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11 20:03:52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 - 小 + 大
社会道德大滑坡的起点——杂谈伤痕文学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伤痕文学的作者。这个作者写的自然是自传体模式。他写到,曾经全家每天都可以吃西餐,收听BBC广播,每周都会去剧院看演出,学习西方贵族礼仪,可以看到那些西方流行文学,甚至是漫画书。但自从文革(大家都懂的那个时代)来临后,每周只能去西餐厅两次,而且每次都要偷偷去,吃巧克力等洋人生产的东西时候,要偷偷摸摸吃,必须要偷听BBC,剧院也不常去了,小圈子人都集中在一起,偷偷摸摸搞西式party。对外界的美好极其向往等等。 看到这里我当时就想,我想一巴掌抽死写这类伤痕文学的货色,大家怎么看? 这是一位群友的发言。同样是因为这段话引发了我们某些思考。所谓的伤痕文学中大多好像都有类似这种桥段:一群知青如何偷农民的粮食(或者偷鸡),然后土法做了个蒸蛋糕(烤鸡)。吃着吃着蛋糕(烤鸡),他们还委屈起来了。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完之后会想到被偷粮食(鸡)的农民可怜! 也有群友说想起了那个偷农民猪,宰了吃掉,结果被农民打了,这些知青就开始伤春悲秋的写小说了。说起来难不成他们觉得偷了人家过年的猪,宰了吃掉的行为,不违法么? 伤痕文学的逻辑很扯淡。这几乎是大家的共识。下乡玩弄农村女青年,为了回城抛弃妻子,功成名就后妻儿子女去城市寻亲有点良心发现。心理矛盾交加,然后往往旁白就是:都是时代的错。 如果这帮男作者就这无耻操行,也就可以解释了为什么后三十年意识形态的全面退守,道德滑坡如此严重了。特别是他们居然还能大张旗鼓的把这种无耻行径写下来推广出去,然后随口就把过错推给‘时代’。 群友感言:这么不要脸的事都能干出来,还有什么不敢干的! 这话虽然骂的狠,但是我们还是比较认同的。要知道七八十年代有一帮‘伤痕文人’着实靠此发财糊口的。 其实现在看,也算反面教员。有些人不是叫嚣那10年如何如何如之何,甚至饿死多少人吗?怎么伤痕文学里一点痕迹都没有呢?!可见谎言有时候连谎言这道坎都迈不过去。就如针对同一个问题(时或事)出现两个谎言,有人想要认定这两个谎言都是真实的。可两个谎言之间却又彼此否定。这是不是很可笑呢? 对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这个问题,我们比较赞同这个认识:各地教育程度严重不平衡,而新中国的立国之本之一是公平。让受到过高等教育(那个年代上过高中就算高级文化人了)去支持平均教育程度低的地方是一种很“共产主义式”公平的方法。事实上这个效果也十分明显,有很多贫困边区的学子原本没有机会,却因此受益考上大学。比如前段时间那个念错字的校长。 另外当时地域性经济环境差异巨大,导致国家主体思想推广方面出了问题。偏远地区还能够很好的推行社会主义思想,而发达地区已经因为经济回暖而导致小资产阶级的劣根性开始逐渐显现,不愿意贡献力量为全国的均衡发展付出了。因此需要让年轻一代去“改造”,体会一下我们国家总体还比较弱,西部人民还在吃草,我们要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这个主体思想。 改开后中国文青的自虐与矫情,大体由所谓的伤痕文学而来。对群友的这个定义,我们暂不置评。但有一点我们却能看到,在那个热火朝天年代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确确实实出现和成长起一大批祖国的栋梁之才。这是无法掩盖和回避的事实。这同时也说明当时对知识青年的锻炼和锤炼是十分成功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能就是我们的习主席。而且习主席多次在重要场合直言:插队经历对自己的人生成长至关重要。 至于那些‘伤痕文学’的写手,我们姑且把他们归为时代的淘汰品好了。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