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0 08:43:43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铁木尔哈达 - 小 + 大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7)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总结和概括以往科学成就,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切积极成果而产生的。人类认识史上的最主要成果就是唯物论、辩证法和逻辑学。为了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切积极成果而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必要讲讲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本章就讲这个问题。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奴隶社会就产生了。唯物论和辩证法是在同唯心论、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从以往全部哲学发展史看,唯物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 唯物论和辩证法在古代是自发结合着的,后来分离了,唯物论与形而上学结合了,辩证法与唯心论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唯物论和辩证法又在科学基础上得到相互结合,使唯物论和辩证法获得科学的统一。在这一章,我按照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着重讲讲它们各阶段的基本特征、积极成分和缺点,再结合着讲一些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 第一节 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 (一)朴素唯物论的产生 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是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这种唯物论和辩证法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因为它还带有感性的、直观的性质,缺乏科学的论证,所以称之为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以表明这是一种原始的唯物论、辩证法。 朴素唯物论是古人在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直观观察和分析,在社会生活中反对氏族原始宗教观念和天命伦理观念的斗争中形成并发展的。 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生产范围极端狭窄,生产斗争极端简单,思维能力极端原始。在这时,人们更多地是消极地适应自然,过着动物般的生活,尚未与自然界分开,还不大知道周围自然物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没有控制自然界的想法,也就不会产生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想法,不会产生肉体和灵魂关系的问题。 当生产力有一定发展,进入到采集和渔猎的经济阶段,生产范围比较宽了,生产斗争比较复杂了,思维能力也随之提高。无数次的生产斗争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许多自然现象和人们经济生活的关系。这时,人们把自己与自然界分开了,并产生了控制自然物的希望和要求。这可以说是人类向自然界进行自觉斗争的开始。 既然要求控制自然界,就要对自然界有所了解。如了解自然物为什么能运动变化,就应该做出解释。但是,在解释时又只能以人们自己生活的感性体验为依据。人们站在池水旁边,发现河中有自己的映像;梦中梦见已死的人,而自己在梦境中可以到很多地方,于是想到自己肉体与灵魂的关系,以为灵魂是独立于肉体之外并支配肉体活动的,灵魂是不死的。由此,再联想到河水流动、山石滚下、云游、风动、电闪、雷鸣、火山爆发和地震等,就以为这些自然物也都有灵魂,由此产生了万物有灵论的观念。万物有灵论是宗教世界观产生的思想基础,但它还不是宗教世界观。只有当把万物的“灵魂”看作是人们无法驾驭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并能降祸或赐福于人们时,它才演变为宗教的世界观。 通过生产实践,原始人逐渐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界是有区别的,自然现象、自然物和他们的经济生活有密切联系,这就产生了使自然力为自己生活服务的想法。只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或者说人们和大自然斗争能力很低,基本上是受自然力支配的。 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们既不理解又无能为力,于是对自然力产生宗教幻想。原来以为万物都有灵魂,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灵魂活动的表现,现在则认为这种灵魂是一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人们只能祈求它赐福免灾,而不能驾驭。这样,就从万物有灵的观念转化为万物有神的观念了,从最初对灵魂的不崇拜变为把灵魂当作神秘力量了。为了求福免祸,就要向它祈求,于是发生了崇拜。如崇拜土地,望能丰收;崇拜鱼、兽,望能多得渔猎物。这种崇拜自然现象、自然物的宗教就是拜物教。 原始的宗教还包括对祖先的崇拜。原始人认为死去之人的灵魂还会留恋过去的生活,并与他们一起活动。认为那些生前有本事的人,死后的灵魂还会在冥暗中助他们在生产或武力斗争中获胜。总之,是认为祖先的灵魂和生前一样在保护自己子孙,于是产生了祖先崇拜。 可见,原始宗教观念是人们对自然力不理解而又无能为力的产物,它是对自然力的歪曲反映。列宁说:“野蛮人和自然界作斗争时的软弱无力,产生对上帝、魔鬼和奇迹的信仰。”(参看《社会主义与宗教》)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发生了分离。奴隶被迫从事体力劳动,以供养奴隶主。奴隶主则靠奴隶供养,有闲暇时间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如去做抽象的思索,去考察世界如何构成、发展的问题。