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8 07:45:57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铁木尔哈达 - 小 + 大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15) 第二节 意识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马恩选集》中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我在第一节里讲过类人猿有较高级的神经系统,有了思维能力的萌芽。但是,类人猿的大脑与人的大脑有本质区别,人脑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类人猿的大脑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可见,由猿脑到人脑是一个质的飞跃。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猿脑变成人脑的呢?是社会生产劳动。 恩格斯说:“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变成人的脑髓。”(《自然辩证法》第153页)这就是说,猿脑变人脑的决定性条件是劳动。劳动使猿变成人,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劳动促使语言产生,劳动和语言推动人的思维形成。 现代的猿与人是同祖,为什么同祖却有如此差别呢?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古猿有一部分离开了森林,学会劳动,从而变成人;另一部分古猿仍在森林生活,没有学会劳动,因而还保持是猿。劳动使猿前肢变为人手,学会制造工具,劳动使猿的大脑和感觉器官,变为人的大脑和感觉器官,劳动促使语言产生。所以,劳动是区别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 为什么说使猿脑变人脑的主要推动力是劳动呢? 第一,劳动促使猿的前肢后肢分工专门化,前肢变成劳动器官的手,后肢变成腿,从而使猿直立行走固定化,使脊柱托住头部,促使猿的基部较宽的馒头型的头脑逐渐变为球形,为脑容量增大创造了条件。从动物进化来说,脑的大小差异就是智力差别的基础。20万年前的人的脑容量大体已达到现代人的脑容量。脑容量大小是区别猿脑和人脑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的脑容量大于猿,正是由劳动造成的。 第二,由于手的逐渐形成,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以及学会使用火,食物来源扩大了,特别是肉食和熟食,使脑髓得到更多的养料,这又为脑容量的增大和脑髓质量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手和脑子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手里有无数的神经纤维控制着手的活动,它们组成一条条神经,通过脊椎骨里的脊髓通达脑部。脑子通过神经控制着肢体活动,而肢体活动又通过神经刺激脑子,影响着脑子的活动和发育。人类在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劳动的长期过程中四肢发生了改变,感觉器官、脑子特别是大脑也跟着发达起来了。 科学证明,猿脑的前肢和后肢运动区基本相同,而人脑的前肢运动区大于后肢运动区,这就是因为人用手劳动,活动量增大,并且复杂化,因而促使前肢活动区扩大。更为重要的是,食物来源扩大了。以前主要是采摘果实为食,现在可以挖掘块根植物、捕鱼、狩猎了。因为肉食营养丰富,熟食容易消化,能够更多地吸取营养物,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和脑髓质量的提高。 恩格斯说:“打猎和捕鱼的前提,是从只吃植物转变到同时也吃肉,而这又是转变到人的重要的一步。肉类食物几乎现成的包含着为身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重要材料;它缩短了消化过程以及身体内其他植物性的即与植物生活相适应的过程时间,因此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材料和更多的精力来过真正动物的生活。这种在形成中的人离植物界越远,他超出于动物界也就越高。”“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肉类食物对于脑髓的影响;脑髓因此得到了比过去多得多的为本身的营养和发展所必需的材料,因此它就能够一代一代更迅速更完善的发展起来。”(《马恩全集》第20卷515页) 脑的智力与营养物是有很大关系的。人的大脑约有几百亿个神经细胞,一般说来,神经细胞越多智力也就越好。脑神经细胞增多,要有营养物的供应,如高蛋白质、各种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各种单胺的前体物等。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在1980年发表的《开展大脑研究提高民族智力》一文中专门谈过这个问题。他还说儿童的智力与胎儿期以及出生后的前6个月所提供的营养物有关。这期间得到的营养物较充足,脑细胞数量也就多,智力也就较好,反之,营养严重不足,就会形成先天性痴呆。这不是“天才论”,而是科学。人类祖先由于劳动使食物来源扩大,从而使大脑发达起来,是有科学根据的。 