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人民公社岁月】-(24)憨子二领叔

时间:2018-09-19 07:25:34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古彭万俟轩 - 小 + 大

24)憨子二领叔
 
我是怀着悲愤的心情来写憨子二领叔的。
上世纪初,我的曾祖父挑着担子,前面筐子里坐着两个牙牙学语的幼儿,后头筐子装着全部家当,担子后面跟着我的曾祖母(老太太)和两个不足十岁的儿子和女儿。他们一路逃荒要饭从皖北来到苏北,就在后来我出生的地方安家落户。由于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只好跟人家当佣工,做短工,赖以养家糊口。我的两个姑奶奶还不到10岁就送给人家做童养媳,二爷爷正当年轻力壮时死于当地富家之手。我们老王家最后只剩下爷爷一根独苗。只因家境贫寒,爷爷直到30多岁时,才收留了从山东逃荒要饭来到苏北的我奶奶,这才算有了一个自己的家。(这段悲惨家世我将另找机会详细描述,此不详叙)
祖父成家之后,只生下我父亲一人。那年月,外乡人出来混世不容易,要想立足,就得在当地攀个亲戚或认个本家。如果实在攀不上亲戚认不成本家,也可认几门干亲,相互有个照应。我们家在本村一直孤门独户,但干亲却有好几家。这都是我祖父为在当地立足给儿子(我的父亲)认下的。
憨子二领叔大我两岁,属兔的。他父亲会石匠手艺,我祖父成家后曾跟他学过活,时间长了两人拉得挺投机。我祖父就让我父亲认他干爷,他们也就成了干亲家。
二领叔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干爷爷,一共生养两儿两女。大儿子叫大领,二儿子叫二领。为了这两个古怪的名字,我曾专门探究过。后来才知道,所谓的“大领”,就是耕地甚多的东家在农忙期间雇佣短工时,需要一个领头的,这个领头的就是“大领”。什么是“二领”呢?就是“大领”有事不在,顶替大领带着大家干活的人。我至今也不知道干爷爷为什么要给他的儿子起这么古怪的名字。也许乡下人没文化,起名都很随意的缘故吧。干爷爷石匠手艺不错,人也挺能干,小日子过得还可以。几个儿女也很聪明伶俐,唯有他的二儿子脑瓜不太好使,人们都喊他“憨子”。也不知什么原因,那时候农村里智障者很多。除了憨傻的成年人,我们村与我年龄差不多大小的憨子和傻子就有七八个。他们的名字前面都冠以憨傻二字,如“憨郭三”、“傻李四”之类。但憨子和傻子还是有些区别的。因为同样是智障,程度总有轻重之分。所谓傻子,就是智障非常厉害,连生活都不能自理。而憨子只是不太聪明而已,技术含量高的农活不能干,出力流汗的粗活还是可以胜任的。我的这个二领叔就属于憨子之类。说实话,我对二领叔始终怀有很深的感情。他虽然不太聪明,但有一身蛮力气,而且舍得出力。用农村话说,就是很能干。
二领叔比我大两岁,他知道我是他的晚辈,保护我就成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小时候割草、打柴在一起,就是玩游戏也在一起。因为我是他的干侄儿,所以他始终以长辈身份自居。当我被人家欺负时,他总是第一个跑过来跟人家拼命。
二领叔力气大饭量也大。1970年冬天,公社在我们村前开挖一条蓄水河。为了赶工期,晚上经常要架上电灯加班。生产队还特意做好大米饭等大家加班结束后吃“夜宵”。二领叔吃饭不用碗,都是用陶瓷盆子。那天晚上他吃了三盆,后来人们用白瓷碗量了一下,结果发现三瓷盆相当于12白瓷碗。二领叔的饭量一下出了名。但大家对此并不讨厌,因为能吃就能干。他不仅有力气,而且舍得出力,抬大筐都是拉后杠,一抬一天。人家都是上铣(装土)抬筐替换着干,他从头抬到尾,从来没叫过苦,也不用人替换。
二领叔的心眼好,心肠也热。他一辈子没结婚,却十分喜欢孩子。我们村上的孩子,他几乎全抱过。我的儿子女儿出生后,他最喜欢来我家,让孩子骑在他的脖子上,俗称“骑尿脖”,满村子乱跑。听孩子喊他二领爷爷,他高兴得眼睛眯成一条缝。那年公社驻地放映《少林寺》,他把我那三岁的儿子驮在身上,翻山越岭带着去看。因为是露天电影院,人很多,而且大都是站着的。孩子看不见,就只能一直骑在他的脖子上。那天晚上6点从家里翻山过去,夜里12点再翻山回来,前后6个钟头,孩子就一直骑在他身上。我听说后感动地对妻子说,人都说二领叔憨,其实他是最知道远近厚薄的人!后来我女儿出生,她更是喜欢骑二领爷爷的“尿脖”,只要上去就不肯下来。直到现在,提起二领爷爷,我的儿子和女儿还都难以忘怀。
二领叔有力气,干活也肯出力,但生产队给他划的工分并不高。男劳力一般是10个工分一天,只给他划8分。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生产队从1970年开始实行“大寨评工分”,就是社员的工分报酬不再由生产队干部说了算,要开会大家一起来评。评工分时有人为二领叔打抱不平,说他出力大,工分却给的太少。最后大家统一意见,凡是纯粹出力的粗活,二领叔与其他男劳力一样记分。技术含量高的细活,再与男劳力区分一下。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就等于承认二领叔的男劳力身份。因为生产队虽然有粗活细活之分,但具体分工时不给分细活就可以了。这也可以看出那时候的社员群众是非常通情达理的。
