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04 00:39:52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秋石客 - 小 + 大
【红色江青】-(41) 十一、江青之最 说到江青之最的确不少,可以说是最有争议、最受妖魔化、最富传奇色彩、最有影响、最大女权主义者、最有权力、最有成就。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江青参与的文化革命期间的灿烂文化。 下面全文引笔者《文化革命时代的文化光彩夺目》—文。 改革开放后,主流媒体撒了个弥天大谎,说文化革命时代文化仅剩下八个样板戏,是文化沙漠,许多人至今相信这个谎言,为了驳斥这个弥天大谎,让事实来告诉年轻一代,文化革命时代的文化是光彩夺目的,其思想和艺术水平,远远超过改革后文化。 一、广播 据说现在很少有人听广播了,但在文化革命时代的广播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们从广播中了解国家大事和聆听发人奋进的文化及音乐,同现在比,文化革命时代的人更加政治化和思想化,广播起了头等作用。 二、报纸 同样,据说现在也很少有人看报纸了,但在文化革命时代的报纸(包括传单)是发行量空前绝后的,那时连农村的生产大队乃至生产小队都有报纸,并有人认真组织阅读,人人受益,文化思想都有提高。 三、音乐 1、钢琴协奏曲《黄河》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文革的音乐代表作品,其政治思想性之强、艺术水平之高是划时代的,至今没有那篇音乐作品与之匹敌。 2、歌曲 (1)文革高潮时期的歌曲 文革高潮时期是指1966年5月16日文革通知的发布,到1968年12月12日“上山下乡”最高指示的发布,历时两年半,这两年半是中国社会动荡的时期,也是音乐的黄金时代,音乐大规模大范围地介入社会生活,在中国音乐史上可谓空前绝后,余韵一直延续到了1977年,“十一大”所谓正式宣告文革的结束。文革时期的音乐是一个整体,所以要说70年代的音乐应该上溯到60年代后半期的激情岁月。 1966年到1968年,我还是个幼年小孩儿,重大的事情不记得什么了,只剩下零星和片断的记忆,比较深的视觉记忆有目击走资派戴高帽子游街示众,听觉记忆则是震耳欲聋的高音喇叭。高音喇叭流行是文革的一绝,各单位、各派别都有自己的广播站,一大早就开始播音。广播员通常是男女搭配,一水儿的慷慨激昂,男的就不说了,那女播音员的嗓门儿,极度地高亢,极度地凌厉,英姿飒爽,不让须眉。 每天的高音喇叭通常以《东方红》开始,中间插播革命歌曲,以《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播放频率最高,全国人民人人会唱,耳熟能详。 文革时期有四大至尊歌曲,分别是《东方红》、《国际歌》、《三大纪律八大注意》和《大海航行靠舵手》,按当时的规矩,各地各单位编印的歌曲集都要把这四首歌曲用黑体字印在最前面,目录则要和其他歌曲间隔一行以示区别。在这四首歌曲中,《东方红》的地位无可撼动,《大海航行靠舵手》虽名列第四,播放率和流行度却远超过《国际歌》和《三大纪律八大注意》,社会大众几乎时时刻刻生活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中。 《大海航行靠舵手》的作者来自哈尔滨歌剧院,李郁文作词,独唱演员王双印作曲,创作于1964年,在1965年的大唱革命歌曲运动中被广泛宣传(文革很早就在筹备中,大唱革命歌曲运动可视为前奏),文革开始后更是登峰造极,成为第一流行金曲。据说这首歌之所以从众多同歌曲中突围登上至尊地位,是因为林彪题写了歌词中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的条幅,到处张贴悬挂,歌借字红,何况本来就红,林彪写了字,让《大海航行靠舵手》红上加红。 在文革期间流行的歌曲中,《大海航行靠舵手》算是不错的作品,旋律和歌词都很简单通俗,易听易记,不通音乐的人也能琅琅上口,走红并不意外。中间那句“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婉转悠扬,跟文革前流行的“社员都是向阳花”一句的旋律颇为神似,有几丝北方地方戏曲的味道。 因为《大海航行靠舵手》的爆红,曲作者王双印在文革中也很走红,一度做了黑龙江文化部门的领导,70年代初,因为在某个场合为江青唱了一首歌,被认定和江青集团有关系,文革后遭到整肃。