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4 09:14:06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铁木尔哈达 - 小 + 大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11) 第二篇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 从本篇开始讲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内容。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中的首要问题的不同回答,使哲学分成两个基本党派,即唯物论和唯心论。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唯一本原的叫唯物论的一元论;凡是认为精神是世界唯一本原的叫唯心论的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的叫二元论。唯物论的一元论也有旧唯物论的一元论和辩证唯物论的一元论之分。前者带有形而上学性,后者带有辩证法性质。只有辩证唯物论的一元论才是彻底的、科学的一元论。辩证唯物论的一元论不仅承认自然界统一于物质,而且承认包括社会、思想在内的整个世界都统一于物质;不仅承认世界都统一于物质,而且承认物质世界是永恒地在时空中运动、发展着的,是有规律的;不仅承认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本篇就这些问题分八章讲:一、世界是物质的;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四、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五、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六、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七、意识是存在的反映;八、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 第一章 世界是物质的 第一节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复杂多样的,从宏观宇宙中形形色色的星体,到微观领域的分子、原子、电子、光子等,都各有其特点、特性。世界上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有社会的事物和现象。其中,自然界有有机界(生物界)和无机界之分,生物界有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无机界物体现象也千姿百态,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陵原、金木水火土,等等,言之难尽。 那么,这种多样性的世界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本原呢? 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论者都认为世界有统一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共同的本质、本原。 其中,唯物论肯定世界是物质世界,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过是物质的表现形态而已。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毛泽东说:“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矛盾论》)列宁说:“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质在我们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列宁选集》第2卷79页) 不管意识怎么抽象,归根到底也是离不开物质的,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世界唯一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的存在着,这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和出发点。 与唯物论相反,唯心论则认为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论认为上帝或“绝对精神”是“创世主”,是万物的灵魂、主宰者。 17世纪英国主教乌索尔宣称:整个世界是上帝在纪元前4000年10月23日(星期日)的早上创造出来的。 黑格尔把自然界、人类都看是“绝对精神”的产物,认为自然界只不过是“绝对精神”的物质“外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起源于“绝对精神”,统一于“绝对精神”。 我国商朝时,奴隶主的思想家也宣扬上帝主宰万事万物的唯心主义谬论。他们认为上帝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世上的万事万物都由上帝支配。上帝派儿子下凡统治人间,称为下帝,下帝就是天之骄子,故称“天子”。人间的一切活动由上帝决定,所以人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向上帝请示。如何请示?就是通过神职人员(卜、祝、巫)和文化官吏的问卜。他们说神职人员是能沟通上帝与人间的,人间的一切活动都要“尊天命”。甲骨文中卜辞很多,如:“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养其足年?”(上帝能不能使农业丰收?);“伐邛方,帝受我又?”(讨伐邛方的战争,上帝是否保佑?);“王封邑,帝若。”(国王修城,上帝答应了);等等。 孔子的“天命观”继承了殷商、西周的天命哲学,也认为“天”主宰世界。他说:“天何言哉!四时兴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西汉的董仲舒则更明白地说:“天者,群物之祖也。” 宋代朱熹说的“理”,与黑格尔说的“绝对精神”是一样的。 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表明他把“道”作为世界的本原,而“道”则是无影无形,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东西。这样,他把世界的统一性归之于“客观精神”。 在说法上,虽然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有所不同,但在主张上仍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把世界统一到主观精神。 18世纪英国大主教贝克莱认为,世界上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主观的。我们认识的只是感觉,离开感觉,一切事物都不存在。世界上只有感觉和感觉者。 19世纪奥地利教授马赫,则把所谓“要素”作为世界的本原,宣扬一切事物都由“要素”构成。而“要素”是什么东西?就是“感觉”“经验。”这样,他把世界统一到感觉、经验方面去了。 子思说“诚外无物”。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明朝的王阳明说“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又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他们都是把个人的主观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不承认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 以上说明,唯物论主张统一于物质,唯心论主张统一于精神。如果说,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唯物论哲学的基石和出发点,那么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则是唯心论哲学的基石和出发点。 而哲学上的二元论,如笛卡尔、康德哲学,虽然主张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原,但到最后还是把世界统一到“上帝”那里去了。唯心论哲学体系就是建立在把精神看作万物本原的基础之上的。 (二)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证明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物论和唯心论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见解,哪个是正确的呢? 