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5 09:05:13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铁木尔哈达 - 小 + 大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12) 第二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什么是物质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什么是物质呢?只有对物质范畴内容有一个科学规定,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个原理。在哲学史上,各种哲学派别对什么是物质的问题作出过多种解释。 朴素唯物论、形而上学唯物论都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于物质。但是,它们所理解的物质范畴的内容是不科学的。它们的缺陷是把物质本身同物质的某种具体形态混为一谈,把物质的一般属性同物质在某种特定状态下的特殊属性混为一谈。因此,它们所说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是统一于某几种特殊物质形态、属性或结构。 朴素唯物论者所主张的世界统一于水、金木水火土、原子等,这些东西虽然属于物质,但不能和物质概念等同。特殊是一般的表现,但是不能代替一般。 形而上学唯物论以构成物体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作为物质范畴的内容,同样是不科学的。因为物质结构观念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变化的,而物质这个范畴却不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发生变化。如果以物质结构观念代替物质概念,那么当某种物质结构观念已经过时、陈旧,而要用新的物质结构观念代替时,那就会以为物质概念也可抛弃、更换。实际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念可以陈旧,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不会陈旧的。 那么应该怎样理解物质才算正确呢? 首先,要把物质范畴看作是哲学范畴,要有高度的概括性,不能以物理学或日常生活所说的物质去解释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其次,物质作为哲学范畴,给它下定义就要与它相对立的意识的关系来说明它的内容。物质和意识是哲学上的最高概念,只能从二者的相互关系上来下定义。 再次,给物质下定义,不能从其可变的特性方面下,比如说物质的东西具有不可入性、惰性、重量、硬度、质量等特性,这些特性都是可变的,因而也不属于物质的根本或唯一特性。给物质下定义,要从它唯一不变的特性方面下。 列宁总结唯物论和唯心论斗争经验,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列宁选集》第266页)列宁依据物质唯一特性,给物质概念下了一个完备的科学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同上书第128页) 列宁给物质概念所下的这个定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说明物质是个哲学范畴,不能与物质的某些具体形态等同,这就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划清了界限;说明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它是第一性的本原性的东西,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它是客观的、独立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就和唯心论划清了界限;说明物质不是神秘不可捉摸的东西,它是可以被认识,可以被感觉所反映的。这又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揭示了物质的本质特征,即客观实在性,从而使世界统一于物质获得了科学说明;定义对我们的工作也有重要指导意义。既然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意识的客观实在,我们在工作中就要正视客观事实,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不可以自己的主观想法代替客观实际。 (二)物质范畴与物质的物理结构观念的区别、联系 我们在掌握物质范畴时,特别要注意物质范畴与物质结构观念的区别、联系。 物质的物理结构观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可变的;物质范畴概念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不变的。物质范畴与物质结构观念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物质范畴属于哲学范畴,它所回答的问题是:有没有离开意识而独立、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结构观念则属于自然科学问题,它回答的问题是:物质按其物理结构是怎样的问题。 所谓物质的物理结构观念,就是人们对物质的物理结构的认识。这个认识是受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发展限制的。物理结构观念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逐步深化、完善,而且这个过程是无止境的。物质的物理结构是有层次性的,这种层次按照过去的一般说法,也是没有尽头的。我们对物理结构的认识每深入一层,物理结构观念就会发生变化。 18世纪到19世纪末,自然科学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而又不可分割的粒子,所以把原子称为“宇宙之砖”,就是说它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当时还认为,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从天体到原子在内的物体运动都是服从力学规律的。因此,世界被描绘成了机械的图画。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发现了电子和放射性现象。这两个发现证明原子并不是“宇宙之砖”,而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电子本性也不是机械的,而是电磁性的。这时,旧的物质结构观念就被推翻了,世界的机械图被电磁图所补充和修正。 接着,自然科学又发现电子有衍射现象,表明电子具有粒子和波的两重特性,即波粒二象性,然后又发现其他的基本粒子也有这个特性,且基本粒子运动是服从量子力学规律的(量子力学也称波动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力学。在形式上它和经典力学截然不同,它是用抽象的函数空间表述的)。