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6 08:43:17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铁木尔哈达 - 小 + 大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13) 第三章 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辩证唯物论认为,不仅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离的,空间和时间与物质也是不可分离的,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正如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所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 第一节 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什么是空间和时间? 辩证唯物论回答: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就是说,空间和时间是一种存在形式,这种存在形式是以运动着的物质为内容的,而运动着的物质又以空间和时间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这就是物质和空间时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明物质和空间时间是不可分离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没有不具有空间时间形式的物质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空间时间形式。如我们说某物存在时,首先要指出它在什么地方存在,有多大规模。这个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位置,具有一定规模,总是有上下左右前后的排列次序,有一定可用长、宽、高表示的广延性(或称伸张性),这就是该物体存在的空间形式。 自然界的一切物体,不管是大到天体、小到基本粒子,还是有机物、无机物,都是存在于空间之内,都具有空间形式。如地球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距离太阳有15000万公里,地球直径有13000多公里,圆周4万公里,厚度12400多公里,南极与北极相距12700多公里。这些位置、规模就是地球存在的空间形式。 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都是用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但它们也都具有一定规模。美国科学家韦斯科夫的著作《人类认识的自然界》中说,原子的直径为十万分之一厘米,原子核的直径为一万亿分之一厘米到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就是说,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尽管用肉眼看不到,但它们还是有规模的,即具有空间形式。 社会上的事物同样有空间形式。任何社会组织都有一定规模,都处在一定地理位置上。人类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并且具有规模。我们常说国际范围内、全国范围内、省范围内、县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就是阶级斗争的规模。全县生产、公社生产、大队生产、个体生产,就是生产规模。 总之,不可能设想一个运动着的物质客体不具有任何规模、形状、体积,不存在于任何地方。凡物必有处所,必有规模、形状、体积,物质是离不开空间的。 运动着的物质同样也不能脱离时间。我们说某物存在的时候,总要说在什么时候存在,存在了多久。任何事物都有它与其他事物的前后相继关系,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种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性和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就是事物存在的时间形式。 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具有时间形式。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地球年龄已有46亿年,地球的生物已有35亿年,人类也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任何一种化学元素也都有自己的寿命。如锝的同位素97锝的半衰期为260万年,223钫半衰期为21分钟,237镎的寿命有220万年,105号元素的同位素261、105的寿命只有1.8秒。 社会上的事物同样也离不开时间。阶级斗争己有三、四千年历史;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7月1日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这棵树是哪年栽的,那个楼是那年盖的;你什么时候在哪里做了什么;等等。这都说明事物有时间性,没有时间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正因为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所以恩格斯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马恩选集》第3卷91页) (二)没有离开物质的空间和时间 空间和时间作为形式是有内容的,物质就是空间时间的内容。当我们说空间时,就要说是什么东西的空间。以位置而言,总是指客观事物的位置;以规模、形状、体积而言,总是指客观事物的规模、形状、体积。没有物质内容的抽象的空间和时间是不存在的。 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唯物论都否认空间和时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因而也就把空间和时间看作与物质是可以相分离的。 