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25 00:00:20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古彭万俟轩 - 小 + 大
(30)神算盘老徐 在我们村的所有大队干部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要数杨山头自然村的老徐—徐桂森。 那时,我们大队一共5个自然村,杨山头是最北端的一个村,只有一个生产队,300多口人。我是1969年到医务室当赤脚医生时认识徐桂森的。那时他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已经48岁了,是领导班子中年龄比较大的一个。此前,他曾在大队做过多年主管会计,也就是现在的会计站长一职。徐桂森虽然是领导班子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但他的学历并不高,只上到小学毕业。因为他小时跟姥爷上过五年私塾,能背几百首唐诗宋词,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最拿手的是打算盘,双手开弓,噼里啪啦,一遍成功,从不出差错。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看书,特别是古代传奇小说,如《响马传》、《隋唐演义》、《杨家将》等,他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他们村有个唱大鼓书的艺人,姓侯,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都官称“老侯”。老侯不识字,但记性忒好,不管什么书,只要跟他读一遍,他就能大差不差全记下来。他到集上听书,听过一遍回来就能唱,而且唱得有声有色,比人家“原版”还好。他的鼓书,字正腔圆,吐词清晰,抑扬顿挫,委婉动人,在这一带很有名气,每年冬季,请他说书的生产队都要提前预约。他的嗓门高,冬天的晚上在饲养场里说书,隔个三里五里都能听到他的大嗓门。他和徐桂森堪称一对老搭档,闲暇无事时,徐桂森就念书给他听,他听过就能演唱。当时有句歇后语:“老侯唱大鼓——老徐的书”,就是说的这档子事。这个说法以后得到了验证: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古书不让唱,老徐就读《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给他听。老侯记性好,也会编,《林海雪原》中少剑波姐姐鞠县长遇难那段,书上只有一个章节,老侯却唱了一个多星期。《烈火金刚》有一段肖飞买药,老侯以“肖飞大闹县城”为题,竟唱了半个多月。看过这两部小说的人无不对老侯的本事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还是重点说一说徐桂森。 徐桂森有三样绝活,一是双手打算盘。我曾亲眼目睹他的这一绝活。1976年的徐洪河工地,我们大队就是他负责带工,我跟着他搞政工和医疗服务。有一天下雨无法出工,我在窝棚里向他讨教打算盘的技巧。他让我出题,我先后出了四道七位以上的加减乘除题,他双手并用,两把算盘一起打,最终一个样,没有一题出差错。后来我到公社做统计工作,也学会双手开弓,尽管也很准确,但速度可比他差远了。他的算盘在全公社有名,据说社教前期,公社曾经组织算盘大赛,速度和准确率,他拿了两项冠军。更神奇的是,他还当场表演了一套绝活:由两个人念不同数字,他用两个算盘分别进行运算,念得多快,他能打多快,最后还准确无误。 他的第二样绝活是毛笔字。那是绝对有深厚功底的,特别是正楷,就像书上印的一样,令人拍案叫绝。我后来结识过不少国家级、省级的书法家协会会员,让他们相比,我觉得徐桂森绝对不比他们差。现在的书法家,不少人都很浮躁,还没学会走就开始跑,字写得龙飞凤舞,其实缺乏内在功力。如果徐桂森活到今天的话,绝对也能拿到一个“书法家”的“花翎”顶戴。 徐桂森的第三样绝活是丈量土地、目测粮堆。他丈量土地不用皮尺,全用脚步。他稳稳地朝前跨着步子,长和宽都步过后,张嘴就能说出地亩数字。用皮尺现场测量,基本没有误差。场里的粮堆,他用手搓一搓干湿,然后用苇杆瞄一下高度,再找出粮堆底部直径,很快就能报出谷堆重量。有一回大家想测验一下他目测的准确程度,当场过秤,结果2800斤稻谷,实际悬殊才7斤。 他当大队副书记那年还闹出一场笑话。那时候,每个大队都办“戴帽中学”。当时上级号召“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所以学校经常会请一些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忆苦思甜,请一些有经验的老农讲各种各样的庄稼活。徐桂森有文化,是学校最喜欢请的人选。那一回学校请他讲课,他就把自己最拿手的两件绝活亮出来,一是珠算,二是书法。他讲得高兴,说话就很随便。讲珠算时,他一边在讲台上演示,一边念念有词:学会狮子滚绣球,走遍天下有人留。所谓“狮子滚绣球”,就是有一组数字,逢几加几,几遍之后算盘珠就会出现一个很好看的形状,最后还会出现与开始一模一样的数字。教书法时,他一边示范,一边仍然念念有词:写好飛鳯家,走遍天下有人夸。那意思就是说,“飛鳯家”三个字最难写,把这三个字写好了,你写字的功夫就练到家了。 没想到下课之后,校长就偷偷的告诉徐桂森:以后再教大家珠算和毛笔字,“学会狮子滚绣球,走遍天下有人留”,“写好飛鳯家,走遍天下有人夸”这两句就不要再说了。