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4)

时间:2020-10-07 07:45:27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铁木尔哈达 - 小 + 大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4)

第二章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所研究的基本问题,哲学也不例外。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作了明确的答复:“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恩选集》第4卷219页)换句话说,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精神和自然、意识和物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过去是没有争论的,自《毛泽东选集》第5卷发表以后出现了争论。毛主席在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的讲话》中说:“在哲学里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立统一,这两个东西是互相斗争的。还有两个东西,叫做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也是对立统一,相互斗争的。一讲哲学,就少不了这两个对子。”(《毛泽东选集》第5卷346页)
有的同志认为这是毛主席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发展,于是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应把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都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如果此话成立,那么恩格斯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确定,也就被推翻了。
我认为,以两个“对子”来代替“思维和存在”作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毛主席谈的两个“对子”是指哲学这门学问里头存在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而不是说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这两个“对子”。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矛盾和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矛盾和斗争,这是哲学史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而不是哲学而要研究的基本问题。哲学和哲学史虽有密切联系,但显然不是一回事。因为哲学是以现实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的,而哲学史则是研究哲学这门学问本身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的。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
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特别是思维和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同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这一根本特点相联系的。自有人类以来,整个世界的一切现象归结起来,无非是两类现象:一类是物质现象,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都属于物质现象;另一类是精神现象,精神现象是物质的特殊表现,感觉、思维、意志都属于精神现象。拿人类活动来说,也是多样的,但是归结起来也不过是做两件事,即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就是说,不论从现实世界的现象看,还是从人的活动看,都避不开思维(主观)和存在(客观)的关系问题。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要提供对于世界的根本观点的理论体系,就不能不首先回答这个问题,否则就失去了它的职能。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成为一切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基本问题,而其他问题的回答则是围绕这一基本问题展开的。如对立和统一、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运动和静止、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内容和形式、可能和现实、本质和现象等关系,都是哲学所研究的问题,也都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比如研究量变和质变问题,你首先要解决量变和质变是客观存在的呢,还是人们主观虚构出来的?这又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回答世界的本质、本原“是什么”的问题,是回答世界是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也就是回答怎么样的问题。至于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则是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已。回答的问题和回答不同,并不是一回事,没有一个人把提问题和回答问题说成是相同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则是两种思想、两种看法的关系问题,不能等同。
第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还可以间接地从哲学的基本派别的划分看。尽管哲学派别很多,但是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而这两个基本派别则是以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对世界怎么样的问题虽然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看法之分,但是它不能成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而是从属于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在哲学史上还没有按照发展观来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因而也就没有独立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派。
由此可见,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别的问题。我们学哲学,就要抓住这个基本问题去学,离开它,其他问题就搞不清。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由于对此问题不同回答,一切哲学就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党派;另一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它是从属于第一方面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又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之分。
哲学除了思维和存在这个基本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世界是否发展、为何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又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分。这个问题虽然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也是重大问题,不可不重视研究。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划清三个界限:一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二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三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界限。
