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9 07:21:00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铁木尔哈达 - 小 + 大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16) 第二节 意识和存在的同一性及意识的两种基本形式 (一)意识和物质既有差别又有统一性 意识和物质是有差别的。意识是存在的反映,而物质则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这个界限不能混淆。如果把意识看作是和物质没有区别的东西,那就要导致庸俗唯物论。如果把物质看作是意识的产物,否定其客观实在性,就要导致唯心论。 不过,物质和意识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列宁说:“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的区别也不是无的、不是过分的。”(《哲学笔记》91页)还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139页) 就是说,物质和意识的区别是有条件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对立只是在认识论范围内才有绝对性,超出这个范围的对立是相对的。二元论者把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限夸大,加以绝对化,使二者割裂,得出世界有两个并行互为独立本原的错误结论。按照二元论观点,物质不能转化为意识,意识也不能转化为物质,意识也就不是人脑的机能和存在的反映,从而否定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统一性。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物质和意识虽然有区别,但这种区别具有相对性,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同一性、统一性。 第一,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它是离不开物质的。从生理学上讲,意识是人脑对外界物质条件刺激的反射活动,这种反射活动是大脑这块特殊物质的活动,这就表明物质和意识是有统一性,不过不是统一到意识,而是统一到物质罢了。 第二,意识作为存在的反映,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就是说,被反映者与反映者有一致性。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应该和它反映的对象相一致,或者说是相符合。这里涉及到人脑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问题。如我们说水分子是由2个氢分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的,这种认识是和水分子的结构相符合的,表明意识和物质之间是有同一性的。 第三,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还表现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个条件就是社会实践。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接触外界客观事物,客观事物刺激人的感官,产生感觉,大脑皮质对感觉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思想,这就是物质转化为意识。用形成的思想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使思想变为现实,这就是意识转化为物质。比如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开始没有认识,当我们反复实践,对它有所认识,这是物质转化为意识。我们认识了这种客观规律之后,以它指导我们的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成果,这就是意识转化为物质。 由此可见,物质和意识是有统一性和同一性的。 (二)感觉和思维是意识的两种基本形式 意识作为存在的反映,有感觉和思维两种基本形式。感觉是意识的初级形式,思维是意识的高级形式。 人脑反映客观事物,首先是从感觉开始的。当人们同外界事物接触时,外界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产生感觉。感觉反映客观事物有两个特点:一是直接性,二是具体性。所谓直接性,就是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它的产生直接依赖于外界具体事物。如没有电视,我们就不会有电视感觉产生。所谓具体性,就是感觉反映的外界事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比如我们对苹果的感觉是很具体的,用眼看感觉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用手摸感觉到苹果的硬度,用舌舔感觉到苹果的味道。这就是具体性的反映。感觉的这两个特点,说明它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而不是对事物内在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人和动物都有感觉,但有质的差别:一是动物感觉只是动物本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产物,而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人的感官在感知物的方面比动物广泛得多、深刻得多。鹰比人看得远,但人眼视别东西却胜于鹰;二是人的感觉是与思维联系着的,感觉某一物时也思维着。我感觉到前面这张桌子现象时,同时也想着它是讲课用的桌子。人的感觉经过多次反复,形成思维,思维形成之后又可反过来加深对物的感觉。这是动物没有的。 承认感觉是意识的起点的,并不都是唯物主义。列宁说:“无论唯我论者或唯物主义者,都可以承认感觉是我们知识的泉源。”“从感觉出发,可以循着主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我论,也可以遵循客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117页)这里的“唯我论”就是指主观唯心主义者。唯我论者认为“物体是感觉的复合或组合”,把物体看作是感觉的产物;不可知论者否认客观事物可以被感觉;唯物论者则认为感觉是客观事物的映像,客观事物是可以被感觉的。这样,唯物论与唯心论、不可知论就划清了界限。 思维是意识的高级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脑反映的本质特点。动物的大脑也反映客观事物,但只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人脑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这是人的意识比动物的反映活动高超之处。思维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借助于语言形成的。当人们在实践中接触外界事物而产生感觉,感觉经过多次反复,发生抽象式的飞跃,从而形成思维。 思维不同于感觉之处,是其概括性地反映客观事物。所谓概括反映,是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其个别特征,而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 世界上没有两棵完全一样的树,可是人脑在思考的时候却可呈现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一般的树的表象。在一般表象中的树包含着这一类树的本质特征,从而舍弃了具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非本质特征。比如把不同形状的桃树称之为“桃树”,把枣树、桃树、杏树、梨树等都概括为“果树”,把所有果树和其他树概括为“树”,又把所有花、草、树等都概括为“植物”,再把植物、动物、微生物概括为“生物”。概括水平越高,人就越深入地反映事物内部的本质特征。 思维的概括性不仅表现在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上,也表现在它反映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和规律上。比如船浮在水面上,通过感觉,人只能反映船和水在空间上的关系,而船能在水上浮的道理,则是通过思维活动才能获得的,是人经过实践活动,通过概括、判断、推理才能获得的反映。一个人是好是坏,也是感觉不出来的,单纯的感觉只能反映面貌、动作,通过概括、判断、推理才能做出是好是坏的反映。 思维不同于感觉之处,还在于思维对事物的间接反映。间接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思维是在感觉基础上的反映,它反映客观事物要经过感觉这一中间环节,没有感觉材料,就不会产生思维;二是通过其他事物的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例如,早上起来开窗,看见屋顶潮湿,便推想到夜里下过雨。在这里,夜里下过雨的判断,是通过屋顶潮湿的媒介而推理判断出来的。 正是由于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人就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种种事物或事物的属性,也可以预见事物的变化进程。思维要比感觉反映的事物更深、更广、更透。 说明:本讲稿中所举例子以及表达概念之义,是讲课备稿中边想边写的,未经深思熟虑,差错难免,欢迎网友指正。 