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2 07:21:03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铁木尔哈达 - 小 + 大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9) (三)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来源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因此,我要着重讲讲。 德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较晚。在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时,德国还是一个手工业生产、封建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各邦封建割据而没有统一的国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对德国影响很大。 19世纪上半纪,德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发展起来,资产阶级革命才在德国爆发。德国资产阶级对法国革命开始抱欢迎态度,而后看到法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激烈,就由同情转向反对革命了,这使得它具有进步和保守的两面性。它一方面反对封建制度,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又害怕人民群众,所以向封建地主妥协。反映资产阶级利益、愿望的德国古典哲学,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德国古典哲学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有进步和保守的两面性。辩证法反映了资产阶级进步要求,唯心论体系则表现资产阶级保守、妥协性。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康德。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其中,除了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者外,其他四人都是唯心论者。其中成就较大的是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三人。 康德(1724-1804)的根本观点是“二元论”,主要倾向是唯心主义的。就其哲学体系来说,是唯心论的先验论,企图调和唯物论和唯心论、信仰与科学。他承认所谓“物自体”的客观世界的存在,物自体作用于感官产生感觉,但又认为物自体是不可认识的,人们只能认识它的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它的本质。他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物质存在形式,而是人天生就有的先于经验的直接形式。人们认识事物必须通过这种形式,但这样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加上了主观成分,因而也就不能真实地反映物质世界了。这就是康德的不可知论。 康德哲学的积极成分在于它的辩证法因素。康德早期研究自然科学,发表了著名的“太阳系起源于原始星云的假说”,以发展的观点来说明自然界。恩格斯曾给予高度评价,说这个“假说”给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打开了一个缺口。康德以“二律背反”来论证他的不可知论时,也揭示了一些范畴间的辩证法。所谓“二律背反”,就是讲人们认识世界时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世界是有限的,世界是无限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东西构成的,世界上没有单一的东西;世界上有自由,世界上没有自由;世界上存在绝对的必然性,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必然性。康德认为这些矛盾是无法解决的,因而也不能认识世界。他的结论是错误的,但承认存在矛盾,承认必然性,这还是可取的辩证因素。 费希特(1762-1814)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主观唯心论,主张“自我”决定“非我”,主体产生客体,精神产生物质。他阐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自我”是能动的,是能克服“非我”的阻碍,以“行动”来和“非我”作斗争。这里有辩证法因素。 谢林(1775-1854)反对费希特的“自我”决定“非我”的主张。他认为“自我”和“非我”都是不能互相产生的,二者都来源于“绝对”。“绝对”是“自我”和“非我”的“同一”。他说“绝对”是一种不自觉的精神力量,在这力量中,自我和非我、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融合为一。因此他的哲学也叫“同一哲学”。在他的客观唯心论中也有辩证法因素,如他看到思维与存在的矛盾,认为自然界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精神生活是有运动、发展的。 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唯心论哲学的最大代表,也是第一个系统阐发唯心辩证法的哲学家。黑格尔在欧洲哲学史上创立了前所未有的、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概括地说,这个体系就是从思维、精神出发,由思维转化为存在、精神转化为物质,然后又由存在转化为思维、物质转化为精神的过程。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则是主张思维和存在统一于“绝对精神”,思维和存在在“绝对精神”中具有同一性。他的哲学体系就是阐述“绝对精神”从逻辑形式转化为自然,再转化为精神的过程。这样,他把“绝对精神”看作是一切东西产生的本原。 他的哲学体系就是阐述“绝对精神”这种发展过程的。“绝对精神”在自然界出现之前,以抽象的、纯粹逻辑概念(逻辑学)的形式存在着。由于它自身的矛盾,概念是不断发展的,从有经过无、变化,到达质、量、度,再达到同一、区别、矛盾,再达到本质、现象、现实,再达到概念、判断、推理,再达到主观观念、客观观念、绝对观念,从而结束了逻辑发展阶段,转入了自然阶段。 绝对精神在自然阶段(自然哲学)又经历了机械性、物理性、有机性等过程,进入了精神阶段。精神阶段(精神哲学)又经历了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过程,达到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绝对统一。这个绝对统一,在黑格尔哲学里得到完满的体现。 黑格尔哲学体系有四点值得注意: 一是黑格尔哲学体系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要求,是为当时普鲁士王国的君主制度服务的; 二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承认绝对精神的存在,绝对精神是一切事物的源泉; 三是黑格尔哲学体系是由一些谬误的推论和牵强附会的东西作为杠杆建立起来的; 四是黑格尔哲学体系是一个封闭的圆圈,反映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保守性和反动性。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实际上是“上帝”的代名词,由绝对精神派生万物,其实质与上帝“创世说”是一样的。黑格尔哲学实际是披着哲学外衣的宗教神学。 