【小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首先要回答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物质和精神两种现象关系问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其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回答怎么样的问题;最后,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按照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从而由侧面证明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还包括何者为第一性和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一)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概括地说,就是思维和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具体地说,它要回答:是先有存在,还是先有思维?或者说是先有物质、自然界,还是先有意识、精神;存在和思维哪个是本源、根本性东西,哪个是派生的、从属性的东西;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是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这些问题就是属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第一个方面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种回答是先有存在、物质、自然界,后有思维、意识、精神,认为存在、物质、自然界是第一性的,而思维、意识、精神是第二性的,后者由前者派生的。即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自然界决定精神。另一种回答则是与此相反。
一切哲学由这两种不同的回答而划分为两大党派、两大阵营。凡属主张先有存在后有思维,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存在决定思维的,就属于唯物主义派、唯物主义阵营。凡主张先有思维后有存在,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属于唯心主义派、唯心主义阵营。看一个哲学派别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就是按照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来划分。因此,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也就成了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或者说是根本标准。
为什么要以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作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呢?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他问题则是从属于这一问题的,而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又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首要方面。因为只有先回答思维和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之后,才能再回答存在能不能认识的问题,存在是否发展、为何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换句话说,思维和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解决哲学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基础,这个问题不首先回答,其他问题就无从谈起。因而对此问题的回答也就最能体现哲学的实质,以及解决一切问题的总原则、总方向。
在哲学史上,哲学的派别很多,斗争也十分复杂。然而从总的方面看,都是围绕思维和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而展开争论的,其他问题的争论再重要,总是处于次要地位。因此,我们可以把五花八门的各种哲学派别,就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唯物和唯心两大派。
把哲学派别分为唯物和唯心两大阵营,并以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作为划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次提出来的,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第一,这就指明任何哲学都是有党派性的,所谓“无党性”的哲学是不存在的。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就是哲学的党性。
第二,科学地解决了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从来没有真正找到和明确指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现代资产阶级的唯心论者为了掩饰自己,便故意回避这个问题。如马赫主义者就说,他们的经验批判主义哲学是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最新”哲学。冯友兰在抗战时期写了不少唯心论著作,但不承认是唯心主义的。他说他的“新理学”是“全新的哲学”,“普通所谓唯心论、唯物论、一元论、二元论等名称,对于新理学均用不上。”(《新知言》商务印书馆民国35年版66页,本文转引自乐燕平著《费尔巴哈论解说》71页)
有些唯心主义者虽然承认唯心论、唯物论名词,但故意把划分标准搞乱。如有的说,凡是主张因果论的就是唯物论,主张目的论的就是唯心论;有的更是存心诬蔑唯物主义,说凡是主张追求物质享受的就是唯物论,凡是主张信仰“美好世界”、追求“高尚理想”的就是唯心论;有的以相信不相信“理想”的力量、有没有理想的愿望和目的,即相信不相信人类的进步、追求不追求真理和正义,来当作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也有的以是否相信有神作为划分标准。这些划分标准都是不科学的。如拿信神不信神来说,信神无疑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不信神是否就是唯物主义者呢?不一定。有些自然科学家在这个问题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别的问题上就不一定是唯物主义的。只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唯物论和唯心论这两个名词本来并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唯物论就是把物质看作第一性、把意识看作第二性的哲学。唯心论则是把意识看作第一性、把物质看作第二性的哲学。谁要用别的标准去划分,势必造成混乱。我们掌握恩格斯关于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标准,就可以识破伪装的唯心主义哲学,就可以正确地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界限,坚持唯物论,批判唯心论。
第三,其对指导研究哲学的历史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哲学史上,哲学派别很多,争论的问题也很多,但是拿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去划分哲学派别,无非是唯物论和唯心论两大派别。哲学史就是唯物论和唯心论两大派别互相依存、互相斗争的历史。这就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和掌握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理论纲领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分歧不是枝节性的,而是根本性的,是对哲学问题的分歧。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就是它们的根本论点,其他一切问题的回答都是从这个根本论点出发的。我们不妨把它们的根本不同的论点叫作理论纲领。纲,就是渔网的提绳。目,就是网眼。纲举目张,就是举起渔网的提绳,整个渔网就张开了。理论纲领就是根本的论点,是其他一切论点的基础和出发点,只要抓住理论纲领,其他论点也就易于解决了。
首先讲讲唯物主义的理论纲领。唯物主义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有三种,最早出现的形式是朴素唯物主义,而后出现的是机械唯物主义,最后出现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这三种形式的唯物主义是有所区别的。如对什么是物质的看法,朴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构成万物的某几种元素;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构成物体的最小单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不过,三者差别更大的是在回答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上。朴素唯物主义承认世界是运动、变化的,但其中含有大量猜测成分,论证不够科学;机械唯物主义则否认世界在运动、变化,既使承认也只承认有机械性运动,只承认有量变而不承认有质变,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性;辩证唯物主义则不仅承认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且给予了科学的论证。