于是,量子力学的图画补充和修正了电磁图画。 1979年,美藉华人丁肇中教授在实验中证明层子(夸克)的存在,这在物质结构观念上又是一次新的突破。 这些情况说明,人们对物质物理结构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的无限发展过程。每一种关于物质结构观念或学说都具有相对的真理性,而不是穷尽了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它总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在认识上有一定局限。当出现新的历史条件,认识也就前进一步。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概念,却不同于物质结构观念。物质概念,除了表示我们感觉到的客观实在之外,不表示其他任何东西。因此,物质概念不会由于自然科学上的任何新发现而有所改变的,永远不会过时的。就是说,它是无条件的,因而也是绝对的。 物质范畴概念与物质结构观念虽然有区别,但是二者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只有当人们对于物质结构的研究达到一定深度时,如发现电子,才有可能制定出科学的物质范畴概念。列宁正是在电子发现之后,作出了关于物质的科学定义;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概念的科学性,由物质结构的新发现而不断得到证实,且在内容上不断得到丰富。如基本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场”、“夸克”等发现,都证明物质确实是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证明辩证唯物论关于物质范畴概念的科学性; 第三,物质范畴概念的科学规定,为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结构指出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只有把物质看作是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才能在物质结构的研究中取得新成果,不致走入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迷途。 世界统一于物质,不是说世界上的事物在表现形态上也是一样的。恰恰相反,虽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统一于物质,但是在表现形态上却是五花八门、复杂多样的。就是说,世界既是统一的又是不统一的。 物质存在形态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自然界物质结构层次的无穷性上。人们从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认识到地球只是太阳系中一个普通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的一小部分。已观测到的银河系中的恒星就有1500亿个,已观测到的银河系外的星系则有10亿多。这些星系又构成总星系,总星系也并不“总”,在它之外还有其他物质形态。从小的方面说,地球是由多种物体构成,物体又由分子或原子组成,原子又由电子和构成原子核的各种基本粒子构成,基本粒子又由层子构成。层子是否不可分了呢?也不可过早地下结论。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实物”和“场”两种形式。“场”也是可分的,如电磁场里有光子,介子场里有介子,实物和“场”之间相互对立、渗透,这就构成了既统一而又多彩世界的美丽图画。 总而言之,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则是无限多样的。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注:我对自然科学是门外汉,上面涉及自然科学的内容是我从当时报刊、书藉上收集的,仅供参考。 第二章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辩证唯物论不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而且认为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宇宙观与形而上学、唯心论宇宙观的一个根本区别。 第一节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凡物质必然运动,凡运动必然是物质的运动,二者不可分割。 恩格斯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马恩全集》第20卷65页)1873年5月30日,他还在给马克思的信中说:“物体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各种物体的形式种类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认识,离开运动,离开同其他物体的一切关系,就谈不到物体。物体只有在运动中才显示出它是什么。因此,自然科学只有在物体的相互关系中,在物体的运动中观察物体,才能认识物体。”(《马恩选集》第4卷第407页)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也说:“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现有的全部科学成果证明,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物质是永恒地运动着、发展着的。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无一不在运动着,无时不在变化、发展着。 宇宙的一切天体在不断运动着,没有运动就没有各种各样的天体。地球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运行,太阳本身和其他天体也在不停地运转。每个天体内部也存在复杂多样的运动。例如,地球上的地壳运动、大气运动,造成海陆变迁、风云变幻;恒星内部在高温下进行着激烈的热核反应,并向外幅射大量的能量和抛射物质。 就地球上的每一物体说,组成物体的分子,组成分子的原子,组成原子的电子和原子核,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对于生物机体,没有新陈代谢就不能存在。不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体,都在不断地新陈代谢,物种也在不断进化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斗争、社会斗争(阶级社会是阶级斗争),以及其他形式的种种活动不停地进行着,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过渡着。没有这些运动,就没有人类社会。 总之,一切物质形态无不处于运动当中。运动的形式不同,物质的形态也不同,物体性质上的区分就在于它们的运动形式不同。有机物区别于无机物之处,就在于它能新陈代谢。