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1 09:05:57 点击: 次 来源:旗帜中流 作者:玉牒 - 小 + 大
毛主席哲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巨大意义(2-1) 一 1955年3月31日,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东西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扯了许多皮,还扯不清楚。有了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就省得许多事,也少犯许多错误。”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毛主席作为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仅写下了一系列哲学著作,灵活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而且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运用到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当中,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斗争中,为我们树立了“学马列、用马列”的光辉典范。 当今的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现象值得我们注意?我们怎样分析这些表面现象、从而抓住其本质?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其所处经济地位如何?其普遍的思想认识水平、阶级觉悟程度如何?其经济地位与其思想觉悟两者之间,又经过哪些重要社会问题在不断相互作用着? 当今中国社会包含着哪些矛盾?其中主要矛盾及其主要的矛盾方面又是什么?这些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将向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中国社会这个复杂矛盾体,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世界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又有哪些联系?内外之间又是怎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我们要像毛主席当年那样,立志改造中国,就必须对中国社会这个客观存在进行解剖,了解其中的矛盾结构和运动、发展状况,使我们自己的主观认识适合于客观的存在,使我们从认识的必然王国飞跃至认识的自由王国。不然的话,我们就如同“盲人摸象”,就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二 《实践论》,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是毛主席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作。这篇著作写成于1937年7月,最早是毛主席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授课时编写的哲学讲义的一部分。 我们在这里回顾一下《实践论》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并结合现实问题,运用这些重要观点来谈一下我们的认识,也许会有所裨益。这种方法,也是学习、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好方法,也是对毛主席的最好纪念。 《实践论》中阐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我们知道,正确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脱离了实践,是不可能成功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然而,我们今天的一些“左派”、“毛派”,他们不去对中国的现状作认真的调查研究,而是急于为左派队伍寻找方向,凭空提出一些口号、方针、纲领,他们急于总结以往革命运动受挫的经验教训、急于为今后的群众运动提供行动指南,凭空杜撰出一些新的“理论”。然而,他们却忘记了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所讲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还指出:“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 《实践论》首先阐述了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以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了举例说明。例如,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有其感性认识阶段,那时候主要是各种自发斗争,无产阶级群众还处于“自在”的状态;后来不断积累经验,产生了革命的理论、了解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无产阶级就逐步成长为“自为的阶级”。 中国人民对于当代的中国资本主义,也有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当代中国的资本主义,是由初步建成的社会主义社会复辟、倒退而来的。这样的资本主义,有着与一般的资本主义不同的“特色”,例如它是打着社会主义招牌的、例如它是有一个逐步暴露过程的,因此现阶段人民群众针对当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斗争,仍然停留在自发的“维权”阶段,中国的无产阶级面对新出现的当代中国资本主义,还处于“自在”的状态。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社会实践的推进,感性认识必将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必将回到亿万人民觉悟起来、改天换地的社会实践,从而产生巨大的革命力量。这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和“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的过程。这个过程,必将是反复的、曲折的。正如毛主席所说:“革命的政党、革命的人民,总是要反复地经受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育,经过比较和对照,才能够锻炼得成熟起来,才有赢得胜利的保证。” 但是,这个反复、曲折的认识过程,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不是神秘莫测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基于能动的唯物论基础之上的。因此,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简称“二去二由”)是毛主席留给我们的重要思想武器。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个思想武器呢?因为客观世界是复杂的,因为敌人是伪装的,搞资本主义的走资派,可以号称“社会主义”;背叛毛主席的人,可以自称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自称“左派”、“毛派”的人,也可以贩卖什么“社改派”、“健康力量”、“保救”等观点。我们听到一个人说一句攻击毛主席的混账话,往往义愤填膺;而我们听到一个人说一句恭维毛主席的话,或者引用一句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也不能不加分析地认为他就是“拥毛”的,而必须经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功夫,分析这个人的全部言论和全部表现。 在《实践论》之前,毛主席曾于1930年5月写下《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这篇文章同样是在探索理论与实践、知和行的关系,其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而且,该文明确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并指出:“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接着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同时强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可以看作《实践论》的先行铺垫,其中关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思想,更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中极其重要的观点,它和“二去二由”一样,同样是毛主席留给我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以来,“调查研究”不再时髦,流行的是“跟着感觉走”、“摸石头过河”。邓小平“摸论”,不仅误导了几十年来中国的发展方向,也悄悄地影响着当今的左派队伍。目前的左派队伍里,很少有人潜心于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作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要么抓住个别丑恶现象,口诛笔伐;要么不作深入调查研究,就企图搞“理论创新”。正因为左派队伍缺乏这种认真调查研究的氛围,钻进左派队伍里的某些“大师”就可以凭空杜撰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高层健康力量”等等货色,有时候还真能忽悠群众于一时。 著名左派学者迎春同志曾于2013年发表《摒弃肤浅,开展调查研究》一文中指出:“近些年来在左派队伍中也少有调查研究的呼声。现在必须呼吁重新学习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等文章,认真搞调查研究,彻底摆脱‘摸论’、‘猫论’等主观主义学风的影响,重新回到毛泽东指引的调查研究的道路上来。” 1963年5月,毛主席在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写下过这样的批语:“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在这个批语中,毛主席还指出:“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1964年8月24日,毛主席和周培源、于光远就日本科学家坂田昌一的文章谈话时说:“人对事物的认识,总要经过多少次反复,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要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才会引起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我讲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我还说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 毛主席1963年的这个批语和1964年的谈话,可以说是《实践论》的进一步发挥,而“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则成为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学哲学、用哲学的响亮号角。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贡献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