第三,由于劳动实践增多,接触周围事物的深度加强,广度扩大,从而通过感官从外界反映到头脑里来的感觉、印象也越多,特别是劳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劳动技能的提高,劳动经验的总结,都经常需要用脑思考,这样又促使脑容量逐步加大和脑的结构复杂化,于是整个大脑就日益发达和完善起来。简言之,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越发展,越需要对自然现象、规律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这就越需要多动脑子思考,从而使大脑日益发达和完善。 钱学森在《哲学研究》1980第4期发表的《自然辩证法、思维科学和人的潜力》一文中说,现在的人要比祖先的脑好。现代人脑重就比我们祖先重些,而且人的脑重每年还在增加。文中援引英国统计资料,说现代英国成年男性平均脑重1424克,每年还平均增长0.66克;成年女性平均脑重1242克,每年增长0.62克。随着脑重增加,人类会越来越聪明。正是劳动要求人类具有和发展思维的能力,所以使大脑完善化、复杂化。 在使猿脑变为人脑的过程中,语言的产生对人脑和思维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语言也是在劳动中产生的。直立行走的古猿在手的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喉管和口腔等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人类祖先逐渐获得说话能力创造了必要条件。 当原始人学会制造工具进行劳动以后,加强了对自然界的影响,扩大了眼界,不断发现新事物的特性;另一方面,劳动又促使他们共同协作,互相帮助,交往日繁,这样彼此间要表达的东西日益增多,过去单用手势、呼号的表达已经不够用了。于是,他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学会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有一定音节和一定思维内容的语言由此产生。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也不断增强大脑的思维活动,不断地促进大脑的发达。随着大脑的发展,脑的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能力也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猿脑终于形成人脑。人脑的形成,思维的出现,反过来又推动了生产劳动和语言的发展。 总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是使猿脑变为人脑,思维形成的决定性条件。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猿脑变成人脑,人脑的产生意味着人的思维出现。可见,从意识产生的起源说,是离不开物质的。 第六章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前一章从意识产生的来源说明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产生意识的唯物论原理。但是,仅仅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还是不够的。因为还没有说明意识到底怎样依赖于人的大脑这种特殊物质问题。本章讲意识和大脑之间的关系,即讲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第一节 大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感觉形式,二是思维形式。我们通常讲意识,是指思维形式说的。对于思维活动现象,人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不理解的。有的人认为思维活动是与物质不相干的,是灵魂的一种活动,有的人则认为是上帝赋予人的,这就是唯心论的解释。 之所以人们对思维活动现象得不到正确解释,是因为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大脑的结构和机能没搞清楚。人们过去把大脑看成是像豆腐脑儿一样的一团流质,是一个无关重要的器官。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即以为人们是用“心”思考,而不是用脑思考。到了元、明时代,人们才认识到人是用脑而不是用心来思考的,所以有“神不在心而在脑”的说法。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思维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思维依赖于人脑这块特殊物质。18和19世纪的欧洲唯物论者也是承认这一点的。如拉美特利承认“脑膜”反映外界事物,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也都认为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他们的缺点是不知道或不理解实践对思维产生的决定作用,因而不能科学地解释思维的产生和本质问题。 到了19世纪50年代,以德国毕希纳、福格特和荷兰的摩莱肖特为主要代表的庸俗唯物论流派出现了,他们不把意识看作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而说什么意识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液汁。