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就在于社会内部进行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一切说明,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没有运动就不会有物质,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 现有全部的科学成果也证明,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批判霍布士把思维与思维着的物质分开的错误说:“物体、存在、实体是同一种实在的观念。决不可以把思维同那思维着的物质分开。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马恩全集》第2卷第164页) 就是说,包括思维在内的一切形式的运动主体都是物质。什么东西在运动,只能是物质在运动。机械运动的主体是宏观物体,热运动的主体是分子,电运动的主体是电子,光运动的主体是光子,化学运动的主体是原子,生物运动的主体是活的有机体,社会运动的主体是处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人,思维运动的主体是人的大脑。 运动之所以不能脱离物质,还因为运动就是由物体的相互作用构成的。恩格斯说:“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马恩全集》第20卷第409页)他又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同上书第132页)毛主席也说过,矛盾是简单运动形式的基础,更是复杂运动的基础。恩格斯和毛主席所说的矛盾,都是指事物的矛盾。离开了物质,当然也就谈不上运动了。 形而上学唯物论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当然,不是简单主张有不运动的物质。培根就承认物质和运动有不可分离性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霍布士片面地发展了培根的唯物论,他认为物质运动只有一种形式,即靠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不承认物质运动源泉来自物质本身内在的矛盾性。而直接设想不运动物质的,以牛顿最为典型。他把运动着的物质分为两种:一种是本身丧失了运动的物质;另一种是外力推动的运动物质。 唯心论者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唯心论者把运动的主体看作是非物质的。黑格尔认为运动主体是“绝对精神”,马赫主义者认为运动的主体是感觉、表象、概念。 不论形而上学的唯物论者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还是唯心论者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科学的,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第二节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物质必然是运动着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这是运动的无条件性,绝对性。运动着的物质有没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呢?辩证唯物主义对此是肯定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物质运动有两个基本状态,一种是显著变动的质变状态,另一种是渐变的量变状态。事物在量变状态下,其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此时就呈现静止形态。比如种子在未发芽或未霉烂前,总是作为种子存在,而不是别的东西;原子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在质子数未变化前,某原子的性质不变。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就是氢原子。如果增加一个质子,就变成氦原子了。从事物未发生质变而保持质的相对稳定性说,就是处在相对静止状态。 第二,就某一具体事物说,在特定条件下可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事物在这方面呈现出静止的形态。比如火车上的设备,对火车而言是处在静止不动状态;地面上的建筑物对地面而言,未发生机械运动,因此呈静止状态。这种静态都是相对的。因为处在静止形态的事物不是没有运动变化,不是死静。 事物在未发生质变前还存在着量变,量变也是运动。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下的静止,是相对于质变而言,离开质变这个条件而说事物是静止的,那就要否定量变不是运动。 运行着的火车上的设备不动,仅对于火车而言。如果就地面而言,火车上的设备也随着火车在地面上作机械运动。不仅如此,火车上的设备就其物质内部物理构造来说,分子在振动,原子内部、原子核内部也经历着复杂的物理变化。 可见,火车上的设备处于静止状态,是相对于火车而言,离开这个条件,火车上的设备处于绝对运动当中。同理,地面上的建筑物仅对地面而言是静止的,离开这个条件说是静止的,则成为荒谬。地球自转、公转着,地球上的建筑物当然跟着转,“坐地日行八万里”,就是坐在地球上不动,一天也要行八万里,更不要说物体本身也在时刻发生着物理变化。 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事物若无运动,就不可能发展、变化。但是,静止也不是单纯的消极因素,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第一,正因为事物有静止的一面,所以才能成为具有确定性质、确定形态的事物。事物之所以呈现千千万万种形态、具有各种不同的性质,正是由于它有相对静止和暂时平衡的状态。否则事物瞬息万变,倏忽即逝,成为不可捉摸的东西,人们就难以认识、利用它了。恩格斯说过事物的相对静止和暂时平衡“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马恩全集》第20卷589页)事物如果没有相对静止、暂时平衡,它就不可能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生物体也就不可能有生命活动。 第二,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一面,所以才能在它自己存在的时期中,为抵制旧事物复辟和过渡到更高级的事物准备前提。比如说改良种子,良种因为有相对稳定性(静止一面),所以它才具有抵抗蜕化为劣种的能力,才使人们有可能培育出新的更好的良种;社会主义制度正因为有相对稳定性,所以才能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提供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准备前提。 第三,正因为事物有静止一面,所以事物运动才成为可以衡量和计算的东西。恩格斯说:“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变。”(《马恩全集》第20卷67页)要计算物体的空间位移,就必须选择一个物体作为参考系。比如早晨跑步,跑了多远就要有参考系数,否则就无法计算。