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予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两三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马恩选集》第3卷83页) 现在,先说说自然科学发展证明世界统一于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 在宏观世界方面,古代天文学、地质学及其他自然科学不发达,人们对宇宙天体有错误的见解。 例如在2世纪,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太阳是绕地球运转的,行星又在“本轮”上旋转,本轮的中心又在所谓“均轮”上旋转。 “地心说”认为大地是球形的,行星是运动着的,这是正确的。但是,它把地球看作“宇宙中心”是错误的。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和经院哲学家也利用这个错误为教会统治辩护,他们宣扬上帝创造了人,把人安放在宇宙中心的地球上。他们把世界分为“天上”和“地上”的两重世界:天上是上帝居住的最美好的世界,也就是“天堂”。人如果行善,死后灵魂就升天堂;地上是人类居住的世界,是不完美的。天堂是非物质世界,地上是上帝创造的物质世界。这种上帝“创世说”就是把世界的统一性看作是精神的。 在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他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运转,地球也是行星。地球是运动着的:它一方面像陀螺一样自转,另一方面和其他行星一样绕太阳公转。 这一天文学上的伟大发现证明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而只是绕太阳运转的普通行星之一。 继哥白尼之后,德国天文学家刻卜勒在别人和自己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行星运动的三条定律,证明行星轨道不是正圆形,而是椭圆形。 在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发明了微积分学,他用这一数学工具从刻卜勒三定律推算,有了一个重大发现。他找到了引力和物体的质、量、距离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同它们的各自质量成正比,同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按照这个关系,物体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强;离物体越远,受这个物体的引力越弱。这就是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正确地解释了行星绕太阳旋转、行星按照椭圆形轨道运转的原因。这就证明整个太阳系也并非神秘,它是按照统一的自然规律运行的。 还是在17世纪,德国光学家里伯西发明了望远镜。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天体,使人们对太阳系有了进一步了解:太阳是一个质量十分巨大、发出强烈光和热的天体,绕太阳旋转的是一个行星体系,行星周围还有一些更小的卫星绕它旋转。 到了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尔后,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也独立地提出了“星云说”。按照他们的学说,太阳系是由原始星云转化来的,这就进一步打击了“上帝创世说。” 现代科学进一步证明,自然界确实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地上既无上帝立足之处,天上也无上帝安身之所。如科学研究发现,其他天体上有69种化学元素与地球上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化学元素中的有关元素是相同的;美国发射的“旅行者1号”宇宙飞船发现木星上同样有闪电,而且拍下了“木卫1”火山爆发的照片;等等。这些科学证明,其他星体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辽阔的宇宙空间充满了弥漫的星际物质(实物粒子和场),根本没有“彼岸世界”。 再看看微观世界。随着科学的发展,唯心论和宗教在宏观世界逐渐失去立足之地,于是又在微观世界找藏身之所。从19世纪末以来,唯心论者在微观世界上大做文章。 当科学发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打破了过去原子不可分的物质结构观念,唯心论者就趁机宣扬“原子非物质化了”,攻击“唯物主义被驳倒了”。但电子的发现只说明旧的物质结构观念过时了,并没有否定世界的物质性。电子归根结底也是物质性的东西。 当现代物理学发现了“场”的时候,唯心论者又以“场”具有不同于实物粒子的若干特性为由,否认“场”的物质性,从而否认微观世界以至整个世界的物质性。“场”和实物粒子是有不同特性。实物粒子有一定的大小、形状和重量,人们总感到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场”,如引力场、电磁场等,既无形状、大小又无重量,肉眼看不见,手也摸不到,人们总感到空空。但其实“场”也是一种物质,实物和“场”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形态,物质结构的每一层都有实物和场存在的具体形态。“场”的发现是科学上的一大成就,它排除了神秘的虚空,说明了虚空其实不空,充满了“场”。 不仅宏观和微观世界都是物质的,有机界同样是物质的。有机界和无机界不同,它是活动着的有生命的物体。长期以来,人们不了解生命的本质,以为生命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即灵魂。唯心论者和宗教抓住人们科学知识缺乏的缺陷,宣称有机体是“灵魂”或“生命力”的住所,是上帝用来创造生命的材料。 达尔文的进化论则指出,现存的复杂多样的生物并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少数原始生物通过遗传和变异的相互作用,由于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而达到的结果。人类也不是上帝创造的,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化学、有机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证明,生命并不是非物质的东西,而是一种特殊物质——蛋白体的存在形式。这种存在形式的特点在于:通过同化作用(指生物体从外界环境摄取各种有关物质,在体内先变成细胞可利用的物质,然后利用能量将其合成生物体自身的组织,用以修补、更新、增加本身的生命物质和细胞组织)与异化作用(指生物体把体内高能物质分解为比较简单的化合物,释放这些物质中的能量,作为生命活动力,最后将废物排出体外),同周围的物质环境进行新陈代谢,从而不断更新自己的化学成分。当新陈代谢一停止,生物就死亡。 蛋白体是不是神秘东西呢?也不是。它是由氧、碳、氢、氮、硫、磷、钾、铁、镁、钙、钠、氯等化学元素组成,是物质长期化学演化的结果。这说明,生命并不是神秘的非物质的东西,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尽管有重大区别,但二者都是统一于物质的。 社会科学发展证明,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整个世界的一个方面,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目前的科学证明,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早已存在,人类有一百多万年甚至更长一些的历史。地球上于35亿年前出现生物,森林古猿大约出现在1500万年前,经过长期演进,生产劳动使类人猿变成了人,出现了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是同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在社会中起作用的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人。人们的一切社会行动都是在某种动机、目的或理论推动之下进行的。这就会给人一个错觉,似乎社会领域的一切行动过程都是由意识决定的,包括旧唯物论者也是这样看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证明,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资料的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说:“生产关系总和起来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马恩选集》第1卷363页)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马克思说,他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中得出的总的结果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恩选集》第2卷82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社会生产关系看作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社会,或者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就是社会的本质。