人民公社解体,农村实行分田单干以后,二领叔的劣势开始显现出来。那时候我的干爷爷已经去世多年,干奶奶年老体弱,大领叔分家另立门户,两个干姑也已先后嫁到外地。二领叔只会干粗活,地里耕耙摇耧播种,场里扬场打落起垛,他都干不上来,只能等大领叔干完再腾出手来帮他干。后来不少农户嫌种庄稼收入太低,都先后搞起蔬菜大棚或搞其他特种养殖种植业。二领叔仍然种着庄稼,麦稻两季。我们这里分田单干前好多年就实现了“吨粮田”,所以一年下来,虽然挣不了大钱,吃饭还是不成问题的。农忙季节过去,人都闲在家里,很多人就出去寻点活干。没有家庭拖累的,就去南方打工,还有的去新疆拾棉花,一去几个月才回来。二领叔没出远门,就跟着建筑队干点粗活,比如和泥、搬砖之类。大工每天100元(2010年前后),小工60元。二领叔属于小工,每天60元工钱,除去下雨阴天和停工,每个月差不多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如果日子就这样下去,二领叔也算有个着落了。但是,世事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般美好。
二领叔除了干粗活,细活是不能干的。这些倒不算什么,问题是二领叔不会做饭。为此,我的那个干奶奶很是发愁。一开始,干奶奶把希望寄托在大儿子身上,如果她去世,二领就可以跟哥哥或侄儿吃饭。反正他家里还有一些积蓄,不会白吃的。可是,大领叔的两个儿子都在很远的外地,一年难得回来一次,连大领叔也跟着去了。他的一个女儿也嫁的很远,很难来照顾这个叔叔。2000年前后,我们全家陆续迁到几十里之外的新城区,也难以顾及到他们了。那是2008年前后,已经八十多岁的干奶奶感觉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没有办法,只好开始慢慢教二领叔做饭。二领叔一辈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何时会做饭?他不愿意学,还说以后没人做饭吃就去敬老院。干奶奶气得不行,连骂他是“憨黃子”(苏北方言),还说她死了,“憨黄子”连一年都不能撑,非饿死不可!
2012年7月,90岁的干奶奶突然病故。出殡那天,二领叔对我说,你在公社(乡下很多人至今还把乡镇政府称为公社,可能是习惯使然)干了那么多年,跟公社的干部熟,给他们说说,把我送敬老院去吧!
农村大包干前,我们村一直都是有敬老院的,分田单干后还存在好几年,后来因资金来源问题而停办。其实不光我们大队,我们公社所有村的敬老院都在分田单干后陆续关了门。公社敬老院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办起来的,当时公社办敬老院主要是做示范,办成一个不仅规范而且标准高的敬老单位,以方便各村学习效法。各村敬老院停办以后,公社敬老院没有停,一直办到现在。
干奶奶过世后,我专门去了当年我曾工作过的公社机关——现在的镇政府。当年的熟人已经不多,好在一个主要负责人当年曾跟我一起工作过。他答应帮忙,但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因为镇敬老院只有20多个房间,全员住满只能容纳48位。现在全镇够养老条件的五保老人有500多,敬老院住不下,只能采取“缺一补一”的办法。就是说,死掉一个才能再安排进去一个。这位负责人说,只要缺员,就首先安排我的这个二领叔。
二领叔自从我干奶奶过世后,只好一边忙碌一边等待。他还是跟建筑队干小工,中午在建筑工地用餐。建筑工头烧汤做菜,民工自带干粮。经过干奶奶几年的强制调教,那时候二领叔已经多少会做一些简单的饭菜了,比如烧稀饭,蒸馒头之类。但是,他烧稀饭时经常糊锅,馒头也蒸的半生不熟,甚至不像个馒头样儿。他还学会了拍黄瓜、糖拌番茄之类。生吃熟捣,慢慢熬着等待进镇敬老院。
可是,他还没等到镇敬老院缺员,自己却于干奶奶去世的第二年夏天突然去世,他的死与干奶奶相隔不到一年,果然应了干奶奶的那句话。
关于二领叔的死因,大家估计是饮食引起。他死时是夏天,天气炎热。他早晨做了很多稀饭,这也是他的习惯,以便晚上回来吃,省得再做。可是,等晚上回来,稀饭已经发馊变质。他又不懂,回来后又饥又渴,灌饱肚子就睡下了。第二天他没有去工地上班,邻居们感到很奇怪,大中午门还关着,也没有上锁。推开门一看,他已经躺在床上没气了。屋子里臭气熏天,满床都是粪便。
二领叔死了,我们都很伤心。当我把二领叔的死讯告诉在南京的儿子和女儿时,他们也都非常难过。
我们兄妹几个全都尽到晚辈责任,操劳好几天把他送下地。但是我的心里一直很难受。我一直在想,如果他能进敬老院,绝不会死得这么早。因为他只有61周岁,搁城里才刚过退休年龄,辛苦一辈子,正该享受享受。另外,如果搁在人民公社时期,他也绝不会死得这么早。因为各村都有敬老院,绝不会把一个五保老人拒之门外。大队小队的干部也不会撒手不管不问,更不会让一个五保老人死得这么惨!
 
2014年6月30日定稿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冲浪篇】-(24)

下一篇:【红色江青】-(26)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