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02 00:18:38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艾滋病村的草根轶事(2-2) 这些村庄,房屋更显破旧,显然情况比尹庄更差。尹庄是重点村,国家政策惠及较多,又由于艾滋病患众多,感染者在自己村里不受歧视。而这些村庄歧视严重,感染者大都隐瞒着,不敢让外人知道。李可昆带领我们悄悄走进受助者家庭。“这一家,两口都卖血感染艾滋病死了,只剩下俩孩子一个老太太,屋里没任啥,真不知他们日子是咋过哩!”在另外一个村子里,见到的是两个美丽的小天使,一个5岁,一个7岁。小小两姊妹从屋里走出来时,头发上别着彩色发卡,小辨子上插着鲜花,显然是尽其所有“披挂”在身上的花花绿绿的衣裙,尽显稚嫩孩童的爱美天性。麦克惊叹道:这么漂亮!最漂亮的!她们的母亲闻声从灶房走出来,用围裙擦着湿漉漉的双手,不好意思地笑说:“我在一边洗衣服,她俩自己在屋里瞎闹腾……。”那5岁的小妹妹感染艾滋病毒,因为输血。李可昆发放当月的100元救助款,请家长或者监护人签字。这时,5岁的小妹妹说我会签名!伏在小板凳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当我们从这户人家走出来时,隔着坍塌的半壁土墙,有人指着相邻的一处院落喊说:那一家也难哩很!孩子大了打工去了,就剩老两口没有人管……。卫明上前去问,家里有没有孩童?村民显然不明白他问话的意思。李可昆上前跟喊话的人解释:这是好心人作善事,他们光管救助小孩,就像铁路、公路,各管一段,别的不归人家管。那人听明白了,笑说,知道了。乡里乡亲话语容易沟通。 一村一户发放救助金是很辛苦的事,李可昆任劳任怨,还不断发现新的救助对象,第一批救助艾滋病孤儿17人,第二批增加到18人,“之后又发现2人,已申报待救助。” …… 李可昆很注意做事的分寸,并不是所有资助都接受。奥运期间,有人要带一些做慈善的外国人访问希望家园,“想帮助孤儿”,李可昆婉言谢绝了,他说,奥运敏感时期,一群外国人太招人眼。有人找上门推销“艾滋病特效药 ”, “价格优惠有提成”,李可昆说坑害老百姓的事不能干。 作为民间机构的负责人,李可昆在各种复杂关系中,踏实做事诚实做人。他初中文化程度,当兵、打工、做过各种各样小生意,阅历广见识多,有独立见解和做事能力,用在外面的“历练”操作村庄事务,识大体顾大局,不“出格”不胡闹。他在艾滋病疫情爆发期间担任村支书,有应对处理非常时期紧急情况的政治经验,在群众中口碑很好,当地官方对他印象也不错。这种经历和威望,使他可以运筹帷幄组织人马,也可以坐下与官方谈判,还有能力接待关爱之家、智行基金会等等这样的“谨慎的资源提供者”,为村庄村民争取到利益。李可昆说,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他对艾滋病领域里争吵不休的是是非非不感兴趣,而是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情。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地方当局不再过于担心“民间组织”的“不安定因素”而慢慢对他们放心,也避免自己沦为某些“艾滋病消费者们”牟利的工具。同时在“做自己的事情”的过程中历练自身生存的能力:第一在民间号召的能力;第二与官方对话的能力;第三向外界争取资源的能力。这对组织领导人本身的品格能力要求很高,他必须具有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他不是“闹事者”,更多的角色因素不是上访领袖,而是居中斡旋,关键时刻可以化解民间与官方的矛盾,协调双方关系,但是立场始终在民间,立足民间维护民间利益。这需要良好的个人品格、做事能力、政治智慧。 渐渐的“希望家园”成了当地艾滋病群体与外界联络的一个点。