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自然界只运动于空间之中,是“绝对精神”在发展过程中的“外在化”表现,在时间上它是不能有所发展的。奥地利的马赫则说“不必设想化学元素是在三维空间之中”,还把分子、原子、电子等微观物质称之为“纯粹思维的东西”。 形而上学唯物论则认为,空间和时间是离开物质的,是和物质并存的独立实体。牛顿就是这种时空观的典型。他认为空间和时间不依赖于物质运动,二者也是互不相联的,其量度是绝对不变的。他认为空间就像虚空的“容器”,时间似“流水”,空间的各个方面和部分是完全同类的,时间的流逝是绝对均匀的。这就叫绝对空间和时间。 这个观念是符合日常生活常识的。比如,你上火车带一个钟和一把尺子,当火车开动后,火车上的一小时和一尺,与地面上的一小时和一尺,没有什么差别。这样,人们就认为空间和时间是独立于物质运动,是与物质运动不相关的。对于宏观物体作低速运动来说,这种看法似乎是正确的。但是,相对论证实是不正确的。 爱因斯坦是在1905年创立的“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时空的特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的,这是关于宇宙的新的基本观点: 1、光是以量子的形式(光子)穿越空间的,光子具有“波”和“粒子”两重性质,有时显出粒子性质,有时显出波的性质。 2、不管光源怎么运动,它所发出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总是不变的。按照牛顿观点,一个朝着观察者运动的光源所发出的光束,看来应该比朝着其他方向运动的光源所发出的光束行进得快一些。爱因斯坦则认为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光传播的速度不论向什么方向都是不变的。他还进一步推断说,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质速关系),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这就否定了牛顿力学中引以为基础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框架。 3、根据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原理,人们对空间和时间的测量都是相对于某个任意选定的参照系进行的。在不同参照系里观察运动着的物体的长度和时间流逝快慢是不一样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是不存在的。 假设有一辆相当长的列车,在列车正中间有一盏断路的电灯,车头车尾各装有一个光的接受器,而地面车站月台正中有一个电杆。假定列车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开动。当列车穿过月台触着电杆,列车上的电灯瞬时发光一下。按照光速不变原理,车头车尾应同时接收到光讯号。可是对列车上的观察者和月台正中的观察者来说,看法就不同了。列车上的观察者认为车头车尾接收光讯号是同时发生的,而月台正中观察者则认为车头车尾收到的光讯号有先后之分。这两种看法都对,因为两个观察者所处的参照系不同,所以得出不同结论。这说明,两个参照系的差别是相对的,谁也不比谁优先一些,绝对参考系是不存在的。 总之,狭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特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是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变化而变化的。物体在低速运动时,它的空间广延性和时间持续性的变化极微,可以略去不计。但是在物体接近光速运动时,它的沿运动方向的空间广延性(长度)就会缩小,它的时间持续性就会延长,即时间变慢。 在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指出,引力场的时空几何特性依赖于物质的质量分布:质量越大,分布越密,引力场越强,则空间的曲率越大,时间的流逝越慢。引力场存在的时空是“弯曲”的时空,没有引力场的时空是欧几里得的平直时空。时空的弯曲率与引力场的大小成正比。把引力场看作是空间的一个属性,而不是作为物体的作用力。由于物质的影响,空间变成弯曲的,而物体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曲线运动。 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引力场会使光线偏折。他算出一束正好掠过太阳表面的光线将会偏离直线路径1.75弧秒。但这只有在发生日全食时才能得到验证。后来,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在非洲普林西比岛观测日全食,发现恒星的确移动了位置,爱因斯坦的理论得到证实。 在爱因斯坦逝世后,美国科学家夏皮洛于1968年又观测到广义相对论提出的另一个效应。当雷达讯号从一个行星例如金星回来时,如果讯号出发至金星和返回途中曾靠近太阳,那么它所用的时间要比远离太阳的时候长。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又一次证明时空是与物质不能分离的。他说:“过去认为,如果从宇宙中把物质去掉,时间与空间依然存在。相对论则确信,去掉了物质也就去掉了空间和时间。” 总之,相对论证明:时空与物质不可分离;时空特性随着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时空是互相联系的。这个科学成就进一步证实了辩证唯物论的时空观是正确的,形而上学时空观是错误的。当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不是终极真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有新的发现。 注:爱因斯坦支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详见其文章《为什么要社会主义?》。 第二节 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的客观实在。那么,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是否也有客观实在性呢?唯物论和唯心论对此存在根本分歧。 唯物论承认空间和时间是具有不依赖于人们意识的客观实在性的。