《大海航行靠舵手》大可看作是文革的象征,涉及文革的影视作品大多用这首歌曲做音响背景,每当听到这首歌,年纪稍大的人总会想起那红色的海洋,红旗飘飘,红色的袖章,天安门上挥舞的巨手,广场上人群的热泪盈眶……王双印一生有这样一首歌曲传世,应该满足了。 说文革是音乐的黄金时代一点不为过,那火红的造反岁月,专业音乐家和布衣爱好者们争先恐后,作词作曲,抒发他们对领袖的热爱,对“叛徒内奸”的痛恨,还有进行文化大革命的豪迈情怀,那两年诞生了多少革命歌曲,谁也说不清,数量之多恐怕是共和国之最 所有这些歌曲大致可分几类:毛主席颂歌,主席语录歌,主席诗词歌,歌颂红卫兵和造反派的歌,批判走资派的歌,还有歌颂党、歌颂祖国和其他领导人的歌,其中毛主席颂歌就数量和质量来说都占据主体地位。下节就来说说毛主席颂歌,与《大海航行靠舵手》并驾齐驱的《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 3、毛主席颂歌 2000年初夏有个机会去重庆,某天傍晚,友人带我去人民大会堂观摩群众舞会,只见大会堂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数千名市民百姓自发地随着音乐起舞,动作整齐划一,秩序井然,人人脸上都是陶醉愉悦的表情,一派太平盛世的旖旎景象,看得我目瞪口呆,这种浩大的大舞蹈场面已经几十年不见了。 1968年,我曾见过同样浩大的场面。那一年不知是什么缘由,举国上下掀起一场忠字舞运动,在早请示晚汇报中,全国人民(主要是城镇)大跳集体舞蹈,向敬爱的领袖表忠心,说不上是自发的,还是有组织的,在统一的时间,按统一的格式,做统一的动作,舞蹈音乐也是一致的——用作主要配乐的是歌曲《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红色音乐家李劫夫的作品: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我们有多少贴心的话要对您讲,我们有多少热情的歌儿要对您唱。哎……千万颗红心向着北京,千万张笑脸迎着红太阳,敬祝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 这段歌词本是毛主席在1966年国庆节接见红卫兵的记录片解说词,音乐是李劫夫为南开大学红卫兵的另一段歌词谱的,不知什么时候合二为一,随着忠字舞的盛行,一夜之间席卷全国,声势之强甚至在《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之上。李劫夫无意之中创作的小曲子竟成为毛泽东颂歌的代表作,也成了他全部文革音乐的代表作。 那一年我还很小,外婆经常带着我去父母单位大楼前的广场,看父母混在人群中跳舞,看熟悉的叔叔阿姨们跳舞,看得多了,那几个规定的舞蹈动作,那震耳欲聋的“敬爱的毛主席……”,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虽然后来很多年听不到这首歌曲,那旋律始终没有忘记,跟《大海航行靠舵手》一样,想到文革就会想起这首创造了非凡业绩的歌曲。 1971年林帅倒台后,四野出身的李劫夫也倒了大霉,《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至今没翻过身来。如此红彤彤的颂歌遭此厄运,可见一首歌的正确与否不是歌曲本身,而是看作者的政治是否正确,作者出问题,歌曲再怎么红彤彤也没用。 《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消失之后,另一首《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突围而出,跟李劫夫原作相比,歌词仅略作改动,音乐则换上蒙古风味的,比李劫夫原作的直来直去要好听得多,这首歌曲广为传唱,流行度并不弱于原作。90年代轰动一时的《红太阳联唱》收入的就是这首蒙古味道的《万寿无疆》。文革期间,还有若干首以“万寿无疆”命名的,只有一首新疆风味的略为流行,其它作品都被时代湮没了。 文革高潮时期被高层高度认可的毛主席颂歌除《大海航行靠舵手》、《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之外,还有一首《万岁毛主席》,在广播电台和广播站大喇叭里播出频率极高: “金色的太阳,升起在东方,光芒万丈。东风万里,鲜花开放,红旗像大海洋。伟大的导师,英明的领袖,敬爱的毛主席,革命人民心中的太阳,心中的红太阳,万岁毛主席(毛主席万岁),万岁毛主席(毛主席万岁),万岁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万岁万岁毛主席…” 《读毛主席的书》。