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05 14:35:49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马宁 - 小 + 大
没有历史的《攀登者》 【原作说咀】一天发了六次发不出来的影评。影评的内容是修改到最后的版本,已经温和至极,我没做进一步扩展或者深入,保留原样。 10月2号看了电影《攀登者》。这部电影的主题很讨巧。即是主旋律,又契合了商业化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热点。众所周知,神女珠穆朗玛峰早已经被垃圾、粪便和死尸包围了。 之前网上对这部电影批评很多,比如恋爱戏太多。这个确实是的,但是还算有节制,时间不是很长。不过恋爱关系造成了电影结构的混乱,一开始就出来个徐缨(章子怡饰)的旁白,但是故事似乎又不是以这个人的视角展开的,而且这个人最后还死了,真是莫名其妙。 整个电影,除了1960年和1975年中国登山队两次攀上珠穆朗玛峰这两个历史事实之外,全部情节和人物都是虚构的。按照编剧阿来的解释,虽然情节虚构,但是很多都是有事实依据的,是移花接木,这倒也能接受。毕竟,这不是纪录片,而是故事片。而且阿来还打了预防针,说最终的电影和他的剧本之间存在差异,这多少鼓舞了人们对阿来的写作水平的信心。 对于我来说,看完这部片子,感觉最不对劲的地方,还不是情节啊、恋爱啊之类的。对于一个香港导演来说,没把这部片子拍成武打片或者爱情片,已经是对得起观众了。 我感觉最不对劲的地方,是这部片子没有年代感。你说它是70年代,好像也可以;说它是90年代,好像也可以;说它是昨天发生的事,好像也可以。 1960年攀登上珠峰的中国登山队员,除了国旗,还带了一尊毛主席像上去。这在电影里消失不见了。 这也无所谓,1960年的登顶在电影里只是个引子。那么1975年的登顶,在电影中没有任何历史感。只有背景的毛主席语录和信封上的“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这种符号化的点缀。 登山队成员之间不叫同志,叫兄弟,让人出戏,好像是国军队伍。登山之前,领导干部跑到庙里去问喇嘛(活佛?)能不能登顶,更加让人有神经错乱的感觉。 没有70年代的感觉,更没有文革的感觉。整个片子中出现的最高领导人的名字是贺龙元帅。1960年登顶者把山顶上捡来的石头送给了毛主席(现在陈列在博物馆里),电影里成了定情信物。 电影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15年后国家决定再次登珠峰,也没有告诉我们登山队是如何选拔的。 当年的政治空气也影响到了1975年的登峰。有关部门的要求是,白天登顶,要有女同志,要拍摄电影和照片,还强令5月7日之前登顶,导致登山活动受挫,使日本人抢了先,中国错失了第一个女性登顶珠峰的机会。 所有这些在电影中统统都不见了。电影只有登山队要在今天登山、要在明天登山、要在后天登山。抽掉了历史的故事片,情节单薄多了,所以不用谈恋爱来填补,怎么拍完这两小时呢? 这是当今许多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通病:脱离历史的历史题材。有许多时候,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完全是创作人员毫不尊重历史。他们宁可在脑子里去幻想,用一些矫情或者恶俗的情节去讨好观众,也不愿意下那么一点点功夫去还原历史。 还原历史并不是做不到。像《父母爱情》都是些家长里短,但是在故事情节范围内,对那段历史的还原是逼真的。《芳华》也没有刻意突出70年代,但是从人物、情节的发展中鲜明的表现出了两个时代的差异。《攀登者》是关于登山的,不需要控诉什么或者歌颂什么,但是剥离了历史,这个故事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故事情节的张力也大打折扣了。 电影也把登山成功搞成了个人英雄主义,是个别英雄人物带领登山队成功登顶,靠得是气象专家牺牲自己,是队长的丰富经验和坚强决心。这更加与那个时代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剥离了历史,就要发明历史,这是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必然。被发明出来的历史,是创作人员眼下生存环境在其头脑中的映射。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