第八章 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 前两章讲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存在的反映,都是讲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问题,是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界限问题。这是否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就全面说清了呢?没有。因为我们只讲了物质对意识的作用问题。从力学原理说,有作用必有反作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同样如此。物质作用于意识,而意识对物质也必有反作用。本章就讲这个问题。 第一节 意识的能动性 (一)什么是意识的能动性 李达解释:意识的能动性就是指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也叫主观能动作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艾思奇则没有直接解释,但他在讲这个问题时说:“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的,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反过来对物质发展进程起巨大的作用。” 《现代汉语辞典》上的解释是“人的主观意识和行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能动性是人在实践中认识客观规律,并根据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推动事物发展的能力和作用。” 人有没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呢?有的。先说人有能动(自觉)地认识世界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人们为了改造客观世界而主动去认识(反映)世界。人们要有效地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首先要对客观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只有对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规律性有了正确认识,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活动中避免盲目性,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正是改造客观世界之需要,使人们主动地去认识客观世界。我们干什么工作,都要先了解情况,寻找规律,然后以获得的认识去指导自己行动。这种反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自觉进行的,而不是被动的。 第二方面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仅要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人们能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已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与抽象加工,形成理性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提出改造客观世界的计划、方针、政策等。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这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之一。 人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领,而动物没有。动物也能以感觉、知觉、表象的形式反映周围自然环境的某些属性,但是不能在这种反映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 再说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及其规律有了认识之后,就以这种认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把自己制定的计划、预想的目的付诸实现。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这里。 人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而动物没有。恩格斯说过,动物不断地影响周围环境是无意识的发生的,动物是具有从事有计划的、经过思考的行动能力,但是动物的有计划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上自己意志的印记。动物在消灭某一地方植物时,并不明白它们是在干什么,而人消灭植物是为了腾出一块土地播种五谷,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可以得到多倍的收获。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为自己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正是人和动物最后的本质区别。(参看《自然辩证法》《马恩全集》第20卷517-518页) 为什么说动物影响周围环境是无意识发生的呢?人们做过对水獭在河边筑堤是有意识的还是本能的试验,把幼獭捉来放在茏里饲养,在它身边放些泥土,待到幼獭长大后,在笼子里就自动筑起堤来。如果在河边筑堤是防水淹,但在笼子里无水淹之灾,它还筑堤,说明水獭筑堤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不是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总之,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是意识(主观)能动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回到实践,这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过程,也就是发挥人们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二)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表现 前面讲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方面内容的,那么这种反作用的表现也必然存在于这两个方面。 就认识世界方面说,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表现为:意识使客观世界变为主观映像。马克思说:“观念性的东西却不过是在人类头脑中变了位并且变了形的物质性东西。”(《资本论》第1卷) 观念性的东西就是指感觉、思维,这是从物质性东西变来的。在哪里变的呢?是在人类头脑中变的。变什么呢?变了位置,从第一性变为第二性,从现实的东西变成主观映像。这种变化正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结果。 就以感觉来说,感觉是意识的初级形式,是事物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事物的现象和感觉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事物的现象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是客观性的东西,而感觉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产生的映像,是主观的东西。二者虽有区别,但又有联系,感觉这个主观映像是从客观事物的现象变来的。 这种变化首先是由事物的现象刺激人的感官,作用于人脑而产生的。但是如果只有客观事物现象之刺激,而无人脑对这种刺激的反应活动,感觉就还是不会产生。人如果死了,事物现象再怎么刺激感官、头脑,也不会产生感觉。因为人脑对事物刺激的反应活动停止了,所以也不能把外界现象变为主观感觉了。 以思维来说,思维是意识的高级形式,是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和人的思维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是客观的东西,思维则是主观的东西,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思维是由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变来的,是人脑对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加工的结果。思维从其内容说,虽然来源于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性,但是没有人脑对感觉材料的加工,也产生不了思维。 由此可见,没有人脑的意识活动,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客观事物是不能变成主观感觉和思维的。这里说的“变”,不是说客观事物本身变成了主观的感觉和思维,而是说客观事物在人脑活动中变了位置、形态,改造成了主观的感觉和思维的形式。正因为人脑活动能变客观东西为主观东西,意识的能动作用在认识世界方面才表现出来。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不仅表现在认识世界方面,更重要的表现在改造世界方面。意识对改造世界的作用表现在:它通过指导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活动,变革客观事物,改变物质的形态,促进或阻碍事物发展进程。正确的思想意识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行动,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对事物发展都起作用,只是作用的性质有所不同罢了。 (三)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客观存在的制约和决定。 首先,指导人们行动的正确目的、主张、计划等产生的原因,只能来自客观现实。如在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总理根据毛主席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20世纪内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这里,实现“四个现代化”是目的,“社会主义”是主张,“本世纪内实现”是计划。 这些目的、主张、计划的依据是什么?就是我国国情。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实现了工业化,但是比起经济发达国家,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还比较落后,需要现代化;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也需要实现现代化。我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现代化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而不能搞资本主义现代化。我国虽然有了实现四化的一定物质基础,但是终究人口多、底子薄,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四化。我国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广大群众要求实现四化很迫切,国际形势也不允许我们慢慢搞四化。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计划,就是根据这些客观情况提出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基础是社会实践。人们认识世界要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世界也要通过社会实践。一个人只想、只说,就是不去干,那什么也改变不了的。只有想了说了又去干,才能改变客观事物。可见,意识的能动性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 (四)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的斗争 形而上学唯物论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存在的反映,但是不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它认为意识反映客观事物,同镜子反映物体一样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否认意识对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者只提出认识世界问题,而没有提出改造世界问题。形而上学唯物论者为什么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意义。他们离开实践谈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唯心论者则是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只是把它过分夸大了,把意识说成不受客观存在的制约、决定,说意识决定客观存在。客观唯心论者黑格尔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绝对精神”创造出来的。主观唯心论者则把意识当作唯一真实的东西,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人的意识能动地创造出来的,没有意识就没有一切。 由此可见,唯心论者讲的意识能动性是十分抽象的、非具体的、臆造的、非现实的。因此,他们虽然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但是不能正确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文中指出,意识的能动方面不是由唯物论发展了,相反地由唯心论发展了,但只是由唯心论抽象地加以发展了。唯心论者为什么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而又不能正确地说明呢?原因也在于不了解实践是意识能动性的基础。人类之所以有主观能动性,就是因为人类有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人类是通过实践活动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唯心论者不了解这一点,他们认为主观能动性并不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而在于意识本身,因而他们也就不能正确地说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既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又正确地说明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既看作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也看作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客观世界是认识对象,也是改造对象。人是认识世界的主体又是改造世界的主体,首先是改造世界的主体。没有人,也就没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问题了。因此,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说,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其次才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认识关系是建立在改造关系基础上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不单纯决定于客观世界本身,而且还决定于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离开人对自然界改造的生产实践,人们就不可能认识自然界;离开人对社会改造的社会斗争(阶级社会是阶级斗争)实践,人们就不可能认识社会。 换句话说,没有人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改造被改造关系,就根本谈不上它们之间的认识与被认识关系;没有实践也就没有认识。正因为辩证唯物主义者看到了人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一面,看到人是改造世界的主体,才正确地解决了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主观能动性问题的原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人可以在正确地反映外界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形成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通过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使客观世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甚至发生巨大的变化,以适应人类的需要。动物则不能做到这一点;二是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存在条件的制约和决定,对实践起指导作用的目的、计划来自客观现实,目的、计划的实现也取决于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性。 我们在批判唯心论对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时,也要防止另走极端,否定主观能动性。只讲物质决定精神,不讲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只讲物质力量的作用,不讲精神力量的作用,也是不对的。把意识的能动性看作是决定一切的东西,或者把意识看作是无所作为的消极因素,都是不对的。 我国哲学界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有过争论:意识能否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是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起主要的决定作用,即当不破除旧的意识,不树立新的思想,客观事物就不能发展的时候,意识上的破旧立新就起主要的决定作用;另一种看法是,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促进或阻碍事物发展的进程,但是不论意识作用多么大,都次于物质的作用,物质和意识关系始终是物质起主要的决定作用。 我的看法: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这个论点还是可以成立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这个论点。就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派生的关系说,物质是本原性的东西,意识是物质派生的东西,是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唯物主义原则是不可动摇的。但是,就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来说,物质和意识的作用哪个具有决定性,不是不变的。