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27 00:51:04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双石 - 小 + 大
《历史的回顾》中的若干“硬伤”(6-2) ⒍关于停止西进事《历史的回顾》记述:“多事之秋,变幻难测。军委这时又令西路军停止西进,在甘州、肃州地区建立根据地。”(42) 西路军第三次西进至甘州及临、高地区后,一月二日,向中央报告:“如敌无大力压迫,即以大部留高、抚休整;如被敌迫时,即准备部署肃州,以一部诱敌进展。”(43) 一月四日,西路军再电中央,讲述了停下来休整的理由并提出外力援助的要求:“高台以下人粮极富,以上则甚荒凉,据点少且远,正值天寒。如主力控制高、抚,进则齐进,道路、粮、房、敌骑均不许可;打则齐打,亦只有坐待消耗,灭敌不易,驱敌不易。此方六千骑兵,决非番骑或陕骑兵可比。”(44) 一月五日,军委复西路军徐、陈:“西路军即在高台、临泽地区集结,暂时勿再西进。”(45) 一月六日,西路军复电军委:“来电变更很大,致西路军遭受一些不可避免的损失,并影响到今后行动。”(46) 一月七日,军委复电:“军委并没有变更你们的基本任务,也没有要你们久停不进,仅要你们暂勿西进,暂在原地休整,这是根据你们四日来电所述的情况而指定的。”(47) 《历史的回顾》回避了“停止西进”是西路军的决定和与中央发生的电报风波,把“停止西进”不但认定是中央的命令和责任,而且认定中央命令西路军“停止西进”是“需要西路军待机策应”。(48) 四、因果关系错位 因果关系的错位、嫁接,无疑掩盖了事实的真相,混淆了是非因果。 ⒈关于“据此”确定作战部署事 《历史的回顾》记述:“《十月份作战纲领》给四方面军规定的任务,十分明确。一是南向西兰通道地区,形成扇形运动防御,拒阻南敌的进攻。二是迅速完成造船任务,以三个军渡河攻宁。据此,方面军总部确定了如下的部署:由三十军开至靖远的大芦子一带,秘密造船,侦察渡河点,准备渡河事宜;以四军、五军、三十一军,沿会宁、界石铺、华家岭、马营、通渭、宁远镇、葛家岔、静宁等地,梯次配置,抗击胡宗南、毛炳文、王均、关麟征等敌的进攻;以九军置于会宁至靖远之间,作预备队。如三十军渡河成功,九军即迅速跟进;如渡河不成而南敌突击,则以四、五两军牵制敌之侧翼,而以三十一军、九军反击南敌,为三十军渡河争取时间。部署既定,由朱、张向军委报告。”(49) 十月十六日,朱德、张国焘向一、二方面军(未发四方面军)并报毛、周,下达作战命令:“四方面军于三十军渡河成功后,九军即速跟进,该两军以主力控制一条山、六墩子、永登一带地区,向兰州方向活动,以三团以上兵力向中卫扫击。四军主力位置于会宁、定西线,以一部由贡马井、冯家堡向兰州、定西间活动。五军、三十一军在界石铺、通渭、马营、宁远店之线牵制前进之敌;三十一军主力应位置于青家驿、界石铺之线。如渡河不成,则应以四、五两军担任钳制任务,集中九、三十一两军,对前进之胡敌以有效之突击,消灭胡敌一部,争取时间。”(50) “据此”,据《历史的回顾》原文之意,无疑是根据中央及军委《十月份作战纲领》确定作战部署,但就其部署内容到事实,无疑是根据朱、张十月十六日作战命令。 ⒉关于“彭德怀宁夏战役计划要旨”事 《历史的回顾》记述:“根据南敌大力压迫的情况,中央电令四方面军应以两个军渡河,控制河西沿岸;以三个军拒阻南敌。朱德、张国焘在打拉池会见彭德怀后,亦完全同意彭德怀提出的宁夏战役计划要旨,电令三十军首先渡河,九军跟进;如渡河不成,南敌突进,则以九军配合南线部队击敌。二十三日,我们令三十军渡河。”(51) 依照这段记述,朱德、张国焘根据彭德怀提出的宁夏战役计划要旨,下令三十首先军渡河,然后九军跟进。哪就需要了解彭德怀的宁夏战役计划的要旨是什么内容,什么时间提出这个要旨。 