就是说,意识也是物质。福格特说:“思想是脑的分泌物,正如同胆汁是肝脏的分泌物或尿是肾脏的分泌物一样。”这种说法,混淆了意识和物质的界限,把某种特殊物质的机能与物质混同起来,歪曲了思维对物质的真正关系。 只有辩证唯物论才把思维的产生和本质作了科学的解释。辩证唯物论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承认先有物质,后有思维,思维现象是有了人类以后才有的。思维依赖于物质:一方面依赖于人的大脑这种特殊物质,大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思维是大脑的机能和属性;另一方面,思维依赖于外界客观事物,外界客观事物是思维反映的对象,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这里着重讲讲大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思维是大脑的机能和属性问题。 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除了物质和物质的形式、属性和机能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意识也不是超物质的东西,它是物质的一种机能。不过,它不是随便任何一种物质的机能,而是一种特殊物质、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的大脑的机能。意识不能离开人脑的活动,人脑的活动是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是发展到高度完善程度的特殊物质。人脑具有高于任何自然物质的反映外部世界的能力。下面具体讲讲这个问题。 人们是拿什么思考问题呢?是拿大脑思考问题。我们知道,神经系统是动物的专门反映机构,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心是大脑。科学实验证明,人的思维活动确实与大脑有关。在大脑顶部覆盖着的大脑皮质就是思维活动的主要角色,脑神经细胞主要集中在这里。大脑皮质有各种不同区域,有专管随意肌的运动区(躯干运动区),有专接各种感觉的感觉区,有主要接受来自重要感觉器官的感觉的皮质区,有管理语言活动的布洛卡氏区(大脑皮质超过大脑表面,因此陷为皱褶——称为“沟回”),还有联合区。大脑左侧半球,有一个“灵智区”(创造力),是一种整体的“联络区”。 大脑皮质的不同部位主管集合由身体不同部位传来的感觉信息,同时把有关的反应活动的信息传到身体的特定部位。大脑皮质既有区域划分,又是各个区域相互有机联系的整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分工活动又有统一调配。这样才能协调工作。 大脑的工作职能,一是接受内外对象刺激,二是对刺激做出反应,这称之为“反射弧”。反射弧是由接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的。当外界对象作用于(刺激)接受器时,引起神经兴奋冲动(电脉冲),沿着传入神经传到中枢神经,中枢神经对这些刺激进行分析综合,然后把结果通过传出神经送到效应器,做出对外界刺激相应的反应。这种神经活动叫“反射活动”。 反射活动实质上就是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一点被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证明。巴甫洛夫经过实验证明,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作用有两种: 一种是无条件反射。如我们吃馍,馍到口里就分泌唾液;针扎皮肤,立即引起肌肉收缩;婴儿生下来谁也没有教他吃奶,但他一碰到乳头就吸吮;等等。这都属于无条件反射,是生物本能的反射活动,它是先天就有的。 另一种是条件反射。如我们规定敲钟吃饭,经过几次后,我们一听到钟声,就是饭没有到口也会分泌大量唾液,这就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使动物和人更加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不论条件反射还是无条件反射,都是大脑的反射活动,都是在大脑两半球皮质中发生的。高级动物都有条件反射。 大脑的条件反射活动也有两种: 一种是以具体实物为信号的条件反射活动,称为“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另一种是以语言为信号的条件反射,即以语言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二信号系统”。它是对第一信号系统的抽象和概括,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反射。人类借助语言进行判断、推理,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反映活动就是思维,而这个反映活动过程也就是意识产生的生理过程。这证明大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思维是大脑的机能和属性。人没有了大脑就不能思维,思维是依赖于大脑这种特殊物质的。 现代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证实,思维的确是大脑的机能,大脑的确是思维的物质基础,人的思维活动与人脑结构是不可分割的。