但是,在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里面却又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反杜林论》第21页)恩格斯这段话简要地概括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黑格尔认为,整个“绝对精神”是一个由许多方面、许多环节、许多阶段内在联系着的,又因内部矛盾而必然相互转化和推移的发展过程。这里闪耀着内部矛盾引起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辩证思想。例如,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开头讲“有”转化为无,“无”转化为有,有与无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二者又是互相对立、互相矛盾的,矛盾的结果发生“变异”,变异就是有与无矛盾的统一。承认内在联系的必然性,矛盾引起运动、变化和发展,这可以说是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他说:“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说矛盾不可设想,那是可笑的。” 黑格尔还提出思维与存在可以相互转化、思维具有能动性、质与量互相转化、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的矛盾发展过程的思想。他提出了辩证法的三个规律:质和量互变规律,对立面互相渗透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他还揭示了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偶然性与必然性、自由与必然等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从属于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因而不能贯彻到底。按照辩证法,发展是无止境的,可是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发展是有尽头的,绝对精神发展到精神阶段,达到了自我统一,一切矛盾都调和了,解决了,因而也就停止发展了。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与其唯心主义体系之间无法解决的矛盾。 这个矛盾也正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具有进步和保守两面性的特点。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打破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这个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马克思与恩格斯身上。 费尔巴哈(1804-1872)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黑格尔死后,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条件逐渐成熟,阶级矛盾激化起来。在这种形势下,资产阶级内部分化为激进和保守两派。激进派采取黑格尔哲学的进步方面作为斗争思想武器,保守派则取其保守方面作为斗争思想武器。前者为黑格尔左派,后者则是黑格尔右派。 费尔巴哈是黑格尔左派。后来左派内部也发生分化,费尔巴哈脱离了黑格尔的唯心论,转向唯物论。费尔巴哈的主要功绩就是恢复了唯物论的权威。马克思、恩格斯也是在费尔巴哈影响下走向唯物主义的。 费尔巴哈是站在唯物论立场上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他认为,自然界才是唯一的实在,它不是自然界之外的东西创造的,它是它自己的原因。时间空间也不是康德所说那样的“先天的形式”,而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因此,他认为不应由思维引出存在,而应由存在引出思维。这样,他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论的根本原理。 费尔巴哈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从认识论的根源上,对唯心论、特别是对黑格尔唯心论的分析批判。他认为人的精神、思想是人脑的属性,是附属于人的肉体,没有肉体就不可能有精神、思维。“绝对精神”实质上不过是以思维、精神形式表现出来的“上帝”。费尔巴哈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他认为认识开始于感觉和经验,而后达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了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理性认识是对感觉材料的比较、分析的整理。他主张世界是可知的,知识是后天才有的。费尔巴哈还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宗教。他否认上帝的存在,认为上帝不过是人们幻想的产物,认为上帝、宗教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无知和对自然现象的恐惧。 费尔巴哈的哲学也和英法唯物论一样是形而上学的。他批判黑格尔唯心论时,连其“合理内核”——辩证法也抛弃了。他虽承认事物的运动,但把各种运动都理解为机械运动。他虽承认理性认识是由感性认识而来的,但不理解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质的飞跃,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他虽然正确指出精神离不开人的肉体,但是把人理解为生物学的人。他对人的理解是“人本主义”的,抹杀了人的社会性、阶级性。他虽然批判原有的宗教,但是又提出创立新宗教代替旧宗教。这个新宗教就是性爱、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实际就是以他的哲学代替宗教。 列宁说,费尔巴哈唯物论和以前的唯物论一样有三个基本缺点:“(1)这种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唯物主义’,它没有顾及到化学和生物学的最新发展;(2)旧唯物主义是非历史的、非辩证的(而是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它没有彻底全面地遵循发展观;(3)旧唯物主义者抽象地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把它看作(具体历史条件下一定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他们只是‘解释了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说,他们不懂得‘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卡尔•马克思》《列宁全集》21卷34页) 费尔巴哈哲学的这些缺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得到彻底克服。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到费尔巴哈哲学也就终结了,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做了思想准备。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章回小说】大气候(47-33)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