校长说,这两句话有成名成家的意思,对学生思想会产生不良影响。徐桂森听后大吃一惊,当时就回到班级,宣布收回那两句话。此事一直被大家传为笑谈。 徐桂森除了上面说的那几样绝活,他的最大优点是谦虚,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他的三次让贤,不仅在我们大队影响很好,在全公社也饱受赞扬。 社教运动开始那一年,徐桂森曾把大队会计一职主动让给一位年轻人。解放初期,农村高中毕业生极少,初中毕业在农村都属凤毛麟角的人才,很多生产队的会计、保管都是高小毕业,有的生产队甚至连高小毕业生都没有,不少记工员只上三四年学。徐桂森担任大队会计后,很注意培养年轻人。他经常组织生产队会计、保管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那时候,我们大队的会计队伍是全公社业务能力最强的,这全得益于徐桂森平时的业务培训。大约是1965年前后,徐桂森在一次领导班子会上说,咱们要让年轻人多锻炼,能够尽快独当一面。以后咱们岁数大了,再培养就晚了。他说有个生产队会计业务能力很强,可以考虑让他来担任大队会计。其实那时候徐桂森才四十出头,岁数并不大。但他为了让年轻人得到锻炼,主动提出让年轻人担任大队会计。领导班子接受了他的建议,向公社党委打报告,最后徐桂森改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让他提议的那个年轻人当了大队会计。这个年轻的会计上任后,徐桂森并没有放手,还非常热情真诚地进行指导,直到年轻会计完全胜任为止。 第二次让贤是文革初期,公社党委从资历、能力各方面综合考虑,准备让他担任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找他谈话时,他说,我都是四十多岁了,还是让年轻人干比较好,我给他们当助手。这样既有利工作,也有利于年轻人的成长。他还向上级推荐了一个很有能力的年轻人。他说,这个人虽然年轻,却有将近10年的工作经验,不仅当过生产队会计、生产队长,还在大队副职上干过一段时间,他有能力,又很好学,是个好苗子。最后党委经过考察,认为徐桂森的推荐很有道理,就接受了他的建议。实践证明,我们村的这位新书记干得不错,群众威信也很高,一直干到1980年突然患脑溢血病故时为止。 第三次让贤是1972年。此前,大队一级的书记和主任都是一个人,后来从有利于工作出发,公社党委要求书记、主任分开,这就需要每大队增加一名革委会主任。公社党委和大队支部,都倾向于由徐桂森担任主任比较合适。论资历他最老,论能力他最强,而且早已是名副其实的二把手,担任主任一职既名正言顺,也理所当然,更是众望所归的事。可是,徐桂森又一次推掉了。他说,我这个人书生气太重,主任的主要职责是抓生产,我魄力不行,还是让有干劲、有魄力的人来当。接着他又推荐了两个人选,让大家讨论并报公社党委审批。结果公社党委同意大队意见,批准其中一位生产队长担任大队革委会主任。 1981年,徐桂森60岁了。公社党委按规定,给他办理了退休手续。其实,退休手续很简单,公社党委发个文件,上面排列着大队干部年龄到杠的名字。那一次全公社办理退休的大队干部一共60多名,徐桂森就是其中的一个。名义退休,其实什么待遇都没有。他回到家后,生产队让他看护山林。他喜欢看书,一边护林一边看书,优哉游哉,也很乐意。但大队并没有忘记他,特别是涉及到财务时,比如会计培训、搞年报、查账等,还得把他请过来。 上世纪末,徐桂森八十岁那年突然患高血压得了半身不遂,躺在床上不能动了。他的家庭状况一直不是太好,看病又花了一大笔钱,经济上就有些捉襟见肘。不少人就跟他说,你为党干了那么多年,就不能打个报告申请一些困难补助? 其实就在那时候,江苏省曾下发了一个文件,以生活困难补助的名义,向村里退休“三大员”发放补贴。什么是“三大员”,就是大队(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会计(站长)。只要在该职位岗位上连续工作10年以上都能享受这个待遇,每个月三百到五百元不等。 徐桂森听到人家劝他的那些话,就说,咱怎么好意思向上级、向党伸手呢?有人说,现在给“三大员”发放困难补贴,您看眼今的这“三大员”,哪个真有困难?上级还不是巧借名义发给他们的。你有困难,上级领导应该主动考虑才对,咱现在这个光景,难道上级还能眼睁睁地见死不救? 徐桂森的儿子听到亲朋好友这样说,就瞒着他去镇政府(原先的公社)找镇长和书记。书记、镇长一听就笑了:上级没有这个政策,这份钱咱们也没有地方出呀!徐桂森的儿子可怜巴巴地说,我爹辛辛苦苦为党干了一辈子,现在老了病了,却没人管了。镇长一听很生气:担任过大队副职的人海了去了,咱们公社至少有上千个,我们照顾了他一个,其他的再来找我们怎么办? 徐桂森的儿子万般无奈,只好垂头丧气回家。亲朋好友听说后,都说老徐当年太死心眼,如果不是三次让贤,无论是书记、主任还是会计,他都名正言顺当上了。如果成了“三大员”,就可捞到国家“困难补贴”,怎么会落到今天这般光景呢!世事就喜欢如此捉弄人,让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徐桂森2001年底病故,到死都没得到党和政府的一分钱救助。 2017年2月20日修定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冲浪篇】-(30)
下一篇:【红色江青】-(32)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