彭德怀不仅与红军总部朱、张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更没有与四方面军联系的渠道。朱德、张国焘带红军总部于十月二十三日十六时到达打拉池,二十四日,朱德、张国焘电告徐、陈:“我们今与德怀、海东已会面。”(52)并在当日另一电中明示:“徐、陈、贺、任,报中央军委:甲、我们昨十六时到打拉池,与德怀、海东晤谈,欣悉一年来统一战线成就和一方面军奋斗成绩和陕甘宁边区发展情况,不胜雀跃。乙、关于根据新任务由德怀同志提出之战役计划要旨,我们完全同意,正根据今日情况研究具体化之方案,再行电告。”(53)彭德怀宁夏战役计划要旨即源于此。 二十三日九时,彭德怀向军委毛、周提出宁夏战役设想:此电在《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本文注云:“彭德怀电:“宁夏战役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以第一方面军西方野战军主力占领黄河沿岸,以第四方面军第四、第三十军攻击中卫,牵制马鸿逵。第二步渡过黄河,控制宁夏门户,以一部兵力袭占定远营,相机攻占宁夏省会”。 (54) 十月二十四日,军委毛、周批复同意彭德怀的计划,同时明确提出当前“击破南敌、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 “彭并致朱、张,贺、任,徐、陈:甲、同意二十三日九时电之计划。乙、胡、毛、王、关业占大道,如继续北进,而地形、给养条件又可能给以基本限制,则我处南北两敌之间,非击破南敌无法向北。现虽有各种材料判断,南敌不能持久,但蒋介石在短期内拼命一干之可能仍是有的。因此目前先决问题是如何停止南敌。”(55) 彭德怀宁夏战役计划要旨即二十三日九时电。首先,此电军委批复是第二天即二十四日;其次,此电提出两个军渡河计划,没有九军;其三,军委同意彭德怀的计划,但不是当前任务,当前任务是“目前先决问题是如何停止南敌”;其四,朱德、张国焘见到彭德怀是二十四日,即“我们今与德怀、海东已会面”;其五,最核心的是彭德怀的要旨电(建议电)不是“中央电令”,而是彭德怀的建议。 《历史的回顾》把执行张国焘的命令,转嫁到执行彭德怀宁夏战役计划要旨,并将其称之为“中央电令”,不是事实。 ⒊关于海打战役三十一军、四军东撤事 《历史的回顾》记述:“为加强河西力量,打开战局,二十九日,中央同意三十一军渡河,军长肖克、政治委员周纯全率部队向河边急进。但因彭德怀建议留该军在河作战,三十日军委又改变命令,着已经开到河边的三十军折向麻春堡开进。”(56) 按这段记述,三十一军折回是“军委又改变命令”所致。三十一军渡河一事非常复杂,先有四方面军二十四日提出三个军主力渡河,后有二十五日朱、张、彭联名电批准四方面军主力渡河。其后,朱、张根据军委“击破南敌”的作战方针,二十七日下令“停止渡河”。同日,四方面军提出“全军渡河”。二十八日,朱、张两次向军委提出三十一军渡河,并要求军委限时回复,不复即渡。二十九日,军委批准同意三十一军渡河。同日,四方面军下令三十一军折回。 二十九日,四方面军徐、陈下达了四军、三十一军归总部和前敌总指挥彭直接指挥的电令。“萧、周,宏、再并朱、张:甲、接朱、张二十八日十九时命令,决集中一、二、四方面军主力于海原、打拉池一带消灭南线进犯之胡、毛、王部,并令三十一军火速开打拉池,四军一部在原地迟滞敌,主力跟三十一军向打拉池进。该两军自今(二十九)日归总部和前敌总指挥彭直接指挥。”(57) 三十日,军委毛泽东、周恩来指示朱、张,三十一军照彭德怀电令执行。“朱、张:为战胜胡敌,三十一军即照德怀二十九日二十时电令,部署执行任务,胜利后直由中卫渡河。九军、三十军暂控制眼井堡大路、三塘驿、五佛寺,休息待机。”(58) 三十日十时三十分,就在彭德怀下达作战命令三个半小时之后,朱、张电告徐、陈,其已向三十一军和四军下达了东撤命令。“三十一军、四军均甚疲劳,现已令三十一军今由打拉池经干盐池向麻城堡(即麻春堡)进。”