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关系的互动和民间底层的社会支助—— 村民刘凤英带着外孙马永强来到“希望家园”找李可昆寻求帮助。刘凤英的女儿卖血感染艾滋病于2004年死亡,留下两个孩子,永强是老二,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女儿婆家村庄艾滋病人少,都还瞒着,在那不敢说,这些年全凭咱村帮忙。”刘凤英说。李可昆说,眼下有三条路可走:一、亚洲博爱基金会;二、关爱之家正准备在郑州收养艾滋病孤儿;三、正生学校。这三个机构都委托李可昆帮助他们寻找需要救助的艾滋病孤儿。第一条路,一月领100元生活补贴,“100元搁家里,能吃到孩子咀里多少呢?”第二条路,不知道到要等到啥时候。不如走第三条路,送孩子到正生学校,生活、学习都可以受到照顾了。姥姥刘凤英也愿意外孙去正生学校,就是有些不放心,问能不能按时吃药?“孩子服用抗病毒药已经二三年了。”抗病毒治疗依从性要求很严格,抗病毒药必须每天按时服用。 马永强是个让人看了又爱又心疼的孩子。模样很周正,两只大大的眼睛里总噙着泪,又不掉下来,看人怯怯的,问啥答啥。李可昆与孩子一问一答—— 几岁了? 7岁。 叫啥名字? 马永强。俺哥叫马富强14岁。 上几年级? 一年级。俺哥上初中二年级。 在家跟谁一起吃饭,吃啥饭? 跟奶。早上糊涂,中午面条,晚上糊涂。 奶对你好不好? ……不好。(姥姥解释,奶是个傻子,在家全凭爷爷照顾。小永强查出艾滋病,他爸不要他了,姥姥接回来,户口也迁小李庄了。之后他爸也查出艾滋病,又想要他了。孩子在这里住三年,该上学了,他爷来把他接走了,回去上学。) 学习好不好? 不真好……。考不到90分。数学87,语文79。 老师、同学好不好? 好……。有一个同学知道了我有病,他是二年级的,邻居,跟人家说了,同学不跟我玩了。(姥姥解释:咱庄闺女那时都卖血,玉花,永强妈妈,两口都卖。那庄就这一户艾滋病,歧视,压力大,不敢让人家知道,知道了亲威邻居都不搭腔。) 学校远吗? 不真远,走路不到半小时,是王庄小学校,在村哩后边。 送你出去上学,你愿不愿? 愿。 愿到远处还是近处? 近处。 那是愿去县城,还是愿去郑州? 郑州。 为啥愿去郑州? …… 启发:是想去看高楼,还是为去吃好哩? ……吃好哩。 最后决定送马永强去正生学校。姥姥又问吃药有没有人照顾?还有穿衣,“早上穿衣裳都穿不好。”李可昆告诉她,学校有“爱心妈妈”专人照顾,不用担心。又叮嘱孩子,自己也要记得吃药,千万不能忘了。孩子很乖地答道:好。 小小年纪,乖得让人心酸心疼。 于是李可昆电话联系正生学校,对方说第二天来车接:“学校有车,方便。”李可昆嘱咐刘凤英,回去准备换洗衣物,到卫生院把药备齐。 第二天,正生学校新上任的余校长一行来接马永强,姥姥、爷爷来送永强。李可昆曾经说到过这位余校长:“福建人,32岁,作为招聘教师进入正生机构,我们谈了很久,谈得来,人不错。”这时候余校长与李可昆说起学校一些事情:有人借全国扶贫基金会名义来正生学校,把孩子们的资料都拿走说是搞募捐,后来给了点破衣烂鞋,“就是募到钱也不会给你。”有一家基金会捐赠给正生学校30万元,委托周口市慈善总会转交,就再也要不回来,说是转给县里慈善协会了,去找县慈善协会,还是要不回。 正生学校,是香港正生公司林老板在商水县租用一家林场两百多亩土地,租期70年,办起的一所艾滋孤儿学校。正生学校一度与尹庄希望家园往来频繁。正生老板看中李可昆的能力,找他谈“模式”合作,“按照英国的模式开展孤儿救助,申请英国基金”,还几次聘请他到正生学校担任校长。李可昆都没有答应,他知道自己的根在尹庄,他不能丢下这里的孩子。但是李可昆还是帮助正生学校做过不少工作,介绍推送过一些艾滋孤儿到正生学校上学,还曾经准备跟正生合作搞药材种植项目开展生产自救。——李可昆说,只要是能帮到咱这里老百姓的事,都尽量去做。但是跟正生的合作,效果不尽人意,李可昆把送去的孩子们都接回来了。尹庄人说,他们常带香港客人到村里拍照,把希望家园当成他们对外宣传的基地,实际上希望家园和孩子们都没有得到过他们一分钱的资助;他们要求帮助招收学生,却不注重教育质量对孩子不负责任。