研究发现,大脑皮质存在着连续不断的电活动,倘若在头皮上放两个电极,经放大后,在阴极射线示波器上便可展示出大脑的电活动。健康人在闭目安静时,出现连续的每秒8-12次不规则的波动(A波);当进行思维活动时,就可以看到每秒13次以上的快速节律波动(B波);睡眠时,则出现每秒4-8次节律慢波。人在思维时,A波消失,B波出现,代表着脑细胞的兴奋性增高,这就揭示了思维活动的物质担当者确实是大脑。 现代科学还证实,人的大脑皮质中有专管语言的部位,语言中枢就在额叶处,如果这个部位破坏了,就会有口难言、有大脑不会思维。(可参看阿西莫夫《人体和思维》136-161页) 现代科学研究人的思维能力即智力,证明人的智力的物质基础是大脑,智力发展的决定条件是环境和教育,应该承认人与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比如诗人王勃6岁善文辞,13岁就写下著名的《滕王阁序》;白居易也是儿时就会作诗;爱因斯坦的智力超过了同时代的一般科学家;被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的宁铂(当时13岁)有惊人的记忆力,两岁就能背诵毛泽东诗词30余首,6岁攻读医书,掌握许多中草药性能及用途,并懂得脉象,8岁学天文,能用肉眼视别几十个星座,11岁开始下围棋,半年之后两次获得赣州市少年、成年围棋比赛第二名。 总而言之,人们的智力发展不平衡,有差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了近二十二万八千多人的智力发展情况,结果发现儿童按智力发展可分三部分:落后儿童、超常儿童和一般儿童。此外,还有占千分之三点四的呆头呆脑的儿童。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说,脑神经细胞的有丝分裂是在胎儿期和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的,如果这时得到充足的有关营养物,脑神经有丝分裂就快,形成的神经细胞就多,智力也就较好。 这说明人的大脑是有差异的,大脑的差异使人的智力也受到影响。当然,这并不是说大脑差异是智力发展的决定条件。大脑差异可以说是智力发展的自然基础或前提,而后天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则是智力发展的决定条件。 所谓人的思维能力或智力,也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反映外界事物的能力。人若脱离社会实践,即使脑子再好,智力也会贫乏的。这就是说,智力是从实践中来的,并在实践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定人的大脑的先天差别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我们如果承认思维是大脑的机能和属性,那么也就应当承认大脑的差别使得它的机能效率也有所差别。这正如机器好坏不同,生产效果就不一样。这不是唯心论而是唯物论。 当然,大脑的差别如何影响智力发展,还是需要科学继续研究的问题,总有一天会把这个谜揭开的。一旦揭开这个谜,我们或许可以用人工方法使人的大脑得到良好发展,具有良好的智力。 第二节 意识和思维的模拟 意识是人的大脑的机能和属性,那么是否能用人工方法对它进行模拟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已被认识之物和尚未被认识之物之分。对于已被认识之物,人们可用人工方法使它再现。意识既然是人的大脑的机能和属性,那么它就可以用人工方法模拟。认为意识不能模拟,是一种神秘主义观点。 现代科学技术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揭示意识的本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技术基础,进一步驳斥了在意识问题上的神秘主义。 (一)控制论对哲学的影响 控制论是由美国数学家维利于1948年创立的。它是一门新的综合性科学,是研究各种系统共同控制规律的科学。“控制论”一词是从希腊文“掌舵人”借用来的。所谓“控制”,就是自己不工作,而要求对方服从自己的要求去动作。从字面上讲,“控制”是行使一种约束,借以操纵或指挥对方,或对对方进行某种管理。控制论是既研究机器又研究动物的控制和通讯的理论。 控制论的基础是信息论。什么是信息?信息在日常用语中指的是消息,但是这种消息必须具有新的内容或新的知识,而不是已有的东西。消息是一种信息,但信息的含义比消息广泛得多。如工厂生产中的各项数据信息;某地区的气温、湿度、风向;我们看到的缤纷的色彩、嗅到的芬芳的香味,这也是接收的一种信息。 一般来说,信息就是消息、情报、指令、密码的总称。如计算机的指令叫技术信息,遗传密码称生物信息,语言是社会信息。信息论也就是研究各种信息传输和变换系统共同规律的科学。不论是机器还是动物的控制系统,它们共有的特点就是信息变换过程和反馈原理。关于信息变换,如语言中的信息,经过记录可以转换成文字,也可以把它转换成无线电波发送出去。 信息与控制是密切联系的。比如我们在工厂中控制机器时,我们就必须经常注意机器运转的种种信息,必须用种种方法收取机器传出的信号并进行测定,然后根据测定的结果对机器进行控制,进行控制时再把信息传入机器。这样,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传递就形成一个“闭环回路”。这种因果关系的回路,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叫做“反馈”。反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这种现象是大量存在的。 