道理很简单,既然承认物质是在人们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那么它的存在形式的时空也合乎逻辑的具有客观实在性,因为时空形式是离不开物质内容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决定了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列宁说:“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第169页) 不是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时空是客观实在的,其他的唯物论者也是承认的。如德谟克里特认为时空都是客观的,他以为空间就是“虚空”,空间似虚空的容器才与原子发生联系;亚利士多德认为“地点(指空间)是某种存在的东西”,时间也是客观的,因为它是“运动的数学”;牛顿的时空观尽管有形而上学性,但承认时空的客观性。他的错误在于认为时空可以与物质脱离。 辩证唯物主义和以前唯物论的不同,它是在承认物质与时空不可分离的前提下肯定时空具有客观性。 唯心论者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也必然否认物质存在形式的时空客观实在性。如18世纪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就认为“一切地点或场所(空间)只存在于精神之中”,把时间看作是“思想的连贯性”;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时空观是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时空只存在于主观的观念中,时空是人们感知事物时加给事物的主观的先天形式。 其中,康德的时空观是先验论的。他是以人们时空概念的相对稳定性来否定时空的客观性的。他以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两千多年间的时空概念没有变化的事实,证明时空只是“感觉直观的先天形式”。但是,时空概念的相对稳定性并不能证明时空是主观的,因为任何概念只不过是事物的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例如,没有物体的广延性,人就不会产生长度、宽度、高度的空间概念;没有物质运动的先后持续性,人就不会有世纪、时代、时期、阶段、周期、季节、年、月、日、昼夜等时间概念。 另外,庸俗经济学家杜林则以时空特点概念的可变性来否定它的客观实在性。杜林只谈时间概念的变化,躲躲闪闪地不明确回答时空是客观实在的还是观念的问题。所以,恩格斯便说:“什么概念在杜林先生的脑子里变化着,这和我们毫不相干。这里所说的,不是时间概念,而是杜林先生决不可能这样轻易地摆脱掉的现实的时间。”(《反杜林论》第49页) 马赫主义者也和杜林一样,以自然科学关于时空特性概念的可变性否定它的客观性,他在著作《力学》中说:“空间和时间是感觉系列的调整了的……体系。”马赫生怕由此前提得出唯心主义结论,所以也驳斥康德,坚持说时空概念起源于经验。但是,他并不承认时空概念是对客观时空的反映。 列宁指出:“如果空间概念是我们从经验中获得的,然而它不是我们以外的客观实在的反映,那么马赫的理论仍旧是唯心主义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第172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空特性概念和时空客观性概念是有区别的,时空特性概念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时空客观性概念属于哲学范畴。时空的特性(如空间的几何特性)是研究时空结构是什么样的问题,因此是随着实践和科学发展而变动着的。时空有无客观性的问题,则是和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紧密联系着。 列宁指出:“人怎样依靠各种感觉器官感知空间,抽象的空间概念怎样通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从这些知觉中形成起来,这是一个问题;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实在是不是符合于人类的这些知觉和这些概念,这完全是另一个问题。”“正如关于物质的构造和运动形式的科学知识的可变性并没有推翻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一样,人类的时空观念的可变性也没有推翻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实在性。”(《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第181、169页) 无论是主观唯心论还是客观唯心论,都是否定时空客观实在性的。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讲“空间是直接现存的量,一切都保持实存于空间之中”,承认“在时间中具有现实性”,并认定时空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不过,黑格尔的时空观是以“绝对精神”为其前提的,是“绝对精神”的时空。 总之,唯物论和唯心论在关于时空客观性问题上有根本分歧: 第一,唯物论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前提出发,认为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空是具有客观性的,人们的时空观念是客观的时空在人脑中的反映。唯心论则从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否认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认为人的时空概念是先天就有的,是人们感知事物的形式,是存在于意识中的; 第二,唯物论认为时空概念的可变性和时空的客观实在性不是一回事,前者是自然科学问题,后者是哲学问题。时空概念是随着实践和科学发展而变动着,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并不因时空概念的变化而陈旧过时。唯心论则把时空概念的可变性与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混为一谈,用时空概念可变性否定时空的客观实在性,也有以时空概念的相对稳定性来证明时空是人先天就有的感性直观形式。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章回小说】大气候(47-37)
共有 0 条评论 |