这首歌是我母亲的心水歌:“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千遍那个万遍哟下功夫,深刻的道理我细心领会,只觉得心眼儿里头热呼呼。哎,好像那旱地下了一场及时雨呀,小苗儿挂满了露水珠啊,毛主席的雨露滋养了我呀,我干起那革命劲头儿足……”,缺乏文艺细胞的母亲不是很爱唱歌,除了《甘露寺》“长坂坡,救阿斗,杀得曹兵个个愁”,就是这首“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小时候整天听母亲哼唱,听得多了,我也会唱了。母亲说过,这首歌好听。可见,“好听”是一首歌的生命,这是颠扑不破的王道。 《红太阳照边疆》。朝鲜民族能歌善舞,这首朝鲜族风格的歌曲应该是70年代流行的,作者金凤浩,跟郑律成一样出生在朝鲜,是正宗的朝鲜人。文革后期,他是颇受瞩目的音乐作者,好作品很多,《红太阳照边疆》之外,《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金梭和银梭》都是他脍炙人口的好歌,至今仍是翻唱族们钟情的热门老歌。文革期间,少数民族风格的作品大受欢迎,《毛主席的光辉》、《北京有个金太阳》、《北京的金山上》、《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的恩情唱不完》,这些西藏、内蒙、新疆风格的毛主席颂歌都是超级流行的金曲。 《毛主席是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这首歌创作于1969年,是“大歌”的代表作,“大歌”是我生造的概念,意思是作者借用古典音乐的创作技巧,歌词写得长篇大论,句式复杂,音乐则像微型交响曲,有奏鸣曲式的呈现部、发展部、再现部,主题、节奏、调性变化多端,大乐队伴奏,领唱、合唱的和声设计周严,整个作品气势磅礴,给人震撼的感觉。《毛主席是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有多个版本,样式并不一样。我特别钟爱中间那段抒情段落:“幸福的伽椰琴在海兰江边激荡,热烈的达甫鼓在天山南北敲响,欢快的芦笛吹奏在槟榔树下,深情的马头琴回响在内蒙草原上……”,文革歌曲中很少见到如此优美抒情的旋律,可算一绝(推荐红太阳联唱版本,非常出色)。 歌颂毛主席的音乐创作可追溯到红军时期,遵义会议之后渐成主流,五十年代还算克制,作品不算多,进入60年代以后佳作迭出,到1965年演出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1965年的大唱革命歌曲运动,形成一个小高潮。文革开始后更是高潮不断,一直延续到毛主席逝世后,以海政文工团推出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作为压轴。在毛主席颂歌大潮中,几代音乐家们奉献了他们的青春和才华,他们的成就是中国音乐史册上不能忘记的一页。下一节说说音乐家们更了不起的成就,毛主席语录歌和诗词歌。 4、毛主席语录歌 十年文革有许多象征物,小开本的《毛主席语录》无疑是文革最大的象征,《毛主席语录》又称“红宝书”、“小红书”,起源于1959年,林彪执掌军委后,指示《解放军报》刊登毛主席语录,1964年,总政治部编选的《毛主席语录》出版,林彪手书了“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题词。 语录歌的始作者仍是那位红色音乐家李劫夫,1966年3月6日,河北省邢台市发生大地震,李劫夫在灾区用抗震救灾口号做了一首歌曲,中间嵌入毛主席的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文革开始后,李劫夫把这段语录抽离出来,略作改编单独成篇,成为第一首语录歌,风靡全国。 李劫夫为语录谱曲谱上了瘾,越谱越多,1966年9月30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用整版刊登了10首语录歌,并加了编者按,向全国人民介绍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其中李劫夫的作品占8首,语录歌从此登上文革音乐舞台,在全国掀起一阵热潮,众多音乐家加入到为毛主席语录谱曲的行列中,此后两年,几乎所有的毛主席语录和最高指示都被谱成了歌曲,当然,李劫夫是语录歌谱曲队伍中的主力,主力中的主力。 在李劫夫的语录歌作品中,至少有两首深入人心,广为传唱。