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些哲学家虽然提出过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但是在细节上的论证不科学:有些形而上学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把相对静止夸大为绝对的东西,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有些否认静中有动,认为静止是永恒的,说恒星是绝对不变的天体,有机生物只能产生于有机物,而不能产生于无机物;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耐说:“地球上的物种从来不变,上帝给每一物种只创造了一对个体,一雄一雌,那时造了多少种,现在就有多少种。”(《生物学基础知识》445页) 第三节 物质运动形式能互相转化,物质的运动不能创造、消灭 (一)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我们己经知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离的。但是,仅知道这些是不够的,还要知道物质运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这可以分为基本形式和非基本形式两大类。 从现在科学的发现看,基本形式大体有五种: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机械运动也称力学的运动,具体点说,就是物体在空间的位移运动。这是最低级、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因而也就有最大的普遍性。不论天体、天体上的物体、组成物体的分子、组成分子的原子、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都存在着空间位移运动。 比机械运动高一级的运动形式是物理运动,如阴电和阳电、各种微观粒子之间的吸引和排斥,热运动、电运动、磁运动都属于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是比物理运动又高一级的形式,化学原素的化合和分解,就属于化学运动形式。 生物运动是运动的第四个基本形式,有机体的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就是生物运动的形式。 社会运动则是比生物运动又高一级的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则是社会运动的形式。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否只有上述五种,尚可研究,现在一般说法就是这五种。按照恩格斯的说法,运动是“包括宇宙中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到思维”。(《马恩全集》第20卷408页)那么,可否把思维运动也作为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因为思维运动就是大脑反映外部世界的运动,大脑也是物质的东西。我这意见不成熟,可作探讨。(编者注:随着关于量子运动的科学发展,思维、意识极有可能会被公认为物质运动基本形式之一) 除了以上物质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外,还有非基本运动形式。所谓非基本运动形式,就是从属于运动基本形式的无限多样的各种具体运动形式。比如以机械运动来说,就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运动、等速和变速运动,变速运动又可以分为匀变速和非匀变速运动、加速和减速运动。诸如此类,都属于非基本的运动形式。基本运动形式愈高,其中包含的非基本运动形式也就愈复杂多样。 运动的形式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向前发展的。例如在35亿年前,地球上还没有生命现象,因而也就没有生物运动形式。生物运动是在化学运动基础上产生的。而有了人类之后,才有了社会运动。随着物质世界的不断发展,还会出现更多更复杂的运动形式。 显然,各种运动形式是相互联系着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高级运动形式产生于低级运动形式,高级运动形式中包含有低级运动形式。例如,社会运动形式产生于生物运动形式,因为社会运动的主体是人,人们的社会运动又都离不开肉体活动。可见,社会运动不仅由生物运动转化而来,而且建立在生物运动基础上,因而它也就包含有生物运动形式。 生物运动是由化学运动转化而来,没有化学运动的演化,生命就不会产生,因而也就不可能有生物运动。不仅如此,生物运动还是建立在化学运动基础上的。生物运动也就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交换物质的同化和异化运动。 同化是生物体从外界环境摄取制造自身的营养物质,也就是把外界对自己有用的物质摄取过来,合成为生物体自身的物质,这种合成也就是化学上的化合。异化是生物体把体内的高能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作为生命活动力,最后将废物排除体外。这种分解也就是化学上的分解。如果没有生物体内的这种化学运动,就不会有生物体的同化和异化的生物运动。所以,生物运动包含有化学运动。 化学运动是由物理运动转化而来的,如果没有热、电、光的作用及原子结构的变化,就不可能有原子的化合与分解。所以,化学运动包含有物理运动。 物理运动是由机械运动转化而来,由于有物体的位置移动,才产生了热、电、光的运动,物理运动当然也就包含有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诸运动的最基本的运动,是一切运动的基础,社会运动、生物运动、化学运动、物理运动都是和机械运动相联系的。 第二,包含在高级运动形式内的低级运动形式的作用,是服从和依赖于高级运动形式的。因为包含在高级运动内的低级运动形式,虽然保持着自己的特性,但不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高级运动形式,低级运动形式发生的作用,受着高级运动形式主导作用的规定和影响,服从和依赖于高级运动形式。 比如,社会运动形式中所包含的生物运动,就处于服从社会运动形式的地位,决定社会运动形式性质的不是人的有机体的同化和异化的矛盾,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这里,人体的生物运动只是作为社会运动的必要条件而起作用。 又如,生物体内的化学过程虽然保持其化学运动形式的特性,但是与无机界条件下的化学运动已经完全不同,因为它受到了生物运动的限制。生物体内的化合与分解的化学变化,是受生物体的同化和异化作用支配的,或者说它已不是独立的专门化学运动了,而是生物学的化学运动了。 第三,各种运动形式之间依一定条件相互转化。如机械运动可以转化为热、电、磁等物理运动。摩擦是机械运动,摩擦生热、生电已成为常识。热和电都可以转化为化学分解,即物理运动转化为化学运动。如在水里通电,水分子就分解为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学运动可以转化为生物运动,如人工合成胰岛素。