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影评】花木兰,你太难了

时间:2020-09-16 07:36:50    点击: 次    来源:尖椒部落    作者:肖美丽 - 小 + 大

【影评】花木兰,你太难了


摘要:历史上,木兰的故事能给人留下很多解读和演绎的空间,但非常遗憾0202年了迪士尼还在让她拼命救皇帝.......

我看到绝大多数人都说迪斯尼版的《花木兰》难看,这激发了我的逆反心理,我抱着非常低的期待,进到只有6个观众的电影院,努力想找到这个电影的优点。
看完之后我发现,不得不说,《花木兰》还真是难看啊……
整部电影如果说前半部分还勉强逻辑上能自洽的话,但后面从花木兰“机智”地化解危机开始,电影也跟着开始崩坏了。先不说这个电影寓意好不好,拍得美不美,它其实连最基本的故事都没能讲好。
例如女巫巩俐和木兰聊聊天就主动就把军事机密告诉了木兰。
一开始因性别“出柜”而被军队排斥的木兰,靠着这个没有任何证据的消息马上就得到认可,被委以重任带兵回首都,万一女巫逗她玩的呢?
片中似乎人人都可以徒手接箭,但是法力强大的女巫大人偏偏要用肉身替木兰挡箭,一看就是导演要她死她不得不死。
而功夫了得的皇帝李连杰被绑在架子上自己也不挣扎几下,却鼓励木兰站起来接着打,一看就是导演不让李连杰动弹,非要给木兰一个机会表现一下。
花木兰作为中华文化里重要的女性奋斗大“IP”,历史上的每次演绎都和解读都能反映当时人们的观念,而如今迪斯尼版的《花木兰》显然也是不能错过的重点分析对象。虽然槽点无数,我们还是要跳出电影好不好看的讨论,来看看它是怎么解读花木兰这个故事,又在传递一些什么信息。

真&气
和我们所熟悉的《木兰辞》不同,这部电影里花木兰不是在卸甲归田之后才展示自己的女性身份,而是在带兵之前,在女巫的提醒之下就表明了身份。
因为她要“真”,显然本片对“真”的理解就是即使整个社会制度都歧视和压迫女性,你也不能有所隐瞒,哪怕冒着被杀头的风险也要以真实的身份得到制度的认可。
她对自己“真”,但对家人朋友的“真”就不是“真”吗?再者如果不是因为木兰是女主角,而且有“气”这种超能力,她可能早就歇菜了。
关于“真”的背后还有一套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为什么丢掉盔甲,散着大波浪长发的花木兰才是“真”,而丸子头和全套铠甲的她就不“真”呢?
这无疑是对少数群体想要打破职业天花板的又一苛刻要求。不仅要公开身份,而且形象要符合制度期待。所谓不“真”就不能发挥自己的“气”,就像要求同性恋者必须“出柜”,并且要有优于常人的能力以得到社会认可,才是一个顺畅且成功的同性恋一样。这是直接把所有的责任丢给想要有所突破的少数群体个人身上。
片中女巫对木兰说了一段话,内容类似于伍尔夫所说的“女人没有国家”,而且邀请木兰成为她的同伴,没想到花木兰一个转身,还是要去救皇帝。看到这里我差点对女巫刮目相看了,但没有想到片子后面女巫看到木兰得到了军队的认可之后,反而眼中好像看到了希望。
原来她讲的那段话,并不是激进的反思国族的女权领悟,而是渴望被男权社会光明正大地接纳而不得的抱怨。可能也正是因为自己如此渴望被承认,于是拼尽所有去帮助木兰,似乎她如此强大而另类的生活实践与木兰能够被军队所接受来相比都失去了意义。