这就为唯物论、唯心论哲学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对奴隶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奴隶不能不进行反抗和斗争。同时,奴隶主内部也存在着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和斗争。 在原始氏族社会瓦解的过程中产生了一批奴隶主贵族,他们把土地和其他财富夺取在自己手里,掌握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成为统治者。随着奴隶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手工业独立发展了起来,而后又引起商业的发展。于是,就产生了使用奴隶劳动的工商业者,他们是奴隶主阶级的新阶层,他们的经济利益是要发展工商业,政治上主张民主,要求分享统治权利。这样,奴隶主贵族和奴隶主工商业者之间就会进行尖锐的斗争。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两种不同的奴隶主思想家就产生了。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从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出发,考察世界构成与发展问题。原始宗教观念也为他们的考察提供了思想基础。他们把世界分为两重世界,即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并认为精神世界先于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是上帝、老天爷住的地方,是上帝、老天爷支配着现实世界。奴隶主贵族的头子——君主是受天命而统治现实世界的。因此,接受奴隶主贵族统治是天意,不可违背。这就是天命论的神权哲学,也是唯心论哲学。 当然,也有把上帝、老天爷换个抽象名词的,叫做“理念”“道”“理”等,总之是换汤不换药,还是鼓吹精神世界决定现实物质世界的唯心主义哲学。 那些代表奴隶主新阶层——手工业主和商人利益的思想家,从发展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出发,注意研究自然现象与生产技术,以研究成果来说明世界的构成、发展问题。他们反对宗教迷信和天命伦理,揭示科学,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物质构成,而不是由神创造。他们创立的这种哲学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是适应生产发展需要,适应奴隶主新阶层反对奴隶主贵族的斗争需要而形成的。它之所以形成于此时,是因为生产技术和科学的进步。在奴隶社会初期,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手工业、农业及航海业的发展,引起了天文学、力学、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生产技术和科学的进步使人们开始摆脱宗教观念,用现实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并去说明世界构成和发展问题。 如果没有生产技术和科学的进步,唯物主义哲学还是不能产生的。唯物论总是和科学联系在一起的,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自身往往又是自然科学家。因此,他们在说明世界构成、发展问题时,自发地产生了唯物辩证的观点。 (二)朴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从欧洲哲学史看,最早的唯物论和唯心论哲学都产生于古希腊和罗马。唯物论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斯(公元前624-547)、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480)、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370)、伊壁鸠鲁(公元前341-270)。唯心论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500)、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柏拉图(公元前427-347)。此外,还有动摇于二者之间的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 唯物论和唯心论哲学产生后,二者之间就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我不是讲哲学史,而是讲哲学各发展阶段的形式。因此,他们是怎样斗争的,不讲了,只讲这些对立学派的基本观点。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唯物论派的共同看法是:世界万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不是神造的。 例如,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水是无限运动着的物质,万物起源于水,并且复归于水。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火是一切自然现象的统一的普遍的基础,是一切自然现象的物质始源。他认为自然现象的普遍循环是因为火的变化:“万物换成火,火换成万物,就像货物换成黄金,黄金换成货物一样”,“土死火生,火死空气生,空气死水生,水死土生”。 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是由原子组成的,客观世界只有原子和虚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粒子,原子结合就成为各种各样的物体。原子之间只有形式、大小、排列等状态上的不同,没有性质上的差异。原子是永恒不生不灭的,且数目无穷。原子永远在虚空中运动着,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物体,原子的分离就是物体的消失。灵魂也是物质的,是由最活动、最精细的圆形原子结合而成的。当这种原子分散时,生命就灭亡了,灵魂也就消灭了。这是欧洲最早的原子学说。伊壁鸠鲁也是主张万物由原子组成的。 与唯物论相反,唯心论学派世界本原问题的看法是:世界万事万物是由非物质的东西构成的。 例如,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抽象的、非物质的数。数是独立存在的,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决定客观世界的东西。