生物运动可以转化为社会运动,如人们吃饭喝水,就能保持肉体活动能力,进行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 反过来说,社会运动也能转化为生物运动,生物运动也能转化为化学运动,化学运动也能转化为物理运动,物理运动也能转化为机械运动。如农村利用废弃植物和粪尿发酵,产生沼气,用沼气做饭、发电,用电开动机器。这就是生物运动转化为化学运动,化学运动转化为物理运动,物理运动转化为机械运动的生动例子。 总之,任何一种运动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运动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而又相互转化的。但是,这不是说它们就无质的区别了。任何一种运动形式,都有自己的特定本质,从而与别的运动形式区别开来。 机械运动的本质是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运动的本质是物质粒子的吸引和排斥,化学运动的本质是原子的化合与分解,生物运动的本质是有机体与外界交换物质的新陈代谢,社会运动的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承认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相互依存、转化,不论对科学研究还是哲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运动形式是多样的,所以科学也有多种门类,不同的运动形式构成各门科学研究对象。正因为各种运动形式相互依存、渗透和转化,现代科学出现了许多边缘科学、综合性科学。环境学与人类学就是跨学科的科学。 (二)物质运动既不能创造又不能消灭 恩格斯说:“既然我们面前的物质是某种既有的东西,是某种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东西,那么运动也就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马恩全集》第20卷409页)恩格斯又引笛卡尔的话说:“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的量永远是一样的。因此,运动不能创造,只能转移。”(同上书第65页)恩格斯的话说明运动是守恒的,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既然守恒,那么运动也必然守恒,否则又会把运动与物质割裂开来。 运动守恒的原理包含有量和质两个方面的意义:就“量”来说,任何一种运动形式在转化为其他运动形式的时候,运动的总量是不变的;就“质”来说,任何一种运动形式都有转化为其他运动形式的能力。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转化是永不停息的。 18世纪时,俄国自然科学家、哲学家罗蒙诺索夫从提出物质不灭原理,推导出运动不灭的原理。他认为一个物体以“力”作用于另一个物体时,自己失去了多少东西,受作用的另一个物体便将得到同样多的东西。 19世纪时,英国的焦耳和德国的迈尔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这一定律表明,自然界任何一种物质运动形式都有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能力,这是在“质”的方面“能”的守恒。但是,转化前后总能量是不变的,这是在“量”的方面“能”的守恒。所谓“能量”就是物质运动的尺度。 任何一种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功)“能”,如机械运动的机械能,热运动有热能,电运动有电能,光运动有光能。各种“能”都是物质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可以按照一定的“度量”关系,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热能转化为电能。 在这转化过程中,能量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当一种运动形式的能量减少时,必然会引起另一种运动形式能量与之相当的增加。例如,426.9千克1米的机械能,总是产生1大卡热能;反之,1大卡热能也总是产生426.9千克1米的机械能。1磅水汽化所吸收的热量,正好等于1磅蒸汽液化失去的热量。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从运动的侧面,即从运动的量度证明运动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的。恩格斯把这个定律称之为“伟大的运动基本规律”。 现代科学发现,质量和能量是能够互相转化的。美国阿西莫夫的著作《从原素到基本粒子》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1934年物理学家发现正电子与电子相互湮灭时产生一对甲马射线,而它的能量正好相当于那两个粒子的质量。他说,能量也可以转化为质量,产生一对“电子、正电子偶”,它纯粹是能量转化形成的。 根据科学实验,现在提出了质量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就是说,能量和质量相互转化,因而能量和质量也就不单独守恒了,而是在互相作用中守恒的。显然,这并不意味着运动可以创造和消灭,它只说明能量与质量是共同守恒的。 中国褚君浩写的《能量》一书,则对质量能量守恒定律作了另一种解释,他否定了质量与能量能够互相转化。他说,在氢氦热核反应中,4个氢核的质量是4.03248原子质量单位,反应后形成的一个氦核的质量是4.00386原子质量单位,亏损0.02862原子质量单位。他说,亏损这部分质量是转化为“场”,而不是转化为能量。实物和场是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他说,物体不论是运动还是静止的,都有能量。静止的物体能量是“潜在”的,当由实物形式转化为“场”的形式时,这种潜在能量就被释放出来。因此,质量既没亏损,能量也没创生。他说“电子对”湮灭成光子时,能量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电子具有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这就是说能量和质量不能相互转化,但质量与能量是有联系的,质量是能量的载体,而任何质量又都包含有能量。在交换能量时,质量要发生变化,质量变化时又伴随着能量交换。所以,原来意义上的质量和能量都不单独守恒,代之而起的就是质量能量守恒。 综上所述,阿西莫夫和褚君浩的说法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质量与能量是有联系的,能量守恒是和质量联系中的守恒,而不是单独的守恒。不论能量守恒转化定律,还是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都证明物质运动形式可以转化,但是运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说明:上述有关资料是我写讲稿时收集的,时间已久,我手头找不到这些材料了,我也无法重新核对了,错误之处,望网友指正。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章回小说】大气候(47-35)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