(59) 三十一军折回是四方面军根据“朱、张二十八日十九时命令”,三十一军和四军脱离战场是张国焘三十日十时三十分命令。将三十一军折回和向麻春堡进说成是“军委又改变命令”所致,不是事实。 ⒋关于《新计划》与《作战新计划》事 《历史的回顾》记述:“八日,中央军委决定放弃宁夏战役计划,提出了《作战新计划》。”“第四,徐、陈所部组成西路军,以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为任务,准备以一年完成之。”(60) 十一月八日,中央及军委提出《新计划》,西路军的任务正是这个计划所提出,并不是决定。《新计划》提出:“胡、毛、王、关各部北进,我宁夏计划暂时已无执行之可能。拟作如下之新计划:”“上述新计划,暂时还不作为最后决定征求五兄意见,准备在两星期内决定之,此计划不能过早执行,故十一月内全军须以求与引敌入宁夏为目的” (61) 首先,这个计划是中央及军委的《新计划》,就其署名并非军委的计划;其次,这个计划不是决定,是征求意见电;其三,此计划就其内容,《新计划》是一个战略规划,并非《作战新计划》。 《历史的回顾》将中央及军委的《新计划》称之为《作战新计划》,混淆了协商与决定、酝酿与执行、意见与命令之间的区别,不符合实际。 五、作战情节不实 作战情节不真实,是澄清历史之大忌,不但掩饰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且搞乱了历史真相的本质。 ⒈关于西兰大道阻击作战九军预定反击部署事 《历史的回顾》记述方面军总部确定的作战部署:“如三十军渡河成功,九军即迅速跟进;如渡河不成而南敌突击,则以四、五两军牵制敌之侧翼,而以三十一军、九军反击南敌,为三十军渡河争取时间。部署既定,由朱、张向军委报告。”(62)其后,《历史的回顾》记述:“朱德、张国焘在打拉池会见彭德怀后,亦完全同意彭德怀提出的宁夏战役计划要旨,电令三十军首先渡河,九军跟进;如渡河不成,南敌突进,则以九军配合南线部队击敌。”(63)第一段段记述与当年电文不符,回忆录更改了原始文电;第二段记述把朱、张十月十六日电令记述为彭德怀的宁夏战役计划要旨。 二十三日朱、张到打拉池后没有发出电报的记载,二十四日连发四电,未见这份“九军配合南线部队击敌”的“电令”。 十月十六日朱、张下达作战命令,明确:“如渡河不成,则应以四、五两军担任钳制任务,集中九、三十一两军,对前进之胡敌以有效之突击,消灭胡敌一部,争取时间。”(64) 当年电报的原意是“对前进之胡敌以有效之突击”,反击方向、目标明确;《历史的回顾》记述是“反击南敌”和“九军配合南线部队击敌”,反击方向、目标未定。 ⒉关于五军人员伤亡数量、地点、原因事 《历史的回顾》记述:“扼守会宁的五军,注意防空不够,遭敌机猛烈轰炸,伤亡八百余人,损失兵力达四分之一。在敌三十七军猛烈攻击下,二十三日被迫放弃会宁。”(65) 十月二十七日,朱、张向中央报告五军伤亡情况:“党中央及军委、毛、周:五军此次在会宁一带激战两日夜,敌机七架轰炸,伤亡失连(联)络八百八十七人,炸毁与损失枪支三百八十余,干部、弹药消耗、伤亡甚大,罗南辉同志牺牲。”(66) 《历史的回顾》没有采取当年朱、张报中央伤亡数字,五军伤亡情况有重大疑问,伤亡发生的地点和原因等与陈昌浩《报告》和其它有关文献资料不一致。 ⒊关于西安事变后无条件东返事 《历史的回顾》记述:西安事变发生后,根据张学良、杨虎城的提议,“党中央于是改变了西路军西移的决定,拟令部队东返。二十二日,来电征询我们的意见(未见中央二十二日征询意见电,只有二十四日征询意见电)。┄┄我赞成多数同志的意见,认为我军乘虚西进,把握大,损失小,最有利;东进,难免付出大的代价,能否突破马敌的重兵防堵,还是个问号。我说:既然军委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可以如实反映情况,反映看法,但要作好东进的思想准备。