《争取胜利》是李劫夫语录歌的成名作,旋律铿锵有力,加上中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呼喊,很有鼓动士气的效果,因为这首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也成了普及度最高的毛主席语录。《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有大歌的气势,旋律华丽明朗,热情奔放,词与曲配合得天衣无缝,充满青春向上的朝气。 另一首《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大概是语录歌中唯一一首可以传世的作品,这首歌采用了湖南民歌的曲调和素材,旋律婉转优美,一气呵成,技巧娴熟,无懈可击,在语录歌中算是非常有可听性的佳作。该曲发表时无署名,作者身份存疑,一说是李劫夫,一说是中央乐团集体作曲,尚无定论。 有人说,文革中的语录歌音调粗厉,结构散乱,诘屈聱牙,生硬别扭,艺术水准很差。这种指责不无道理,但不厚道。为语录谱曲是一项政治任务,大不可能撞出艺术火花,加上用音乐表述散文句式,需要高度的作曲技巧,很难创作出结构完整、生动流畅的艺术品。这几天找来一批语录歌从头到尾听了一遍,感觉以前的刻板印象应该改变,这些语录的配乐水准并不低,如前文所说,音乐家们把他们的才华发挥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语录歌未能流传下来,错不在音乐,更不在音乐家。 语录歌大师李劫夫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在早几年开始的诗词歌热潮里也是一员健将,而他为主席诗词谱曲却不小心埋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5、毛主席诗词歌 前两年,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流行的时候,有一位年轻的网友发贴子抒发他的激动心情和对该剧的热爱,他说看了电视剧才知道“恰同学少年”这五个字以及这五个字原来出自毛主席的诗词。我看到之后不禁感慨,这世界变化太快了。我们年轻的时候,如果谁不知道“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是要被严肃批评的。 毛主席诗词是一部艺术的党史,是主席的斗争史、胜利史,凝聚着主席的气概与才情,这样绝好的歌词素材,自然是作曲家们趋之若鹜的对象。早在50年代就出版了毛主席诗词的歌曲集,60年代后更是高潮不断,郑律成、贺绿汀、朱践耳、李唤之、吕骥、时乐蒙、吕远、生茂、唐诃、田丰等音乐界精英纷纷加入到为主席诗词谱曲的行列中,每首诗词都有好几个不同的配乐版本,曲曲出色,如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用的《七律•长征》(彦克、吕远作曲)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沈亚威作曲),同诗词原作一样气势如虹。 当然,为毛主席诗词谱曲的主力仍是李劫夫,他为所有的主席诗词谱过曲,1992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歌曲百首》中,李劫夫作曲的竟有34首,占三分之一强。在文革高潮时期,李劫夫的诗词歌跟他的语录歌一样,唱遍了全中国,在那两年半里,论炙手可热的作曲家,非李劫夫莫属。 李劫夫(1913~1977)是吉林农安人,1937年赴延安,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文工团长,建国后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生平创作了2000余首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哈瓦那的孩子》等名作都曾红极一时。在李劫夫的诗词歌中,我特别欣赏由张映哲(《英雄赞歌》的首唱者)演唱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1971年林帅事件后,李劫夫列入林彪集团成员,遭到长期软禁,直至去世。他的问题是被林彪接见过,写过一首《紧跟林主席向前进》(一说未遂),跟黄永胜一家关系极为密切(他们两家是通家之好,黄的儿子是李的义子),等等。李劫夫的作品被全面禁唱禁播,至今,他的形象仍然不很明朗,我们只能从作品中见识到他非凡的才华,比如《蝶恋花答李淑一》,一点不比后来风行的余红仙版本差。 