越来越喜欢陈希同。陈希同认为她是自己理想的妻子,而章潜也深深感到陈希同是再好不过的年轻人了。后来,当陈希同知道章潜的父亲就是北大著名的川岛教授时,高兴极了,有一天他对心上人说:“我到北大上的第一堂古文课,就是令尊大人给我们上的,讲的是《古文观止》中的一篇文章。讲得好,现在我还记忆犹新。要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你就好了。”
“怎么个好法?”章潜紧接着问了这么一句话,话一出口,她脸顿时就羞红了。
“那还用问。”陈希同说,“早点认识你,也就早点认识了令尊大人。我也就可以从你父亲那里多学些文学知识。”
1953年,章潜同住在北京大学中关园的父母生活在一起。那时常来他们家里串门的有红学专家俞平伯,中文教授王瑶,胡风教授有时也来坐坐。所以,在那个不断搞政治运动的年代里,章潜每次从家里回来,党组织总是挺严肃地审问她:“最近都有谁到过你们家?他们都说了些什么?”章潜是共产党员,弄得她特别紧张,后来她轻易不敢回家了。
起初,章潜同陈希同恋爱,她父母都不同意。因为他们希望未来的女婿能是个来自书香门第的书生。他们眼看着爱女章潜亭亭玉立,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希望女儿找个什么样的对象,作母亲的也曾向爱女作过暗示。可是,不知咋的,自从她认识陈希同以后,就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他,再加之陈希同的一再追求,母亲的暗示早就被她抛到九霄云外了。不过,当初说什么她也不敢把同陈希同的恋爱关系告诉父母,特别怕父亲一口咬定不同意。若是这样,那就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了。于是章潜来了个顺其自然,到时候再说。她相信车到山前会有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俩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密切到再不告诉父母实在是说不行了。选一个星期天回到家里,趁父母亲高兴的时候,她这才鼓足勇气,一五一十的作了“交待”。父亲听后,立刻拉长了脸,非常严肃地问她:“我只知道小陈现在是刘仁的秘书,在这之前是做什么事的?”
“小陈是个热血青年。”章潜羞涩地说,“由于革命工作需要,他提前走出北京大学的校门,当了一名公安人员。他进步很快,不久就被提升为派出所所长、分局办公室主任。”
“怎么?当过派出所所长!?”父亲听罢,非常吃惊地睁大眼睛说。这位老教授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他对警察的印象特别不好。
母亲斐君也不高兴她同警察交朋友。不过,已经解放了,新中国实行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父母只能当参谋,决定权掌握在儿女手里。川岛和斐君都是大知识分子,思想并不保守,对国家的法律倍儿清楚。再说,在人的感情中,爱情是最为敏感、最为微妙、最为神圣的。爱情的力量往往能战胜一切。所以,不管父母高兴不高兴,同意不同意,最终还是章潜自己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
从那以后,女儿常把未来的女婿带到家里来。通过同陈希同接触、聊天,老教授渐渐觉得陈希同是个挺聪明,又好学上进,还有些文学修养的小伙子。一天,陈希同走后,父亲悄悄对女儿说:“给我的印象不错,他有点才气。”
就这样两人一来二去,章潜与陈希同于1954年结为伉俪。
(助理:王伟)
注:“笔记选载④:我所知道的陈希同”暂不更新、暂不发布。待整理、修改完成后择日发布。给广大读者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我所知道的陈希同(3)

下一篇:我所知道的陈希同(6)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