尽管这三种形式的唯物主义有重大差别,但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问题上,根本论点是相同的,是有共同出发点的。它们共同主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过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世上除了物质,别的什么也没有,精神也是物质派生出来的,是高度发展的物质——大脑的机能和产物,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大脑中的反映。不是先有精神后有物质,是先有物质而后才有精神,不是精神产生物质,而是物质产生了精神。物质不依赖精神而独立存在,而精神却要依赖于物质。把这些话归纳一下,就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而不是相反。这就是一切唯物主义的根本主张、根本论点,因而也是它们共同的理论纲领。
辩证唯物主义把这个理论纲领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又得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结论。这可以说是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领域的根本看法的理论纲领。辩证唯物主义把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的理论纲领应用到认识领域,又得出社会实践第一性、认识第二性,实践决定认识的根本结论。实践决定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论点,也是基本出发点。
辩证唯物主义之前的唯物论有很大弱点。它们对自然界的看法是唯物的,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则是唯心的,认为历史是由个别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的;在对认识的看法上,它们不了解社会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因而不能科学地解释、认识问题。所以,我们既要看到三种形式的唯物主义共同处,也要看到它们的差别,不可加以混淆。
再说唯心论的理论纲领。唯心论有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两种基本形式。它们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题上,根本的论点是相同的,但是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精神产生的。它们在社会历史领域则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不是相反。这就是唯心论共同的理论纲领。
当然,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在形式上是有所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在对精神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依赖于人还是不依赖于人的看法不同。
客观唯心论所说的精神是不依赖于任何个人的,是超自然、超人类的绝对精神。如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就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他认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纯粹的逻辑形态存在着,它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他把这种精神称作“绝对精神”或“宇宙精神”。我国古代老子的哲学也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他认为在世界出现之前有一种没有任何形体的“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出来的。
主观唯心主义所说的精神是人的主观精神,主张主观精神决定一切。我国宋朝哲学家陆九渊的哲学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万物皆备于我”。18世纪英国大主教贝克莱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者,他说“物是感觉的集合”“存在就是被知觉”。(转引自汪子嵩著《欧洲哲学史简编》83页)
尽管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对精神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看法不同,但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上是一致的,都主张精神先于物质,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决定物质,所以都是唯心论哲学。
我们研究一种哲学究竟是唯物还是唯心的,就是从它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怎么解决的来区分,此外再无他法。
(三)二元论不是独立的哲学党派
哲学的基本党派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因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回答,只能有唯物和唯心两种。但是,在哲学史上还有表面上好像是第三种解答的流派,这就是二元论。
二元论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解决上,摇摆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它主张物质和精神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实体,都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和精神就不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它因为主张世界有两个本原,所以叫“二元论”。
这种哲学流派力图调和唯物论和唯心论,调和科学和宗教,把自己超越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上。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种不彻底的哲学。它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的发展不倒向唯物主义,就是倒向唯心主义。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存在两种实体,一种是广延的实体,这就是物质。另一种是思想的实体,就是心灵。他认为心灵不在空间之中,物质不能思想,这两种实体是彼此独立的,谁也不能决定谁。他在观察自然界时,承认物质是唯一实体,这是唯物论;他在考察人类认识时,又把认识看作不依赖于物质的实体,这是唯心论。所以,他的哲学是二元论的。但就他哲学观点的基本倾向来说,是唯心主义的。因为他认为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来自上帝,上帝是第三种实体。他说:“我们只能设想有一个绝对独立的实体,这就是上帝。”(转引自汪子嵩著《欧洲哲学史简编》67页)。
18世纪德国康德的哲学也是二元论。他承认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客观世界,他称为“物自体”或“自在之物”,这是唯物论。但是,他又认为“物自体”或“自在之物”是超经验的,人的认识是不可能达到的“彼岸世界”。就是说,客观事物是不可认识的,他主张给“信仰留地盘”。这是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一切唯心主义哲学都彻底破产,但是唯心主义哲学并不因破产而销声匿迹。相反,它往往以超越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上的所谓“中派”哲学面目出现,说什么唯物论和唯心论都是片面的,世界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而是中立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东西。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试论毛泽东人民观的形成与发展(3-1)

下一篇:【章回小说】大气候(47-28) 作者:必讲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