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马恩列斯著作 > 马恩著作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马恩列斯著作 > 马恩著作 > 文章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时间:2019-03-19 09:22:04    点击: 次    来源:旗帜中流    作者:郝贵生 - 小 + 大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众所周知,毛泽东是1920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管理员时读到《共产党宣言》的。他在1937年同斯诺的谈话中讲到:“1920年冬,我第一次将工人正式地组织起来,并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苏联革命的影响下领导他们。我第二次到北平时,读到了许多关于苏联的事情。同时热烈地寻找当时中国所能见到的一点共产主义书籍。三本书特别深印在我的脑子里,并且建立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它是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此后丝毫没有动摇过。这几本书是:《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印的马克思主义书籍,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和吉古柏的《社会主义史》。1920年夏,我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变成马克思主义者,并且自此以后,我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毛泽东自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6页)他还说过,读完《宣言》等书后,“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但他认为,《宣言》中讲的阶级斗争只是欧洲的阶级斗争,没有讲中国的阶级斗争,我们要研究中国的阶级斗争。“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这句话表明,毛泽东首先接受的就是《宣言》第一章中所阐发的阶级斗争思想。于是他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和阶级斗争理论,开始认真研究中国的具体国情,特别是中国的阶级斗争。《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一篇文章就是毛泽东1925年所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1927年,他又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特别主张调查研究中国具体国情,特别反对那种照抄照搬书本和领导讲话、文件的教条式的本本主义。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讲道:“我们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我们的目的完全在这里。”(《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114页)毛泽东的这种思维方法不正是《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中的阶级斗争观点和思维方法的再现吗?!
毛泽东不仅早期重视研究现状,特别是研究现实的阶级和敌我斗争状况,而且这种认识方法贯穿于他一生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毛泽东率领红军到达延安后,就继续研究中国的国情、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抗日战争的形势和前景、中国革命的发展前途和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等。他的相关著作,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该文不仅简要叙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而且较为详细地阐发了中国百年的革命运动、革命的对象、革命的任务、革命的动力、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前途、革命的两重任务和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这篇著作是毛泽东继《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之后,又一篇最典型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研究中国国情、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及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重磅力作,其基本观点和思维方法也完全是延续了《宣言》第一章的阶级斗争理论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毛泽东思想最光辉的内容之一,就是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阐发的“两个务必”和“不当李自成”等继续革命的思想。这是毛泽东作为战略家在即将建立新中国之际对尔后革命实践的重大预见。建国之后近七十年的实践,证明了毛泽东的这一预见的科学性、真理性。但这一思想也绝不是毛泽东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出来的,归根结底也是对现实研究的结果。毛泽东通过对农民起义及历史更替的周期率的研究,特别是读了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后认识到,即使共产党人领导的完全区别于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中国革命,也必然会出现“李自成现象”。共产党人不能完全根除这种现象的发生,但绝对能够通过新的民主制度及党的思想建设,避免历史周期率的重演、保障新政权的革命性。这一点,同样源于毛泽东对《宣言》第一章唯物史观和唯物主义方法的自觉运用。
建国以后,毛泽东也同样重视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如毛泽东关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十大经济关系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研究,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之后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现象的研究,特别是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阐发的关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阶级、路线、两条道路斗争、资本主义复辟等问题的重大分析和判断,以及党的基本路线的阐发。伴随着对苏联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路线的批判和研究,毛泽东在其主持撰写并亲自修改的“九评”中系统阐发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十五条基本内容,以及1967年十月革命五十周年之际“两报一刊”社论中精炼后的六条内容,也无不渗透、体现了《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的思想精髓,特别是《宣言》第一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谁在创造价值?(2-2)

下一篇:马克思、恩格斯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