村民认为“他们一直是在利用我们”,“利用我们的孩子骗好心人的钱。”之后,正生学校一些负面消息在网络上曝光,在香港发生官司纠纷,香港总署调查正生公司两千万元善款去向。有人说他们是“聪明的商人”,打着慈善的幌子搞商业运作谋取私利。透过正生学校,可以窥见当时艾滋病领域中鱼目混杂的一种面相。 2008年春节,希望家园的孩子们过得不错。智行基金会为孩子们送来了食物、文具等慰问品,还有两家慈善机构为希望家园捐赠棉衣,“孩子们一人两套新棉衣,不冷了。”基金会发给希望家园里孩子们的食品,食用油、香肠、糖果等等,原本是可以留在“希望家园”的——孩子们在这里吃住,李可昆让孩子们“拿家去”,即使孩子们的父母不在了,也拿回去给他们的婶婶大娘姑姑,“东西不在多少,是份心意,那是孩子们现在的家,逢年过节是他们的’偎头’。”李可昆是个重情义懂人心的人。 那天天气很好,虽是冬季,太阳照得院子里很温暖。周六,村小学不上课,李可昆带领“希望家园”的30多名孩子去县城参观动物园,说是那里新近来了大象。李可昆说,这是早就答应过孩子们的,“说话要算数。”这些孩子从来没有到过动物园,更没有见过大象,都很兴奋。对这次活动,李可昆特意做了录像,题目是《希望家园孩子们去县城游玩》。 录像中,孩子们排队步行在乡间土路上,然后搭乘小三轮进城。公园景致让孩子们眼花缭乱,他们兴奋地喊着:河,桥!假山!船!李可昆一路招呼着孩子们注意安全:别跑远了啊!小心着别掉河里了!一个孩子跑过来报告说:有汽船!一个人20块。可昆说:可以看看,咱不坐,咱坐不起。可昆带领孩子们去坐儿童游乐场的小碰碰车,一人2元,孩子们玩得很开心。 走进动物园。蜥蜴!小熊!猴子!孔雀!孔雀开屏!孩子们一阵阵惊喜惊叹。虽然没有大象,孩子们还是很满足很高兴。 游玩参观结束,孩子们围桌吃饭。街边小饭店里,鸡鸭鱼肉满满两大桌,李可昆看着孩子们吃饭,说,慢慢吃,别烧住了啊!又说:这多好啊,玩玩吃吃饭!这是关爱之家杨捷阿姨给咱提供的机会,咱要感谢杨捷阿姨!要有感恩的心,要好好学习,以后还有机会到大城市去看看长见识。回去写个作文,写写感想。好不好? 孩子们齐声说:好——! 这一年“希望家园”给资助方“关爱之家”的工作报告中写道: “……经过我们不断和外界的爱心人士联系和沟通,使我们的孤儿在生活和学习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改变,使现有的困难户和孤儿孤老在现有的条件下得到了帮助。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创办了孤儿院,已收养了三十多名孤儿;二、帮助一些慈善基金会寻找救助目标人群;三、协助基金会开展工作,组织发放救助物资和资金;四、在当地开展艾滋孤儿助学助养活动……。” 这里的“外界的爱心人士”,主要是指台湾关爱之家,还有后来的香港智行基金会和美国亚洲博爱基金会等慈善机构。在当时情况下,这些慈善机构的名称“不方便说出”,统统冠以“爱心人士”。 无心插柳柳成荫,关爱之家无意之间成就了尹庄的民间组织的发展,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援——这是一个组织机构得以生存的最起码的条件。在“关爱之家”资助下建立的“希望家园”,成为尹庄民间组织发展的载体,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开去。 就这样,凭着诚实诚恳与勤奋努力,李可昆逐渐建立了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得到乡亲们的信任与拥戴。“希望家园”逐渐成为一个汇通资源交流资讯的网路据点,连接着村庄内部和外部的世界,李可昆也成为实质意义上的民间力量的带头人。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艾滋病村的草根轶事(2-1)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