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7 20:34:22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宋才发 - 小 + 大
二 在革命处于低潮,泥沙俱下、沉渣泛起,机会主义分子纷纷粉墨登场的情况下,坚持真理要有勇气,发展真理要有胆略。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列宁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进行了不可调和的尖锐论战。也正是在这场针锋相对的激战中,列宁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和拥护,充分地展示了他的卓越领导才能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 没有革命低潮时期的理论准备,就不会有革命高潮的到来,低潮时期进行革命理论准备的唯一目的,恰恰是为了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 反对民族问题和民族殖民地问题上的机会主义,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在帝国主义时代,民族问题越出了民族国家的范围,变成了影响全局的国际问题,变成了附属国和殖民地被压迫民族摆脱帝国主义桎梏的世界问题。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学说,制定了布尔什维克党在民族和民族殖民地问题上的纲领和政策。 为此他写作了《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论民族自决权》,《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等著作,对民族问题和民族殖民地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观点进行了尖锐的系统的批判。 列宁指出:“社会民主党党纲应当提出帝国主义时代基本的、极其重要的和必然发生的问题:民族已经分成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 列宁还说,欧洲人常常忘记殖民地人民也是民族,谁容忍这种“健忘精神”,谁就是容忍沙文主义。 列宁反复阐明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目的是使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为达此目的,就必须反对民族压迫,主张殖民地、附属国被压迫民族享有自决权。 他还进一步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民族殖民地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中的一部分,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必须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即支持和援助他们推翻一切民族压迫,争取人民和民族的自主权。 剖析国家本质,阐明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列宁指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一点,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有了显著发展、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国家学说进行严重歪曲的时候,无产阶级应当怎样对待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胜利了的无产阶级又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就成为理论和实践上最迫切的问题。 为此,列宁在极端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写成了《国家与革命》这部马克思主义的巨著,回答了革命所面临的问题,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 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无产阶级为夺取政权而斗争的实践经验,严密地论证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决不能利用现成的国家机器”、“革命的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原理。他认为,必须建立起巴黎公社式的国家,无产阶级才能实现自己的统治。 由俄国1905年革命和1917年二月革命所提供的苏维埃,就是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他说:“马克思在国家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运用的阶级斗争学说,必然会承认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即承认不与任何人分掌而直接依靠群众武装力量的政权。只有使无产阶级变为统治阶级,变为能够镇压资产阶级必然要进行的拼命反抗、能够组织一切被剥削劳动群众来建设新的经济制度的统治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国家虽然形式非常复杂,但本质只有一个,就是资产阶级专政。因此,列宁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是实行镇压的特别力量。 列宁在阐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的同时,特别注意发挥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不可避免”的学说,为俄国十月革命从理论上铺平了道路。 揭露帝国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得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获得胜利的结论 在批判考茨基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时,列宁对帝国主义的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写作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部划时代的巨著。 列宁总结了《资本论》出版后资本主义在半个世纪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帝国主义的本质、规律和矛盾,提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这个特点可以分三方面来谈:(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帝国主义的实质。”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了,革命爆发的条件日趋成熟,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更加尖锐了,民族解放运动日益发展,因而列宁从科学的分析中,得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的结论。 与此同时,列宁还发现在帝国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更加突出。这种不平衡发展的跳跃式,使帝国主义为了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也正是由于这种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无产阶级有可能在帝国主义战线薄弱的地方首先突破,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获得胜利。这个科学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和鼓舞人心的。 早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列宁就说过:“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当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随后,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列宁又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确定不移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证明,“一国胜利学说”是列宁在革命低潮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理论突破和发展。 科学地预测事变,成功地组织和实现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 人们从实际经验出发,可以预先料及自己行动的一定结果,这就是科学的预见。 早在1914 年列宁就在《卡尔·马克思》 一文中说过:“不仅要看到过去,而且要看到将来”;后来他又在《预言》一文中的开头说:“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 列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预见的理论。 1917年3月(俄历2月),布尔什维克领导劳动群众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沙皇政府,建立了工农兵苏维埃。列宁得此消息后,意识到俄国人民普天同庆的盛大节日就要来临了,他心急如焚地准备回国直接领导已经开始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 4月3日,列宁从瑞士回到了俄国,第二天就提出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拟定了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路线。《提纲》提出,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所进行的战争仍然是帝国主义战争,要摆脱战争,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使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根本任务是争取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先于他人看到并论证了帝国主义及其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在俄国的现实条件,科学地预言无产阶级革命必然首先在俄国而不是在其他国家发生。根据科学的预测,列宁认为起义的最好时机是俄历10月。 他在《危机成熟了》一文中写道:“九月底是俄国革命史上的,而且大概也是世界革命史上的最伟大的转点。” 由于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的阻挠,起义时间一再被拖延。从九月底到起义前夕,列宁反复警告说,拖延起义时间就是犯罪,就等于自取灭亡,就等于断送革命。由于列宁坚持不懈的斗争,武装起义终于在俄历10 月25 日(即公历11月7日)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不单是欧洲工人运动,就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而言,都暂时处于革命低潮的情况下,列宁毅然地担负起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任。经过国际国内激烈的理论斗争,终于战胜了修正主义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赢得了理论上的空前胜利,诞生了继马克思主义之后的列宁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如同漫长黑夜里出现的一颗启明星一样,使一度转入低潮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始出现了新的转机,并再度转向革命的高潮。 俄国革命低潮时期,列宁曾在日内瓦创办《火星报》,“火星”二字就来自俄国诗人奥多耶夫斯基的名诗《答普希金》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句。 列宁在讨伐敌人的一篇檄文中,又曾引用了高尔基1901年写的散文诗《海燕》中的诗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呼唤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
责任编辑:大地风雷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