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思想条件下进行的。如我们变革原子能,没有一定的现代化设备是不行的,这是物质条件;但是有了设备,没有变革原子能的知识也是不行的,这是思想条件。 一般来说,在改造世界活动中,物质条件作用是具有决定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思想条件作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是,矛盾的两方面起主次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当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运动时候,先进理论的提出就成了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主要方面;我们搞生产,购置了先进设备,但操作者缺乏有关设备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不能生产,这时提高操作者有关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就具有决定性作用。 《史记》里有一个田忌赛马的故事。田忌的上中下等级的三匹马不如对方的三匹马,要取胜是很难的。孙膑给他出主意:以下等马对他的上等马,以上等马对他中等马,以中等马对他的下等马。比赛结果,田忌以二胜一负取胜。在这里,孙膑出的主意起了决定性作用。这就是说,意识的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决定性作用。这样讲,并没有违反唯物论,而正是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第二节 在从实际出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着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是按照本身固有规律无限发展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同时也是无产阶级的科学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便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什么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毛主席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选集》第3卷80页) 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外界事物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原则出发。为什么不能从原则出发呢?恩格斯曾批判杜林以原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结果陷入唯心主义泥潭。 恩格斯明确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反杜林论》第32页) 就是说,原则是人们从自然界、人类历史的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是人们从研究客观事物中得出来的,不是要客观事物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要符合客观事物。所以,我们不能以原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而要以客观实际为出发点。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广大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少数人或个别人的情况出发。固然少数人或个别人的实际也不可忽视,但是脱离了广大群众实际,也就脱离了最大的实际。 从实际出发,就要从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性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要求出发。主观愿望、要求、设想都是不能违背客观规律的,人们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工作立足于客观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东西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从实际出发,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研究理论,不能为研究理论而研究理论,研究理论不是目的,解决客观实际的矛盾才是研究理论的目的。有目的地研究理论,就是有的放矢。为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中的问题,而去学习和研究理论,也是从实际出发的一种表现。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毛主席说:“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记的最基本的方法。” 要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就要注重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为实际情况是从调查研究中所了解的,而不是闭门苦思出来的。调查研究又需要走群众路线,否则了解的情况就缺乏可靠性。 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还是从原则出发,主观臆断,理论脱离实际,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思想路线。前者为唯物主义路线,后者为唯心主义路线。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是革命者应有的思想品质和作风。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那就要不论何时何地做何事,都要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不隐瞒真相、弄虚作假,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坚持真理,知错就改。 同学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去,能不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对你是否真正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检验。如果一个人口头上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但是做起事来不从实际出发,那他就根本不懂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理论要与实践一致。 (二)主观能动性是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辩证唯物主义者强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决不是抹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相反,实际是十分重视主观能动性,认为主观能动性是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毛泽东说:“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等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要分胜负,还必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毛泽东选集》合订本467-468页) 这里虽然说的是战争,但是里边说的基本原则是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我们做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计划、措施等,这是唯物主义原则。 但是,我们不是机械唯物主义者,而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不仅坚持唯物主义,而且要坚持辩证法,承认主观能动性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作用。要做好工作,仅从实际出发是不够的,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低估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是错误的。 事业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努力。正如“铁人”王进喜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创造条件,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庆油田才在十分困难的客观条件下打出了石油。还有,客观条件同样困难的生产队,大寨穷山沟面貌大变,粮棉油上《纲要》,社员生活富裕;而有的生产队面貌依旧,生产踏步不前,社员生活困难。这里就有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好不好的问题。 同学们在同样条件下学习,但是成绩有好有差,也和个人主观努力分不开的。