控制论和哲学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哲学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与总结,自然科学的发展必然引起哲学的发展。恩格斯说:“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改变自己的形式。”(《马恩选集》第4卷224页) 从历史上看,唯物主义总是和自然科学发展相适应的,而且首先是自然科学发展推动哲学发展。古代人们对物质有初步认识,自然科学萌芽,产生了朴素唯物主义。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后,相适应地产生了机械唯物主义。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相应地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而20世纪自然科学最重要的成就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控制论及与其相关的信息论。 控制论和信息论的产生,使人类对信息有了科学的认识。材料、能量和信息被称为现代科学的三大支柱。人类由认识物质和能量到认识信息,是人类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将会引起哲学上变革性发展。20世纪50年代,苏联曾痛斥控制论为“伪科学”“大脑机械论”,而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转而又称赞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新胜利。 我认为,控制论对哲学的影响至少有两点: 第一,用控制论方法研究哲学,有可能引起哲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开辟哲学研究走向定量和实验的道路。马克思认为,一种哲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如果用数学方法研究辩证逻辑,一定会使论证更为严格,更为精确。只要对一定的哲学事态能建立数学模型,就能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这是一种哲学研究的实验。 第二,揭开“大脑之迷”,弄清思维究竟是怎样从物质中产生出来的,从而把唯心主义从所谓“灵魂”这块顽固阵地上彻底铲除。今天,不论科学还是哲学都面临着一个重大课题,那就是揭开“大脑之迷”。 在思维和物质关系上,思维如何产生于物质,长期以来一直是哲学要回答的问题之一。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这是人们已知的唯物主义原则。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原则上,而不进行深入研究,就还不能彻底驳倒唯心论。如果我们应用控制论于生理学、心理学,就有可能揭开“大脑之迷”。 现在,人们正在研究感觉神经是怎样分析和处理所接受的信息,又是怎样把信息编译成电脉冲,并把这些电脉冲传输给大脑的中枢神经的;脑神经如何对这些电脉冲寄载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解释,又是如何对所理解的信息进行思维的;等等。一旦这些问题解决了,“大脑之迷”也就被揭开了,唯心主义把精神活动归结为“灵魂”活动的谬论也就要彻底破产。 (二)人脑的模拟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揭开“大脑之迷”。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人脑能不能被模拟。 在20世纪60年代,在控制论、信息论基础上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就是“仿生学”,即利用机械的和电子的技术装置模拟生物的某些功能。模拟人脑就是仿生学的一大课题,即“人工智能”领域,也叫“智能模拟”。 智能模拟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仿生学途径,它是从生理学角度来模拟人脑及其他感官;二是心理学途径,它是从心理学角度模拟智能的各种表现,如感知、记忆、学习等;三是创作的途径,它模拟那些可能有的智能。 智能模拟的目的,就是要做出一种机器,它能完成通常需要人的智能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虽然人类设计的智能机器人有能翻译、教学、看病、识物、学习的,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仍处于“童年”时期。 “人工智能”已经取得的成果表明,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并非臆造的原理。如果是臆造的,就不会有人工智能的任何成果。控制论提出模拟人脑思维活动来制造“思维机器”,也是有一定理论依据的。思维活动离不开神经系统、自然语言,而神经系统的功能、自然语言都可以形式化,思维过程也可以形式化。因为形式化的东西原则上都可以用算法提出,所以就可以用机器复制。 (三)关于控制论中的两个认识论问题 控制论中有两个关系到哲学认识论的问题,争论很激烈。 一个是信息的本质问题。信息的本质是什么?有的认为它是“非物质的精神实体的特性”;有的认为它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有的认为它有时是“物质的”,有时是“观念的”。 