毛主席诗词歌的最后一个小高潮是在1976年元旦,中央以重大新闻的形式发表了毛主席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并即时谱成歌曲演出。 6、“战地新歌”年代 林帅事情之后,各行各业都有所变化。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音乐,记不得是1971年底还是1972年初,广播里突然密集和反复地播出两组歌曲,一组是聂耳、冼星海、麦辛等人创作的革命历史歌曲,一共10首,包括《工农一家人》、《毕业歌》、《抗日战歌》、《大刀进行曲》、《战斗进行曲》、《前进歌》、《大路歌》、《工农革命歌》、《新的女性》、《到敌人后方去》,一组是延安时期的陕北民谣,一共5首,包括《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军民大生产》、《翻身道情》、《工农齐武装》。经过五六年的折腾,饥渴的听众们终于听到了新鲜的声音。 对听腻了硬邦邦文革歌曲的听众来说,这些歌构成迥异于文革歌曲的另一种音乐情境,特别是《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翻身道情》这三首陕北歌,高亢又不失华美,同样是革命颂歌,却少了文革歌曲的八股气,让人耳目一新。而对我们这些小孩儿来说,文革前的音乐完全没有概念,这些陕北民谣算是第一次听到好听的歌曲,冲击力后劲十足。80年代末,歌坛刮起一阵强劲的陕北风,起源应该就是这几首歌打下的根基 后来,这两组歌曲都以显著的位置刊入歌曲集《战地新歌》中,第一集《战地新歌》出版于1972年,此后每年出版一集,至1976年一共出版了五集。《战地新歌》印数巨大,广泛发行,是那几年文艺演出和群众歌咏活动的标准读本,那几年因此可称为新中国音乐史上的战地新歌年代。 第一集《战地新歌》于1972年8月出版,副标题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创作歌曲选集”,按惯例把《东方红》、《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大海航行靠舵手》排在最前面,接下来是前面提到的15首出土的历史歌曲,然后按序编入毛主席颂歌,党和祖国颂歌,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题材的歌曲,青年歌曲、少儿歌曲、国际友谊歌曲,以后各集沿用了这个编排格式。和文革高潮时期相比,毛主席颂歌仍占主体地位,但数量相对减少,其他有关生产建设题材的歌曲则大幅增加,表明林彪事件之后,对主席个人崇拜的势头有所下降,或许是被主席本人所遏制。 在第一集《战地新歌》中,文革高潮时期的歌曲只入选了数首没有政治问题而具有可听性的作品,其他都是林彪事件后创作的新歌(也许是林彪事件之前写的,亦未可知),当时很流行、至今仍被人们记住的歌曲有《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井冈山上太阳红》、《延安人民心向毛主席》、《伟大的北京》、《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红太阳照边疆》、《撒尼人民心向红太阳》、《阿佤人民唱新歌》、《我为伟大祖国站岗》、《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我爱北京天安门》…… 音乐的回潮新气象在1973年的第二集《战地新歌》中达到了顶点,在这一集中有几首歌曲特别引起民众的好感: 《北京颂歌》,战地新歌时代“大歌”的代表作,整首歌雄浑、豪迈,壮阔,又不难听,把革命颂歌的创作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我听过张越男、李双江、李光曦三个版本,张越男是首唱者,她的版本传播很广,一般印象是她的后段略显薄弱,气势上没压住,不如男声二李唱得游刃有余。《北京颂歌》有点类似北京的城市之歌,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姜文饰演的大提琴手跟一群纽约的北京流民一起合唱《北京颂歌》,抒发怀乡之情,表情庄严肃穆,相信很多朋友都还记得这个有趣的场景。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文革开始后,战斗风格的、进行曲式的歌声如雷贯耳,几年的疲劳轰炸已使人们忘记了歌曲还有其他的功能,当听到这两首旋律优美、委婉悠扬的革命抒情歌曲,不免有久违的回肠荡气之感。 