如果上面最后决定东进,我们当然无条件地执行。最后请兰州的于学忠部派出一部兵力西进,牵制马敌,接应我们。”(67) 十二月二十五日,西路军回复军委:“为尽量保持我们的有生力量,新的战斗,西路军东进前建议由友军方面派兵力运送一批弹药到永昌城,同时由兰州友军最少出二三团兵力配合,一部炮骑向古浪出动,配合我们东进,使我们减员更少。速详复。”(68) 《历史的回顾》记述的是“如果上面最后决定东进,我们当然无条件地执行”,而当年事实是有条件东返。 ⒋关于第三次西进围攻甘州事 《历史的回顾》记述:“一月上旬,我九军一部围攻甘州未下,进驻临泽东南的沙和堡(应为沙河堡,今为临泽县政府所在地)。”(69) 这段回顾没有事实依据。西路军十二月九日计划:“我们拟在山丹、永昌、凉州线上,争取三十到四十天休息,一月中须以九军、三十军移甘州以西,抢占抚、高,以此带为根据(地),建议五军届时直出安西,连休息时间约二月十五以内到达安西,无论情况如何变动,五军可按时到达目的地。”(70) 十月二十七日,军委经与各方协商下令西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途甚佳。西路军仍执行西进任务,占领甘、肃二州,一部占领安西。开始西进的时机及如何作战,由你们依情况决定。”(71) 十二月二十七,西路军开始第三次西进。一九三七年一月二日,西路军向中央报告敌情和部队情况称:“我们及九军今早用火攻击拒敌堡,人逃亡甚多,今或明向甘浚堡、高台进。”(72) 陈秉渊(时任马步芳派往马元海处的参谋主任)在供述材料中写道:“马步芳鉴于凉州空城的冒险,令马元海、马朴、马彪分兵截击外,严饬第一百师三百旅旅长韩起功集中所部,死守甘州。马元海等部队民团,紧跟红军各路尾后骚扰,不断发生小战斗,红军进攻甘州二十里铺及派甘州民团截击,仅有小接触,又恐甘州被围,即将民团撤回,协同部队守城。可是红军未向甘州城进攻,旋由甘州西南70里的龙首堡及甘浚堡、黑河一带,继续进军,向南乡倪家营子前进。韩起功以甘州城垣已无危险,分兵尾随红军,相持于南乡一带各村落。”(73) 时任红九军一科参谋李新国在《在西路军中的艰苦历程》中记述:“本来总部给九军的任务是:在西进中相机攻占张掖(甘州)。因敌我力量悬殊,根本不可能完成,所以也就没有执行。”(74) 从敌我两方面证实,西路军没有攻击甘州的行动。 ⒌关于第二次倪家营子突围事 西路军自进入倪家营子地区,共组织三次突围行动。 第一次,高台被敌攻陷后,一月二十一日向东突围,进至西洞堡地区后,一月二十七日决定重返倪家营子;第二次,二月二十一日由倪家营子向威狄堡方向突围,次日再返倪家营子;第三次,二月二十七日再次由倪家营子向威狄堡方向突围,进至三道柳沟地区坚守。 《历史的回顾》记述:“我建议召开军政委员会,讨论行动方针,陈昌浩同意。会上,我讲了西路军当前面临的严重不利形势以及中央不能派兵来援的情况,提出了自救突围东返的主张。大家一致赞成,唯陈昌浩显得心事重重,迟疑不决。二月二十一日,我们从倪家营子突围而出,进至威敌堡地区,又遭敌堵截。突围东进没有中央的命令,陈昌浩本来就有顾虑,他见部队受阻,便提出要重返倪家营子,继续建立甘北根据地。┄┄会议作出了重返倪家营子的决定,这就注定了西路军最后失败的命运。”(75) 威敌堡(亦称威敌堡,今新华镇)在倪家营子的西北方向,距离倪家营子约三十余华里,正是部队一夜的行程。程世才在回忆录中记述:“为了摆脱因境,我们又曾一度往西北转移到威狄堡,这里地形于我不利,又连夜返回倪家营子。”(76) 《历史的回顾》记述“突围东进”,部队行动方向实为向西突围。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冲浪篇】-(33)
下一篇:【红色江青】-(35)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