1948年,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1972年,苏联科学院的别尔格认为信息是物质,并说“信息场”是客观存在的;奥地利计算机科学家泽曼奈克一面说信息不是物质,另一面又认为信息是第一性的;西德的斯坦布赫宣称信息概念给唯物主义“痛苦”,龚捷尔等人则妄图以此“证明辩证唯物主义无能为力”,说“与物质和意识的观念相并列,出现了第三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信息,它的天职是消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童天湘、步曙明等人认为,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物质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信息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它要以物质作为载体才能传递。但是信息与物质不同,物质在形式上可以转化,物质本身是不能创造和消灭的,而信息却是可以消失的。如把一本书烧掉,其中含有的信息也就消失了。 在这些说法中,把信息看作是“非物质的精神实体的特性”,这是唯心主义。认为信息可以消除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这是折衷主义。究竟怎样看待才正确,还有待深入讨论。 另一个争论的问题是机器能不能思维。英国控制论创始人图灵在1950年就提出机器能够思维的观点。他以什么作为判断机器能够思维的准则?是以在某些指定条件下,机器如果能够模仿人把问题解答得很好,就可以看作它是能够思维的。有人反对图灵的看法,说他的准则带有行为主义性质,机器只在行为上和人等价,但并没有区分机器解答问题是通过思维还是事先背诵答案,只有对思维下精确定义才能回答机器能否思维的问题。 1962年,苏联科学院的索波列夫主张人和机器没有原则上的区别,人也是机器,是控制机中最完善的机器,人没有大脑不能思维,但他能创造没有人而能思维的大脑。1974年,美国人里得提出用反应等价准则代替图灵行为等价准则,借以评价人和机器是否相同。他还说,假如能够从细胞组织和化学物品里制造出一部生物学的自动机,那么否认机器具有人的智能属性就没有充分理由了。 主张机器能思维的主要论据: 一是思维过程和语言都可以形式化,因而可以进行程序设计; 二是神经系统功能也可以用神经网络来实现; 三是任何严格描述的思维活动领域,原则上都可以用算法提出,也能用机器加以复制; 四是人脑结构尽管复杂,但毕竟是可知的,人类总有一天会揭开大脑之迷。 有许多人认为,机器虽然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功能,如逻辑合理、几何合理的证明,但不能由此断言机器能思维。因为现代控制机纯属机械的、电子的,运算的形式也是机械的,这与人脑思维活动是不相同的,而且人脑的思维还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如果造出生物学自动机又怎样呢?有人认为生物学自动机也许会思维,但是也不可能和人脑的思维相等。 与机器能否思维问题相关联的,还有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一种认为人工智能是唯心主义观点,是“臆造”和“耍魔术”;一种认为人工智能支持了“机械论”观点,人也是机器;一种认为不能把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混同,“人工智能”这个名称也不过是比喻;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童天湘认为,人工智能并非唯心论、形而上学的,而是实现脑力劳动自动化的需要,使自动化发展到智能自动化,它是实际存在的。 另外,还有关于智能机器人的“进化”会不会发展到取代人、统治人的问题。英国的阿希贝在1948年就提出机器人将“超过它的主人”,并最终排斥人类。维纳也赞成这种观点,说“机器比自己的创造者更聪明”,“人被机器统治的灾难,越来越临近了”。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人将变成计算机思想家的玩物或害虫,放在将来的动物园里。 童天湘则认为这些说法是错误的,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他主张不要把人与机器等同,人与机器有本质的区别:一是智能机器人是人的工具,而不是人;二是电脑不是人脑,而是人脑的延伸。智力放大正如体力放大一样,都不能取人而代之;三是人总是机器的主人,绝不会成为机器的奴隶。电子计算机和智能机使人如虎添翼,使人更加聪明,机器总离不开人的监督、管理和操作。 也有人提出,机器人是人造的,人不可能造比人更聪明的机器。机器人在改进,人脑也在发展,总要超过机器人。人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机器人只能判断,而不具有创造力。因此,智能机器人不可能取代人、统治人。 关于这些问题,我的看法是不管机器能否思维,也不过是人所创造的思维工具,而不能与人脑的思维等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原则还是对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没有改变。 上面讲的,实际是介绍情况,而并无定论,同学们可注意研究。 第七章 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存在的反映。