这就说明社会的本质、本原是物质的,而政治、法律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也就是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一切过程都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的物质关系,即经济关系决定着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就是说社会统一于物质关系(经济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从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与政治、意识关系的科学论断中作出的哲学概括。这个概括正是论证了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统一于物质。社会既然在本质上是物质客体,那么人们就可以像研究自然界那样,去精确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了。 综合上述,整个世界是物质的,是统一于物质的,这是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依据的。 下面谈谈哲学发展证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问题。 恩格斯虽然提出哲学长期和持续发展证明世界统一于物质,但是没有把问题展开。如何理解恩格斯的话,是需要研究的。恩格斯提出的这个论点,是针对杜林企图用三言两语驳倒唯灵论,证明上帝不存在的方法说的。世界统一于物质要有自然科学的实际材料证明,这是无疑问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哲学长期和持续发展证明?我的理解是: 第一,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哲学命题,尽管它是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但是也需要哲学上给以论证。恩格斯说:“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恩全集》第20卷579页)就是说,实物、物质这个概念是属于认识论范畴的。列宁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单行本139-140页)超出认识论范围,意识本身也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现象,是人的大脑这种物质形态的机能和属性。物质这个概念既然是属于认识论范畴,那么物质概念的内容,也只能由认识论中两个根本概念——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决定,即哪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来决定。 世界统一于物质,就是肯定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为什么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的?单纯用自然科学来论证,就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要在哲学上给予论证(这里的论证是指逻辑论证,而不是检验)。 朴素唯物论把世界的物质性归结为一切东西由几种实物组成,比如说由水组成。科学发展证明这是不科学的,水只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而已。形而上学唯物论把世界的物质性归结为一切物体都由不可再分的原子组成的,可是科学发展证明原子是可分的。这种论证的局限性给了唯心主义把柄,而不能战胜唯心论。 哲学论证则无这种局限性,思维是有无限推力的,可以从个别导出一般,从有限导出无限。因而,既使对实践、科学未发现的东西,也可以作出科学预测。辩证唯物论不仅对世界的物质性给予自然科学的论证,而且给予哲学认识论上的论证,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在于世界是在人们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们意识的客观实在。世界统一于物质,就是肯定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是第一性的,是本原性的东西,意识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东西,是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相反。这就克服了单纯以自然科学论证的局限性,使唯心论无机可乘。 第二,世界统一于物质的问题之所以需要哲学论证,还涉及到宇宙观和方法论的问题。世界为什么统一于物质,而不是统一于精神?这要有一个正确的论证方法,否则会陷入自相矛盾。朴素唯物论、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论证方法是不科学的。 朴素唯物论虽然有自发的辩证法,如承认事物的转化,说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从而说明世界统一于水这种物质。这种论证方法在细节上是不科学的,不了解水只是物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不能把物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当作物质本身。 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论证方法是不辩证的,把物质归结为组成物体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原子,这同样把物质的某种特殊表现形态当作物质本身,而且以不可再分、最小这样的特殊性来标志物质的特性,完全是形而上学的。物质的特性不在于此,而在于它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论以科学的方法论证世界统一于物质,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的的一个整体,有机物是从无机物转化而来的,高级事物由低级事物演化而来,人类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人类社会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的大脑的机能和属性。唯物辩证法以矛盾的观点和方法论证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世界物质性的普遍性(统一性);世界上的事物具有千差万别的特殊表现形态,这是世界物质性的特殊性(多样性)。世界物质的普遍性寓于世上万事万物的特殊形态之中,又通过一个个具体事物的特殊形态表现出来。这样,就使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有机统一,科学地论证了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三,世界统一于物质之所以有在哲学上论证的必要,还因为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它的论点都具有普遍意义。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个哲学命题,它包括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在内都是统一于物质,不是单纯指自然界。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包括旧唯物论在内,都否认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这就必然得出二元论的结论,即自然界统一于物质,社会统一于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论才真正解决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问题。历史唯物论论证了社会的物质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经济基础,而社会意识只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样把唯物论贯彻到底,使自然观、历史观得到统一,从而完整、科学地论证了整个世界统一于物质。 以上是我个人看法,供同学们参考,还可以继续研究。 |
责任编辑: |
下一篇:【章回小说】大气候(47-35)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