《老房东查铺》,《战地新歌》里歌颂解放军的歌很多,歌词和曲风大多雷同,这首歌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抒发军民鱼水之情,戏曲风格的音乐也恰到好处地创造了温馨感人的意境。《老房东查铺》是马玉涛唱红的,保持她一贯的风格,刚劲、嘹亮、粗犷,极具感染力,据说,很多喜欢“马儿慢些走”的马玉涛歌迷听到《老房东查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第二集《战地新歌》中还有不少可听的歌,有《北京颂歌》一类的“大歌”《颂歌一曲唱韶山》、《雄伟的天安门》、《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远航》,也有清新可人的小品《苗岭连北京》、《织网歌》、《师长有床绿军被》、《萨丽哈最听毛主席的话》,总的来说,前两集《战地新歌》出现了多首广为传唱的好歌,表明作者们在林彪事件后,思想有所解放,敢于探索音乐的美,在音乐语汇的把握上更贴近一般听众的喜好,且不论歌词怎样,歌曲的旋律更人性化,足以打动要求不高的听众,当时的要求很简单,好听就行。 1974年出的第三集《战地新歌》有一个特别的安排,可能为了向党的十大献礼,或者向毛主席致敬,在正常的毛主席颂歌之外,编入了五首湖南民歌风格的歌曲(《日出韶山东方红》、《浏阳河》、《天山太阳红彤彤》、《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和五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歌曲(《秋收起义歌》、《山湾来了毛委员》、《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红区干部好作风》、《八月桂花遍地开》),和以前那批解禁的陕北民歌一样,这些好听的民歌和老歌很受欢迎。 第三集中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时常被人提起,这是一首标准的时代战歌,歌词和旋律都很直白、简单。 类似的战歌还有一首非常出名,第一集《战地新歌》的最后收入了反美歌曲《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这是1970年5月为声援印支半岛三国人民反美斗争的大会而特别创作的,铿锵有力,有一股只有新中国人民才有的豪放气派,当时非常流行,特别头两句,几乎人人会唱。 这首歌的背景是柬埔寨政变,1970年3月,朗诺将军趁西哈努克亲王不在家发动政变,建立了亲美政权,中国热情收留了无家可归的亲王。此后几年,亲王走访各地,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民众的夹道欢迎,成为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道风景。各地政府为迎接亲王一行的到访,大兴土木,整修道路,清洁城市卫生,做足了准备。亲切和善的西和努克亲王,丰姿绰约的莫尼克夫人,颈部不灵活的宾努亲王,这些尊贵的柬埔寨客人留在70年代的中国记忆中,也为改善地方建设做出了贡献。 西哈努克亲王多才多艺,创作了多首歌颂中国、歌颂中柬友谊的歌曲,比较有名的有《怀念中国》、《万岁,人民中国》等,当时我们听后,觉得亲王的作曲水平很高,一点不亚于专业作曲家。前些时终于找到西哈努克亲王演唱《怀念中国》的版本,又听到了曾经很熟悉的优美旋律,感觉很亲切。亲王一生波澜壮阔,多灾多难,如今能安享晚年,殊为不易,祝愿老人家健康长寿。 按编排惯例,每一集《战地新歌》中都有若干首国际题材的歌曲,大致有两类,一是歌颂和几个传统友好国家的交情,朝鲜、阿尔巴尼亚、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二是呼吁第三世界团结起来,反美反帝反霸。因为时间久远,这些歌都记不得什么味道了,印象深刻的是两首《战地新歌》未收的歌曲,一首是越南的《越南-中国》:“越南中国,山连山,江连江,共临东海,我们友谊像朝阳……”,一首是乒乓球比赛的欢迎歌曲《银球飞舞花盛开》:“歌如潮、花如海,欢迎朋友四方来,银球万里传友谊、友谊花朵遍地开……”。 那些年我们学校有个习惯,上下午第一节课开始前,由班级宣传委员指挥全班唱歌,每天两个时段,校园里歌声此起彼伏,蔚为壮观。《越南-中国》和《银球飞舞花盛开》就是当时经常唱的歌曲,之所以喜欢唱,大概是因为旋律流畅不复杂,又很好听之故。 