这两个定义都是从不同角度讲意识本质的,其前提都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从认识论来说,意识是存在(客观事物)的反映。存在(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从本体论来说,即从世界的本原说,世界是物质的,意识当然也离不开物质,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产生的高级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没有人脑也就没有意识。也可以说,意识是大脑的机能,表明意识是大脑这种特殊物质的运动形式。 从生理学上讲,大脑的运动形式就是反射活动。从心理学上讲,反射活动也就是思维活动。意识是存在的反映,表明意识的内容。意识是一种反映,没有被反映的东西(对象)就不会有反映。意识反映的不是别的,就是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客观事物就是意识所反映的对象和内容。 第一节 反映对被反映对象的依赖性 (一)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但是大脑不会像母鸡产蛋一样产生意识。庸俗唯物论认为大脑像肝胆分泌胆汁一样分泌意识,这是把观念性的东西也当成物质的了,当然是错误的。意识是存在的反映,它是观念性东西,它只能是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射活动。 毛主席把大脑比作思想产品的“加工厂”,既形象又非常科学。人脑有反映外界客观事物的功能,但如果没有外界事物的刺激,这种功能就发挥不出来。现代科学证明,人脑要产生思维,还得接受客观物质世界的刺激作用。如果没有来自体内体外的信息,人脑是不可能产生思维的。 现在已知,人的思维活动与人脑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系统有密切关系。上行激动系统包括接受器、传入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心的大脑皮质在内。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状态才能有思维活动,而大脑皮质的兴奋要有机体内外环境刺激上行激动系统。在内外环境刺激接受器时,其发生冲动,由传入神经把冲动送至大脑皮质,然后进行分析综合,这就是思维活动。如果上行激动系统冲动减弱,大脑皮质就会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思维活动就会停止。 这说明思维活动是不能离开内外环境,即客观事物刺激的。不管人的头脑如何发达,如果没有客观物质世界提供原材料,再好的“加工厂”也生产不出产品来。因此,只有当大脑反映了客观事物之后才会产生思维。也就是说,思维是存在的反映。 从某种意义上说,意识有点像“镜花水月”。我们从镜中看到一盆花,镜中之花是否是实物之花呢?不是,它只是实物之花的映像,实物之花在镜外,没有实物之花就不会在镜内有它的映像。水中月也是天空中月在水中的映像,没有空中月就不会产生水中月。 客观事物运动有规律,所以在人脑中才会有“规律”的概念。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恩选集》第2卷217页)列宁说:“意识都不过是存在的反映,至多也只是存在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第26页) 我把大脑比作镜子,并不是说人脑和镜子反映东西是相同的。镜子只能对镜外之物作被动的直观反映,而人脑反映的事物要复杂得多: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是比较全面的,如形状、颜色、气味、硬度、声音;人脑反映事物具有间接性,如对某事某物的回忆;人脑能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做出抽象反映;等等。 形而上学唯物论把人脑比作镜子一样反映客观事物,既有合理成分,也有错误之处,因为它否定了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是能动的,比较全面的,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大脑中的反映,一个人如果一生与外界隔绝,他的大脑就会如同一张“白纸”,什么也不知道。明成祖曾把建文帝的儿子朱文珪在两岁时关闭起来,到五十岁时才释放,朱文桂出来之后连牛、马也不认识。不接触客观事物,就不会在脑中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产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这是思维的物质基础;另一个是要同客观事物接触,就是要参加社会实践,这是思维的源泉。 (二)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人脑是意识的主体,外界事物是意识反映的对象,是客体。意识就是人脑这个主体对外界事物这个客体的反映。 意识作为人脑的反映活动,是主观的,离开人及其大脑就不会有意识。就意识所反映的内容来说,也是来自外界事物,这是客观的。没有外界事物的刺激,人脑不会产生映像、意识。意识与人脑、客观事物都是不可分离的联系在一起的,是辩证的统一。或者说,意识是人脑这种主观形式和外界事物这种客观内容的辩证统一。 