没有数,人就不能认识事物,也不能思考什么。毕达哥拉斯把数看作是先于人类存在、主宰万物的神,把数说得非常神秘。 苏格拉底宣扬世界万物是神有目的安排的,他是第一个用“目的”来解释世界的“目的论”者。 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为“理念”和现实两种。所谓“理念”就是“一般”。他认为任何一种特殊东西都有它的“一般”,这个“一般”就叫“理念”。比如一个个具体人之外,有个人的理念,桌子、美、园各有自己的“理念”。“理念”是真实的、永恒不变的存在。“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真实世界。现实世界则变化无常,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理念高于现实,先于现实。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在认识论问题上,朴素唯物主义把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并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认为人们是通过感觉来认识世界的。 赫拉克利特是以物质世界、自然界作为认识对象的,他认为人的感觉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的,他把感官称之为认识的“见证”,说“眼睛是比耳朵更可靠的见证”“如果一切事物都变成烟,鼻孔就会把它们分辨出来”。他还认为感觉有时会给我们带来错误的认识,思维对现实世界有重大意义,说:“思想是最大的美德;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欧洲哲学简史》第7页) 德谟克利特主张产生感觉的原因就是客观对象的“流射”。他认为,从物体的表层分出一些极细的流出物,它带着事物本身的形象,通过空气,作用于人的眼睛,产生视觉;在空气中流动发出声音,耳朵接受就是听觉。他把认识分为感性和理性两种。感性认识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理性认识则根本不同于感性认识。当感性认识已经不能在最微小的领域内再看再听再嗅再尝再摸,而知识的探求又要求精确时,于是理性认识就参加进来了。他认为理性认识有一种更精微的工具,即最精细的原子——灵魂,它是最活动的,能够认识真理。 与朴素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认为认识的对象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主张认识是先验的。如毕达哥拉斯就认为“数”是在人类认识以前就已存在的东西。 苏格拉底反对研究客观世界和发现它的客观规律。他认为世界上的东西之以这样,并不是由于客观规律,而是出于神的有目的的安排。因此,不必去研究客观世界,而要研究人自己,从自己的心理去认识神。 柏拉图则认为真理是对“理念”的认识,感觉不能认识“理念”,因此感觉不能达到真理。人如何认识“理念”?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死的,当它进入肉体之前,是住在“理念”世界里边,在那里已经有了“理念”知识。当灵魂进入肉体之后,暂时把“理念”知识忘了,以后由于经验的刺激,它又把这种知识逐渐回忆起来,认识就是对理念的回忆。这是先验论的哲学。 (三)朴素唯物论哲学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 朴素唯物主义是与朴素的辩证法结合着的,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着的,此事物转化为它事物。 例如,泰勒斯认为水产生万物,万物又变成水。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自然现象统一的和永恒的本原是无限者,无限者就是不固定的和无限的物质。在无限的物质内部存在着对立面,分出冷和热、干和湿,这些对立面构成万物。 赫拉克利特(被列宁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认为,万物都在流动、变化,没有任何不动的东西。他说:“走下同一条河流的人,经常遇到新的水流”,因此“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提出对立面转化的思想,说:“在我们身上,生和死,醒和睡,少和老,都是同一的东西。后者变化了,就成为前者,前者再变化,又成为后者。”“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结合物既是整个的,又不是整个的;既是协调的,又不是协调的;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相互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 他还提出真理的条件性,说:“海水是最纯洁的,又是最不纯洁的。对于鱼,它是能喝的和有益的;对于人,它是不能喝的和有害的。”“驴子宁要草料,不要黄金。”(转引自苏联敦尼克等主编的《哲学史》欧洲部分第8-9页) 德谟克利特以他的原子论为基础,贯穿着自发的辩证法。他认为原子自身运动着,而且无始无终。原子有一种旋涡式运动,把一些原子集中在一起形成具体事物。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永恒的。他认为有无数世界(大概指天体),这些世界是处在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这时的唯心论哲学也包含有某些辩证法思想。“辩证法”一词是苏格拉底最早提出来的。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是概念的辩证法。他认为辩证法就是在争辩中,通过使对方观点发生冲突从而揭露对方观点中的矛盾而达到真理的方法。 例如,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讨论什么是道德,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具体的、特殊的道德,苏格拉底给予推翻,提出他要求关于道德的定义,即一般的、普遍的道德。他的方法本来是要从特殊引出一般,但他却把一般看成与特殊割裂的,是先于特殊、高于特殊的。这就成了唯心论的先验论。 柏拉图认为,在考察任何问题时,必须以对立的概念把相反的意见表达出来,例如把“运动是存在的”和“运动是不存在的”两种意见对立起来,在论辩中探求真理。这里包含着合理的因素。 (四)朴素唯物论的基本特征、功绩和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具有感性直观性质。这种唯物主义不是建立在概括各门科学成果基础上的。因此,他们的论点带有猜测性质,把统一的世界归结为某一种或某一些具体的物的物质形态。 