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如果只看到物质条件,看不到十亿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不去充分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那就很难实现。我国俗话“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就是认识到了主观能动性是个伟大力量。 人不像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界,人可以认识、改造、支配自然,使自然界为人类造福。自从产生人类以来,自然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征服洪水灾害,灌溉农田,发电;驯服野兽,发展畜牧业;栽培植物,得到衣食;制造火箭、宇宙飞船,探索宇宙之奥秘。 我们举目环顾周围环境,几乎没有不打着人的意志烙印的东西。树是人栽的,房子是人盖的,路是人修的,车是人造的,书是人写的。就地球大陆而言,除少数地方外,几乎成了“人化”的自然,真正“天然”的自然是不多了。 “愚公移山”的故事也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智叟见物不见人,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于是得出搬王屋、太行是枉费徒劳的结论。愚公见物又见人,山是死的,人是活的,子子孙孙长期奋斗,没有搬不走的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就把主观能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革命积极性,用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接着抗美援朝打败以美帝为首的16国联军,完成了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只用二十年左右时间就实现了工业化,并开创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新纪元。 意识的能动性作为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特别表现在革命理论对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方面。任何社会变革都要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理论正确与否关系到社会变革的成败。我国自从鸦片战争后,许多爱国志士立志于救国救民,但由于缺少正确理论指导,几次改革尝试都失败,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只有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才使中国革命发生根本性变化。 如果没有马列主义传入中国,没有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就不可能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不可能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完成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将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工业化的国家。 (三)从实际出发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说,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这个原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就是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是具有根本决定作用的东西,主观意识的能动性发挥受它制约和决定。发挥主观意识能动性,又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它影响着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相互结合着的,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从实际出发为前提。主观能动性之发挥,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凡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然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因为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总是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它规定和限制着人们的活动范围,是人们正确思想和行动的根据。 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能在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正确的发挥。所谓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经验证明,人的思想和行动只有符合实际、符合规律的时候才能成功地变革事物,达到预期的目的。不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臆想蛮干,那么就要碰壁,要受到惩罚。例如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无根据的定高指标,到头来不能实现,给群众积极性泼一盆冷水。 任何人做工作不要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随心所欲是做不好事的。干事情是要好好思考的,不思考就做不好事。只有从实际出发,以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为依据去思考,才能想出正确的主张、计划和办法,才能正确指导人们的行动,事物的变革才能获得成功。 其次,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事情都是人去做的,人做事总是受意识支配的。做事是从实际出发,还是从原则或主观愿望出发;是先了解情况,研究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还是闭门造车,主观臆断;是以对事物本身固有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还是随心所欲行事,这里都有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 实际上,人们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过程,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人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越充分,就越能更深刻地认识客观规律,越能成功地利用客观规律。 我们知道,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本质总是隐藏在现象背后,不是直观能够认识和掌握的。要认识规律,需要反复实践和周密地调查研究,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用心思索,才能认识规律性东西。运用规律变革客观事物是要经过实践还要克服各种困难的,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不经过主观努力,不下苦功夫,不花大力气,不动脑子,规律是认识不了的,对规律的运用也不会成功。 凡是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并运用成功的人,无不经过一番主观努力。例如,居里夫妇克服贫困、过度劳累等困难,用了三年时间才从沥青铀中提炼出镭;马克思花了几十年功夫,翻阅了大量资料,才写成《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等等。 从实际出发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有科学和革命两种精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是科学精神。努力从事于变革,不畏艰难困苦,不怕牺牲,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这是革命精神。我们需要有这两种精神,并要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只讲科学性,不讲革命性,就要犯右倾保守的错误。不讲科学性的革命性,不是真正的革命性。只讲革命性,不讲科学性,就会犯左倾蛮干的错误。 真正的革命性是讲科学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何谈自觉革命,何谈革命创造力。同样,不讲革命性的科学性,也不是真正的科学性。真正的科学性是讲革命的,没有对事物变革的精神,没有破旧立新的精神,没有半点雄心壮志,哪里还会有科学精神呢?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也不是容易的事。但是,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反复实践,认真调查研究,还是可以逐步做到的。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章回小说】大气候(47-39)
下一篇:【章回小说】大气候(47-40)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