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意识看作是纯客观的,那样它就不是人的意识了,就不是人脑对外界事物刺激的反映了,就成为没有人脑的意识了,这样的意识是不存在的。否认人是用大脑来反映客观事物,把意识与人脑割裂,就必然把意识看成神秘之物,陷入唯心论。 同时,也不能把意识看作是纯主观的东西。因为人脑虽然是意识的主体,但并不是凭空产生意识的,没有反映的客观对象,就什么也反映不出来。列宁说“意识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摄影、模写、摹本”,把这话分析一下就是: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摄影、模写、摹本,这是主观的;第二,这种摄影、模写、摹本是对客观事物的,就是说,摄影、模写、摹本的内容是有客观性的。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者总是要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把意识说成纯主观的东西,说成是头脑自生的。在他们看来,人的感觉、思维都不依赖于客观事物,没有任何客观实在性,理论、计划、方案等都是人脑凭空想出来的。教条主义者也犯有这种毛病,以为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不是导师们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而是凭天才头脑想出来的。他们运用这些原理时,不从实际出发,不结合实际,生搬硬套,结果就碰钉子、犯错误。 我们有些人在工作中也一样,不调查研究,凭自己主观想象乱发议论,乱出主意,这实际上也是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还有人写文章时,在报纸上东拼西拚凑,也就是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抄得妙不妙”。其实,文章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抄袭别人东西,东拉西扯,怎能正确反映客观实际呢?这是很坏的文风。 社会实践证明,意识内容确实离不开客观事物,即使是有预见性的内容。我们看过某件事物,脑子里才会出现它的映像,并对它的发展做出预测。既然意识内容是客观的,那么幻想、神话的内容是否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当然是。比如说《西游记》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和狡猾阴险的白骨精,虽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它确实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孙悟空是个猴子,但会说话,这是作者把人会说话的特性移到猴子身上(拟人化)。孙悟空火眼金睛,善辨真伪,不管白骨精变成少女、老太婆还是老头,都能被他识破。而现实生活中本来就有假象掩盖真相的情况。有的人被假象迷惑,上当受骗。有的人能分辩真假,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作者把前一种移到唐僧、猪八戒身上,把后一种移到孙悟空身上。可见,孙悟空这个艺术形象并不完全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其模特的。白骨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种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人。 错误认识是否也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呢?是肯定的,只不过是歪曲的反映,而不是正确的反映。比如唯心论者认为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这虽然是错的,但是这个错误也不能说没有反映实际,它其实反映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只不过唯心论者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夸大,说成是不依赖物质的独立实体,这就成了谬误;还有过去太阳绕地球转的观点,虽已被科学证明是错的,但这种错误说法也不是凭白无故的。因为从现象看,地球似乎是不动的,而太阳晨出东方,夕落西方,于是就以为太阳是绕地球转的。 总之,意识不管正确与错误,总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内容上总是有客观性。一点客观性也没有的意识是根本不存在的,即使“鬼神”一类东西也并非凭空虚构,而是人们对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不理解,把它看作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当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力量有了科学的认识,这类说法也就没有市场了。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章回小说】大气候(47-38)
下一篇:【章回小说】大气候(47-39)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