第二个基本特征是唯物论和辩证法自发的结合,具有自发性。他们讲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着的世界,只不过他们的辩证法还是不够科学的。比如说“水产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就有辩证法,但不科学。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伟大贡献,就在于在人类认识史上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尽管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实物,是不科学的,但是它坚持从物质世界本身说明物质世界,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是唯物主义路线,至少比宗教迷信和唯心论正确得多。尽管他们对事物发展具体规律的说明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它把世界理解为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一个整体,从事物内部找它的发展原因。这是辩证法的世界观,比起形而上学要高明得多。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缺陷,正说明它的历史局限性。这种哲学还带有猜测性质,其中某些论证甚至是胡说,也就是说这种唯物主义不是科学的唯物主义,甚至还带有某些唯心杂质。如泰勒斯说自然现象是有灵魂的,灵魂充塞于万物之中。 因此,这种哲学还不能彻底战胜宗教和唯心论。它还具有阶级的局限性,归根到底还是奴隶主的哲学。如赫拉克利特站在奴隶主立场上,突出少数人的作用,蔑视群众,说:“一个人如果是最优秀、最高贵的人,在我看来就抵得上一万人。”(转引自《欧洲哲学史》第7页) (五)欧洲中世纪哲学思想停滞,在宗教神学统治下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闪光 欧洲在公元五世纪末进入封建社会,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占领统治地位,之前发展起来的哲学和科学遭受摧残。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初,后来分化为两个主要派别:东正教和天主教。教会拥有大量土地,既是封建主,又是政治上的统治力量,文化的垄断者。教会制定和解释基督教的教条和教义,建立基督教神学体系,以适应封建制度要求,为封建制度和神权辩护,在精神上毒害劳动人民。 基督教的哲学就是所谓“经院哲学”,就是教会学院里面讲习的基督教哲学,是当时的统治思想。它实际上是一种宗教的神学体系,用唯心论哲学为基督教教义论证,把哲学变为神学的侍婢。 “经院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意大利天主教圣徒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他宣扬神学目的论,说世界万物都是上帝按照一定目的创造出来的,上帝创造太阳是为了给人光和热,创造猫是为吃老鼠,地震是上帝给人的惩罚。他认为整个世界是以上帝为最终目的等级体系,上帝是整个体系的主宰者。地上秩序要服从天上秩序,政治必须服从宗教,现世必须服从来世,哲学必须服从神学,知识必须服从信仰。这是为封建制度和宗教服务的哲学。 “经院哲学”也被称为“烦琐哲学”,因为所争论的都是一些无聊的问题。如“天使要不要睡觉”“上帝能不能创造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多少天使”,等等。 “经院哲学”后来分化为唯名论和唯实论两派,两派争论的问题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问题。问题是这样提出来的:一般或共相是在个别事物之外真实存在的精神实体呢,还是存在个别事物之内,只是具体事物的名字?究竟是共相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呢,还是个别事物先于共相而存在?唯实论者说,共相是实在的,有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共相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 唯名论者反对这种看法,认为没有离开人的思想意识和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只有个别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东西,所谓共相不过是事物的名子或符号,顶多也不过是一种概念,因此是后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 唯实论的主要代表除了托马斯•阿奎那之外,还有大主教安瑟伦(1033-1109),他以提出所谓“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出名,他以三段论式证明上帝存在:因为上帝的概念是最完善的概念;而最完善的东西必然包括存在,不然就不能说是最完善的;所以说上帝是存在的。这实际上说,只要思想中把它想成完善的,它就应该存在。这是唯心主义。 唯名论者伦伽里(约1000-1088)主张我们所感觉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所谓“精神实体”是不真实的。他驳斥教会的宣传,即人们在“圣餐”中吃的是基督(神)的身体,喝的是基督的血的说法。他说:“我们吃的明明是面包,喝的也明明是酒,要是大家都来吃基督的身体,既使基督身如巨塔也早被吃光了。” 总之,唯实论把共相、上帝看作真实存在,是第一性的,把具体事物看作第二性的。这是唯心论。唯名论则把具体事物看作第一性的,把共相看作第二性的,当作个别具体事物的符号。这种看法有缺陷,不了解所谓“共相”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性质和真实性的反映。但是,唯名论的趋向是唯物的,企图在共相和个别具体事物关系上作出唯物主义的回答。所以,列宁说:“中世纪唯名论者和唯实论者的斗争和唯物主义者同唯心主义者的斗争具有相似之处。”(《列宁全集》第20卷185页)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些唯物主义的闪光。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推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为近代科学和唯物论发展做了准备。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