忠&孝
花木兰的故事得以在中华文化里流传下来,尤其是在汉族的文化里幸存下来,很重要的原因是木兰的行为可以被解读为“忠孝两全”。
但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激动人心的地方,并不是因为它多么的忠和孝,因为比她更忠更孝的故事我们可能只会觉得迂腐乏味,而是因为这个故事在重重阻碍之下仍然找到一条缝隙,传递出女性突破禁锢实现自我的可能性。
我们为这束缝隙里照出的光亮感动,也可以通过这束光更清晰地看到压制女性的观念上的层层负担。
在很多分析文章里都有提到,花木兰很可能并非汉人,她和家人当时是否受到“孝”制度的影响也是存疑的。虽然木兰的故事可以被解读为孝,但也可能她只是心疼父亲,不忍看父亲送命。
当我们说孝的时候,其实说的是一套制度,讲究晚辈对长辈,女性对男性的绝对服从。也就是电影里木兰她爸说的,什么人要待在什么地方。但从这点来讲木兰替父从军是不孝的,因为她逾矩了,电影里也多次提到她的行为是家族的耻辱。
木兰成为战士可被解读为忠君,但也可以理解为被逼无奈,或是抓住了自我实现的机会,或是出于朴素的爱国情怀,因为爱国和忠君不是一回事。
《木兰辞》中第一段木兰在织布机旁因为可汗招兵叹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十二”是虚数,表示军书数量之多,言语之中有对可汗招兵的不满。木兰隐藏身份当兵,本身就是对皇帝政策的反叛 。得胜却不愿意做官,可以解读为她不贪图名利要回到女人的“本分”,也可以解读为木兰对皇权的反感和不屑。
木兰的故事能给人留下很多解读和演绎的空间,但非常遗憾0202年了迪士尼还在让她拼命救皇帝。在故事的结尾,皇帝还送了木兰一把新剑,刻着一个“孝”字。不知道古人看了会不会以为皇帝的意思是木兰你太不孝了,快拿这把剑自裁吧……

文化多元还是文化挪用?
迪士尼虽然也用非常丑的字体写了大大的“忠”和“孝”字,但是西方人说的忠孝是否和我们理解的一样,以及他们是不是真的在乎自己到底在讲什么,我表示怀疑。
也许中国文化里绝对服从皇帝独裁的忠君,或绝对服从小共同体家长制的“孝”,在西方观众的眼里它们只是个人主义基础上的“忠诚”,“顾家”,又或是神秘的中国传统文化。
迪士尼为了迎合时代变化和市场需求,希望让自己的公主系列电影看上去更多元平等。为了文化多元所以就把“忠”和“孝”的价值观都搬出来用。
但多元并非接受一切所谓的传统文化,多元的基础是自由和平等,不加分辨地传播诸如“忠”、“孝”这样反对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并非文化多元,而是瞎搞。就像在身上纹“从心”二字,以为意思是追随自己的心,没想到其实是“怂”。
再说了,作为一个相对强势的文化在吸纳其它文化的元素为自己谋得好处时,如果并不尊重这个文化的内涵,而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和刻板印象来塑造,那就不是文化多元而是对于相对弱势文化的挪用。
我很理解很多朋友看到好莱坞、迪士尼这样的国际大荧幕上出现中国面孔和文化时那种振奋的感受。但并不是出现了中国元素就是文化输出,还得看对方是怎么表达我们的文化的。
如果这些作品是在加强中国人是傅满洲那样的阴险小人,或者华人就是戏很多的疯狂有钱人的刻板印象,或根本不管“孝”是什么意思就将它当作对一个打破限制的女战士的最高嘉奖,而且还要用一个连故事都讲不好的电影把这套东西再卖回中国时,我没办法高兴起来。
但我相信还是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在看到这部电影时,被花木兰穿上戎装的时刻所感动,从女巫和花木兰的关系里看出姐妹情谊,并将这些素材作为自己打破束缚的精神养料,作为面对歧视打压时保护自己的铠甲。
但我认为这主要靠的是这些观众自己很努力,而且花木兰故事的力量锐利到可以穿越千年,它穿过了很多传统文化的糟粕对女性的压迫,现在它还在努力穿透种族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合谋,到达更多人心里。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影评《琉璃》:受害千年的罗喉何以上访成功?

下一篇:札记丨《东风——法国知识分子与60年代遗产》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