第三、四、五集《战地新歌》,有两首歌曲堪称优秀,第三集中的《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恩情》和第五集中的《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 《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恩情》改编自新疆锡伯族民歌,节奏欢快灵动,跟寻常的毛主席颂歌相去甚远,如果不注意歌词,会以为是一首极具现代感的流行歌曲(问题是当今的音乐人写不出如此清澈的音乐)。《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的旋律热烈奔放,作曲技巧老辣之极,给人一种遒劲之美的享受,曾经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很受欢迎。该曲署名“上海市冶金工业局歌曲创作学习班词曲”,不知道有没有人考证过,背后是哪一位高人操刀。 在每一集《战地新歌》里,都会安排几首台湾题材的作品,歌词的主题差不多,隔空造车,发挥的余地不大。不过这是个相对安全的领域,作曲家有一定的自由度写出不错的作品,比如第二集里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这首歌的旋律时而委婉,时而激昂,有大歌的气势,很多歌手唱过这首歌,在大陆传播很广,台湾同胞们听没听过就不得而知了。另一首《红太阳一定要照亮台湾》选用了高山族民歌的元素,非常别致。 台湾主题的歌曲创作持续到了1976年之后,我手边有一张1978年出的薄膜唱片,收录四首台湾题材歌曲,《我站在高高的阿里山顶》《南来的云哟,南来的风》、《祖国山水紧相连》,基调和以前的作品差不多。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对台政策大转弯,这类作品才消失。此后出现另一类不同主题的作品,名列1979年15首深受听众喜爱歌曲之一的《大海一样的深情》完全以感性的歌词和柔美的音乐取胜,刺激性的语句完全不见了 70年代上半期,我们还是少年儿童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的田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歌唱二小放牛郎》这样朴实动人的少儿歌曲,战地新歌里收录的少儿歌曲多是时代色彩浓郁的颂歌或战歌,充满革命精神,看这些歌名就知道了:《我们是红小兵》、《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小兵》、《红小兵成长全靠党》、《我们是朝气蓬勃的红小兵》……当年我们这些红小兵扎着红领巾,却享受不到文革前少先队员那种干净纯粹的精神生活,而是像小兵一样上阵打仗: “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嘴上讲仁义,肚里藏诡计,鼓吹‘克己复礼’,一心想复辟。嘿!红小兵,齐上阵。大家都来狠狠批,红小兵,齐上阵,大家都来狠狠批!嘿!” 当时的少儿歌曲也有精品,轻快动听的《井冈山下种南瓜》(孙海浪词,颂今曲)就被我们视为经典中的经典,百听不厌。至于《我爱北京天安门》,其经典程度,完全可以看作是代表70年代的标志歌曲了。 五集《战地新歌》里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时代歌曲,颂歌之外,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些时代主流题材占了战地新歌的大部分篇幅,其中肯定有不错的作品,只是当年没留下多少印象,现在也没时间和精力去检视哪些作品值得一听,这里就不多说了。 四、舞蹈 文革时代的阳春白雪式舞蹈是芭蕾舞,其代表作品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其综合水平也是空前绝后的,笔者在邓小平划圈的深圳花三百二十元看《红色娘子军》,场场爆满,舞剧不时为经久不息的爆风雨般的掌声所打断,而号称改革文化春天的时代,并不见一个舞剧受到观众如此热爱。文革时代下里巴人的舞蹈也是存在的,例如风靡全国的忠字舞就是例子,遗憾的是这种强烈健身和育人的舞蹈被“唯物主义”者们扼杀了。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冲浪篇】-(40)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